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2020-12-16 求是網

  【光明青年論壇】

  編者按

  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大改變了人文學科的研究範式、教學手段與成果呈現方式。數字人文就是數位技術和人文學科互動下誕生的新興學術領域,在文獻數位化基礎上,以文本挖掘、量化統計、地理信息系統、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等為代表的數字人文方法給歷史學帶來了很大變化,也逐漸成為我國史學界的關注熱點。儘管認識尚有差異,但數字時代已然來臨,人文學科面臨著如何數位化的問題。本刊組織幾位作為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科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的青年學者,圍繞數字人文與歷史學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研討,從理念到方法再到實踐,回顧數字人文引入歷史學的歷程和得失,展望未來的新可能,以期對深化相關研究與探討有所助益。

  與談人

  彭凱翔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潘 威 雲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思淵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主持人

  申 斌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

  技術與思維:數字人文與史學的不期而遇

  主持人:數字人文從本質上說究竟是一種技術工具,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呢?如果是前者,那麼我們應該堅持學科本位,用數字人文技術來解決自身問題。但如果數字人文是一種因應於數位化時代的思維方式,那麼它將會給史學等傳統人文學科帶來哪些深刻影響呢?

  潘威:在我看來,數字人文集中體現了計算機科學對人類思維方式的影響。目前,對數字人文較為主流的定義為:以計算機、網際網路等信息化工具為主要手段,通過數位化、可視化、量化等處理方法,對人文社科問題進行研究的方向或者領域。

  數字人文作為新興交叉領域,不同學科、不同領域、抱有各自具體目的的學者進入這一領域後,產生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數字人文的本質應當是更偏向一種思維方式,因為技術體系不能脫離具體的研究問題而存在,至於它是否會顛覆性重構傳統人文學科,我認為不能簡單地回答「是」或「否」。作為學術研究而言,傳承與變革往往同時存在於我們的工作之中。數字人文如果僅僅是用另一種表達方式重複已有的認識,那註定發展空間有限。但如果說一定會顛覆傳統研究,也不可能。比如,在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方面,「黃河八百年安流期」「唐代氣候特徵」「明清小冰期與中國歷史走向」等,都是長期被關注的重大課題,需要信息化技術的支持,數字人文如果能推動這些傳統問題的解決,其生命力才能更為持久。

  彭凱翔:數字人文首先是一種技術工具,但它的確會影響看問題的方式——尤其是研究議題的選擇。因為每一種工具都有自己處理起來最有效率的問題,可以把這些問題推到學術前沿,甚至成為「一代之學術」。就數字人文而言,它一方面是將人文學科的文本、圖像等信息以數位化的方式儲存及利用,通過「E考據」等方式提高傳統人文學科研究的效率;但更具革命性的方面在於,它將信息聚合在一起,進行歸類、編碼、匹配等處理,使信息轉化為可比或可關聯的數據,最終讓研究者能夠從信息中發現或檢驗某些趨勢、某些關係,為我們從更高維度、以更貫通的方式解釋信息提供了契機。在傳統的學科劃分裡,人文學科更偏重特定信息的詮釋,而對通過趨勢、因果關係等來進行理論探討關注不夠。數字人文有助於打破這一划分,促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交叉,解決一些難點問題(如制度變遷、環境變遷等)中的數據「瓶頸」。如果說歷史學原本就有一些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交叉性較強的分支(如經濟史、歷史地理等),數字人文給這些分支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比如提供了更有趣的呈現方式。

  趙思淵:我感覺對人文學科來說,數字人文首先改變了研究環境。從迄今為止數字人文的發展來看,特別是在歷史學領域,多數個案研究的核心議題、提問仍然來自歷史學的傳統話題,甚至研究方法也未必超出原本以量化或結構化方法處理史料的方法論。換言之,歷史學總是以史料學為基礎的,這一點不論任何時代都不會發生變化。不過,數字人文的確改變了整理、分析史料的工作環境,也令一個歷史學家所能處理的史料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數字人文要面對不同人文學科傳統和多種區域文化傳統,這意味著數字人文本身可以有多重理解,有不同的研究脈絡。

  主持人:今天的歷史學教學、研究、大眾傳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處於數字人文環境下,數字人文是怎樣一步一步介入史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呢?

