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2020-12-25 網易新聞

2015年5月,我(蔣竹山)和黃寬重及呂妙芬教授,聯合進行了「歷史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劃(2010-2014)」。這個計劃主要在延續2005年所進行的「歷史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劃」,針對近五年臺灣地區歷史學門的熱門研究課題與重要研究趨勢進行分析,以供學界參考。

這項計劃最初構想是擬在2005年既有的研究調查基礎上,針對歷史學門各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計劃將針對世界範圍內的歷史學門的最新研究方向進行調查,礙於時間,我們先以近五年的臺灣地區內研究成果為主。這項計劃的調查方向,在臺灣地區分為科技部門歷史學門專題研究計劃、四所頂尖大學人社中心研究成果、熱門研究社群、學會發展、專書及期刊的調查。臺灣地區外則分為國際會議重要議題、期刊研究綜述的搜集、大型國際計劃調查等。

經過上述的調查,我們提出了十個熱門及前瞻議題供學界參考:

一、情感的歷史

情感史的開展將歷史研究的重點,首次從理性轉到感性(愛情、憤怒、激情、嫉妒等)的層面,有學者認為這代表「歷史研究的一個嶄新方向」。舉例而言,性別史的研究很自然地引起史家對愛情和婚姻的研究興趣,成為情感史的一個重點。當今史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各個單一的文化中,將情感的種種表現「深度描寫」,找出其中的文化含義,而不是居高臨下、品頭論足。更有學者注意「情感的團體」,探討人們在家庭、教會、學校和單位等場合,情感表現差異。

有關情感史的研究,可參考《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情感的歷史研究」的紙上論壇(2012/11)。學界關注的課題有心理疼痛、抑制疼痛的阿司匹林與情感、近代生產的產育之痛。有的學者則以跨學科的方式討論如何透過物質文化來理解情感史,例如紡織品、肥皂或繪畫,這部分可以參考2013年舉辦的國際研討會 「Emotional Objects: Touching Emotions in Europe 1600-1900」。此外,戰爭與情感也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透過愛、悲傷、憎恨與恐懼等情感,探討與戰爭的修辭、經驗與記憶的聯繫。

此外,可以探討的重點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電影與藝術中的情感再現、情感與記憶、情感與資本主義市場、身體與空間中的情感。這部分可以參考Peter Gay的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的五卷本研究,特別是《感官的教育》這一冊。研究者也可從情感延伸至感覺的文化史,例如嗅覺、味覺與聽覺的感官歷史,可參照法國史家Alain Corbin的氣味的文化史名著《臭味與香氣》(The Foul and the Fragrant)。最新一本可參考的著作是《情感學習:百年來,經典文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感覺、學習情緒》(貓頭鷹,2018)。本書探討的重點為,從19到20世紀,這些來自德、美、英、荷、法等國家,共一百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三十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

在中國史方面,已有學者開始從歷史角度,描述一個以情感為中心的都市群體,如何從1930年代的媒體事件中獲得巨大的道德力量。為什麼「情」在30年代中國的公眾的形成中發揮作用?情感、家庭美德及性愛等私人領域,在國族、城市公眾、現代公義理念、性別化的主體的建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不只在近代,有關情的討論可上溯傳統帝制時期中國,例如明清帝國崇尚貞節,通過四處為節婦立牌坊、撰寫傳記、封賞家屬鄉親的方式,來紀念和弘揚婦女的貞節美德。而朝廷也通過對忠臣孝子的獎賞,有效地表明男性為孝而引起的悲傷和哀悼之情,被認定是可敬的情感形式。因而,在某些情境下,倫理情感比法律更具有道德優越性。例如有學者探討晚期帝制中國時,朝廷在處理血親復仇案件時,將孝行當作是豁免殺人罪的依據。

志潔行芳坊(上圖)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內建成最晚的貞節牌坊。圖片來源於福建日報。

二、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

閱讀史與出版文化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強調閱讀的「接受」。閱讀史的界定一方面與寫作史區隔,另一方面又與過去的書籍史(書籍商業史、書刊檢查史)相比較。學者們注重研究讀者的角色,探討閱讀習慣的變化及印刷的「文化用途」。有的學者則探討個別讀者對文本的反應,也有通過宗教審判所審訊的回答來進行研究。甚至探討閱讀行為的改變,像是十八世紀的「閱讀革命」。

研究者可以關注書籍史家較少探討的出版活動與書籍文化層面及其時代(圖書出版與銷售活動),旅行指南的書寫及出版與旅遊文化的關聯性,甚至關注性別、閱讀與出版的關聯。像是2015年亞洲研究學會(AAS)的李文森獎,頒給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何予明(Yuming He)教授。得獎著作是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該書討論的是晚明的書籍與出版文化。此外,除了印刷文化外,傳統中國的在印刷術出現前的寫本文化,亦可思考閱讀與書籍的關係。

漢文寫本,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文化相遇

文化相遇(cultural encounters)是近來成長快速的研究主題之一。「相遇」(encounter)一詞的意涵,指的是一種世界史概念的文化之間的接觸,以及意識性與隨機性的跨文化互動。研究課題和以往的中西交流史或中外關係史的視角不同,重點在區域、文化邊界與文化交往,以及文化碰撞中產生的誤解。此外,我們也看到學者有時會用「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來置換。

