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練文徵明的行書,從哪兒入手呢?

2020-12-13 皮和正

文徵明行書的練習,唐代柳公權的楷書筆法基本用不上,要學習文徵明行書,當從提高控筆開始。

行書的書寫速度快於楷書,難點在折轉、鉤角、連續的筆畫連接上。快速,準確的運筆,是確保行書筆畫質量的關鍵。提速,是練習行書的第一步。提速並不是單純的加快運筆速度。是要對楷書的筆法進行精簡。如果你學習的是墨跡楷書,在轉化為行書時會非常容易,而從柳公權《玄秘塔》轉變,他的楷書每個筆畫有起有收,對行書來講就成了障礙。精簡筆畫,就要從其他人的墨跡楷書入手。文徵明的楷書,是很好的選擇。

墨跡楷書和碑版楷書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刀刻的雕飾。在橫畫和豎畫的收筆處,碑版楷書的收筆都有修飾性的雕琢。用毛筆去模仿,大大延緩了書寫的速度,降低了筆勢的連貫。墨跡則是一個頓筆。沒有起筆時的回筆藏鋒和收筆回鋒。在同樣的運筆速度上,省略了這些多餘的動作,書寫的速度至少提高一倍。

在轉化為行書時,筆在空中的運行不能忽視,這也是行書的一個關鍵。上筆結束,筆在空中不能停留,順勢接下去寫第二筆。當這個練習熟練了,遊絲引帶就會很自然的書寫出來。

相關焦點

  • 「四絕全才」文徵明,77歲寫大字楷書,溫純精絕、堅毅硬朗如顏柳
    可以說文公是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標誌性人物,和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相比,雖了些天賦,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日書至耄耋,並最終成為了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全才」。文徵明 行書《為沈天民作滸溪草堂圖》回到正題,我們一提到文徵明的書法,先想到的總是他那開合有度、收放適宜的行書和筆鋒勁秀、溫純精絕的小楷。
  • 天下第一行書文徵明《北山移文》
    文徵明後來用行書,書寫了《北山移文》。使得這篇文章更加的名氣大盛,也因為《北山移文》的內容,所以文化研究者均認為,文徵明之所以行書這篇文章,正是自己對文化界裡,一些荒唐現象的態度。文徵明一生最重人品,人品在他的生命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正所謂視書品如人品,即心正則筆正。文徵明的行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並且持續的引起反響,靠的不僅僅是書法上的技藝,更多的則是他自己的品德。
  • 文徵明行書:平和簡淡、溫文爾雅
    明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文徵明身處明代由昇平向衰退轉折的階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文學、藝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文徵明仕途多舛,年輕時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希望入仕為官有所作為。文徵明為明代書家之中的佼佼者,兼擅楷書、行書、草書。他大量臨寫宋元乃至晉唐的書跡,加之其平生仰慕趙松雪,深諳其筆法特色,繼而成為趙孟之後又一位集書法之大成者。
  •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明代第一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書者介紹: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 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
  • 文徵明行書《秋聲賦》太美了!
    文徵明被列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詩、書和畫無一不精絕,而單憑書法就可以稱霸整個中國書法界,他能夠書寫書法諸體,並且樣樣都是拿手好戲,最為精到的是小楷和行書,此帖是文徵明的行書作品《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
  • 文徵明67歲大字行書詩卷揮灑自如
    文徵明大字行書西苑詩卷,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六十七歲書。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密碼微店 文徵明很多大字行書都採用黃庭堅筆意書寫,筆力遒勁,揮灑自如,表現出很強的藝術張力效果。
  • 唱給自己的歌:83歲文徵明的9米行書長卷以及《空山寒澗圖》
    文徵明 《行書七言詩卷》細部1文徵明 《行書七言詩卷》細部283歲的文徵明,並不後悔自己曾經做出「辭歸」這一重要選擇,在午後他所哼唱的四季歌中,將自己比喻為有同樣行為的三位讓他敬重的前輩:張翰、陶淵明和嵇康。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習字》出自《書林記事》,記敘了「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練習書法的故事,告誡我們如果做事半途而廢,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成功。《文徵明習字》是這樣描寫文徵明的刻苦練字精神的: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 行書書法:初學者如何練好行書?
    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鍊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
  • 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