  潘威:我認為,數字人文最初被引入史學領域還是出於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減輕學者在查閱、檢索龐雜史料時的勞動強度,其實這也將是數字人文長期發揮作用的方向。在計算機普及之前,學者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賴圖書館,個人工作必須適應公共資料管理方式;計算機的普及為建立學者個人資料管理體系提供了可能;高性能個人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成熟進一步降低了構建個性化資料管理體系的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數字人文進入史學領域很重要的一個契機,就是順應了史學研究中對個性化信息管理的需求。今後,史學研究更需要跨越學科領域、跨越學者單位,形成複合型的、模塊化的研究團隊,數字人文進一步深入史學就需適應這一趨勢,在發展個性化資料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形成基於網際網路的「資料交互網絡」。

  彭凱翔:數字人文最核心的理念是對信息進行系統歸類、編碼,而不限於數位化。如果這樣來理解的話,中國傳統文獻中的類書、譜牒之屬,可謂先聲。但真正給這種工作提供動力,是來自近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需要。以20世紀前期的國內史學為例,傳統史學工作者的譜錄編纂固然活躍,但更能反映風氣之變的當屬有社會科學關懷的湯象龍、梁方仲等學者對經濟史料的表格化整理,以及氣象學家竺可楨將文字記錄轉化為歷史氣候數據等工作。20世紀中期以後,一些國家級的工程又振其餘緒,如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中的人名和地名標註,中央氣象局組織繪製的《全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等。至於相對格式化、規模化的地方志、族譜等史料,海內外學者也在20世紀中期前後就開始不懈耕耘,爬梳其中的農業、人口等方面資料,並嘗試進行數據化。

  最近20多年,由於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文獻的存儲與利用逐步電子化,於是產生了數字人文的提法。存儲與利用形式的改變固然影響面極廣,但如果沒有20世紀以來對史料的編碼化處理作基礎,今天的數字人文或許就僅僅是數位化,而不能真正實現數據化,也難以產生我們所看到和期待的深刻影響。

  趙思淵:就數字人文與中國史領域結合而言,項潔主編的《數字人文研究》叢書出版(2010—2016)可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此後中文歷史學界有關數字人文的討論逐年增加,以「大數據」或「數字人文」為主題的會議,在2015年之後也顯著增加。

  就歷史學內部來說,歷史地理是最早自覺引入各種數位技術的領域,這與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特色分不開。而經濟史領域因為處理量化資料,也很早就引入統計分析軟體,並且建設資料庫。不過,對中國古代經濟史來說,進一步開發適用的數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難。雖然傳統中國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經濟相關的數字,但要把這些數字轉化為可分析的數據面臨諸多瓶頸。僅就最基本的價格與度量兩類數字來說,銀兩有多種不同的成色、計重,各類貨物的稱重、體積也都有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這些數字不能進行統一的換算,就很難應用現有的數字人文工具進行分析。當然,這也推動我們去思考如何結合史料與研究主題的特性,開發有針對性的數字人文工具。

  2

  超越檢索:數字人文在歷史學應用的新進展

  主持人:目前,不少歷史學者對數字人文的認識還停留在文獻題錄和史料全文檢索資料庫層面,對量化歷史資料庫、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文本挖掘、社會網絡分析等了解不深。諸位可否結合具體工作介紹一下數字人文在史學研究應用中的新進展呢?

