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讓文化流淌在舌尖。
今天陽光明媚,我坐在咖啡廳見客戶,身邊很多文青不緊不慢地喝著咖啡,我不禁在想,現在社會上很多文藝青年,如果他們活在古代瑪雅,會是什麼樣一個情況。想像一個馬雅貴族,拿著當時最潮的隨行陶杯,屈膝盤坐在城邦神廟,望向遠方,看著綿延無盡的雨林思考人生。這是這麼文藝的場面,一定要來杯手衝咖啡才最對味。邊喝著咖啡,邊想著天神伊札姆納給予的指示,想著到底要怎樣舉辦獻祭儀式。但是其實馬雅人才不喝咖啡,他們要喝馬雅最純正的味道——熱可可!
在古代馬雅,可可是非常神聖的飲品,在宗教祭祀或是貴族日常生活中,都會被拿來飲用。根據研究,自從可可從南美洲傳入馬雅世界以來,馬雅人逐漸研發出一種「具有馬雅特色的熱可可飲品」,他們會在超濃醇的99%熱可可中,加入香草、花朵,還有辣椒,也就是說,整杯可可會變成又有花香、又有嗆辣、又有濃厚苦味的熱可可。
這麼奇異的口感,連大使也難以想像為什麼古代馬雅人會愛。這種飲料,又為什麼是「樸實無華且枯燥」呢?
可可的本名,來自馬雅銘文:Kakaw
實際上,我們在不少陶器上的圖案與銘文上,也都有看到可可的蹤跡。現代英文稱可可豆為Cacao,這個單字字源其實來自馬雅語,馬雅銘文學家解讀可可豆的馬雅銘文,發現可可在馬雅語念作Kakaw,與今日的Cacao 同音。
馬雅人把可可豆描繪成一隻魚。實際上,這是一個拼音型的馬雅文字,在古馬雅語可可豆念作Kakaw,今日有時拼成Cacao。是的!可可豆的英文,就是來自古代馬雅語。文字左方「ka」的字符,其實是右側上方那隻魚的簡化(簡化到只剩一片尾鰭)。下方的兩隻腳則是「wa」的字符,整個字念作Kakaw(「wa」的字符只是為了標記子音,最後的母音不發音)。
馬雅人的可可樹傳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現實中的可可樹,如果你看過,你會覺得可可樹的樣子很奇特,完全不像想像中果樹的樣子。
在可可樹開花的時節,可可花會在樹幹上綻放,然後結成果實,一顆顆像是木瓜樣貌的可可果實從樹幹垂下來。切開果實,裡面包覆著一層白色的果肉,吃起來的味道酸甜,有點像是山竹。果肉內有著許多的種子,就是我們常說的可可豆。
在古代馬雅神話中,可可樹也是故事情節的一部分。馬雅創世神話的主角是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有天在人間踢球,噪音吵到的地獄諸神。地獄諸神召喚雙胞胎兄弟到地獄來泡茶詳談。在前往地獄的路上,地獄之神給他們一連串的考驗。其中一個考驗是滿是蝙蝠的房間,雙胞胎兄弟沒有躲過蝙蝠的攻擊,頭被砍了下來。地獄之神將他們的頭掛在木棉樹上。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雙胞胎兄弟的身體長出了可可樹。
對於馬雅人來說,可可豆是一種價值相對穩定、便於攜帶的財富,馬雅人會用可可豆當作貨幣。以農作產物當作貨幣,可說是世界歷史中相當少見的情形,因此,地獄之神(God L)也有另一個的身份──商人之神。也因此,對於古代馬雅人來說,「喝熱可可根本就是燒錢來喝的感覺,是一種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
我們在古代的陶器上,也能看到如同現實可可樹的樣子,可可果實結在樹幹上。樹幹上還有半露的頭顱,就是頭被砍下來的雙胞胎兄弟。在接下來的神話中,這位頭被砍下的雙胞胎兄弟,其實就是玉米神。
傳承千年的可可加工法
不過,原味可可豆嘗起來非常苦澀,其實必須讓果實自然腐爛後,可可豆的香醇味才能逐漸被激發出來,才能進入接下來的加工程序,製作成我們現在熟知的可可。就算今日科技進步,人們處理可可豆的程序,大致上還是遵循古法加工。從腐爛的可可果肉中,農夫取出可可豆曬乾,再像咖啡一樣經過烘培的程序,並且去除雜質與碎粒。
