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子房」大概是自西漢以後的帝王對臣下最高的評價了!唐太宗稱讚張九齡、曹操讚揚荀彧,再到朱元璋誇讚劉伯溫……但是得到相同評價的幾個人他們得到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其中劉伯溫作為朱元璋定鼎江山最重要的謀士,卻只得了個誠意伯,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1.打壓劉伯溫,朱元璋的帝王平衡術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論功行賞,其中包含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封公爵6人,其餘封賞28人。令人尷尬的是,作為「明初三傑」之一的(劉基)劉伯溫,只得了誠意伯,不僅比不上最早投奔劉伯溫的6人,甚至在另外28人中排在中下,而究其源頭,在於朱元璋的平衡之道!
首先無論什麼地方都有小山頭,朱老闆的滅元建明團隊也是如此!朱老闆是農民出身,屍山血海裡拼來了皇位,最早時候朱老闆沒人沒錢沒底盤,還在郭子興手底下混飯吃,只有徐達、常遇春、李善長這些人願意跟著朱老闆一起打天下!時間一長,隨著朱老闆勢力越來越大,這批人自然形成裡第一個小山頭,同鄉和同鄉玩,這就是「淮右派」。
後來劉伯溫來了,事實證明舞刀弄槍和後勤雖然重要,但最能體現自己牛氣的方式,還是亮智商玩計謀!劉伯溫的到來使得朱老闆如魚得水,朱老闆的義軍團隊是越做越大,慢慢甚至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後面投奔朱老闆的人一看,得咧,徐達他們的淮右派講的是人情關係,同鄉情誼,我是玩不到一起去了,劉軍師這麼牛,我還是抱軍師大腿吧!於是「劉基派」慢慢形成了!
等到了朱老闆和團隊成員們公司上市了(建立明朝),開始到了分紅的時候了!這時候朱老闆發現事情有點不對頭了——劉伯溫在民間和部分將領中的威望高的過了頭,不少人說劉伯溫是神明轉世,算無遺策!劉伯溫是神明轉世,朱老闆這個天子又算什麼?在論功行賞時甚至有人建議要把劉伯溫排在第一,這更觸動了朱老闆的神經,臣子,講的是一個均衡……於是朱老闆不僅沒給劉伯溫封公,甚至侯爵都沒給一個!你劉伯溫有威望有人脈是吧?沒關係,徐達李善長他們位子高,看你一個伯爵怎麼拉攏朝臣……
2.陰謀詭計終究上不得臺面
張良可以說是謀士的終極代表了,但最後論功排位依然是蕭何之後。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不管陰謀還是陽謀,管用歸管用,卻上不得臺面,特別對於帝王來說更是如此!劉伯溫雖然智計無雙,卻忽略了人性。朱老闆沒建明朝前,他要依靠劉伯溫的智慧,但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劉伯溫的計謀就變得不太重要了,治理天下講究的是明著來,是講仁義道德講制度法規……
其次,作為朱老闆身邊最為重要的謀士,定然掌握著朱老闆最為隱私的秘密,這是身份決定的,今天的團隊我們也會發現了解一把手秘密最多的絕對不是二把手和三把手,而是司機、管家這類人。劉伯溫同志呢,是這兩類角色一起擔任了,所以朱老闆要牢牢掌控著他,在這個前提上,劉伯溫必然是不被允許掌握太多權柄的!
3.按照親疏遠近和功勞排,劉伯溫也撈不到太多好處
朱老闆苦啊,天下剛剛打下來,一群人就叫著喊著要分紅,怎麼分呢這是個大問題!首先最先跟著朱老闆創業的老戰友們不能虧待,現在還活著的人裡,至少李善長、李文忠、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搶先預定公爵名額,這樣一算差不多公爵封完了;剩下的人裡,還有自己生死關頭做出大貢獻的人,藍玉,侄子朱文正等等,一算下來也有20來人,封王封候的這就也快滿額了!
而劉伯溫呢?地位是比較尷尬的。論和朱元璋朱老闆的關係,比不上朱老闆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論貢獻,比不上後勤工作做到位的李善長,論忠心,那也是一大批人排在劉伯溫前面!劉伯溫的優勢在於他給朱元璋帶去的智慧和陰謀詭計,而這些雖然重要,但並不能取代前面這些功臣的貢獻。
所以無論處於什麼原因,劉伯溫都肯定不能獲得太高的好處和排位。如果劉伯溫能學學張良急流勇退,那還能頤養天年,可惜的是他爭強好勝也貪戀權欲,在辭官後還插手丞相繼承的權力博弈,最後死得極為蹊蹺,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