  潘威:對於我所從事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而言,環境和社會信息都非常複雜,要呈現其關係就更為困難,建立一種能夠清晰呈現自然與社會關係、輔助我進行決策的工作環境非常必要。2016年,我們提出了「數字歷史河流」概念,其核心是實現「歷史時期地表水文過程及人文因素影響機制模擬方法」,對這一理念的試驗是「數字歷史黃河」平臺,包含6個方面:高精度的三維微地貌,水利工程與地形模型的融合方案,河道三維形態的復原,地表水歷史時期的運動過程模擬與展示,歷史時期的降雨特徵重建,歷史時期河流—水利管理方式。而「數字歷史黃河」作為「數字歷史河流」理念的實踐,不僅是一個展現歷史時期黃河河道時空變化的可視化成果,而且是專業歷史資料管理平臺+一個專題數據集+一系列歷史信息分析和展示功能,是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建模、水文模擬、文本結構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進行融合的一個嘗試,同時,也是對既有黃河歷史研究中資料體系的重大突破,我們所使用的史料有相當一部分是前人未曾使用過的新史料。目前,這一平臺已經建設了「清代水環境資料庫」「清代河工用銀資料庫」「清代河務官僚資料庫」和「民國黃河上中遊水利工程資料庫」等。我們計劃讓這一平臺提供一種工作環境,這一環境以三維方式展現歷史時期黃河的水利工程營建場景和運作場景,包括歷史時期的水文環境、水利工程三維模型、國家管理制度的可視化等主要組成部分,使用者可以在這一虛擬環境中「觀察」曾經發生的黃河故事,也可以通過調整要素(比如增高堤防、抬高水位、增加民夫數量等)重新思考歷史記錄中的黃河水患和工程營造的過程。

  彭凱翔:對歷史的理解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按一定的時空關係排比敘述來建構,但無論是時間上的先後關係還是空間上的區域範疇,本身都不足以構成因果性的解釋。另一種理解歷史的方式是,將它視為多個變量相互影響產生的一個過程,史料則是這個過程給觀測者呈現出來的某些記錄(或樣本)。在後一種方式裡,每條記錄都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透露變量間的關係,而我們則要努力拼合記錄中的信息,來找出變量間最可能的關係。為此,就需要將歷史記錄結構化,把樣本中的信息分解為若干變量的取值或編碼,形成資料庫。在以往的歷史資料庫建設中,較常見的是將原本就是數據形式的史料進行彙編或電子化。湯象龍、梁方仲等對財政、糧價等數據的整理工作,王業鍵主持整理的清代糧價資料庫,近年來吳松弟主持的海關數據整理等,均屬此類。也有的資料庫是對原始數據進行某種處理後得到的,如曹樹基研究團隊中的人口數據建立在考辨史料、分析制度背景的基礎上,中央氣象局的歷史災害數據則根據文字記錄進行災害等級的編碼。近年來的一大進展是越來越多的人物、制度等方面非數值但結構化較高的史料得到整理,形成了《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明清人名權威資料庫》《遼寧多代人口資料庫》《清代縉紳錄資料庫》等成果。

  與此同時,近20年來,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經濟學者介入了歷史資料庫工作。他們一方面將歷史學家已整理的數據按時空單元匹配起來,形成多變量的資料庫,另一方面也對一些未結構化的史料進行整理,建立新的資料庫。以我參與建設的利率史資料庫、刑科題本借貸案件資料庫為例,都需要對各種形式的文本史料進行結構化編碼,產生出包含數十個定性與數值變量的資料庫,並儘量將每條數據的時空單元精確到年—府縣級,以便具體研究時能和災害、糧價等其他數據進行匹配。另外,還有一些近代史料,本身已是資料庫,但結構太複雜,它們作為資料庫的價值也需要在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才能更好發揮。

  主持人:那麼諸位認為未來數字人文還可能對史學研究有哪些重大改變呢?

