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標語是學校的一道風景線——
20 世紀 70 年代:學習雷鋒好榜樣
20 世紀 80 年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0世紀 90 年代:文明守紀 開拓創新
21世紀以來: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每一條標語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每一標語都有自己的價值目標。上述材料觸發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 800 字。
材料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一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所給任務很明確,即「每一條標語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每一條標語都有自己的價值目標。上述材料觸發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這些標語的內涵,看這些標語反映怎樣的價值觀,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做。然後分析材料,「學習雷鋒好榜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窮二白,困難重重,雷鋒精神的提出極為應時。以平凡事而聞名的雷鋒迅速被社會效仿,互幫互助蔚然成風。雷鋒精神堪稱崇尚美德的劃時代標誌。
標語的提出對於夯實學生思想之基,培養時代接班人作用重大,在當時的中國,對培養人們團結奮鬥、無難不克的昂揚精神也意義非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各行各業開始蓬勃發展,體育、藝術、技工等多領域的齊頭並進, 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於是這樣的口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許多學校中。「文明守紀開拓創新」,改革開放之後的 20 世紀 90 年代,一些不好的東西進入中國,社會上沉渣泛起, 多青少年有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文明守紀」顯得很有必要,同時中西方的差距,讓我們有了必須「開拓創新」的認識。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近些年來,社會競爭的加劇, 人才需求的變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村與城市的競爭,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的競爭,不同省份的競爭,不同行業的競爭,不同行業的競爭……上個好大學改變命運成了許多人的不二之徑。但分數至上的追求,讓社會上也多了許多的無奈和失敗,高分低能大學不樂意,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大人不開心……這樣的標語難道不值得反思嗎?「每一條標語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每一條標語都有自己的價值目標。」這實際上講出了每條標語自己的時代特色,換句話說,標語是時代的縮影,有自己的時代意義和目標追求。
如果將幾條放在一塊來思考,標語要順應時代需要的意圖就呈現出來了。但標語有時代特色並不意味著它完全正確,這就又促使我們對標語背後的理念進行辯證的思考,我們應該提倡什麼不應該提倡什麼。依次立意即可。從文體來看,材料沒有明確要求,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寫作,如寫作議論文,要有明確的觀點,有清晰的論證思路;如寫作記敘文,考生在寫作中要注意所敘之事必須真實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調,主題要積極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將一些真實細膩的情感生動細膩地描寫出來;要敘議結合,在敘事中恰當地穿插抒情議論,深化主題。
參考立意:
①應時代變化,展育人理念;②順勢而為,依時而進;③教育切勿迷失了方向;
④揚人格之旗,樹知識之幟;⑤「健全」的教育不唯分;⑥勿讓分數遮望眼。點睛:
多則名言選擇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每一則,而且要找到關聯,綜合立意。這就增加了審讀量,也賦予了考生選擇權,要求具有綜合創新能力。理論上說,選擇兩則
或三則,會出現若干組合;即使選擇相同的兩三則,也因理解的主觀差異,形成多樣化立意,這就給考生提供了選擇和創造的思維空間,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對於新聞事實、寓言故事、漫畫來說,名言名句的難度較大,一方面是因為它言簡意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缺少具體的指向性。這就需要考生認真理解其內涵並聯繫生活明確其外延。當然,高考題中出現的名言名句, 其哲理還是相對好理解,以便學生有話可說。
範文:
莫為分數遮望眼
考試結束後,進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獎,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罵,儘管退步孩子的成績比進步孩子要優秀很多。簡單的漫畫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悲哀:究竟從何時開始,分數變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為評判學生的標準。
「乖,考好了媽媽給獎勵。」「怎麼考得這麼差,太給我丟人了!」「你看看人家別人的孩子考得多好」…….這樣的話我們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每一個父母都非常關心自家孩子的成績,總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幾分、再多考幾分。可我不禁要問:分數當真有這麼重要嗎?分數真的可以說明一切嗎?在這裡,我想對每一個父母說:不要被分數遮蔽了雙眼,不要將孩子束縛在分數的桎梏裡。
可能會有家長反駁:我是想讓孩子成績好點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成為國之棟梁,於是剝奪孩子一切空閒時間,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從不注意在道德方面進行引導。更有甚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多考幾分,竟然幫助孩子作弊!這樣的情況早已是屢見不鮮,在這樣的唯分數主義教育方式下,我們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這些考試機器可以擔當起復興中華的神聖使命嗎?
前些日子,少年大學生魏永康被上瘋傳。魏永康十七歲進入中科院,二十歲因缺乏自理能力被開除。每年的中高考都會有一大批因作弊或替考而被取消考試資格的人…….諸如此類,數不勝數。可見,成績絕對不是評判人的標準,分數萬能理論有時也會失靈。
十年寒窗一朝試鋒,有人說高考是這充斥著不公平的世界中公平的存在,可我卻不這麼認為。從來沒有兩片相同的葉,也從來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如何能用同樣的教育模式,同樣的一份試題來對待呢。一張薄薄的幾張卷子怎麼能夠考出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文修養呢?一個冰冷的數字就可以決定一個學生的命運? 這未免有些片面和草率。
錢鍾書高考時國文特優,英文滿分,可是數學僅十五分,幸而遇上伯樂羅家倫,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終成一代文學大師。試想,若是放在我們如此注重分數的現代,那麼錢先生可是嚴重的「偏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邁過高考的門檻的。由此看來,分數真的不能成為衡量一切的標尺。
分數重要麼?誠然,有時分數可以代表很多,但是分數絕對不能代表一切。莫為分數遮望眼,分數以外還有更為廣闊而美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