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某著名劇作家曾經說到:「生活中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種則是個人的欲望得到了滿足。
小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可能是「悲劇」!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報導:一個男家長帶著自己家閨女去商場上逛街,由於女孩很少跟父親出門,所以一路上父女倆都很安靜,女孩牽著爸爸的手。等走到了一家精品店的時候,4歲女孩被精品店裡的物品吸引住了,拉著爸爸的手往店裡走。
在逛了一陣以後,爸爸準備帶著女孩出去,可是這個時候小女孩卻無論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了,並且央求爸爸給她買東西,但是父親認為小女孩所選擇的東西沒有任何用處,所以不同意給她購買,這時候,小女孩看到自己央求無效,哇的一聲在商店裡就哭了起來!
並且邊哭邊在地上打起滾來,並且威脅父親說到:「不給買就不起來!」父親見此情形,為了不影響老闆的正常生意,於是把在店裡哭鬧的小女孩抱出店外,然後就不管女孩了,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著。
過了一段時間,小女孩的哭聲漸漸沒了,但是還是在地上一直趴著不起來,父親也沒打算妥協,就一直讓女孩躺在地上,也不勸小女孩回家。就這樣,持續了將近3個多小時左右。
小孩子的撒潑哭鬧,這是個很正常的事情,和家庭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小孩子在外撒潑哭鬧,有可能就是在家裡太過寵溺的原因導致的,家長在家裡不要太過於寵溺孩子。一個人在孩提時代是最喜好模仿的,有可能父母親的一次妥協,就會讓孩子有一種心理暗示:當我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長不給買的時候,第一技能是賣萌央求,再不行的話就開大招在店裡哭鬧,這樣父母親肯定會給自己買。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所以無所謂,有可能隨口說出的不乾淨的話語對孩子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曾經拒絕過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同時一些小孩子也會出現撒潑打鬧的情況,那麼,為什麼小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孩子想通過這種方式「要挾」父母來滿足個人的一些過分需求
小孩子的需求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使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哭鬧耍賴」來達到目的,這是讓多數家長最頭疼的地方,如果家長孩子不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更加無理的在商店裡大哭大鬧,作為家長來說也是很無奈的。如果不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勢必會遭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很多家長這時候礙於面子,就妥協了孩子的要求。
這種的要挾行為,小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肯定不是第一次使用,而且在第一次在家長妥協的時候,孩子在今後仍然會繼續使用這種方式方法來要挾家長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
二、用來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出現了撒潑打鬧的情況,不是為了想買什麼東西,而是有了一些不滿的情緒,也想通過相同的方式來宣洩出來。
一位母親和孩子逛街,在街上走了還沒有五分鐘的時候,忽然,孩子說:「媽媽,我累了,咱們找個地方休息吧。」面對孩子的訴求,家長說:「這才剛走了沒幾分鐘,再轉一會再休息吧。」結果,孩子在原地不動了,家長要拉孩子繼續逛街的時候,這時候小孩子掙脫家長的手開始在地上哭鬧起來,這個家長很重面子,沒辦法,只能帶孩子來附近的一家奶茶店休息。
小孩子的這種情況,就是為了跟家長做賭氣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行為,想要以此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一、儘量保持理智心態,哪怕內心很激動,也要保持冷靜。當孩子的情緒爆發時,如果家長也同時很激動,打罵孩子,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緊張,對處理問題沒有絲毫幫助。
二、陪在孩子身邊,等孩子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在那個時候,孩子自身已經情緒失控,作為家長你除了同意孩子的要求以外,其他任何的話語孩子都會無視,所以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時候,多數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安安靜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緒的穩定。
三、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且保持行動與觀點統一。作為家長要保持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小情緒就導致自己錯誤判斷,要保持自己的觀點。
四、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多注意孩子情緒的爆發點。然後在生活當中儘可能地避免。應對孩子發脾氣、哭鬧撒潑的基本方向和原則,但不需要生搬硬套。孩子的情緒問題,只要保證好大的方向,細節應對仍然是隨機應變的過程,因此也並沒有所謂的一招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