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家、《明治天皇》作者唐納德·基恩逝世,享年96歲

2020-12-11 界面新聞

按:據日本《每日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消息,當地時間2月24日,日本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年96歲。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基恩閱讀了《源氏物語》的英譯本,之後開始研究日本文學。二戰開始以後,他在海軍學校學習日語,並曾經擔任翻譯官。戰後,他重返校園,學習日本文學,曾經在京都大學留學。日本共同社訃告稱,基恩當時的研究領域覆蓋了江戶時代的淨瑠璃(日本傳統木偶戲)與歌舞伎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此外,他還把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譯成了英文,並與三島、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和司馬遼太郎等諸多日本著名作家開展交流,向海外介紹日本文化及歷史、「能」與「文樂」等日本藝術。1986年,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了唐納德·基恩日本文化中心。

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後,基恩看到很多外國人紛紛離開日本,但他自己相信日本人的毅力,決定加入日本國籍,定居日本,證明災後的日本依然值得信賴。當時,他在東京都北區的區政府召開記者招待會,並且用日語表示:「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日本國籍了,我非常高興。」當天,基恩根據自己的英文名字用日語諧音「ドナルドキーン」寫出了「鬼怒鳴門」作為自己日文名字,並獲得了特製的名片一張。這個名字非常奇怪,但基恩認為,日本人看到這個名字會會心一笑,而讓周圍的人們歡笑就是他的目的。

2011年,基恩加入日本國籍在解讀日本文學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大作《日本文學史》(全18卷)以外,基恩還有《百代之過客》《明治天皇》《正岡子規》《石川啄木》等著作。2011年起還出版了《唐納德·基恩著作集》(全15卷)。2018年,他的重要代表作《明治天皇:1852—1912》中文版由理想國與上海三聯書店合作出版,這一作品為明治天皇描繪了一幅立體的肖像,並描繪出了日本在明治天皇治下這段關鍵時期飛速發展的畫卷。

在唐納德·基恩辭世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摘選了《明治天皇》一書的序言部分。在這一部分內容中,基恩提出,過去,傳記作者刻畫的明治天皇很少能夠令人信服,並且他們對天皇的描寫多有互相矛盾之處。而他試圖通過官方記錄、侍從寫的非官方回憶錄、歐美使者的見聞、俄國的史料、明治天皇寫的短歌、頒布的法令等等文獻,勾勒出這名在位四十五年、見證日本歷史上最偉大變化的人物。從這篇序言當中,我們能夠讀到基恩的治學思路,也能感受到他對日本文化的熱愛。

《明治天皇 序》

文 | 唐納德·基恩 譯 | 曾小楚、伍秋玉

環繞京都御所的北牆邊,有一所小小的房屋。明治早期,美國傳教士首次獲允住在這座古都內,他們在尋找住所時,曾將家具和其他物品暫時存放在這所房子裡。房子如今很不起眼,即便它是僅存的幾座貴族宅邸之一,不僅在京都19世紀中期席捲御所的那場大火中倖免於難,還逃過了1868年遷都東京後的破敗與損毀。

將房子和花園與外人隔絕開來的圍牆外面,豎著一塊小小的木牌,上面寫著「祐之井」三個字。越過圍牆,勉強可以看到裡面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兩個標記提示著遊客,這座房子的意義不僅僅是日本19世紀傳統建築的一個樣本——何況是一個稀鬆平常的樣本。事實上,1852年,明治天皇就出生在這座房子裡,而且據不太可靠的傳說,他第一次洗澡用的便是「祐之井」的井水。

明治沒有出生在皇宮,而是在這樣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裡,因為他的母親中山慶子(1835-1907)迫於風俗,在即將臨盆時離開了皇宮。傳統上,人們認為分娩會使住所觸穢,因此皇室的孩子通常都在母親家附近出生,一般是在一所單獨的房子裡。這所房子一旦不再使用,很可能會被燒毀。諷刺的是,明治出生的這座小房子存留的時間比四周那些精心設計、屋頂一波高過一波的貴族宅邸都要長。

慶子的父親,權大納言中山忠能(1809-1888),為了即將誕生的親王,在自己的宅邸旁邊建了這座產房。他一開始想使用鄰居的空地,不過,儘管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極有可能成為天皇,他們還是拒絕了他。最後,他只好把小屋建在自己已經很擁擠的宅邸裡。跟當時的許多貴族一樣,中山忠能窮得蓋不起這樣一所小房子——兩個小房間,外加一個相連的浴室和廁所——不得不向別人借錢。

