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為何只封誠意伯,而沒封侯呢?

2021-01-08 吳宗宇yu

「吾之子房」大概是自西漢以後的帝王對臣下最高的評價了!唐太宗稱讚張九齡、曹操讚揚荀彧,再到朱元璋誇讚劉伯溫……但是得到相同評價的幾個人他們得到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其中劉伯溫作為朱元璋定鼎江山最重要的謀士,卻只得了個誠意伯,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1.打壓劉伯溫,朱元璋的帝王平衡術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論功行賞,其中包含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封公爵6人,其餘封賞28人。令人尷尬的是,作為「明初三傑」之一的(劉基)劉伯溫,只得了誠意伯,不僅比不上最早投奔劉伯溫的6人,甚至在另外28人中排在中下,而究其源頭,在於朱元璋的平衡之道!

首先無論什麼地方都有小山頭,朱老闆的滅元建明團隊也是如此!朱老闆是農民出身,屍山血海裡拼來了皇位,最早時候朱老闆沒人沒錢沒底盤,還在郭子興手底下混飯吃,只有徐達、常遇春、李善長這些人願意跟著朱老闆一起打天下!時間一長,隨著朱老闆勢力越來越大,這批人自然形成裡第一個小山頭,同鄉和同鄉玩,這就是「淮右派」。

後來劉伯溫來了,事實證明舞刀弄槍和後勤雖然重要,但最能體現自己牛氣的方式,還是亮智商玩計謀!劉伯溫的到來使得朱老闆如魚得水,朱老闆的義軍團隊是越做越大,慢慢甚至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後面投奔朱老闆的人一看,得咧,徐達他們的淮右派講的是人情關係,同鄉情誼,我是玩不到一起去了,劉軍師這麼牛,我還是抱軍師大腿吧!於是「劉基派」慢慢形成了!

等到了朱老闆和團隊成員們公司上市了(建立明朝),開始到了分紅的時候了!這時候朱老闆發現事情有點不對頭了——劉伯溫在民間和部分將領中的威望高的過了頭,不少人說劉伯溫是神明轉世,算無遺策!劉伯溫是神明轉世,朱老闆這個天子又算什麼?在論功行賞時甚至有人建議要把劉伯溫排在第一,這更觸動了朱老闆的神經,臣子,講的是一個均衡……於是朱老闆不僅沒給劉伯溫封公,甚至侯爵都沒給一個!你劉伯溫有威望有人脈是吧?沒關係,徐達李善長他們位子高,看你一個伯爵怎麼拉攏朝臣……

2.陰謀詭計終究上不得臺面

張良可以說是謀士的終極代表了,但最後論功排位依然是蕭何之後。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不管陰謀還是陽謀,管用歸管用,卻上不得臺面,特別對於帝王來說更是如此!劉伯溫雖然智計無雙,卻忽略了人性。朱老闆沒建明朝前,他要依靠劉伯溫的智慧,但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劉伯溫的計謀就變得不太重要了,治理天下講究的是明著來,是講仁義道德講制度法規……

其次,作為朱老闆身邊最為重要的謀士,定然掌握著朱老闆最為隱私的秘密,這是身份決定的,今天的團隊我們也會發現了解一把手秘密最多的絕對不是二把手和三把手,而是司機、管家這類人。劉伯溫同志呢,是這兩類角色一起擔任了,所以朱老闆要牢牢掌控著他,在這個前提上,劉伯溫必然是不被允許掌握太多權柄的!

3.按照親疏遠近和功勞排,劉伯溫也撈不到太多好處

朱老闆苦啊,天下剛剛打下來,一群人就叫著喊著要分紅,怎麼分呢這是個大問題!首先最先跟著朱老闆創業的老戰友們不能虧待,現在還活著的人裡,至少李善長、李文忠、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搶先預定公爵名額,這樣一算差不多公爵封完了;剩下的人裡,還有自己生死關頭做出大貢獻的人,藍玉,侄子朱文正等等,一算下來也有20來人,封王封候的這就也快滿額了!

而劉伯溫呢?地位是比較尷尬的。論和朱元璋朱老闆的關係,比不上朱老闆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論貢獻,比不上後勤工作做到位的李善長,論忠心,那也是一大批人排在劉伯溫前面!劉伯溫的優勢在於他給朱元璋帶去的智慧和陰謀詭計,而這些雖然重要,但並不能取代前面這些功臣的貢獻。

