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功勞如此之大,朱元璋為何要卸磨殺驢,你看他出身就明白了

2020-12-22 昭烈名臣

劉伯溫和張良諸葛亮一樣,都是被民間封為神話一般的人物,但,民間似乎對劉伯溫的崇拜更多一些神話的也更厲害。

什麼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對他來說都是小兒科,最重要的是,他跟袁天罡一樣,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袁天罡的《推背圖》一直都被譽為是能夠預知未來的神書一本,同樣有這種能力的劉伯溫,也寫過一本叫做《燒餅歌》的書,裡面也預言了未來幾百年的事情。

之所以一直要強調民間看法這幾個字,那是因為劉伯溫在正式的記載中,並沒有許多的「超能力」,相反的在現實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方面,是遠遠比不上張良和諸葛亮的。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漢朝建立後被封侯,這種待遇在當時已經是為己任成了,諸葛亮更是實際在後蜀實際掌權很長時間,整個後蜀完全就是他說了算。

劉伯溫可就不一樣了,他也許能力上不比張良和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這樣的人,也許前期在朱元璋還很弱小的時候,還能聽劉伯溫幾句話。

但隨著朱元璋的逐漸強大,劉伯溫地位就變的非常尷尬,而且明朝建立後,只是被封了一個非常低的伯爵,更重要的是,不就就被趕出了京城。

為明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為什麼朱元璋一開始就比較看輕他呢,其他人起碼最初封的爵位都比較高,就算後期朱元璋有清算功臣的舉動,但是這明朝敢建立,我們從劉伯溫的封爵終究能看出來,實際上他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

那麼一向足智多謀的劉伯溫為什麼會有如此下場呢,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僅僅是因為朱元璋,更因為劉伯溫的出身。

就像現在的流行的說法,有些東西,你出生的時候沒有擁有,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再擁有了,劉伯溫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出身決定了,他在朱元璋的團隊裡,不管你的貢獻有多大,給你的賞賜也就那麼多了,而且也不會得到信任的。

易經上有一卦叫做亢龍有悔,意思就說說,任何事物發展到頂峰,就會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對於天下的讀書人來說,到了元朝這句話終於得到了鋼針一般的驗證。

中國文人的地位,在宋朝達到了頂峰,趙宋王朝不殺士大夫,大力推行科舉,是一個文官絕對統治的時代,那是個迄今為止,都讓無數文人為之嚮往的一個時代。

但隨著元朝的建立,以文立國的宋朝,徹底被蒙古人的鐵蹄打敗,而文人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不但在蒙古帝國完全沒有地位,而且文人也被化為了下九流的行當。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在元朝的體系內,不但讀書人完全沒有地位,而且是僅僅是次於乞丐的一個職業。

所以為什麼說在元代出現了雜劇這個行當,正是因為大量的讀書人沒事可做,無處展示自己的才華,無處釋放自己的青春,於是才有了歷史精彩的元雜劇。

對於後世的我們來說,中國文學因為元朝的存在,多了一個精彩的類別,但是對於當時的文人來說,可是天大的災難。

元朝廢除科舉,帶來的後果就是大量的讀書人,沒用用武之地,這也是導致元朝階層固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元朝以壓倒性武力建立王朝,短短八十年就結束的重要原因。

儘管元朝把讀書人定位了下九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朝統治者終於意識到,這治理天下沒有讀書人還是不行,你堂堂朝廷,下個文書啥的,都沒有幾個識字的可不行,治理龐大的帝國,必要的讀書人肯定是需要的。

於是在元仁宗時期,開始恢復了科舉,規模上這可完全比不了宋朝,儘管科舉沒三年才舉行一次,而且也曾經又被丞相伯顏廢除過,但畢竟有了這個一個哪怕是象徵性的上升通道,元代的讀書人,總算是看到了一點點希望。

劉伯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讀書科舉的生涯,作為從小就被稱作神童的他,考上科舉自然不是什麼問題。

唯一有問題的是,當時已經是元朝末年,劉伯溫上了元朝的車,卻發現這早就是一輛破爛不堪的車,劉伯溫面對如此腐敗無能的元朝,已經看到了元朝的未來。

於是在幾次向上次提意見而沒被採納之後,劉伯溫辭職不幹了,官場生涯已經讓他非常清楚了看到了元朝的未來,各地蜂擁而至的起義軍,更是讓劉伯溫這個儒家知識分子,看到了驅除韃虜的希望,劉伯溫隱居了起來,像姜太公諸葛亮那樣,等待自己的有緣人出現。