有關這個課題有兩個重點,一是「他者」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強調歐洲對他者的建構,也有可能受到他者以及他者針對歐洲人的自我建構所形塑。因此,我們會發現,中西文化接觸的研究中,並非單純地由歐洲中心轉向地區文化而已。

需要思考的是,在獲致平衡觀點的結果,強勢的地區文化該如何處理?第二是文化史研究的理論。學者認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西文化相遇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從西方歷史學方法論的轉向文化史的取徑來作理解。這方面的課題有:圖像與跨文化交流、人物流動、中國與周邊國家、海洋史、貿易與知識交流、知識與帝國、博物學與物質文化。

四、歷史記憶

法國史家Pierre Nora曾說記憶研究不是要復原或建構歷史,也不是回憶過去的歷史,而是關於過去的現在記憶,只殘存在一些「場所」中,他稱為「記憶所系之處」。如何透過「歷史與記憶」的課題來書寫歷史成為當代史家關注的焦點。

在法國史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見到「七月十四日」、《馬賽曲》、「自由、平等、博愛」、聖女貞德、艾菲爾鐵塔、環法自行車賽及「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等課題。記憶不僅是思念消逝去的往昔,還是對自身主體的確認。怎樣記憶?怎樣忘卻?記憶從一個個體傳遞到另一個個體,如此不斷擴散與互動,使得記憶由個體變集體。在此意義上,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稱個人記憶就是集體記憶。

莫裡斯·哈布瓦赫是法國一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涂爾幹的弟子和年輕同事,開創了集體記憶理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研究者可以透過儀式、紀念物、紀念碑、博物館、紀念館、墓葬、公園、博覽會、戰爭之旅等主題,研究如何透過地景或空間來記憶過去。此外,戰爭與記憶也是記憶研究的重點,可以探討民眾如何透過重要的政治與軍事物品或個人的傳記與日記,來記憶與見證戰爭的公與私領域。例如二戰的重慶大轟炸、殖民體制下臺灣的空襲記憶、內戰,或者是歷史上有關戰爭與屠殺的課題(納粹、亞美尼亞、非洲及伊拉克種族屠殺等)。此外,也可以從記憶與文化資產、記憶與日常生活、記憶與創傷等角度探討歷史記憶的課題。

五、全球史視野

近來史學界繼「文化轉向」之後,掀起一波對全球史的關注,有學者形容為史學界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全球史的視野提供史家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相關課題有:分流、合流、跨文化貿易、物種傳播與交流、文化碰撞、帝國主義與殖民、移民與離散社群、疾病與傳染、環境變遷等。全球史的研究取向並未否認民族國家的重要。

相反地,它強調透過探索跨越邊界滲透至國家結構的行動者與活動,全球史跨越了國家、地方及區域。然而,全球史或全球轉向不應該只是提供給學者們一種更廣的歷史研究視野,還必須提供一種更好的研究視野。雖然全球史在研究課題上是跨國的,但國家研究不該被拋棄,國家史值得根據全球化的力量如何影響民族國家進行再探。

全球史不意味著就是要以全球為研究單位,而是該思考如何在既有的研究課題中,帶入全球視野。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模式,例如:(1)描述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各種類型的「交往網絡」;(2)論述產生於某個地區的發明創造,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反應;(3)探討不同人群相遇之後,文化影響的相互性;(4)探究「小地方」與「大世界」的關係;(5)地方史全球化;(6)全球範圍的專題比較。在研究課題上,也可以就以下幾個子題來思考。例如帝國、國際關係、跨國組織、物的流通、公司、人權、離散社群、個人、技術、戰爭、海洋史、性別與種族。

儘管全球史有以上研究特色,但史家也提醒我們,全球史取向對於史學的衝擊或許會過於誇大。無論我們如何思考民族國家過往的道德,或者其未來的可行性,無疑地,民族國家仍然代表一種重要的社會及政治組織的歷史形式。總之,在推崇全球史研究特色的同時,我們不用把民族國家史的敘事棄之不顧。雖然民族國家已不再是史家分析歷史的最常見分析單位,但仍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全球取向可以提供給那些國家史研究者有效的修正方向,而不再視民族國家只是一種特定歷史。

1979年,英國史家Lawrence Stone發表《敘事的復興》一文揭示微觀史學與敘事史學的回歸,近來David Armitage仿效Stone的方式,也寫了一篇《長時段的回歸》,暗喻大歷史與全球史時代的到來。Armitage認為,歷史學家是眾所周知的流浪者,相對於其他學科,他們更樂於左右轉彎。在過去五十年間,美國內外的史學界出現過好幾波歷史轉向。

康拉德《全球史的再思考》,圖片來源於豆瓣。

剛開始的變化是社會轉向:「自下而上」的審視歷史,遠離菁英的歷史,並轉向普通人、平民、被邊緣化或被壓迫的人的經歷。在這之後有了語言學轉向,又可稱為文化轉向或文化史的復興。最近的一波則是康拉德《全球史的再思考》所探討的超越國別史的變化,像是跨國轉向、帝國轉向以及全球轉向。在Armitage看來,不管你是支持還是懷疑,不可否認地,「轉向」這一語彙包含了思想的進步。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不僅要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家史觀,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更要多加接觸全球史著作,以了解世界歷史的演變。