所以無論處於什麼原因,劉伯溫都肯定不能獲得太高的好處和排位。如果劉伯溫能學學張良急流勇退,那還能頤養天年,可惜的是他爭強好勝也貪戀權欲,在辭官後還插手丞相繼承的權力博弈,最後死得極為蹊蹺,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稱劉伯溫吾之子房,然張良功成身退,劉伯溫為何不效仿?
    朱元璋的心腹大臣劉伯溫為大家所熟知,其實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劉伯溫在元朝年間考中進士,被元朝封官八品縣丞,因見不得元朝腐敗昏庸、官商勾結,劉伯溫憤而辭官。直到137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看中,成為謀士。
  • 劉伯溫為何不能做宰相?朱元璋為何只封他誠意伯?李善長笑得太早
    導語:劉伯溫堪稱幫助朱元璋建國的第一軍師,也是公認的聰明人,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可是為什麼劉伯溫偏偏做不成大明王朝的宰相呢?不管宰相做不成,就連爵位,劉伯溫都是比較低的,連個侯爵都混不到,朱元璋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
  • 明朝誠意伯世系表:「神機妙算」劉伯溫知進退,其子孫世襲誠意伯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劉伯溫是南宋名將劉光世的後人,劉光世與韓世忠、嶽飛、張俊合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他運籌帷幄,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之說。
  • 劉伯溫為何只被封為誠意伯?位列第105位,他和李善長差距在哪
    劉伯溫常常被人拿來跟李善長相比較,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兩個人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李善長是明朝第一任丞相,被封為韓國公,可謂是位極人臣。而劉伯溫只被封了個誠意伯,爵位排名第105位。在官職上也不如丞相,只是一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是一個正三品的副職,權力極為有限。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將士的封號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天下之後,朱元璋覺得封爵太濫了,於是就把五等爵位變為三等爵位,也就是只有公、侯、伯,並且規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只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捨不得爵位賞賜,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
  • 劉伯溫功勞如此之大,朱元璋為何要卸磨殺驢,你看他出身就明白了
    劉伯溫和張良諸葛亮一樣,都是被民間封為神話一般的人物,但,民間似乎對劉伯溫的崇拜更多一些神話的也更厲害。什麼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對他來說都是小兒科,最重要的是,他跟袁天罡一樣,都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漢朝建立後被封侯,這種待遇在當時已經是為己任成了,諸葛亮更是實際在後蜀實際掌權很長時間,整個後蜀完全就是他說了算。劉伯溫可就不一樣了,他也許能力上不比張良和諸葛亮差,但是他偏偏遇到的是朱元璋這樣的人,也許前期在朱元璋還很弱小的時候,還能聽劉伯溫幾句話。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此外,劉伯溫還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民心,並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劉伯溫投奔朱元璋後,除了做了八謀臣,吳元年(1367年)以後,又先後任職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及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爵為誠意伯。那麼,這些官職與爵位,都是幹什麼的,相當現在什麼級別呢?
  • 馬皇后送來2個棗1個梨,劉伯溫立刻告老還鄉,有何深層含義?
    劉伯溫在民間的地位很高,甚至蓋過了諸葛孔明,一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就足以說明一切。甚至連朱元璋本人,在爭奪天下期間都尊稱他為「老先生」。其實論年紀,劉伯溫跟朱元璋的年齡差距也沒有太過懸殊,僅僅17歲而已。但劉伯溫的才能,讓朱元璋多次稱讚他是「吾之子房也。」
  • 劉伯溫600年前留下《金陵塔碑文》,沒想到預測第一句是蔣介石
    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劉伯溫的悲催人生:表面看,似在意料之外,細細品,自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統一江南期間,劉伯溫曾經給他指明了先進攻陳友諒後進攻張士誠的作戰路線,而且曾在鄱陽湖大戰的時候搭救過朱元璋的性命,即使到了北伐中原的時候也是「帷幄奇謀,中原大大計,往往屬基。」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從爵位上劉伯溫只是被封為了「誠意」伯。
  • 劉伯溫臨死前略施一計,朱元璋子孫百年無人解,最終被一農民識破
    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明朝成立以後,劉伯溫將自己的軍事思想和排兵布陣總結寫成《百戰奇謀》的兵書。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 劉伯溫臨終前預言:9代之後,劉家必出奇才!百餘年後果真應驗
    劉伯溫年僅12歲便考中秀才,是故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朱元璋還在給地主放牛的時候,14歲的劉伯溫已經學完了《春秋》。劉伯溫的「學完」並不是先生講完、他聽完,而是自己把書看了兩遍就能背誦。不僅如此,他還能發表自己的了解,以至於老師嘖嘖稱奇:「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
    #劉伯溫獻《天文書》: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何沒傳授給子嗣?劉伯溫之功第一:上《陳時務十八策》劉伯溫與宋濂等浙東名士歸入朱元璋帳下後,劉伯溫為朱元璋獻上《陳時務十八策》。在鄱陽湖大戰中,劉伯溫屢次獻計,上親徵之大戰於鄱陽勝負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決勝,上從基言遂克之。其後,上決策取士誠,北收中原以定天下,基密謀居多。第三:吳元年(公元1367年)劉基被封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 朱元璋建的百貓坊要回來了?
    五顏六色的幌子隨風招展,像彩霞一般,老闆們便改稱此街為「彩霞街」。明朝開國後,二弟俞通源被封安南侯,與三弟俞通淵住在一起。被封侯,可不是個簡單的事,要知道,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後來只是被封誠意伯,「伯」還比「侯」低一個等級。俞通海像(網絡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每天就琢磨著怎麼樣讓朱家的江山千秋萬代。
  • 劉伯溫親手設計的村莊,死後怪事不斷
    除去上述這兩位,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可以稱得「神機妙算」。劉伯溫,1311年7月1日出生於青田縣南田鄉,故稱劉青田。他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雖然這些割據者暫時叱吒風雲,但是真正成功完成統一的只有布衣劉邦和遊僧朱元璋這兩位,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對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這也無疑是他們成功的最大法寶。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朱元璋為人苛刻,就連最為信任的宋濂,也有過兩次被貶的經歷
    大家是不是很想念小編的故事呢?今天小編依然會給大家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朱元璋吧!都知道朱元璋其實是個沒什麼文化的皇帝,甚至可以說朱元璋在沒當皇帝的時候就是一名悍匪。但是朱元璋這個人很是苛刻,也愛猜疑,就連當時的忠臣劉伯溫也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疑,從而蒙屈,而含恨文中。好了,多了就不說了,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朱元璋這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