  潘威:如同當年「數字地球」與「信息高速公路」理念為歷史地理信息化的起步提供了基礎條件一般,「大數據」和「移動網際網路」也為歷史地理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準備好了必要條件。但要將這一機遇轉化為實際的創新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最重要的就是營造好技術創新環境,數字人文建設需要經費、場地、設備、培訓,這些都需要投入,也需要加強管理。至於具體技術方面,「人工智慧」是可以預見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創新,目前,包括我們「數字歷史黃河」在內的多個海內外團隊都在摸索其應用方式。

  彭凱翔:史學界的數字人文目前還較少應用人工智慧和雲計算。人工智慧也可以理解成人工+智能。史料的數位化直到現在主要還是依靠人工,也通過人工在文本識別、點校、標註等方面提供了堪稱海量的數據積累,為邁向智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雲計算是和人工智慧相輔助的。相信將來我們不僅能夠在網際網路上方便地查閱史料,還能利用人工智慧來更有效地找出我們真正需要的史料。另外,目前民間文獻的數位化還很不夠。對於內在結構較特殊的帳簿、族譜等史料的數位化,學界恐怕還要做不少探索,一旦民間文獻的資料庫工作鋪開,中國史研究乃至社會科學研究都可能發生驚人的變化。

  3

  審視與期許:從史學學科傳統展望數字人文的未來

  主持人:任何一種技術、方法都有其適用對象、適用限度,須與其他研究方法技術相配合。數字人文熱之下,更需要我們回到歷史學學科傳統進行冷靜的審視與反思,以更好地發揮數字人文的作用。請就此談談看法。

  潘威:傳統與現代結合是我一貫的主張,否則研究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技術方案自然也就「無的放矢」。就我個人的經驗和認識而言,數字人文只是改變了歷史敘述的方式,輔助研究者進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鏈條等,數字人文並不能代替研究者的決策地位。至於歷史感的形成和升華還是需要依託傳統方式,閱讀、寫作、經歷、田野考察等才能真正培養歷史感,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能夠使這些方法的運作更為有效,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歷史感的培養方式。

  彭凱翔:研究人員在面對更加大量的數位化文獻時,的確可能會在文本的咀嚼上不夠從容,但並不意味著後者不重要。事實上,如果要對史料進行結構化編碼的話,就需要對史料的體裁、筆法、制度背景等有系統的把握,這些都離不開考據上的積累。所以,現在構建新的歷史資料庫,同樣也要在史料辨析上先下足功夫,所謂「越多人工,越多智能」。另外,歷史學的傳統本身有多元性,專門史等分支的交叉性一直就很強。只是,歷史學者在最近的交叉研究中受技術等限制,往往局限於史料或數據提供者的角色,這是有必要矯正的,交叉研究不應僅是用其他學科比較華麗的技術重新印證已有的解釋,而是要讓歷史學也從中開拓新領域,得到新發展。

  趙思淵:如前所述,我始終還是相信,數字人文不會改變歷史學所關切的根本議題。但數字人文的確改變了歷史學家面對歷史文獻的方式,只是這種改變在歷史上也不止一次發生過。對歷史學家來說,也許當下更需要思考的是將來如何面對原生數位化史料,儘管以數字人文處理傳統史料是當前較為活躍的領域。此外,數字人文對歷史學的影響不僅在於研究方面,也在於教學以及面對公眾的方式,可視化、人機互動等都是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意味著如何講述歷史,也將改變歷史研究成果發布中學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主持人:數字人文是一個系統工程,想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在原始資料的收藏與提供者(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資料的加工者與數字人文產品的提供者(商業公司、收藏機構、科研機構、研究者)、數字人文產品的使用者(研究者、公眾)之間形成良性互動與循環。其中,研究者兼有需求方和供給方雙重角色。諸位可否從這兩種不同角色來談談對數字人文產品提供者有什麼期待以及數字人文基礎設施建設所面臨的問題與可能的解決途徑呢?