六、帝國與國家

人類歷史的政治發展上,民族國家是常態?還是帝國是常態?事實上,帝國是古今中外最持續不衰的權力形式與政治單位。在新帝國史的影響下,過去的中心與邊緣不再是固定的,值得再重新思考傳統帝國如唐、蒙元在東亞與世界史中的新的定位與意義,也可以從臺灣的明清史研究角度再檢視「新清史」的「內亞轉向」的研究特色與局限。透過域外文獻來看明清帝國也是跳脫中國中心觀的取向之一,大量的《燕行錄》提供了我們很好的觀看數據。傳統帝國的課題除了關注邊界之外,亦可從帝國內部的角度探討政治、制度、社會與文化的問題,例如易代之間的士人際遇、忠義、遺民、文人書寫等課題。

《燕行錄全集》,圖片來源於豆瓣。

此外,研究者可以思考近代帝國的發展對國家的日常生活、社會組織及社會運動史的影響。例如日本帝國統治下的臺灣,可以從比較的觀點來探討殖民地的統治特色,例如技術、觀光及博覽會的課題。更可以從帝國的框架來探討技術與近代東亞發展的關係,例如:牛乳的使用、母乳,甚至代用品豆漿的出現;日本帝國殖民地的蔗糖技術發展;又或者是肥皂、味素、農藥製造與在東亞的流通與近代日本化學工業也有密切關係。

近來新帝國史研究也提供我們從結合世界史與社會史的角度,去思考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轉變。例如十九世紀末期出現的一種新觀點:「規訓」帝國臣民意味著使大眾文明化(從衛生學、大眾教育的角度來說),而不僅僅是培養菁英階層。帝國的規訓既會帶來普遍性的政策也會引起反抗,研究者可以將社會史與宏大敘事聯繫起來,所探討的不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也不是資本主義加現代國家的構建。研究帝國的歷史,不該只是一個偏向一邊單方面的故事,永遠只獨厚一個聲音,而是該把帝國看成是一個充滿互動的整體,一個內部互相關聯的大世界。

七、環境與歷史

儘管環境史的問題意識架構常受限於民族國家的框架,但有時還是會超越邊界,將焦點集中在氣候、疾病、海流、資源商品的流通。當我們開始逐漸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稀有能源資源、生物多樣性及乾淨的水資源時,可以將視野擴展到以往環境史較少關注的外交或世界史的視野上。

研究者可以關注全球環境史的議題,像是以下四種類型。一是世界環境史,例如John McNeill, Donald Hughes的作品。二是以某個專題為主,從世界的範圍進行研究,如Richard Grove、Joachim Radkau、彭慕蘭等人的著作。第三種是把環境史與世界史融為一體的著作,例如McNeill父子合著的《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 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2007),英國環境史教授阿梅斯拖的《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Civilizations, 2000)及《世界:一部歷史》(The World: A History, 2007),克羅斯比(Alfred Crosby)的《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Children of the Sun: a History of Humanity’s Unappeasable Appetite for Energy, 2006)。

英國環境史教授阿梅斯拖的《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圖片來源於豆瓣。

最後一類是強調「大歷史」,把人類史放在大爆炸以來的地球環境演化中研究,例如克裡斯蒂安的《時間地圖:大歷史導論》(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2004 )、Cynthia Stokes Brown的《大歷史》(Big History, 2007)。

此外,環境與歷史關心的議題還有:水資源、戰爭與環境、動物的歷史、疾病與環境、能源、森林、國家與環境、工業化、汙染等課題;亦可結合傳統中國史研究中的歷史地理(制度、交通)、農業史的研究成果(水利)。

八、科學、技術與醫療

除了醫療社會史或文化史的取向之外,也可以參照前述「全球視野」的主題,探討全球醫療史。醫療史學者Harold Cook認為如果我們借鑑全球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可以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醫學史。他認為關於植物學和醫學的數據,以及針灸醫術,都像商品一樣,也會沿著貿易路線從亞洲傳入歐洲。

通過貿易公司和傳教機構促使人員、技術、訊息、商品甚至疾病的相互流通,說明全球轉向的重要性。相對的,國家與「文明」並非主角。戰爭與醫療的課題,可探討的有戰爭的危險、戰爭對醫學進步所扮演的角色、戰鬥人員的醫療照顧、戰爭與精神醫學,以及戰時平民的健康與照護。

受到新帝國史的影響,學者們也開始探討殖民的脈絡,拒絕中心與邊緣的二分法,認為它不僅促成熱帶醫學等新學科的發展,也影響了歐洲的實做與觀念。探討的課題有:種族與醫學、帝國與疾病、殖民醫學、熱帶醫學、西方醫學與開發中世界。此外,近來科學史研究也開始注意到技術史的層面,尤其是技術的歷史與近代東亞社會現代性的形成的關聯。像是:日本帝國在近代殖民過程中的技術史,與公共衛生防治有關的除蟲化學藥劑的問世。或者是與食品衛生及健康有關的味素的製造,也是與化學技術的變革及產業的推動有關。

九、新史料與歷史書寫

新史料與歷史書寫有密切關係,尤其是考古與新發現資料對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性。近來的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的課題有:馬王堆畫帛、考古墓葬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裡耶秦簡》與秦代史 (官制、歷史地理、社會史、文書、郵驛制度)、魏晉南北朝的墓葬、墓誌與壁畫、明抄本北宋《天聖令》、《至正條格》與法律史,以及明清域外漢籍與跨文化交流研究。在近代史新史料方面則有「蔣介石日記」的開放。

