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登長城感慨萬千:成為中華民族脊梁一分子

2020-12-23 光明時政

  中新網1月25日電臺灣《旺報》25日刊登臺南市民眾納蘭採桑的文章稱,做為東方大國的一條巨龍,長城在歲月的磨礪中,依舊堅挺著中華民族的脊梁。站在長城久了,彷佛自己也與長城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資料圖為北京八達嶺長城。 中新社發 湛超越 攝

  文章摘編如下:

  來到北京,怎能不來長城?

  長城,我已嚮往了無數回了,每當那座雄偉無比的東方巨龍浮現在心中時,一句經典名言立刻縈繞耳邊,「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清平樂·六盤山》,是毛主席長徵時所作。今日,當我站在長城之上,凝眸遠眺著巍峨大山,我心裡浮現的不是這一句,而是更令人心潮澎湃的那一闕《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讀起來豪情萬丈,氣象宏偉,不正是長城的外在體現嗎?

  長城啊長城,外國人看長城,可能只知「萬裡長城萬裡長」,所以為「長城」,其實它還有另一個「長」,那就是時間的長。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修建長城,互相防禦。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派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修筑西起隴西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裡長城,把原燕、趙、秦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史記蒙恬列傳》云:「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

  空間與時間的長,讓長城歷史顯得深遠而厚重。

  做為東方大國的一條巨龍,長城在歲月的磨礪中,依舊堅挺著中華民族的脊梁。

  沐著寒風,站在高處,細看蜿蜒起伏的長城,還真的像條巨龍啊!粗獷的風是它的呼吸,枯樹與砂石是它斑駁的外衣,而零散的遊人,則記錄著它的生命力。

  四季的長城,是龍的不同體現。嚴冬的長城,肅穆而寂寥,像沉睡中的龍;等到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它也舒展筋骨,凌雲騰飛了。

  此刻,就讓我用寥寥幾語,說一說我心中的長城。

  長城,盡染碧血,長照汗青,從秦漢兩代名將蒙恬與霍去病,一直到《大刀進行曲》中,那一群向鬼子舉起大刀的抗日英雄。

  長城,見證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烽火連天,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時的萬眾矚目。

  長城,經歷了歷代王朝的統一與分裂,也經歷了歷史上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與融合,作為民族的標誌,長城盡顯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包容。

  長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觸摸長城,彷佛翻開一部血淚斑斑的人類文明史,為古代先烈的英魂所感召。

  長城,是我,是我們民族,是我們國家的共同記憶。

  站在長城久了,彷佛自己也與長城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責編:袁晴]