劉伯溫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有緣人,這個人就是朱元璋,在明末農民起義中,朱元璋以優異的表現,成功引起了劉伯溫的注意。

儘管有的材料上說,朱元璋來請劉伯溫是帶有暴力威脅的,但事實上如果你人不行,就算這次能用暴力威脅去,之後劉伯溫有無數的機會逃出來,更不要說實心為朱元璋辦事了。

朱元璋是個極其聰明的人,這裡面的道理,他很容易能夠想明白,所以像劉伯溫這樣的謀士,朱元璋是絕對不可能用暴力請回來的。

謀臣與主公,本來就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主公選擇了謀臣,謀臣同時也選擇了主公,這樣謀臣才能在主公手下幹出一番事業。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在劉伯溫的幫助下,朱元璋迅速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尤其是給朱元璋的策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更是為朱元璋日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伯溫能碰到朱元璋是幸運的,畢竟天下大亂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未來的結果是什麼,結果朱元璋贏了,而且贏得很徹底,徹底收回了幽雲十六州,完成了漢人幾百年都沒有完成的偉大功業。

這種功業即便是放眼整個二十四史,那也是能排的上前幾名的,劉伯溫也因此成了百姓心目中被神話的人物,畢竟這裡面劉伯溫作為謀士,功勞也是非常的大的。

但朱元璋這個人,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取得了巨大功業的同時,朱元璋對周邊人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心裡的底色還是儒家傳統的親疏遠近的觀念,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老鄉,比如說湯和比如說李善長,那都是被朱元璋看做是自己人,封的爵位也都非常大,直接被封為了公爵。

如果和漢初三傑做個類比的話,徐達就是韓信,李善長就是蕭何,而劉伯溫就是張良,基本上立朝之初,徐達和李善長都得到了應有的待遇,但是比起來張良,劉伯溫的待遇可就差遠了,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正式封官加爵,劉伯溫只得到了一個可憐的誠意伯,一個低等的爵位已經說明了一切,在朱元璋的心裡,他從來也沒有把劉伯溫當做是自己人看待。

朱元璋心裡看重的,還是他自己的家鄉人,還是跟他出身一樣的人,而劉伯溫是個文人,屬於浙東集團的代表,這一切都不符合朱元璋的用人標準,所以一開始劉伯溫的爵位就很低,更不要提立朝之後,朱元璋對劉伯溫也沒什麼重用,只不過是把他當做是制衡李善長的一枚棋子罷了。

這一切從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劉伯溫作為元朝的官員,儘管他最後加入了起義軍,但他畢竟做過元朝的官吏,這一點是朱元璋最痛恨的,因為正是元朝官吏的貪汙腐敗徹底害慘了自己的父母,才最終把朱元璋逼上了絕路。

朱元璋痛恨官吏,儘管這一切和劉伯溫都沒什麼關係,但這一層身份,也就註定了劉伯溫這一生都無法得到朱元璋的真正信任。

最終劉伯溫還是死了,有人說是胡惟庸毒死的,胡惟庸也是替皇上辦事,歷史上這樣的謎案很多,但劉伯溫是自己的死的還是被殺的,基本上意義已經不大了,畢竟死之前的五六年,劉伯溫基本上已經脫離了朝廷,換句話說,他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所以劉伯溫這個肉體最終什麼時候,消亡對於大明朝來說,已經是一個無足輕重也完全沒有必要討論的話題了。