    其實世間的許多至理,往往都是平凡而樸實的,但要想真正領會,往往要經過多年的歲月洗鍊。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書無非就是將楷書寫的快一點,寫的連一點嘛,其實大謬矣!楷書有楷法,草書有草法,篆隸有篆隸之法,行書有行書之法。只不過楷書的筆法與行書的筆法中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而已。再深入去想,楷書練的是什麼?行書又練的是什麼?
  • 楷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練行書?
    也有說不用練楷書,直接從行書入門練書法也是可以的。因為書體並不是按照楷書到行書的過程演變的,而是先有的行書,然後才有的楷書。關於書法學習該從什麼體入門的問題,我們今天暫且不做討論,在後期的文章中會詳細說明。我們今天主要講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啟功先生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在世時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
  • 「書法問集」95、楷書寫挺好行書卻很醜怎麼辦,練行書有技巧嗎?
    行書和連筆字是不一樣的!楷書寫得挺好,行書肯定不會很醜,但是需要練習。練過楷書之後,一下就能寫好行書那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很重要。提問者問的問題,楷書挺好,行書很醜是不成立的。所以楷書你的楷書練好了嗎?行書和楷書一樣也是一種書體,有自己的技法,需要學習。注意:如果你學的楷書是歐顏柳趙,那麼行書推薦學習王羲之體系。個人建議,初學者不要學習宋四家的行書。怎麼學習王羲之體系的行書先看一下我們的書聖王羲之,為什麼一個人拿毛筆能夠把字寫成這樣。
  • 文徵明的這篇大字行書,非常有味道,我臨寫了一段,您給評價一下
    今天晚上,我們來嘗試臨習一下文徵明的一篇大字行書《行書自作詩卷》。初次臨習,希望大家多多指點,以求共同進步。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大家都熟悉,他的書法廣泛的取法歷代名家,楷書他學鍾繇、二王;草書主要是懷素和黃庭堅;行書方面智永、蘇軾、米芾、趙孟等諸家他都接觸。文徵明的書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的筆法追求的是晉人的細膩,行筆動作講究細和巧,書法作品有一種清秀文雅之美。
  • 一手好字要練多久?先練什麼?0基礎直接練行楷、行書怎麼練?
    這樣一來,先練什麼,就有了一定的目標。有的朋友可能喜歡按部就班的方式練字,那好,就從基本筆畫開始練!完了再練偏旁部首,再練間架結構,再練章法,這個順序就是一般的約定俗成的順序。再來談談這個問題:0基礎,可不可以直接練行楷、行書?怎麼練?怎麼說呢,這又是一個多選題!
  • 文彭行書七言聯與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文彭「行書七言聯」:滿庭詩景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蕭燕翼先生說:文彭的「行書七言聯」,應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楹聯墨跡,書寫得體體有法度,咄咄逼其父,為文彭的真跡,十分珍貴難得。文彭長州(今蘇州)人,為明代「吳門四家」文徵明長子,生於1498年,卒於1573年。
  • 楷書、行書……到底要選哪種字體練?
    如今,練書法的群體越來越多,喜愛書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書法字體也是豐富多彩各有千秋,楷書、行楷、行書等傳統字體,再加上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各類網紅字體,看的人既心動,又不知從何下手,這麼多的字體到底要選哪種練呢?即便是如此變化多樣的字體,怎麼選也會有一個大致的方向。
  • 齊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揭秘:沈周、文徵明遊支硎山後畫的什麼畫
    ▲ 滑動賞析長圖拍品編號823明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沈、文《詩畫合卷》文徵明書法題記云:「此幅弘治間遊支硎南峰諸山而作,徵明實亦在侍。"沈周、文徵明 《詩畫合卷》,作品局部 節選自:《細品名畫:沈周的繪畫世界》根據《細品名畫:沈周的繪畫世界》記載,明弘治四年(1491年),65歲的沈周有遊支硎山之行,此畫當繪於那年遊支硎山中。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要問各位書法愛好者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讓後人稱讚,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鍾繇創作的楷書也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字體,看到這些古代的書法名家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自豪呢?
  • 草書不是行書簡化後連筆而成,董其昌以血的經驗告訴你事實
    網絡上一時火熱,而且最終得出的結論,大同小異,那就是:董其昌的草書確實被抬得過高了,與其行書和行楷比,簡直不是同一級別。相對於董其昌的行書來說,其草書有點業餘。網絡熱評為什麼董其昌一寫草書就出現劃平行線,轉折浮薄斷柴,筆畫不入紙,狀如算子、寒賤等問題呢?真正問題的根源乃在於以行書的方式寫草書。那麼草書和行書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字秀雅飄逸,真是美呆了!
    曾經有人評價文徵明的行書是近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話絲毫不為過。文徵明出身於一個武將家庭,他生性駑鈍,但是為人比較忠厚。7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但是他的父親始終認為他能夠大器晚成。他是書法史上的一位「笨小孩」。但是他的書法卻是影響了後世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