  潘威: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從需求方而言,我們希望各級檔案管理部門能夠提供資料查閱和使用方面的便利。從數字人文的研製方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戰鬥力的工作團隊,特別是在史學研究機構推行實驗室建設。如果能有更多高校重視「數字人文」實驗室建設,將其納入學校統一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實驗室管理方式和運營方式的改變將會極大改善數字人文的科研環境。

  彭凱翔:目前在高校利用較多的是商業化的數字人文產品,主要形式是全文資料庫和可檢索的圖像資料庫。不過,這些產品對於深度的數字人文研究而言,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例如,檢索效率不是太高,通常不支持跨庫的檢索,檢索結果的存取亦受很多限制,這些都不利於進行大樣本的研究。一種比較徹底的改進思路是為某些數字產品提供主流數據分析軟體的應用程式編程接口,讓有需要的用戶可以自主調用。當然,配套的版權規範也要跟上。而方志、族譜等基礎史料的數據化,其工作量既非某一團隊或機構所能勝任,其受益方也是整個學界,最好有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

  趙思淵:這裡可能有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需要考慮。第一,數字人文也是網際網路浪潮的一部分,開放,更開放,應當是數字人文發展中的追求方向。第二,對於歷史學來說,如果我們將數字人文理解為研究環境的轉變的話,這種轉變的驅動力既可以是研究者個人,也可以是公藏機構與學術單位,還可以是商業機構。數字人文產品的供給必然是多元的,如果能夠形成一些通用標準,對更多的研究者是有利的。比如說,各個數據平臺之間是否能夠設置通用的數據接入、轉換接口,或者在開放獲取方面達成一些共識。第三,數字人文的確可能為學者與公藏機構的合作帶來新的可能性。我們已經看到,數字人文的發展為公藏機構拓展自身的研究領域打開了新的空間。在這個新的空間中,學者與公藏機構唯有緊密合作才可能有新的創穫。進一步說,館藏資源的價值與影響力,將更多由關聯研究所決定,而不僅是資源本身是否稀缺。

  ■專家點評

  王濤(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數字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歷史學者,我們也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前數字人文方興未艾的現實。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歷史學研究領域出現方法的更新、觀念的變革,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不僅讓歷史學獲得不斷發展的動力,延續其生命力,而且能夠讓歷史學的面目變得更加鮮活多樣。比如趙思淵提到數字人文的技術儲備可以帶來歷史書寫的改變,就是數字人文提供的各種可能性之一。

  雖然當下數字人文成了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但它也只是一種路徑而已,不能代表歷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數字人文不謀求取代,也沒有能力顛覆整個傳統歷史學科的方法論與問題域。哪怕是作為個體的歷史學研究者,是積極擁抱數字人文,還是恪守傳統方法論,都是一種合理的個人選擇。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數字人文與傳統歷史學將和平相處。不過,我們也需要意識到,不管是主動還是消極地看待數字人文,它作為一種方法與一種理念將長期存在,甚至會以愈加彌散的方式影響到歷史學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始終要用一種探索的、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數字人文。探索性與開放性也正是數字人文的應有之義。為此,數字人文的後半場需要落實到對年輕學子的教育層面。當然,數字人文的教育不單純是讓學生掌握某種技能,真正核心的競爭力是數字素養,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這才能充分調動年輕一代的研究熱情,讓更多具有原創性的歷史成果面世。

  胡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員):數字人文被引入歷史學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近年來相關機構不斷設立,學術活動日趨火爆,這時更需冷眼看熱潮,方可行穩致遠。數字人文對傳統史學而言,不是顛覆重構,而是如虎添翼。一些歷史學者對數字人文存在的非議,特別是在史料收集與考證方面,嚴格來說,是將數字人文較為狹隘地理解為檢索工具所致。數字人文對歷史學的助力,不僅是技術工具的外部衝擊,而且也是歷史學科發展的「內部理路」所致。

  回歸「宏大敘事」。近40年來,史學研究碎片化日益突出,學界已有較多反思,並不斷呼籲要重建歷史學的「宏大敘事」。但這種回歸應是在新的高度、方法上的再回歸。這一進程並非易事,它需要理論思想的駕馭,但數字人文亦將成為重要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嫁接起碎片化的經驗研究與富有想像力的結構研究之間的有機聯繫,將整體與個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催生新的宏大敘事。