馬王堆漢墓帛畫,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考古數據與新史料的發現之外,數字時代的歷史學的一大特色是資料庫的使用,如何透過資料庫的妥善利用進而發展出新課題與新視野,值得深究。近來各個國家圖書館與研究單位都在積極開發歷史資料的數位化。例如:「中研院」的「漢籍電子文獻」、「中研院」史語所的「內閣大庫檔案」、「拓片典藏資料庫」;「中研院」近史所的「婦女雜誌」、「英華字典」;「中研院」臺史所的「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日記資料庫」;臺灣圖書館的「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文件折件全文影像資料庫」。地理空間方面的資料庫有「中研院」人社中心的「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資料庫」、「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目前學界透過這些資料庫進行歷史書寫的例子相當多,例如利用日記資料庫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除日記外,另外引起學界重視的是「申報資料庫」、「晚清民國期刊資料庫」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尤其是後者吸引許多學者進而利用資料庫中的「關鍵詞」研究「觀念史」。報刊資料庫也是近現代學者研究社會文化史課題的重要數據源,例如國外婦女史學者已經在利用 「Chinese Women’s Magazine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資料庫中的幾種報刊《玲瓏》、《婦女雜誌》來研究近代中國的性別史、社會文化史。

十、大眾史學&公共史學

史家Jorma Kalela近來在Public History Review探討了當代史家製作歷史的新管道,文章開頭引用Hayden White的一句話相當引人深思:「沒有人擁有過去,也沒有人可以壟斷如何研究過去,或者是如何研究過去與現今的聯繫……今日,每個人都是歷史學家」。在這個人人都是史家的年代,歷史已成為商品,歷史消費者可以透過物質媒介接觸歷史。大眾不僅可以透過學院史家掌握歷史知識,也可以藉由大眾文化發展趨勢下的虛擬轉向(virtual)與視覺轉向(visual turn)接觸歷史及發展他們自己的敘事、故事及歷史經驗。

非學院或非專業歷史──所定義的大眾史學──是種複雜的、動態的現象。然而,與過往接觸有關的大眾史學,卻缺乏全面性地探討。這常因為是專業史家不重視各種通俗歷史,可從對大眾的批判與強調上下層對立二分的模式看出端倪。專業史家偏向以理論來討論歷史的角色與本質,以致大眾史家以及通俗媒介對歷史的理解,長期來一直處於邊緣位置。近來華文世界相繼關注1970年代以來就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大眾史學,雖然名稱用法不同,但都反映出這波學院史學之外社會實踐走向的變化。研究者可以探討的方向有博物館、口述史、大眾史家、學科發展、地方史、網絡、影像、歷史記憶、文化資產及出版市場等課題。

本書除了與上述2015年的計劃有關之外,另一個直接相關的是「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熱門與前瞻議題」工作坊。在2017年的那次會議,我們邀請了以下學者來討論前瞻議題。計有吳翎君(跨國史)、李毓中(跨文化交流)、陳建守(概念史)、謝仕淵(運動史)、郭忠豪(食物史)、皮國立(醫療史)、洪廣冀(科學史)、李仁淵(書籍史)、潘宗億(歷史記憶)、傅揚(思想史)、林敬智(數位人文:GIS)、徐力恆(數位人文)及筆者(公眾史學)。

有鑑於該次工作坊的迴響很好,有必要編撰成專書,好讓更多的讀者認識這些新觀點。因此,在這個工作坊的基礎上,我又另外邀請了一些會議沒討論到的主題,像是感覺史、情感史、性別史與日記研究。

第一部分的主題有感覺史、情感史、閱讀史及新文化史。塗豐恩的文章探討幾個重點,感覺為何有歷史?感覺如何有歷史?如果感覺有歷史,歷史學者又如何捕捉和書寫他們?文中特別提到2011年4月號的《美國歷史評論》,傑伊(Martin Jay)組織了一個紙上論壇,名為「歷史中的感覺」,邀請五位學者,分別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撰寫研究回顧。這個專號的刊出,代表了感覺史登堂入室,開始受到主流學者的矚目。

王晴佳的情感史文章指出,如果我們承認歷史是人所創造,那麼創造歷史這件事,應該也受到情感等非理性層面因素的影響。但當代史學在這方面的關注,實在過於欠缺。這現象從Barbara Rosenwein及Peter Stearns的作品可以看出。王晴佳的文章更認為,20世紀上半葉,史家比較傾向認為思想史的研究能揭示歷史的動因,而二次大戰後,社會史被認為是最好的選擇。這一派學者研究、分析社會的整體演進,將視角伸向婦女、家庭、兒童及許多名不見經傳的群體。因而婦女史、性別史、家庭史和兒童史等流派的興起,都與情感史研究有關。最後作者舉出兩本書當範例,一是李海燕的《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另一本是林鬱沁的《公眾激情:施劍翹案和同情在民國的興起》。

