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公司發布中國企業「新公益」報告
打造可持續共贏發展模式
本報訊 (記者鄭建玲)為助力我國企業順利轉型「新公益」,幫助企業更好地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日前,貝恩公司聯合大自然保護協會發布了《新思路,新公益:中國企業之社會責任之路》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基於政府大力引導和各類政策支持,社會公眾的慈善和公益意識不斷提升,傳統的公益捐贈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公益追求。當前,走在公益前沿的企業和企業家紛紛探索如何發揮自身所長,踐行企業使命,「既多又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從而在未來建立適用於更大範圍內的可複製、可持續的「新公益」模式。
貝恩公司和大自然保護協會通過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深入分析了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所面臨的新挑戰,試圖找到中國「新公益」事業的突破口。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戰略業務主席朱永磊表示:「隨著我國企業越來越多地投身於各類社會責任項目,先行者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如果想最大化地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力,『授人以魚』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造一個可持續的自我推動的閉環生態系統和動態過程。」
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普遍面臨以下痛點:高漲的社會熱情背後,社會責任工作仍然缺乏清晰的戰略支撐;尚未形成明確的組織和資源、預算體系;社會責任項目的投資回報不明確;構建社會公益「生態體系」的意識仍處於初級階段。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CSR業務聯席主席劉湘平認為,可持續多方共贏的「新公益」模式,將會是更有規模效應和影響力的企業社會責任投資,也必然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的共同願景。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嘗試突破,跳出傳統的捐款捐物思維模式,試圖圍繞自身業務和能力優勢,使公益支持的影響最大化。
針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貝恩公司提出以下建議:立足企業所在行業,結合自身條件和所處位置,自上而下確立清晰的社會責任戰略;建立健全內部組織,培養相應能力並調撥相應的資源支持戰略落地;重視項目的可持續性和「自我造血」能力,無論是財務角度抑或是戰略層面;多方努力,打造「賦能」生態系統,實現最大化價值。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