  強化「問題導向」。當今世界正不斷面臨超越地域、國家和學科的重大問題,僅靠單一學科顯然無法有效回應時代和社會需求,未來學術發展應該以問題為導向,打破學科壁壘。數字人文為歷史學的這一轉向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建立起互聯互通的平臺,並在這一融合中以歷史學的人文特性改善技術的工具化取向,亦將大大擴大歷史學的學科影響。

  培養「文理兼通」人才。我國學生多自高中時代即已文理分科,歷史學從文科生中選拔,大學以後多數高校又不夠重視對歷史學學生數學和技術方面的薰陶,導致人才培養中知識結構單一。數字人文為歷史學從人才選拔、人才培養和就業取向上以文理兼通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為導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關焦點

  • 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對話與爭議 ——南京大學「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
    而中國的「數字人文」與西方不同,始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勢頭漸猛,開始引起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關注,新的跨學科數字人文社群也逐漸形成。可以說,數字人文所體現的是在全球信息技術與基礎設施發展語境中的新型學術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保存形態。從比較視野來看,中西方語境中「數字人文」除共性之外,也體現出很多差異,比如中文文本數據的特殊性為組織和分析數字文獻的方法、路徑和工具提出了挑戰。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原主任委員、黃埔書院院長仲偉合教授主旨發言的題目是《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仲偉合首先根據大家對「新文科」這一概念的不同闡述指出,「新文科」是相當於傳統文科而言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引領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新文化建設、新教育要求的文科。
  • 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之「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
    由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系和北京論壇聯合主辦的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上研討會於2020年6月6日舉行。秉承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宗旨,研討會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為題,邀請了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大家,圍繞數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動歷史學發展、傳統史學的格局將如何改變、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從事研究、數字人文方法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突破的瓶頸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 2020年「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
    南方網訊(記者/申晨 通訊員/張莉)12月24日,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下,由廣州信息協會、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市設計院、北京啟明星辰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海國圖智研究院協辦的以「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為主題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 鄧小南、包弼德、薛鳳、魏希德、陳熙遠:數字人文與歷史研究
    鄧小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點滴想法」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帶領北大歷史系的一批研究生長期參與與哈佛大學合作的CBDB項目,在她主持的北大人文社會研究院的工作中,也有諸多涉及數字人文研究的內容。本次研討會中,她首先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點滴想法」為題展開探討。
  • 中國社會科學網會議報導: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本屆研討會主題為「數字人文與英語專業改革創新」和「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餘名學者、師生共同觀看了直播。  同濟大學副校長呂培明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歡迎學界專家同仁蒞臨本次盛會共議理工院校英語專業在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
  • 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除了考古數據與新史料的發現之外,數字時代的歷史學的一大特色是資料庫的使用,如何透過資料庫的妥善利用進而發展出新課題與新視野,值得深究。近來各個國家圖書館與研究單位都在積極開發歷史資料的數位化。計有吳翎君(跨國史)、李毓中(跨文化交流)、陳建守(概念史)、謝仕淵(運動史)、郭忠豪(食物史)、皮國立(醫療史)、洪廣冀(科學史)、李仁淵(書籍史)、潘宗億(歷史記憶)、傅揚(思想史)、林敬智(數位人文:GIS)、徐力恆(數位人文)及筆者(公眾史學)。有鑑於該次工作坊的迴響很好,有必要編撰成專書,好讓更多的讀者認識這些新觀點。
  • 新文創遇上新機遇 「數字+文化」跨界融合
    當新文創遇上新機遇,「數字+文化」就跨界融合了。12月20日,創意十二月主題活動——寶安區「新文創 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在福永街道智美·匯志產業園拉開帷幕,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煒琳、智美科技董事長許春偉分别致辭並為活動揭幕。