閱讀史或出版文化史在歐美歷史研究中不乏佳作,但臺灣這方面的研究較少開展,李仁淵這篇文章相當重要地將這方面的研究特色提點出來,可讓後學者理解這個領域的成果與未來展望。本文的目的不在提供全面性的學術史回顧,而是在試著從近年西方的研究中歸納出幾個重要的課題與觀點,從而討論這些可能讓我們在面對中國史領域時的啟發。最後作者指出四點看法,首先對於文字載體、文本格式與閱讀模式間的互動,是未來中國閱讀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其次,近來發現的新史料如帳簿、刻版、出版者、印坊及同業公會的碑刻、日記及書信,都讓我們得以更細緻地探索個人的閱讀行為。第三,在微觀的個案之外,量化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整體方向。第四,不同閱讀傳統之間的比較研究,可以協助我們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產生新的視角。

張仲民為近年來中國大陸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推手,他不僅關注歐美史學理論,也進行個案研究,常有開創性新作出版,課題涵蓋從近代中國的醫療的出版文化到商業與醫藥。近些年,中國大陸也興起新文化史譯介熱,但仍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誤會和爭議的問題。這篇論文對此進行了回顧反思,指出新文化史本身汲取了很多理論成果,這可以讓史家,更加謹慎地對待各種分析框架和研究典範。而在當下的西方,新文化史已經有統攝整個歷史研究領域之勢,它也同更多的相鄰學科發生密切關係,一個新文化史研究的國際化潮流已經出現。但由此也產生了「文化」的定義到底為何及其同社會的關係的問題。

「文化」或許並不能獨立於物質、經濟或社會因素之外而發揮作用,新文化史家必須在文化之外 深化對社會和經濟因素作用的認識。不過,張仲民相當有批判力地認為,目前大家所樂道的中國語境中的碎片化問題,其實是低水平重複的問題,並非新文化史語境中的碎片化問題。當下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實證研究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總體上看,仍是對外來刺激的追隨和模仿,並非為內在學術理路發展的水到渠成,常有不求甚解的情況,尚缺乏深厚的研究基礎與學術積累,有待改善地方甚多。

第二部分的主題有思想史、概念史、性別史及歷史記憶。傅揚應該是這本讀本中年紀最輕的學者,從英國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剛到大學任教,研究古代史、經濟史,尤其對思想史的研究動態有許多鑽研。思想史現在還有人研究嗎?很多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會這樣問即表示這領域曾經風行過,但也有一段時間不太有人再提起這詞彙。透過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會對思想史有新的一番認識。

從二十世紀上半迄今,英語學界的思想史研究有其榮景和低潮,發展過程中遭遇許多大浪與暗流,但可以肯定的是,思想史研究積累的無數成果,已豐富甚而翻轉許多關於過去的理解,未來也將持續為歷史學做出重要貢獻。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行將結束,思想史研究有何可觀的發展或可能趨勢?傅揚這篇論文整理英語學界若干研究實踐和方法反思,捕捉幾個值得重視的近期動態,希望能為對思想史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觀察和參考,以俾反省、探索思想史研究實踐的各種可能性。

其中,思想史最顯著的一個趨勢就是全球思想史的發展。其核心主張有:一是思想史探討的對象不該受地域與時段所限,應該在全球的範圍中探討不同的觀念與思想傳統。第二種取向是將全球當作是一個連結的整體,探討全球範圍內思想觀念的傳布、交流與互動。第三種為概念化取向。全球作為歷史當事人思考的一個主觀範疇,也催生關於世界的意識或如何思考全球的思想史。

陳建守是臺灣年輕一輩史家對新文化史涉略最深的學者,年紀輕輕就已經編了好幾本當代歐美史家的訪談錄與紹介文章。其博士論文就是以概念史的視角研究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的詞彙與觀念,由他來寫概念史的回顧,最恰當不過。關於概念史的研究,在歐美已經有很豐碩的成果。華文世界的相關研究,雖然剛起步不久,但也頗為可觀,各種實證研究不可勝數。陳建守這篇論文立基於許多先行研究者的介紹,希冀能對此一研究取徑,提供新的面向。在章節安排上,作者首先介紹英語世界針對柯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生平和概念史的引介與梳理,繼而介紹全球視野影響下的概念史,最後則歸結到柯塞雷克之後的概念史最新研究動態。

柯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圖片來源於網絡。

衣若蘭這篇文章並非一篇研究回顧,主旨不在對近三十年來中國性別史的研究成果做一歸納整理,而是思考多重因素及其交迭如何有助於闡述中國性別文化史之特性與複雜面向。「交織性理論」相當受歐美學界重視,紛紛提及它作為重要的研究視角及方法論的挑戰,呼籲以之研究性別的迫切性,而華人學界則較為忽視。這篇文章則在這方面提供學界很好的參照點。

潘宗億認為,歷史記憶研究在過去30年來,已經成為學者透過檢視記憶媒介或記憶場所,考察社群集體不斷重構過去意義之認知。在此取徑下,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學科,發展出集體記憶、社會記憶、國族記憶、庶民記憶與文化記憶等概念。這些研究的核心課題,不僅在於理解社群如何訴說過去,也在探討特定社群如何藉由宗教信仰、政治文化、教育涵化、社會實踐、歷史傳統、象徵儀式、紀念機構與空間等,具體化並傳遞集體於「現在」所建構之「過去」的意義認知。作者所探討的重點有:19至20世紀帝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記憶與認同建構、戰爭與國家暴力創傷記憶的恢復與轉型正義、教科書政治學,以及國族記憶空間的營造。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全球史、跨國史。蔣竹山這篇文章並非全面檢視全球史對當代史學領域的影響,而是嘗試透過近來出版的一些全球史著作,探討全球史帶來的全球轉向的研究特色,並論述這種取徑對於美國史中的歷史書寫有何影響。究竟全球史是取代了民族國家的歷史書寫,還是二者有所互補,作者認為後者成分居多。