房子本身雖然毫不起眼,但是一位神聖天皇(他在東京的神廟明治神宮每個新年都吸引幾百萬人參拜;即使平日裡,也有數千人) 的出生地竟然如此簡陋,如此不被重視,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座房子長期以來被嚴重忽視,直到最近,他們才給它換了新瓦。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實用建築,地面鋪著光禿禿的地板,沒有一絲裝飾, 很難看出這裡是日本最有名的天皇的出生地。

明治天皇對明治出生地的忽視,同時也是人們對這個人總體印象的奇怪反映:即使是那些認為明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統治者的日本人,也舉不出一個例子來證明他的輝煌聲譽。明治當然和1868年日本現代史開端的「明治維新」聯繫在一起,但當時他只有十五歲,顯然無法對維新或者緊隨其後的重大改革做出關鍵貢獻。他的名字與對中國、俄國戰爭的大勝以及英日同盟聯繫在一起,但他在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充其量是一個仁慈的君主,而非政策或者軍事策略的制定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位期間(甚至他死後很久),一直鼓舞著日本人以非凡的勇氣去締造功績。毫無疑問,在那些為新政權實施改革的人心目中,他是一位精神上的導師。

我們普遍對他缺乏了解,並非是因為大量證據遭到封鎖。明治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幾乎每件事都有詳細的記錄。官方史書《明治天皇紀》幾乎逐日列出了他直接參與,以及發生在他周圍的相關事情。明治死後,認識他的人寫了許多書和文章,回憶他的日常生活和性格,但是不知為什麼,這些書都沒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作為第一位與西方人見面的天皇,他也出現在那些訪問過日本的外國高官的日記裡。與謁見過他的幾個日本人不一樣,這些人沒有什麼忌諱,從明治第一次公開露面起便坦率地描繪他的外表,這使得他們的書讀起來別有趣味。但是,他們提供的資料也很少。

除了十二卷厚厚的且印得密密麻麻的官方記錄記載的大量事實以外,還有無數關於明治的傳說和軼事,尤其是關於他的風流韻事和酒量的傳聞。甚至有人驕傲地宣稱是他的私生子,但他們的證據通常都站不住腳。的確,素材如此之多,看來對於想寫一部全面傳記的學者來說,唯一需要的只是耐心了。然而,在令人信服地刻畫這名在位四十五年且見證了日本歷史上最偉大變化的人物上,明治天皇的傳記作者鮮有成功。

原因可能在於這些傳記作者(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承認)得出了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即明治天皇的個性並不見得比那幾張印有他畫像的紙來得深邃和複雜,人們習慣向這些君主的畫像鞠躬,而從不考慮隱藏在表面以下的東西。為了證明明治也有「人性」的一面,傳記作者通常會講一些趣聞軼事,說明他冷漠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對皇后熾熱的愛,或者他無時無刻不惦記著自己的臣民,或者他具有極佳的幽默感。但是這類趣聞軼事未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甚至讓人很難相信。近來一些喜歡揭露真相的批評家傾向於將明治描寫成一個對那些功績沒有絲毫幫助的人,或者反過來,將他描繪成一個毫不關心人民福祉的無情暴君。他們可能都錯了,這樣的努力只會使明治擁有持久不衰的名聲和數目眾多的崇拜者這件事變得更加神秘。

跟幾乎同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不一樣,明治不記日記,而且幾乎沒有寫過信。明治的父親孝明天皇(1831-1867)留下了許多書信,大部分都充滿了對世界局勢發展的強烈憤怒,但是明治留下來的珍貴信件則不怎麼有趣。除了在國家文書上的籤名,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手跡。他也沒留下什麼照片(也許加起來不過三四張), 而當時許多地位沒他高的日本人都經常去照相。他生前和死後繪製的幾幅畫像,要麼是在視察銀礦,要麼是在主持討論憲法草案的會議,但這些都是肖像畫,並非確確實實發生的真事,是一些可能從未見過明治長什麼樣的畫家的作品。

