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5日電臺灣《旺報》25日刊登臺南市民眾納蘭採桑的文章稱,做為東方大國的一條巨龍,長城在歲月的磨礪中,依舊堅挺著中華民族的脊梁。站在長城久了,彷佛自己也與長城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資料圖為北京八達嶺長城。 中新社發 湛超越 攝
文章摘編如下:
來到北京,怎能不來長城?
長城,我已嚮往了無數回了,每當那座雄偉無比的東方巨龍浮現在心中時,一句經典名言立刻縈繞耳邊,「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清平樂·六盤山》,是毛主席長徵時所作。今日,當我站在長城之上,凝眸遠眺著巍峨大山,我心裡浮現的不是這一句,而是更令人心潮澎湃的那一闕《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讀起來豪情萬丈,氣象宏偉,不正是長城的外在體現嗎?
長城啊長城,外國人看長城,可能只知「萬裡長城萬裡長」,所以為「長城」,其實它還有另一個「長」,那就是時間的長。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修建長城,互相防禦。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派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修筑西起隴西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裡長城,把原燕、趙、秦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史記蒙恬列傳》云:「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空間與時間的長,讓長城歷史顯得深遠而厚重。
做為東方大國的一條巨龍,長城在歲月的磨礪中,依舊堅挺著中華民族的脊梁。
沐著寒風,站在高處,細看蜿蜒起伏的長城,還真的像條巨龍啊!粗獷的風是它的呼吸,枯樹與砂石是它斑駁的外衣,而零散的遊人,則記錄著它的生命力。
四季的長城,是龍的不同體現。嚴冬的長城,肅穆而寂寥,像沉睡中的龍;等到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它也舒展筋骨,凌雲騰飛了。
此刻,就讓我用寥寥幾語,說一說我心中的長城。
長城,盡染碧血,長照汗青,從秦漢兩代名將蒙恬與霍去病,一直到《大刀進行曲》中,那一群向鬼子舉起大刀的抗日英雄。
長城,見證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烽火連天,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時的萬眾矚目。
長城,經歷了歷代王朝的統一與分裂,也經歷了歷史上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與融合,作為民族的標誌,長城盡顯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包容。
長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觸摸長城,彷佛翻開一部血淚斑斑的人類文明史,為古代先烈的英魂所感召。
長城,是我,是我們民族,是我們國家的共同記憶。
站在長城久了,彷佛自己也與長城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責編:袁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