1990年代以後歐美歷史學界興起了研究全球史(Global History)和跨國史(Transnational History)風潮,近年來跨國史研究在方法上愈來愈趨成熟。吳翎君這篇文章主旨在探討英文學界在跨國史研究的新趨勢和代表論著,並以跨國企業為主要考察案例,這些新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研究十九世紀後半葉第二波工業革命發生以後全球企業移動、技術躍升及其關係網絡的全球大交流,提供了一個宏觀背景。從英文學界對跨國史的研究趨勢和實例,或可提供我們移轉於近代中國為主體的跨國史視角,進而激發出新穎的研究面貌。

第四部份的主題為科學史、醫療史及食物史,都與跨學科研究有關。洪廣冀有哈佛大學科學史訓練的背景,雖然任職在地理學科系,但研究仍是歷史取向,為近年來科學史研究新秀,在近代博物學、森林史研究上著力很深。作者認為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史研究者一度堅稱科學知識必定是普世性的、是貫穿古今且放諸四海皆準的。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於科學史與科學知識社會學中蓬勃發展的「在地取向」挑戰這樣的說法,進而以一系列精巧的經驗研究,證明科學知識不僅可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分析的對象,更有其地理學。

洪廣冀的文章主旨在介紹這波持續近半世紀、影響橫跨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科學技術研究的「地理轉向」。首先,他回顧 1970 年代以降科學史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說明科學知識之地方性如何成為研究者關心的重點。進而,討論同時期之地理學者如何響應這波來自學科外對科學之普世性與進步性的挑戰。

第三部分回顧主導此地理轉向的兩類理論取向:(1)由社會學者Steven Shapin與地理學者David N. Livingstone 倡導之將「科學置於其地」;(2)挑戰社會與自然之二元論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結論則總結此地理轉向系如何再形塑研究者對科學知識的定義,並簡述全球論者、後殖民主義者與後結構主義者對此轉向的批評。

皮國立為近年來中國醫療史研究的青年學者,論著甚豐。這篇文章依據近六年(2011-2017)的中國醫療史著作為分析範圍,希望能從研究回顧中,既書寫這門學術的歷史,也為整個研究的創新,提供一些個人的觀察與建議,希望能對未來的研究者有所幫助。作者認為學術研究之回顧,還是必須要有主體性,故先以臺灣為主、擴展至東亞,再及於西方,比較能夠聚焦,不致流於泛泛之論。「中國醫療史」範圍是跨越朝代的通貫歷史研究分析,以一篇文章來論述已嫌吃力。中國以外東亞其他國家的醫療史,礙於篇幅,無法一一細論。至於臺灣的醫療史研究,有不少是基於臺灣史為出發的分析,也很有意義,但基本上本文還是以中國醫療史為主,臺灣醫療史還有待另文梳理。

郭忠豪受歐美史學訓練,博士論文研究明清的食物史,近來研究則擴展至近代東亞的食物史範疇,研究成果中常可見到當代歐美食物史研究最新動向及與外國學人的對話。這篇文章回顧近來西方學界如何對中國與日本食物進行研究,並分析其研究方法與重要論點。西方學界對中國食物的興趣來以人類學家與歷史學家為主,前者透過「中國食物」的研究了解海外華人的離散性(diaspora)、菜餚變遷與飲食認同,後者透過「中國食物」的研究分析食物與祭祀、養生、宗教、飲食哲學以及區域性飲食的形成。西方學界也關注到日本的食物研究,討論議題包括日本的傳統飲食、近代飲食現代化以及中日飲食文化的交流。除了討論中國與日本食物的研究方法與論點,本文也提供中國食物未來研究的重點與方向。

第五部分的主題是數字人文、新史料與歷史研究。徐力恆及王濤兩人近年來在歷史數字資料庫上做了許多努力,像是「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CBDB)。兩人的這篇文章主旨不在介紹數字資源和工具,類似介紹在網絡上已相當普遍。他們希望思考的是「數字轉向」如何在宏觀層面拓展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又或在微觀層面改變歷史學者的工作方式。為了避免流於浮泛,作者在文中將從歷史學者作為獨立研究者,以及團隊項目參與者兩個維度,結合中國史與外國史兩大研究領域,具體闡述數字人文研究在當代史學研究體現的特點和內涵。

林敬智本文以國內外大體趨勢為主軸,介紹歷史學者可以使用之相關資源,包括各個學術機構、網上資源。作者提到,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Bol與復旦大學葛劍雄和滿志敏合作CHGIS(Chinese Historical GIS)計劃,便是在上述幾位國外學者的基礎上,以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作為基礎所建立的。其後哈佛大學還在2005年成立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由包弼德擔任第一任主任,與此同時發展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 簡稱CBDB)便與CHGIS相互連結,發揮更大的效果。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圖片來源於豆瓣。

