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和劉伯溫什麼仇什麼怨?劉伯溫已經歸隱,為何還要害死他?

2020-12-18 煮酒君

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這說的是我國古代兩位著名的謀士諸葛亮、劉伯溫。

和諸葛亮相比,劉伯溫可能知名度和傳奇事跡更少一些,但卻幫助朱元璋完成了統一大業,從這一點上出發,可以說他是取得了比諸葛亮更高的成就。難能可貴的是,智略過人的劉伯溫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明朝建立不久後便辭官歸隱,閒居家鄉。

然而,儘管劉伯溫主動放棄名利,整天只喝酒下棋,從不提到自己當年的功勞,卻還是沒能避免被加害的命運。洪武八年(1375)三月,劉伯溫因感染風寒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而實際上,真正導致他去世的很可能是胡惟庸探病時讓御醫開的藥。那麼,當時劉伯溫明明已經辭官歸隱,為何胡惟庸卻還是要執意將其害死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明史》當中對此事的記載,書中寫道:"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也就是說,劉伯溫在擔任御史中丞時曾經指出過胡惟庸的缺點,而這點在書中另一處也有所體現。

當時,朱元璋想要新立丞相,便詢問劉伯溫是否能夠重用胡惟庸,對此,後者回答:"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此話的意思是說,丞相就如同駕車的馬,而如果讓胡惟庸來擔任這一角色,他可能會害得馬車傾覆。

交代完此事,劉伯溫便回到家鄉閒居,數年後,朱元璋聽說他感染風寒,於是派胡惟庸帶著御醫一起前去探視。就是趁著這個機會,胡惟庸得以暗中給劉伯溫下毒,加速他的離世。對於劉伯溫死後胡惟庸的心理狀態,史書形容是"益無所忌"。

也就是說,劉伯溫在世時胡惟庸雖然已經開始囂張跋扈,卻還是心存不安的,這可能一方面是擔心劉伯溫繼續向朱元璋指出自己的毛病,甚至揭露自己的行動;另一方面是擔心朱元璋會在自己犯錯時果斷召回劉伯溫取代自己。

從上文中史書的片段來看,胡惟庸不依不饒要害死劉伯溫的理由大概有兩個:一是劉伯溫曾經批評他,這可能導致其懷恨在心,想要報復;二是劉伯溫即使歸隱山林,卻還是在朱元璋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不將其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始終無法得到鞏固。

除此之外,其實朱元璋在劉伯溫生病後的舉動也十分令人懷疑——他明知道胡惟庸和劉伯溫關係不睦,卻還是派其前去探視,主動為其提供了下手的機會。

誠然,當時胡惟庸是丞相,讓他前去可以表示朝廷對於劉伯溫的重視和關心,但這不得不讓人想起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們的無情清理,讓人難免懷疑劉伯溫之死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去做的。

據說,劉伯溫在服下胡惟庸提供的藥後"有物積腹中如拳石",為此,他還曾上書向朱元璋表示自己吃藥後身體的異樣,但後者卻不以為然,只讓他好好養病。朱元璋敷衍的態度和之前他對劉伯溫的尊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反常。

不過,從劉伯溫死前囑咐兒子劉璉向朱元璋呈上《天文書》,並表示自己本想寫一封奏疏給朱元璋,但因為胡惟庸還當權所以放棄的舉動來看,他對朱元璋還是抱有敬意和忠誠的,這似乎又說明了他的死與朱元璋關係不大。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那就是朱元璋當年因李善長犯錯而要責罰他,但劉伯溫卻以其勞苦功高,且能夠調和將領之間的關係為由勸阻。對此,朱元璋驚訝地問道:"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

可見,李善長曾經多次想要加害於劉伯溫,他們之間的關係堪稱惡劣。我們知道,胡惟庸是靠著李善長的提拔和推薦才當上丞相的,他們二人有著十分明顯的利益共同體關係,這也是胡惟庸倒臺後朱元璋誅殺李善長的原因。

那麼,李善長和胡惟庸結為朋黨,而劉伯溫作為李善長多次想要加害的敵人,自然也就成了胡惟庸的敵人。那麼,胡惟庸自發,或是在李善長授意下加害劉伯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總的來說,劉伯溫雖然歸隱山林,但在朱元璋心中和朝野內外仍然有著很高的威望。

