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只有一個越南突出的話,不符合地區平衡和穩定,其實印尼很有潛力,人口多,土地面積闊,如果這國政治穩定、政策夠開放,基建內需就能為該國的工業提供不少動力,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進。
其實99%的發展中國家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二戰後只有以色列和四小龍成功步入發達國家,其實也就是儒家文化和猶太文化能在與西方的殘酷競爭中勝出。其他沒有先例。等到中國完成產業升級,經濟巨人定型之後,其龐大的經濟體量會對整個東南亞形成黑洞效應,東南亞國家除了繼續充當代工地、當組裝流水線和低端工業品生產國,幾乎無路可走,想要進行產業升級和複製中國經濟更是痴人說夢,因為你努力再多,你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法獲得市場認同,就無法在產業升級上進行突破。
中國人的特性:吃苦耐勞。中國人的追求:只要肯吃苦日子只會越來越好。中國人最瞧不起懶惰的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
依我看,差的是刻苦耐勞,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你看華人漂洋過海闖南洋,大多數都能安身立命,或小康,或大款。而當地人吃飽喝足,就不動彈了,並且有仇富,仇勤的傾向。這幾十年,類似越南,印尼的排華事件時有發生,好多華人另謀生路,當地土著,提供不出一個製造大國應有的大量的合格的產業工人。
我認為可以複製。中國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難道僅僅是依靠改革嗎?內因固然重要,但是外因才是量變到質變的基礎,那即是開放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大量國外資本的注入,給這條東方睡獅一記強心針,大量的基礎紅利更是給中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從此中國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如果東南亞國家具備和平的內外政治環境,複製中國經濟模式不是夢想。
中國是學習的德國,分層培養人才,比如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一層層的為社會培養出適合社會的人才,但是,哪怕最低的中專生,那也是妥妥的高中學歷,而且是有一技之長的高中學歷,而東南亞,南亞,也許他們的經營教育不差,但是,人民大眾的基本教育就差得多了。
缺壓力,沒高房價,沒教育壓力,有免費醫療,車也不貴,結婚也要不了那麼多禮金,國家雖然小但是人口也沒有那麼多,所以人家只是過生活,而我們只是在生存。生存要拼命,生活卻可以享受。你讓過生活的人像生存的人一樣人家腦袋有坑麼?他們什麼都能學會,但是,他們永遠也學不會,我們中國人的邏輯思維。
美國的東西怎麼樣?技術封鎖,進口封鎖,但是,只要通過其他渠道,看到外型,就能找到製造原理,另闢蹊徑,給你做出來,而且還要美國的更好,還不侵犯其智慧財產權。 究其根源,是中國人的漢文化使然。我們有這樣的習慣,幾乎任何一個事情,都有幾乎無窮盡的表述方法。外國人包括美歐人,當然東南亞人更是小兒科,就沒有我們的寬闊思維方式。所以,他們和我們就差在文化根基上。你說對不對?
很多人列舉了一系列東南亞國家發展經濟的缺失條件,但卻漏了最重要的一條:缺失中國式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結構,因此不能形成穩定而長久的發展計劃,一以貫之的改革進程和自清自強的領導團隊。缺失了上述條件,就使得經濟發展頓挫反覆,難以順利推進。
哪怕是服裝廠,也需要機械、電力、運輸這些配套。服裝廠需要縫紉機,穩定的電力供應,便捷的交通運輸。所以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靠服裝紡織發家的。越南的服裝廠要大量從中國進口各種輔料,扣子花邊內襯皮筋之類,所以他那裡的服裝廠其實是個組裝廠,利潤很低,要不是人工便宜,搞服裝廠都搞不起來。
最大的原因是中國抓住機遇,第一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第二,中國的幾千年儒家思想,使得中國工人自律高效。第三,中國的政治體系單一高效,政府的產業布局明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結合。第四,最關鍵的還是這幾十年高新科技產業高峰期,中國抓住了這個機遇。至於基礎設施,其陸地縱深沒中國大,所以要求沒那麼高。
中國還是要想辦法留下來,我們勞動力人口是好多個億,不是靠一些高科技、高級服務業就行。通過降低土地、廠房租金,降低稅收,降低電、水等費用,來抵消人工成本的增長,趁現在產業鏈配套,熟練工人這些還有些優勢,留下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汙染大的企業除外)。否則,東南亞一旦形成規模,我們的比較優勢將不存在。要有憂患意識,解決我國的就業是一個長期問題,我們的建築行業規模現在十分龐大,不可能長期保持這個量,現在上下遊從業人員數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所以我國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應重視。
說那麼多沒用,文化決定,世界西方唯有英德哪個民族能吃苦賴勞,所以英德系的國家都幾乎發達國家,東方就東亞儒家圈!越南有希望,但一味學西方就會拉胯!其他民族基本沒得希望,現實如此,並不是歧視!
還缺的是。內銷。全世界到中國來投資辦公司。很多的產品和服務是中國人在做,同時大部分產品和服務業還要是中國人自己消化了。供銷都在中國,東南亞只是外資企業來投資,做出來的產品出售給國外。中國不僅解決了產的問題,因為人口多,同時解決了銷的問題。
直接簡單一點,就是人的原因,和制度環境基礎設施等雖然有關係但是都是次要的,仔細看看東南亞國家富裕程度往往都是和華人比例高低有關係,華人佔比越高的越富已經說明了一切。
建國前三十年打下的根基:1、完整工業體系,特別是裝備設備這些重工業產學研體系。2、工業化素質的人口,中國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教育和醫療水平都名列前茅。3、工業化基礎設施,工程兵團建設覆蓋整個中國,改革開放後更是永不停歇。 再加一個4、獨立自主打造的工業化基石,那更加可歌可泣,自衛反擊戰、金融戰爭、政治戰爭,自主而非跪求來的穩定與和平。
從大的方面說,中國有由老一輩革命家作表率,帶動了一大批人以身許國,影響了幾代人為國奮鬥,教育了全體人民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重,需要時放棄個人利益,使得國家的大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快速進行;從小的方面說,中國人普遍擁有為家人而吃苦耐勞的精神,父母為孩子、為孫子孫女都是任勞任怨地付出,不圖回報。其他國家的人也有,但沒有中國人那麼普遍。這兩方面是中國人的特點,特別是第一點,是其他國家學不來的。
主要是福利區別,別的國家人不幹活有國家養,中國人不幹活就等死。所以外國人就比較散漫,中國人就得拼命。所以中國人能創造奇蹟,但外媒評論中國人是活著最沒意義的人,除了幹活還是幹活。中國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
以前我們也是這也造不出,那也造不好,一個國家總要有重點的發展某些行業,叫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比如我國的攝像器材,汽車在前些年也是主要靠進口,其它高精尖設備許多至今也是以進口為主,東南亞的其它國家,國土面積小,相對資源缺,勞動人口少,依靠自已的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其它靠別國進口沒什麼不好的,這是小國和大國的區別,關鍵是讓老百姓生活能夠好起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