一個人可以有驚世的才華,但可能決定你最終高度的並不是你自己,很多事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並非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你對劉伯溫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為何只封誠意伯,而沒封侯呢?
    「吾之子房」大概是自西漢以後的帝王對臣下最高的評價了!唐太宗稱讚張九齡、曹操讚揚荀彧,再到朱元璋誇讚劉伯溫……但是得到相同評價的幾個人他們得到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其中劉伯溫作為朱元璋定鼎江山最重要的謀士,卻只得了個誠意伯,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 朱元璋稱劉伯溫吾之子房,然張良功成身退,劉伯溫為何不效仿?
    從此為朱元璋獻計獻策,輔佐朱元璋消滅最後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來全程參與制定了打敗元朝的戰略計劃。可以說朱元璋能最終奪得天下,建立明朝,劉伯溫功勳卓著。朱元璋曾誇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建立大明朝後的朱元璋開始分封功臣。按說劉伯溫雖然不是戰場上攻城略地的大將軍,但劉伯溫的出謀劃策、能掐會算也是功勞不小。不過朱元璋給他的待遇卻讓人難以捉摸。
  • 劉伯溫為何不能做宰相?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名,劉伯溫的檔次的確不高。功勞如此大的劉伯溫,是不是也忒不受待見了?難道說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關係不好?如果不好的話,以朱元璋的尿性,我看直接殺了比較快。01朱元璋集團的人才,都是淮西將領居多。
  • 劉伯溫為何只被封為誠意伯?位列第105位,他和李善長差距在哪
    所以明初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之間的鬥爭,純屬扯淡,因為劉伯溫這杆大旗還不足以撼動李善長集團。可是劉伯溫給朱元璋辛苦做了8年的謀士,為何最後只有這麼點收成呢?01劉伯溫是個清高之人,朱元璋這個大老粗最討厭這種人。
  • 修身大智慧:朱元璋稱讚他,劉伯溫佩服他,為何史書很少提他?
    劉伯溫當然知道韓信那句「狡兔死、走狗烹」,他小心異常,依舊未能倖免。反倒是另一位人物,朱升,建功立業後明哲保身,做到了全身而退。朱升說的這九個字,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很多人都知道。當年臥龍先生神秘感十足,「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孔明先生這顆星究竟能有多閃亮,要看劉皇叔把他捧到什麼程度。當時的朱元璋也同樣求賢若渴,朱升的三策,正是在合理分析鬥爭形勢後才確立的。
  • 胡惟庸和劉伯溫什麼仇什麼怨?劉伯溫已經歸隱,為何還要害死他?
    和諸葛亮相比,劉伯溫可能知名度和傳奇事跡更少一些,但卻幫助朱元璋完成了統一大業,從這一點上出發,可以說他是取得了比諸葛亮更高的成就。難能可貴的是,智略過人的劉伯溫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明朝建立不久後便辭官歸隱,閒居家鄉。然而,儘管劉伯溫主動放棄名利,整天只喝酒下棋,從不提到自己當年的功勞,卻還是沒能避免被加害的命運。
  • 劉伯溫死前貪嘴要吃餅,不料吃一口就離世,朱元璋:拼死掐算
    要說起他的名字也是人人知曉,他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朱元璋攻打江山的時候取得赫赫功勳,但是在朱元璋稱帝後就悄然隱退,這讓很多的人不解,但是最為不解的還是在他大限將至的時候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說「有個字我不會寫」,最後竟保住一命
    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有意扶持胡惟庸打擊劉伯溫,讓這兩人互相制衡。可隨著猜忌心越來越重,朱元璋誰也不願相信了,他的屠刀到底落在了劉伯溫的頭上。馬皇后得知此事之後,連夜派人送給劉伯溫一籃子水果,打開一看,裡面只裝著棗子和桃子。劉伯溫何其聰明,立馬明白自己將大禍臨頭(「棗桃」即「早逃」)。
  • 朱元璋宴請群臣,劉伯溫看到上的菜心涼,對徐達說:你我死期將至
    朱元璋宴請群臣,劉伯溫看到上的菜心涼,對徐達說:你我死期將至本文由【兩壺酒的歷史課】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說到朱元璋我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是非常有能力的,要知道當時皇帝夢人人有但是卻沒人敢真的揭竿而起,可見朱元璋是膽有識的。他當過乞丐做過和尚,最後帶領著起義成功奪得天下。在朱元璋打理的大明王朝,也是不亞於李世民的開元盛世的,明朝的百姓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也足以證明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對百姓們的包容和善待。
  • 馬皇后通過水果暗示劉伯溫,讓劉伯溫逃過一劫
    大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慢慢的一步步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徵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建立大明朝,當上了一國之君,而朱元璋當上一國之君之後,皇帝不能沒皇后啊,因此朱元璋就要立皇后了,而皇后按照規矩那都是自己的原配來當的,朱元璋當然也是有原配夫人的啦,原配夫人姓馬,她是一直陪伴在朱元璋身邊的
  • 朱元璋把餅往碗裡一扣,讓劉伯溫來猜,結果劉伯溫一語驚人