可可豆中有著可可脂,這些脂肪加熱後就會融化且黏稠。這樣的特性使得工人可以將可可豆碾碎,加熱後製成可可磚,接著就可以進一步製作成許多不同的可可製品。
就像前面提到的,馬雅人可能就是將可可磚加上熱水,並且加入辣椒、香草等調味料,泡成一杯「酸甜苦辣」的元氣熱可可。大使聽過一個說法,阿茲特克帝國的信差與軍人,執行任務之前都會飲用可可,讓他們感到精神百倍。不過,我不確定這樣的說法正不正確,或許可以當個趣聞聽聽。
燒錢助興的貴族生活
但是,西班牙人確切的記載有個人是重度可可愛好者。那就是阿茲特克國王蒙特蘇馬二世。根據著名的馬雅考古學家Michael Coe 在《巧克力的歷史》裡引用西班牙徵服者的記載,蒙特蘇馬二世每天大約飲用50 杯的可可飲料,而且是整壺拿起來喝,一點都不優雅。
對我而言,使者埃爾南科爾特斯應該覺得是蒙特蘇馬二世在炫富。在我看來,這是滿滿的鈔票(前文:馬雅人會用可可豆當作貨幣),裝在黃金的杯子裡,喝進去蒙特蘇馬二世的嘴中。回到馬雅文化,可可飲料絕對是宴會必備的助興之物。博南巴克(Bonampak)的著名壁畫,就曾經出現「40000可可豆」的圖案,而整個畫面則是宮殿裡開趴的場景。
可可豆朝貢學
其實,阿茲特克帝國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他們徵服一個地方後,雖然會派遣官員,不過,主要的控制手段還是透過繳納貢賦來確立附庸關係。其中,阿茲特克領土有一塊在馬雅地區的飛地,被稱為索克努斯科(Xoconochco)地區,阿茲特克軍隊之所以不遠千裡徵服這個地區,就算與他們國內沒有相連、成為飛地也在所不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地盛產可可。
阿茲特克人所在的墨西哥高地,氣候乾燥,不太適合可可生長。因此,比較溫暖且有雨水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就成為阿茲特克人穩定可可豆來源的寶地。阿茲特克人在這個地區,遭遇到高地馬雅人的激烈抵抗,使得阿茲特克的軍隊兼商隊,只能困守在一小塊地方。
根據《門多薩古抄本》,索克努斯科地區每年需要進貢兩百包的可可豆,以及美洲豹皮等供品。這些都是阿茲特克王宮中,持續消耗的奢侈品。兩百包可可豆在整個帝國各地的進貢情形來說,算是很高的數字,可見這個地區盛產可可豆的程度。
今日:傳遍世界的可可豆與巧克力
15 世紀,西班牙人徵服了阿茲特克與馬雅地區,他們開始接觸到許多奇異作物,並且開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來理解、描述這種作物。一開始,西班牙人將可可形容為杏仁,很快的發現飲用這種杏仁,似乎身體會變得健康,精神也會變得很好。
但是,可可的苦味(當然還有印地安人混搭風加進去的東西)當時讓多數西班牙人不敢恭維。甚至有西班牙人說,可可是「給豬喝的東西」。對於把可可當鈔票的印地安人,或是把可可當水喝的蒙特蘇馬二世,聽到這個評價,一定覺得難以置信。對於今天愛吃巧克力的我來說,也很難想像!
就像我們今天吃99% 超濃醇巧克力一樣,加點糖,還是比較好吃。據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嘗過這個大西洋彼端進貢過來的新奇飲料後,開始在熱可可汁中,加入蔗糖。這馬上讓可可飲料從「豬喝的東西」,晉身成會有小天使飛舞的「幸福的飲料」。
順著西班牙人在16 世紀的霸權與文化強勢性,可可也在歐洲其他地區流行起來。可可的產品與吃法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今日的巧克力、可可飲品產業,成為今日世界最重要的嗜好品之一。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大家可以看我此前的文章(點擊跳轉),《最早的諸神之食,到後來的大眾零食,巧克力如何稱霸甜食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