在新史料部分,許雪姬的文章討論臺灣日記研究,就日記的取得、典藏、授權,日記數據的特徵,日記的研究與日記研究現況等四部分進行論述。作者認為日記除了是研究日記主的頂級資料外,對於生活史、家族史及婦女史研究頗有幫助。日記數據提供了平民(包括菁英)觀點的歷史素材,這些有別於殖民者、統治者的觀點。

就我而言,日治時期的日記與報刊資料提供了我們觀看日治臺灣的日常生活史的絕好例證。無論是全球史、感官史或城市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過往所關注的大多是世界史或中國史,透過近來的一些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如何書寫物的臺灣文化史仍有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正是這種強調跨界、跨區域、全球史及物質文化的視角,提供我們很好的方法論基礎去思考物的臺灣文化史的寫作。

在此研究脈絡上,無論處理的是鐵道、博物館、旅館、料理店,亦是自行車、味素或收音機,都不再只是單純的日治臺灣物的文化史書寫,背後還隱含東亞的消費社會發展下的帝國、商業、技術與各種人群移動。近來日記研究不限於臺灣,日本學界也有許多日記文化的研究參考,例如田中祐介編的《日記文化から近代日本を問う》(笠間書院,2017)。

結論

西方學界習慣每十年就有一次學術的回顧與討論,例如美國歷史學會曾主持過2000年至2010年的回顧討論會,之後由Eric Foner 及Lisa McGirr編出American History Now(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1),相當值得我們參考。有關法國年鑑學派的回顧,讀者可以參考《19-20世紀法國史學思潮》(商務印書館,2016),以及《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2014》(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這本《當代歷史學新趨勢》應該是近年來的第一本較為全面的在臺灣談當代史學新趨勢的專書。有關當代臺灣歷史學研究趨勢的著作不多。

王晴佳教授的《臺灣史學五十年》,圖片來源於豆瓣。

較早的一本是華裔美籍史家王晴佳教授2002年於麥田出版社的《臺灣史學五十年》,書中探討了1960-1987的科學史學、1987-2000年解嚴之後的臺灣史學。之後在2017年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增訂版,書中增加了2000年之後臺灣史學的趨向。我自己在2012年,則寫過《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8增訂版)。

此外,《想想歷史》也很值得讀者參考。這本書的前半部在思索歷史學在近十年如何的改變,這表現在歷史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新的行動者、新的空間和新的物體。作者探討的問題有:我們寫的是誰的歷史,以及如果我們跳脫國家空間的框架來思考歷史,會發生什麼改變?以及歷史學受到新方法的影響後,各領域有了哪些變化?後半部則圍繞著歷史學引起內外部爭議的三種方式。

除了歐美學界的趨勢探討外,日本學界近年的幾本新作,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當代史學發展的檢討。例如歷史學研究會編的《第四次現代歷史學の成果と課題》(2017),共三冊,主要回顧2001年至2015年的日本史學界發展,三冊主題分別是:新自由主義時代的歷史學、世界史像的再構成、歷史實踐的現在。類似主題還有:歷史學研究會編,《歴史學のアクチュアリティ》(東京大學出版社,2015)。歷史學研究會編,《歴史を學ぶ人々のために―現在(いま)をどう生きるか》(2017)。大阪大學歷史教育研究會編,《史學會125周年リレーシンポジウム2014:教育が開く新しい歴史學》(山川出版社,2017)。在全球史方面,日本東京大學的羽田正教授也出了幾本趨勢研究的書,相當值得參考。羽田正,《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可能性》(山川出版社,2017)。羽田正,《シリーズ?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グローバル化と世界史》(東京大學版社,2017) 。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中的16篇文章,雖然各自關懷的主題不同,但仍可看出一些共同的地方,像是都多少受到全球史的影響,發展出全球史的相關議題。然而,一本趨勢專書可收錄的篇章有限,仍有許多未列入但值得探討的課題,例如圖像史學、物質文化史及藝術史等主題,期待日後有機會增補,或另出一冊專門討論。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蔣竹山 責任編輯:王霜_BNJ10766