    軍師,是古代的一種官稱職位,是為皇帝出謀劃策一統江山的人,基本上皇帝能不能成大業就看他把誰當軍師,古代著名軍師有諸葛亮,張良,劉伯溫等,他們都盡了畢生的精力為皇帝作謀劃。能當上軍師的,肯定是要有過人的智慧,過硬的實力,服人的品行,都是能指點江山之人,劉伯溫亦如此。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朱元璋是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帝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也十分之重,歷史上的明初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了數萬之人。就是其為了防止功臣篡奪帝位而做下的。到朱元璋駕崩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上就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也正是因為其手段過於殘忍,民間對朱元璋的影響也已經定型。
  • 劉伯溫巧施最後一計,死後使朱元璋每天擔驚受怕,最後抑鬱而終
    劉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他的才能堪比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民間有句話叫做「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意思是說劉伯溫的功勞不在諸葛亮之下。歷史告訴我們功臣往往會遭到皇上的猜忌,一方面是功臣功高蓋主,第二方面就是皇上疑心重。朱元璋恰恰屬於疑心重的皇上。
  • 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劉伯溫-朱元璋的賽諸葛
    因為記性好,所以就有能力學習各類知識,劉伯溫博覽全書,不只有經史子集,像其他的天文地理,謀略兵法等,他都有認真研究。成年後,劉伯溫去元大都趕考,一舉奪得進士。看到這個結果,不知範進他老人家看了有什麼感慨。本來已經被授予官職,該立刻上任。可是當時已是元朝末年,兵荒馬亂的,劉伯溫只好在家又呆了三年,之後才去江西做了縣丞。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丞相之辯劉伯溫性情耿直,李善長罷相後,朱元璋提出讓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楊憲為相,劉伯溫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朱元璋又提名汪廣洋,劉基說:」汪廣洋的器量還不如楊憲。」朱元璋又提出胡惟庸,劉伯溫說:「丞相就像駕駛馬車,如果交給胡惟庸,恐怕有翻車的危險。」朱元璋說:「那只有你來做丞相了。
  • 劉伯溫為什麼死前要吃一口燒餅?其實跟朱元璋有關
    劉伯溫為什麼死前要吃一口燒餅?其實跟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從社會最底層一路爬上來,最終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說到朱元璋,就要提到劉伯溫了。朱元璋能建立明朝,劉伯溫功不可沒。朱元璋是通過自己的手下胡大海認識的劉伯溫,朱元璋見劉伯溫才能突出,所以非常重視他。在劉伯溫的輔佐下,朱元璋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經世致用」思想也是劉伯溫提出的,這個思想對明初新一代文風的興盛起到了奠基作用。劉伯溫具有很高的謀略才幹,也精通術數之學,可以說具有經天緯地之才。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9代之後,劉家必出奇才!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諸葛亮是我國古代的著名謀士,也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建立的重要功臣。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從一個織席販履之徒變成了開國皇帝,這也足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之大。
  • 朱元璋十首霸氣十足的詩詞,如此恢宏氣勢,盡顯一代梟雄之氣
    朱元璋出身草莽,戎馬一生,他的詩詞沒有太多華麗辭藻,但詩句間透露著一股滔滔不絕的霸氣,文字行雲流水,一瀉千裡,通讀後無不叫人拍案叫絕。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朱元璋文字的力量。眾所周知,朱元璋幼年貧窮,出身於草莽,最後建立明朝,成為開國皇帝。
  • 金玉其外,表裡如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跑去指責賣柑橘的人:「你賣出去的柑橘只是用來祭祖的嗎?還是用來糊弄傻子和瞎子的嗎?你認為我是傻子還是瞎子呢?」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靠賣柑橘養活自己,已經很多年了。從來都沒有人提出過質疑,你幹嘛要多管閒事呢?你看國家看著威武的將軍,有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人模狗樣的大官們,有伊尹、皋陶的業績嗎?
  • 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燒餅歌預言揭秘,神機妙算劉伯溫之死
    導讀:明朝第一開國文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了大明江山。在中國民間劉伯溫是一位神人,傳說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力,民間故事裡的劉伯溫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稱諸葛武侯在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關於劉伯溫的相貌,《明史》上說他----「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