相關焦點

  • 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主流民意臺當局懂嗎
    2018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結果顯示,87.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超過60%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遠大於「臺灣獨立」;近62%的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對臺灣最為有利。和島內某些政客信口雌黃相比,數據無疑更有說服力。曾幾何時,在綠營的操作下,「中國人」和「臺灣人」成了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
  • 「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85%自認是中華民族
    海外網10月16日電 16日,臺灣競爭力論壇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調查顯示,85%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不贊成是中華民族的比例則有所下降。
  • 長城: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人們往往從長城厚重紛繁的歷史底蘊中抽取含義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比喻和象徵,各種比喻或象徵之間的反差非常之大。如果是在一般情況下拿長城作為某種比喻或象徵,從長城斑駁多彩的內涵中擷取一二自無不可;但如果是以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就應在嚴肅考察長城歷史作用的前提下,選擇其最本質的特徵、最能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內涵加以考辨、闡釋和弘揚。
  • 臺海局勢(八):民進黨能洗腦臺灣民眾,卻斷不了中華民族的前程
    很多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了解只能來源於媒體的宣傳,所以才有了眾多令人無語的笑話。這些笑話背後反映的是臺灣民眾對於大陸了解的匱乏,對大陸民眾來說,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我們有太多的渠道可以了解臺灣。但是對許多臺灣民眾來說,他們能夠了解大陸的渠道都被「臺獨」勢力控制了。
  • 臺灣島內民調:88%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
    原標題:臺灣島內民調:88%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  據臺灣《旺報》報導,由臺灣「和平鴿聯盟黨」委託旺旺中時集團艾普羅民調公司所做的「臺灣自主與臺獨關聯性」民意調查顯示,有近8成民眾支持臺灣人當家做主的想法,其中有高達54%不認為臺灣人當家做主就是支持臺灣
  • 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 臺媒呼籲蔡英文說出「兩岸一家親」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訊 從2013年開始進行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的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公布2018年上半年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臺灣《旺報》23日評論說,大陸應該重視這份民調,這顯示惠臺措施有效,無須對臺灣絕望;蔡當局如果想髮夾彎,民調也告訴你,快彎吧!民調說,其一,超過86%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調查顯示,有過半的臺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若考慮「法理」與現實後,「泛中國人認同度」更持續攀升至近66%。
  • 這崇山峻岭上的幾千年中國奇蹟,長城是一條隨風舞動的龍
    足蹬城磚,手撫城牆,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如果說感受陰柔之美的過程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質,那麼陽剛之美的傑作會在剎那間震懾人們的心靈。我凝視著一段已經褪色的古長城,它象歷盡滄桑的老者,穿越著時空,和我默默相覷,水關長城。
  • 長城: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
    如果說有一處建築可以體現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那麼長城絕對是首當其衝的名勝古蹟。長城是古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是連接了許多重要關卡的高大長垣。長城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 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登高處,望雄關
    ,草有些黃了,要登長城,你可以選擇纜車遊覽和步行遊覽,纜車遊覽是他們直接把你送到長城最高處,而步行登長城是入景區門口後步行登程,我選擇的是步行登長城,這樣感覺更能領略雄關之風採牆上寫著毛主席題詞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字樣
  • 男登長城撿垃圾22年 感動英女王
    英國一名男子兒時讀了《世界地圖冊》,從此愛上長城,成年後完成跑長城的夢想,但日後他卻發現,長城上出現越來越多垃圾,他便開始主動撿垃圾維護環境,且一撿就是22年,此舉也震驚了英國女王。直到1987年12月4日,林賽才完成他的夢想,從嘉峪關跑到山海關,長度達2470公裡,花了78天,成為第一位在長城獨自徒步的外國探險者。
  • 兩岸民眾同春鬧元宵 共慶中華民族佳節
    隨著農曆正月十五(2月19日)的到來,臺灣多地舉辦燈節、放天燈、舞火龍、鹽水蜂炮等民俗活動,歡度元宵佳節。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大陸團隊也帶著特色文化項目赴臺,為島內民眾鬧元宵助興,共慶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 臺灣被蔡英文綁上「戰車」,臺灣民眾全民皆兵?
    編輯:小馬 在兩岸局勢持續惡化的情況下,臺軍的戰鬥力能否抵禦解放軍的攻勢成為了臺灣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而民進黨當局顯然也對目前臺軍的戰鬥力不夠自信,他們一方面與美國聯繫引進大批新型裝備,另一方面開始想辦法在短時間內提高臺軍的戰鬥力。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臺灣參訪團團員在座談會上表示,臺灣的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希望深入了解大陸的民族政策,深化與大陸特別是大陸少數民族的交流,兩岸一家親。參訪團團長廖世傑向記者介紹了「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支持「九二共識」聲明,聲明表示,臺灣少數民族現在所說的語言,所用的文字,都是中華民族共用的語言與文字,我們何其有幸與中華民族成為一家人,大陸對於少數民族的保護與尊重有目共睹,不管是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還是民族產業的支持、民族學校的創設、民族自治區的設立,都令人羨慕。
  • 萬裡長城中唯一水上長城,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中流
    九門口水上長城一段倒影很漂亮,如果有風可以走到登長城入口附近,雖然現在水少,但也能拍到清晰的倒影。兩側山上都有舊長城遺址,左側是九門口幾個大字,右側綿延的山脊上很多城牆瞭望塔,需要爬的高才能看到。城樓上面的箭樓都能上去,樓梯在城樓側面,非常隱蔽而且陡峭,務必注意安全。箭樓紅色窗子拍照還挺好看。
  • 登太平島臺灣漁民順利返港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剛)臺灣漁民來回航行3200公裡,登上太平島取回淡水,完成航向南海維護漁權行動,於31日順利返回出發地屏東東港鹽埔漁港。當日上午9時50分,鹽埔漁港上響起歡快的《大船入港》歌曲,等候在漁港的民眾放起了鞭炮,還有民眾拉出寫有「熱烈歡迎勇士返航」字樣的橫幅。10時許,第一艘漁船在藍天白雲的輝映下緩緩進港。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到場迎接船員下船。現場鑼鼓聲聲,鞭炮陣陣,民眾搖旗吶喊,還有人大聲歡呼「英雄!英雄!」
  • 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如何?
    在清朝帝國崩潰後,如何處理各民族的關係成為帝國的繼承者、以及當時的知識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梁啟超先前所提出、卻未被重視(甚至為國民黨漢族民族主義革命派所敵視)的「中華民族」概念,獲得了新的生命。梁啟超曾在1902年首先使用「中華民族」的概念,雖然當時「中華民族」指的比較是漢族。可是梁在後來的論述中,「中華民族」逐漸包含了各個民族(黃興濤2002,130-131)。
  •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遭批是「中華民族的公敵」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遭批是「中華民族的公敵」 2018年06月28日 14:5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6月28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接受專訪,呼籲國際社會一起行動來制約大陸。對此,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表示,蔡英文要全球制約大陸,這是中華民族的公敵。黃智賢說從周泓旭案、新黨案,都很清楚看到民進黨立場。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明朝,朱元璋在處理民族事務上顯得較為內斂,修築長城隔絕北方民族,隨著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在西南地區融合了少數民族。清朝政權平定蒙、藏、回疆,統一中國,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本輪廓。26「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觀念直接針對帝國主義者分化邊疆同胞、分裂中國領土的陰謀,旨在喚起中華民族的團結意識,動員民眾保家衛國,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一族」的觀念,在「民族國家」的國際話語譜系中,中華民族作為國族的理論視野徹底打開了。
  • 「長城情結常縈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就是書畫大家周義發教授的家...
    在對長城的探源、寫生、採風、登臨的數幾十個春秋的過程中,我才弄明白:自秦至明長達2000餘年裡,歷代勞苦大眾建築和復修的長城長達約4萬裡。 還我長城」之時。當時作為軍人的我,才從真正意義上領悟了長城的象徵意義:長城,巍峨蜿延,氣勢磅礡;長城,浩氣千秋,雄風萬裡;長城,喻江山永固,社稷長安!長城是冷兵器時代「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偉大軍事工程和軍隊的代名詞,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 臺灣最新民調:有接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與大陸戰場相見
    此前在大陸和臺灣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曾經十分友好,但是自民進黨當局上任以來,兩岸關係就開始一再下跌。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就企圖借疫情為題,大肆地破壞兩岸關係。近期,臺灣方面的一則調查表示,有近一半的臺灣民眾不想與大陸在戰場上相見。調查稱,近半數的臺灣民眾不願同大陸戰場上相見中國臺灣網在7月21日報導表示,臺灣媒體在近期做了一項臺灣民眾是否願意在兩岸發生衝突時奔赴戰場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兩岸爆發戰爭,那麼將有49.1%的臺灣民眾不願奔赴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