因此,他始終能夠給胡惟庸等人帶來巨大的威脅,而這,或許就是後者不願意放過他的最大理由。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定鼎天下後,為什麼寧願重用胡惟庸也不願意重用劉伯溫?
    一、 朝堂上錯綜複雜的形勢沒有哪個皇帝喜歡自己的臣子搞小團體,因為一旦臣子們結黨的話,勢必對皇權帶去威脅和衝擊。半隻腳踏進鬼門關的胡惟庸卻不知道自己成為了案板上的肉,反而變本加厲地攬權,甚至殘忍地害死了劉伯溫,讓浙東集團失去了靈魂人物。這一切都在明太祖的掌握之中,當胡惟庸惹得天怒人怨的時候,他適時地出現了,並且通過真真假假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把胡惟庸給送進了鬼門關,並把淮西集團的一大票人物也一起送了進去,讓兩大集團再也不能威脅老朱家的皇權。
  • 朱元璋稱劉伯溫吾之子房,然張良功成身退,劉伯溫為何不效仿?
    從此為朱元璋獻計獻策,輔佐朱元璋消滅最後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來全程參與制定了打敗元朝的戰略計劃。可以說朱元璋能最終奪得天下,建立明朝,劉伯溫功勳卓著。朱元璋曾誇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建立大明朝後的朱元璋開始分封功臣。按說劉伯溫雖然不是戰場上攻城略地的大將軍,但劉伯溫的出謀劃策、能掐會算也是功勞不小。不過朱元璋給他的待遇卻讓人難以捉摸。
  • 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燒餅歌預言揭秘,神機妙算劉伯溫之死
    對劉伯溫的預知能力,朱元璋起初將信將疑,公元1368年的一天早晨,朱元璋正在內殿吃燒餅,剛咬了一口,就聽宮內太監火速來報,說軍師劉伯溫求見,朱元璋突然想到,自劉伯溫輔佐以來,每每用兵如神,以寡敵眾,果真劉伯溫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測試一番,朱元璋於是順手把剛咬過的燒餅扣在一隻碗下,等劉伯溫進來後便問:「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為何物?」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真實的劉伯溫劉伯溫自幼天資過人,讀書黙誦兩遍即可背誦如流。23歲時,劉伯溫就已經進士及第,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生性耿直又嫉惡如仇的劉伯溫在高安的五年中,屢次得罪地方豪紳列強,所幸江蘇行省大臣素知劉伯溫的為人,他才免於被害。
  • 劉伯溫為何不能做宰相?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名,劉伯溫的檔次的確不高。功勞如此大的劉伯溫,是不是也忒不受待見了?難道說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關係不好?如果不好的話,以朱元璋的尿性,我看直接殺了比較快。01朱元璋集團的人才,都是淮西將領居多。
  • 劉伯溫臨終使出什麼計策,讓朱元璋每天擔驚受怕,最後鬱鬱而終?
    關於劉伯溫的死,歷史上是這麼描述的:那年正月,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帶御醫探望,可劉伯溫自服用了御醫開的藥後病情反而加重。因此,很多人懷疑,胡惟庸此舉,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而且,當劉伯溫將這件事稟告給朱元璋時,後者只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的說了幾句關懷的話。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費盡心思除掉劉伯溫呢?
  • 劉伯溫收到馬皇后「一梨和兩棗」,一眼明白意思,後辭官還鄉!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不怪後人會有如此高的評價,諸葛亮輔佐劉備稱帝,劉伯溫扶持朱元璋成了明朝開國皇帝。這或許就是人們對他們兩人最高的評價吧!可是「狡兔死 走狗烹」這話體現在了朱元璋的開國功臣身上,不然怎會出現「胡惟庸案」「藍玉案」呢?僅前者就牽連了3萬多人,李善長、陸仲亨等都沒得到善終,可見朱元璋的生性殘暴了吧!
  • 從一幅畫、一筐魚看劉伯溫的大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準備大封功臣和親朋。功臣有數,親朋卻多如牛毛,他一時不知如何處置,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勸朱元璋出去溜達,朱元璋正想散散心,兩人便微服出去了。
  • 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一個神秘預言,百年後果然應驗,只是巧合嗎?
    但即使能掐會算的劉伯溫,也不能算到自己的死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開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胡惟庸一案,牽連無辜者不計其數。在此之前劉伯溫已經小心翼翼,他向朱元璋請旨解甲歸田,得到朱元璋的允許之後,劉伯溫也過起了田園生活。
  • 【歷史人物】 劉伯溫---王佐之才,帝王之師
    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
  • 劉伯溫功勞如此之大,朱元璋為何要卸磨殺驢,你看他出身就明白了
    劉伯溫和張良諸葛亮一樣,都是被民間封為神話一般的人物,但,民間似乎對劉伯溫的崇拜更多一些神話的也更厲害。什麼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對他來說都是小兒科,最重要的是,他跟袁天罡一樣,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漢朝建立後被封侯,這種待遇在當時已經是為己任成了,諸葛亮更是實際在後蜀實際掌權很長時間,整個後蜀完全就是他說了算。劉伯溫可就不一樣了,他也許能力上不比張良和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這樣的人,也許前期在朱元璋還很弱小的時候,還能聽劉伯溫幾句話。
