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格鬥
做父母很難,尤其管孩子。有的孩子從小脾氣暴躁,如果家長不及時管教,長大到了青春期更難管。
教育孩子一定不能「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瞎管。」孩子的管教也是有黃金期的,就像種莊稼一樣,春天播種,夏天用心管理:鋤草、澆水、施肥,秋天自會收穫頗豐。可如果馬上要豐收了,你才想起來施肥,那收穫肯定不理想,也來不及。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
深表贊同,身邊很多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各種叛逆起來,父母這時再管教起來已經很難了。所以,我一向贊同:管孩子要趁早。在孩子性格、情商養成的黃金年齡,父母負起責任,言傳身教,才是真的愛孩子,孩子未來也會受益一生。
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是3到6歲,也就是說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把關好了,那麼未來培養一個懂事感恩孩子的概率將大大提高。
看到一個視頻,5歲的小姑娘躺在商場的地上打滾,只因為爸爸沒有給她買喜歡的玩具。這個爸爸最後無奈地看著女兒在地上打滾3小時。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評論:
「欠收拾!孩子從小教育好,就不會到5歲還在打滾」。
深表贊同!孩子5歲了能在商場打滾3個小時,說明平日裡孩子身邊的打人很縱容她,這是長久以來養成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壞習慣。絕非一次偶然,父母是時候反思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了。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打破打滾要東西的情況,不給買就哭鬧、大喊大叫發脾氣。我們要適度滿足,但不能百依百順,要啥都買。今天他要一個玩具汽車你買得起,長大了他恨不得要一個跑車洋房,總有你買不起那一天,到時候,他很可能對你大打出手。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所以,趁著孩子還小,受父母影響引導較大的時候,從小給教給孩子以下規矩。
01、不要對長輩不尊重。
我見過一個奶奶帶孫子,奶奶太寵溺這個孫子了,有一次,就因為奶奶沒給孫子吃棒棒糖,孫子抬手就給了奶奶一拳,直接打在臉上。我都有點看不下去。但是奶奶卻不以為意。她笑著說:」這孩子就是撒嬌!」,我天,才5歲就敢對長輩出手,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什麼樣真不敢想。
孝順是我對一個孩子最基本的養育原則,我的孩子他可以不考第一名,可以唱歌不好聽,可以沒有特長,但是我絕不允許他對長輩不敬。
02、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父母做。
孩子從4歲起,該做的事情就要他自己做。不要什麼都父母代勞,這樣的孩子很難得到鍛鍊,也很難理解父母的辛苦。前兩天去參加婚禮,同飯桌一個媽媽,她女兒已經9歲了,吃著飯口渴了,水就在回頭能拿到的地方,可是她偏要喊媽媽幫她拿水喝,而且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
什麼都替孩子做,不是在幫孩子,是在害孩子,在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
03、不要隨意打斷大人說話。
跟小區裡一個媽媽談論兼職的事情,沒說幾句,就被她2年級的女兒多次打斷,最後實在聊不下去了,我起身告辭。
當父母在談論重要的事情時,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要輕易打斷,有什麼話可以等爸爸媽媽聊完你再說。
久而久之,孩子會懂得尊重大人的談話,其實你只要給孩子養成好習慣,跟他講明白,孩子就會遵守約定。
04、不要一生氣就大喊大叫發脾氣。
我兒子現在2歲9個月,他有段時間經常發脾氣,有時候是他玩不好自己手裡的玩具,比如積木搭不好,有時候是他得不到自己喜歡吃的零食,總之他不滿意他就發脾氣。
我說過他很多次,也耐心勸導過,但是效果不大。他一著急還是大喊大叫摔東西,後來我發現,有一個辦法很不錯,那就是講故事。沒有孩子不愛故事。我兒子最喜歡的繪本是《咚咚咚!我很生氣》。我告訴他:當你生氣時,憤怒就像是躲在你心裡角落的大猩猩,不斷膨脹、壯大,最後變成了一隻很大、很可怕的紅色大猩猩!沒想到,這招還很受用。
後面他一生氣,我就說:「大猩猩就是這樣生氣的!」,他會接著說:「我今天不哼氣了,哼氣沒有小朋友玩兒!」
大量案例表明,一味說教、打罵,並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藉助繪本講故事,往往事半功倍。
結束語: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不要等到長大發現問題再去管教。那樣多半是治標不治本。底子打好了,孩子才會成人。
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