  • 新經濟「發動機」數字貨幣對傳統金融是衝擊還是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數字貨幣:新經濟的「發動機」黃震指出,央行推出數字貨幣,不僅是順應貨幣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隨著數位化的程度日漸加快,數位化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更需要相應的金融支持,數字貨幣是其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目前,中國正在穩妥推進數字貨幣,時隔2月,央行的數字貨幣在深圳與蘇州相繼開展試點,雙十二期間2.0的數字人民幣也將結合更多購物消費場景。黃震預計,下一步將推進立法,加快數字貨幣的合法化,而數字貨幣相關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搭建、連接、標準體系等,也都是未來極為重要的工作。
  • 「新文創·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成功舉辦
    12月20日,由智美科技、深圳市化產業園區協會主辦的創意十二月主題活動「新文創·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在智美·匯志產業園成功舉行,來自數字經濟、文化創意領域的商界翹楚和學界精英齊聚於此,圍繞數字創意產業的機遇與賦能,推動產業上下遊協同合作,促進企業業務創新展開深入探討,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激情和生態活力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創意十二月「新文創 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成功舉辦
    12月20日,由智美科技、深圳市文化產業園區協會主辦的創意十二月主題活動「新文創 新機遇」數字創意產業周在智美·匯志產業園成功舉辦,來自數字經濟、文化創意領域的商界翹楚和學界精英齊聚於此,圍繞數字創意產業的機遇與賦能,推動產業上下遊協同合作,促進企業業務創新展開深入探討,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激情和生態活力
  • 努力構築新時代卓越歷史學人才培養體系
    【觀點集萃】 作為一門與文化傳承、記憶延續、精神凝聚等息息相關的學科,歷史學的發展對於增強「四個自信」,推動社會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這對新時代中國歷史學的學科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體系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當今世界正發生越來越大的變化,人文學科的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格局,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強化使命擔當,把握時代脈搏,啟發學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視野下關懷中華文明及其開放體系,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大...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活動...
    央視網消息(記者/劉亮 楊兆荃):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人文領域的交流和進步,是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重慶自上而下,正進行著積極富有成效的探索嘗試。每個國家的藝術家都需要有一個開闊的、國際性的視野,通過相互的了解,在藝術上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機制。  以位於重慶市的四川美術學院為例,雖然是地處內陸的院校,但仍圍繞國家戰略,積極籌辦國際交流活動、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並正積極籌辦第三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壁畫論壇。參加歷屆論壇的有國內相關領域教學與創作的專家,以及來自多個友邦的藝術專家。
  • 河北專接本專業分析——歷史學/人文教育
    隨著2020年人文教育專業的停招,該聯考專業只剩歷史學。雖然停招專業對招生計劃的影響比較小,但從整體上歷史學的招生量連續下降。佳佳子只能對歷史學的同學表示同情,因為你們真的太難了!備註:2020年人文教育專業停招。
  • 數字經濟對大陸GDP貢獻率達67.7% 兩岸合作迎來新機遇
    數字經濟對大陸GDP貢獻率達67.7% 兩岸合作迎來新機遇 2020年12月11日 08:24:00來源:新福建    據海峽導報報導(記者吳生林)「數字經濟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與平臺,而且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速度快,機遇多。
  • 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 開展中國史數字人文系統
    將數字人文研究方法,充分應用到中國古代出土文獻、精密科學史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應用等研究領域,為傳統史學研究提供新方法。在近日舉行的「中俄數字經濟示範項目——數字人文技術直播」活動中,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教授陳鐿文表示希望能夠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開展中國史數字人文系統。
  • 人文計算與數字人文:概念、問題、範式及關鍵環節
    人文計算的數據思維與計算方法為人文科學研究引入了新的思維模式,拓展了傳統人文科學的研究樣式,開闊了傳統人文科學的研究視界與運用場景。採用人文計算的方法,往往可以發現傳統人文科學研究方法無法得到的新觀點、新成果。譬如,人文計算中常用的關聯語義分析,可能揭示出與人類專家通過閱讀得到的完全不同的文本語義。
  •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2020新經濟統計 線上論壇成功召開 2020次日,本次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再次通過網絡對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中國新經濟統計領域的知識體系如何完善與實踐應用指明了方向,非常及時且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