相關焦點

  • 蔣竹山: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報刊資料庫也是近現代學者研究社會文化史課題的重要數據源,例如國外婦女史學者已經在利用 「Chinese Women’s Magazines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資料庫中的幾種報刊《玲瓏》、《婦女雜誌》來研究近代中國的性別史、社會文化史。
  • 文化史研究的三種取向
    一種觀點認為文化史是研究對象,他們把文化史作為與政治史、經濟史並列的歷史領域之一,傳統的文化史(舊文化史)家多採取這種看法。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史僅是一種研究方法(method)、視角(view)或者範式(paradigm),反對把文化史作為獨立的實體或領域,新文化史家多持這種觀點。然而,體用一源,對象和方法不可能截然二分,在具體的學術實踐和操作中,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往往會採取不同的方法。
  • 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有哪些?
    今天我們來看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有哪些?因為心理學經過學派紛爭以後,逐步的開始走向整合,慢慢地現在門派之爭已經很少很少了,更多的做心理學的都是綜合的,什麼學派都學一些,然後用的時候呢,一般是哪個好用就用哪個,是這樣的一個狀況。
  • 當代西方國家治理研究的兩種價值取向及其意義
    作者簡介:劉敬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在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不同流派的激烈論爭中,最重要的論爭發生在共同善目的論與權利正義論之間,這兩種理論反映出當代西方國家治理研究的兩種相反價值取向。
  • 【前沿成果】張昭軍:文化史研究的三種取向
    一種觀點認為文化史是研究對象,他們把文化史作為與政治史、經濟史並列的歷史領域之一,傳統的文化史(舊文化史)家多採取這種看法。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化史僅是一種研究方法(method)、視角(view)或者範式(paradigm),反對把文化史作為獨立的實體或領域,新文化史家多持這種觀點。
  • 發展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
    圖片來源:CFP如何賦予發展社會學學科研究以新的理論蘊含和分析視野,更新學科的研究內容及形態,形成新的突破點,成為發展社會學學科發展和轉換的關鍵。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二戰後以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研究為主旨的發展社會學便開始面臨嚴重的危機。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包括研究模式宏大、缺少經驗性、以歐美社會發展的理論和經驗為前提預設,導致發展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具有較為明顯的封閉性等。因此,如何賦予發展社會學學科研究以新的理論蘊含和分析視野,更新學科的研究內容及形態,形成新的突破點,便成為發展社會學學科發展和轉換的關鍵。
  • 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本刊組織幾位作為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科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的青年學者,圍繞數字人文與歷史學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研討,從理念到方法再到實踐,回顧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的歷程和得失,展望未來的新可能,以期對深化相關研究與探討有所助益。
  • 歷史學考研 ||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考研概況
    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院校、「國培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基地、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滬港大學聯盟成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理事單位,是一所以文科見長並具教師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藝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 歷史學門類——歷史學專業解讀
    一、歷史學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學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已經開始了歷史學教育;到漢代,司馬遷父子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開始成為官方研究的重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考研727歷史學基礎682世界史基礎
    該所設有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與港澳臺史、理論研究室,擁有一個藏書8萬餘冊、訂閱報刊180餘種的圖書資料室,主辦有《當代中國史研究》(雙月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主管、主辦當代中國出版社,創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術年會、當代中國史國際高級論壇等制度性學術交流平臺,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博士後流動站。
  • ...研究:概念、理論及研究取向——基於中文相關文獻的綱要式討論
    在過去十七八年的時間裡,在這個「新的領域」內產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國內至少在新聞傳播學界,對這一研究取向還不甚了解,甚至還存在某些誤解,也引發過一些爭議(朱麗麗,2017)。近年來,也有學者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陳剛,王繼周,2017;郭建斌,2018),或是對該研究取向的未來發展提出思考(馬鋒,2006;孫信茹,楊星星,2014;沙垚,2017:16-26)。
  • 歷史學 | 李伯重: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
    到了19世紀後期,德國歷史學家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才開始把歷史學科學化。說到蘭克,我想學習歷史的同學都知道。蘭克被稱為西方的「客觀主義史學之父」。蘭克對歷史學的改革,被稱為「蘭克革命」,而他所創建的新的歷史學,則被稱為「科學的史學」。
  •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趙晶)9月23日,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京清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共敘當代所三十年歲月 共話國史研究新篇章——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
    成立30年來,當代中國研究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出一系列高質量成果;推進國史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形成理論研究和國史編修相結合的學科布局;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在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上發揮重要作用;重視國史人才培養,培養了一批國史研究的名家大家、領軍人才和科研骨幹。
  • 大學生價值取向凸現主體性
    本報訊(記者劉振)「人生價值在於自我實現」、「義與利之間義當先」、「賺錢與堅持理想難取捨」……一份針對我市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呈現主體性、多元化、矛盾性的新特點。這是記者從「新時期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 筆記|C1 之三、重要的心理學派別 & 四、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4.研究方法 內省法5.歷史評價(1)貢獻:構造主義使心理學擺脫了思辨,走上了實驗研究的道路,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2)局限:研究內容狹窄,脫離實際。內省法過於主觀,重複性差,許多高級心理現象難以通過內省法進行研究。
  • 「名校推薦」歷史學考研重點名校推薦!歷史學考研網
    本系還設有歐洲研究中心、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希臘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現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關係史研究所、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中外歷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在職教師共有64人,其中教授33人,國內外名校博士學位者42人。
  • 歷史不能假設但歷史學須用假設研究方法
    既然歷史事實及其發展過程是通過歷史學家的考證和詮釋展現出來的,既然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及其發展過程的認識是無止境的,那麼,在歷史學中運用假設研究方法當然就無可置疑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在歷史學中能否運用假設研究方法,而在於如何正確地運用假設研究方法。  「假設」運用到歷史研究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由具有實證特點的歷史學與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實證科學的區別所決定的。
  • 西安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人民網西安3月25日電(肖翔)為塑造西安本土文化氛圍、助力當代藝術落地生長,25日下午,西安美術館發起的西安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青年藝術家實驗計劃」同時啟動。 據西安美術館館長白茜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30年的發展與嬗變,正處於反思與重建之中,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正發生著改變:現代藝術反傳統的二元對立,逐漸讓位於汲納歷史文化資源的多元取向;如何利用、轉換並在創作中重新呈現傳統,改變對傳統符號、傳統技法的簡單挪用,已成為重要的學術命題。
  • 青年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
    總書記將青年比喻為「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並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這是對當代中國青年奮力擔當起歷史重任的激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又一次歷史性地將接力棒交給了當今這一代青年。  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千千萬萬當代中國青年的精彩人生,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的宏大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