  • 朱元璋何時登基天氣晴朗,劉伯溫是怎麼算出來的?專家解釋不了
    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厲害,說白了就是朱元璋的智囊。當然了,有一件事,他算得非常準,那就是朱元璋何時登基天氣晴朗。劉伯溫是怎麼算出來的?專家解釋不了。後來再派孫炎帶著自己的書信去請,劉伯溫這才勉強答應。兩人剛剛見面交談時,劉伯溫就給他說了十八策,朱元璋看出了此人有本事。最開始劉伯溫沒有太得到重視,後來隨著朱元璋被聯合夾擊,劉伯溫這才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太平被攻破,劉伯溫說道:「對東邊張士誠應該送禮,對西邊陳友諒應該誘敵。」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說「有個字我不會寫」,最後竟保住一命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有一個情節,和珅和紀曉嵐被罰掃大街,兩人劃了一條三八線,結果乾隆撒了一把土,就讓這兩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試想一下,兩個當朝一品大員當街打架,放在那個年代實在是有辱斯文,有傷風化。可乾隆卻看得開心,「自古臣子不吵,皇帝哪能安心?」
  • 劉伯溫臨死前略施一計,朱元璋子孫百年無人解,最終被一農民識破
    明朝成立以後,劉伯溫將自己的軍事思想和排兵布陣總結寫成《百戰奇謀》的兵書。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 修身大智慧:朱元璋稱讚他,劉伯溫佩服他,為何史書很少提他?
    文臣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民間演繹,近乎能掐會算,簡直是個神人。然而,神人劉伯溫最終還是按照朱元璋的意願,被迫離開了人世。劉伯溫當然知道韓信那句「狡兔死、走狗烹」,他小心異常,依舊未能倖免。反倒是另一位人物,朱升,建功立業後明哲保身,做到了全身而退。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9代之後,劉家必出奇才!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但諸葛亮再怎麼厲害,也終究只是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已,而劉伯溫卻輔佐同樣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統天下。二人孰強孰弱暫且不做爭論,本文要說的是劉伯溫和他們家族的一個小故事。 劉伯溫年僅12歲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朱元璋還在給地主放牛的時候,14歲的劉伯溫已經學完了《春秋》。劉伯溫的「學完」並不是先生講完、他聽完,而是自己把書看了兩遍就能背誦。不僅如此,他還能發表自己的了解,以至於老師嘖嘖稱奇:「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 劉伯溫的悲催人生:表面看,似在意料之外,細細品,自在情理之中
    更為大家不能理解的是,劉伯溫的最後結局竟然是被朱元璋派胡惟庸毒死。那麼造就劉伯溫這一生悲劇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回顧《明史》,在四木看來,他的悲劇人生和他的身世、能力和性格不無關聯,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劉伯溫的身世從身世上看,劉伯溫不僅是地主,而且是元朝的朝廷命官,曾經鎮壓過紅巾起義軍。朱元璋不僅生性痛恨地主(這和他的童年經歷有關),而且又是一個十分看重「忠義」的人。
  • 胡惟庸、李善長為什麼敢造反?
    而胡惟庸是在朱元璋勢力已經成行的時候,才借著淮西老鄉的身份走上了大明的權利中樞!可以說李善長與胡惟庸代表的是一類人的利益,那就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勳貴,又被劉伯溫稱之為驕兵悍將,相對而言李善長與胡惟庸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即李善長雖然仍然在維護淮西勳貴的利益所得,這也源於他們一起創業的情分,同時他還極力的維繫朱元璋的皇權
  • 大明神算—劉伯溫
    明朝第一開國文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大明江山。在中國民間劉伯溫是一位神人,傳說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力,民間故事裡的劉伯溫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稱諸葛武侯在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在中國民間,關於劉伯溫料事如神的故事非常多,以至於民諺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 金玉其外,表裡如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跑去指責賣柑橘的人:「你賣出去的柑橘只是用來祭祖的嗎?還是用來糊弄傻子和瞎子的嗎?你認為我是傻子還是瞎子呢?」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靠賣柑橘養活自己,已經很多年了。從來都沒有人提出過質疑,你幹嘛要多管閒事呢?你看國家看著威武的將軍,有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人模狗樣的大官們,有伊尹、皋陶的業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