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每一回遇到困難,每一次面對傷痛,產生逃避心理的時候,身邊每個人都會跟你說:「當然不能逃避,逃避是不會收穫成功的,逃避也無法解決問題。」
逃避被很多人視為懦弱,它的確是,這點我不否認,可是難道我們就不能有退怯、軟弱的時候嗎?
成功的對立面是失敗,我們努力追求成功,也難免遭遇失敗;開心也有悲傷來做它的對立,那為什麼我們必須一直保持勇敢,一往無前地直面傷痛呢?
當我累的時候,在我承受不幸的時候,我會想把自己包起來,我也想逃離一切,我更希望有人對我說:「沒事兒的,不想做就不做了,不想面對就算了吧。」
逃避有時並不意味著放棄,只因為一時無法承受,需要給出時間和空間去對話自己,去重載自己。
好友梅子辭職了。
不是因為她做不好,也不是因為工作前景不好,單純因為她累了。
大公司資深HR,在公司三年,上司也正打算將她提升到經理的職位。可是她毅然上交了辭職申請。
「你是不是傻,這麼好的機會,能說放手就放手呀。」「我不準你辭職,你這樣太不理智了。」……親戚、朋友連環炮轟反對她。
「現在公司員工流動太頻繁了,每天和人打交道,還有處理公司的很多人際瑣事,真的很辛苦,我覺得熬不到頭,升職了也會更辛苦。」梅子這樣告訴我們。
「怎麼會呢?你不是熬到經理的位置了嘛。撐一撐就好了,你這節骨眼兒逃避退縮太愚蠢了。」
「是的,我是逃避,可為什麼我不可以呢?為什麼我一定得做到最好呢?我的確厭倦了上班,我也不否認就是害怕辛苦了,但那是因為我需要時間給自己緩衝,需要好好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對呀,為什麼不可以?我突然被梅子的一席話敲醒。逃避不可取但有用呀,我希望我的軟肋還是軟肋,而不是非得逼它成為鎧甲來抵抗所有風霜;我希望自己堅強如鐵,也能夠適時退場,給自己逃避的勇氣。
梅子辭職後去雲南呆了半個月,當做旅遊散心,徹底地逃離那場名為「工作」的枷鎖,也真誠地去面對自己的「懦弱」。
回來後,她開始投遞市場營銷的職位,她並不知道未來是不是會更辛苦,但這都不重要了,她在一場逃離中想清楚了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夠了。
生而為人,有一種逃避顯得蒼白,卻人人都無法避免,那就是接受至親之人的離去。
最近看了東野圭吾的新書,叫《沉睡的人魚之家》。故事中的女兒瑞穗因為意外溺水導致腦死亡,只能藉助機器來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然而甦醒過來的機率微乎其微。
醫生建議燻子和丈夫對女兒進行腦死判定,從醫學上來認定女兒的死亡,還能將完好的器官進行移植和捐贈。
燻子當然不同意:「也許還有機會存活,卻要人為終結她的生命,那不就是殺人嗎?」她無法面對瑞穗的不幸,更不可能接受這種「殘忍」的決定。
機緣巧合,丈夫的公司開發了一種醫學高科技,植入體內就可讓瑞穗看起來像正常人,無需全身插滿各種管子來延續生命,只是依然無法獲得自主意識。
燻子每天和她「說話」,為她買新衣服,就仿佛女兒還能感知一切似的。家裡人也一直在配合她的「演出」,沒有人讓燻子認清事實,他們清楚知道作為母親的她內心到底有多痛苦。
女兒的確是「死」了,是那種無法挽回的離去,任憑燻子做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她就是懦弱,就是在逃避,她無法接受年僅6歲的女兒就這樣離開了她,離開了這個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的世界。
自欺欺人的逃避持續了三年,終於在兒子的一句「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死了,只是媽媽當作姐姐還活著,對不對?」中爆發了,也徹底地結束了。
接受至親之人的離開,就像翻越一座高山,需要時間,更需要勇氣和毅決心,真的舉步維艱。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承受痛苦的能力總是比較強,可以很快抽身出來,繼續生活。
但燻子不行,她是在逃避沒錯,可是這種逃避真的不可取嗎?我無法想像如果在三年前,她被迫接受女兒的腦死判定,她能否可以在這三年裡安然無恙,每天都充滿期待和歡樂呢。
三年時間的逃避,讓她慢慢接受女兒逝世的事實,讓她一點一點和痛苦的自己對話,並最終實現「分手」。
正如書中所說的:「人類不是那種僅僅依靠理論而生存的動物。」每個人都應該有逃避的權利,不要總是在我傷痛的時候,讓我立馬釋懷;也別在我筋疲力盡的時候,讓我再堅持一會兒。我想要逃離,我想要休息,我想要時間和空間,所以希望有人能懂,允許我行使這項權利。
逃避並不是一味地撒手不管,也不能不負責任,損害到他人的利益。只是在面對生活不幸、工作壓力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一個能自由呼吸的空間。
和父母意見不合的時候,如果做不到好好說話,那就逃避吧,給彼此時間去消化、反思,而不是爭一時口快;
成績沒考好的時候,先讓自己緩一緩,從學業中暫時逃脫,去讀懂自己,只有放鬆的狀態才能讓你看清自己,明白失敗真正的原因;
工作不順的時候,也不要繼續給自己壓力,別總是想著第一時間解決,既然工作難題永遠都存在,那不如先給自己放個假。
逃避,不是忽視問題,而是讓自己慢慢接受現實,再去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從來就不是超人,也不可能永遠保持戰鬥力,所以在適當的時候迴避一下,去找回經受苦難時忽然消失不見的勇氣和智慧。
「逃避」可恥但有用,給自己一個冷卻期,給自己一個緩衝期,去重新思考美好生活的方式和獲得努力工作的果敢,掃除所有的迷茫與困惑,以新的面貌去擁抱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