要想了解明治,除了官方記錄和他的侍從寫的非官方回憶錄(有時並不可靠)之外,還可以讀他寫的短歌。據估計,明治一生寫了十萬多首短歌。儘管大都是一些傳統語言和意象,但包含了少量跟他生平有關的內容,其中透露出他在各種場合的情感;而他最為人知的作品——關於軍隊和教育的法令——都是由別人代勞,很難在他們的措辭中發現明治個人的信念。

明治天皇他死後,認識他的宮廷人員所寫的文章都難以令人滿意,有時候還互相矛盾。有個人回憶明治小時候格外地健康活潑,可能還有點霸道,青年時期得過一次相撲冠軍。另外一個跟他同樣很熟的人則反駁說,孩提時代的明治身體虛弱,常常生病,這不禁使人懷疑起相撲冠軍這個說法來。許多傳記作者都講了明治第一次聽到槍炮聲時暈倒的故事,但是另一些傳記作者則否定這種說法。在面對這種種矛盾的說法時,現代讀者會傾向於相信最糟糕的事情,即孩提時代的明治實際上體弱多病且膽小怕事,只是他的傳記捏造了這些趣聞軼事,以顯示他是強健的大和男兒。但是,明治多年以前的那個玩伴回憶明治經常打他,難道是在說謊嗎?

這樣的牴牾並非只存在於他的童年時期,他的聰穎、明智、對人民的關心,以及與一名統治者相稱的其他能力近來都受到了學者的質疑。試舉一個這類矛盾的小例子:明治真的(如他的一個侍從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每天收到十幾份日本報紙和外國報紙,並認真地閱讀嗎?還是,(如他另一個侍從所說的)明治在統治初期還瀏覽一下報紙的標題,後來卻連看都不看一眼? 這樣的牴牾還出現在他日常行為的描述中,因此我們很難判斷他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他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品味非常簡單,不願在自己身上花錢, 因此制服都打了補丁,那這又如何與他喜歡鑽石和法國香水的傳聞對上號呢?

即使艱難地讀完關於他日常生活的十二卷官方記錄,你也很難了解明治的感覺。我們確切地知道他何時第一次踏足御所外面,但我們真正想知道的並非這個具體的時間,而是當他從曾是他的整個世界的高牆之內走出來時,(就像釋迦摩尼一樣)第一次看到貧窮、疾病和死亡時,內心有什麼樣的感受。

認識他的人稱讚他的剛毅、公平以及一些別的值得讚美的品質。即使我們認為這些讚美屬實,也會很想知道,一個基本上由宮中無知婦人帶大,喜歡傳統優雅的貴族消遣勝於武器的親王,一個許多世代都沒有參加過戰爭的君主後代,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人,為什麼會給人留下一直穿著戎裝的軍人印象?

在描繪明治的過程中,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因為他總是被一些能力非凡且個性迥異的大臣包圍著。歷史學家往往從這些人的角度來討論明治的統治,認為這些人的輝煌成就都是以天皇的名義進行的,天皇只發揮著儀式上的作用。然而,認為明治的非凡名聲僅僅源於他(相當偶然地)是大變革時代的天皇,未免對他不太公平。一個更為負面的觀點認為,他的年幼和無知無疑幫了「大政奉還」領導者的大忙;你很容易想像,假如明治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對外國人簡直恨之入骨)沒有在三十六歲時英年早逝的話,這些人的工作會舉步維艱。明治儘管年輕,卻也能夠做出重大決策,舉個例子,由於他的介入,才阻止了侵略朝鮮的戰爭。當時西鄉隆盛等大多數大臣都主張入侵朝鮮。明治後來的多次行動——尤其是他多次到全國各地視察——使臣民們意識到日本是一個統一的現代國家。將明治視為可有可無的人,就像將維多利亞女皇視為無能的人一樣,是非常不恰當的。

明治的第一個名字祐宮,或者祐宮親王,是孝明天皇在他出生後一個星期給他起的。他後來的名字叫睦仁,這是他在位時籤署在文件上的名字。明治這個現在人們一般稱呼的名字,其實是他的諡號和年號。與西方的編年史不同,日本史書使用年號紀年。在睦仁將「明治」定為他整個統治時期的年號以前,通常一個皇帝的年號要更改多次——在一甲子六十年中的兩個固定時刻,或者在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之後(這些自然災害被認為是年號不祥導致的),或者是出現了一些需要在曆法中記錄下來的祥瑞。明治的意思是「開明的統治」,這個年號從1868年他踐祚第一年起便作為他的年號, 直到1912年他逝世為止。現在,這個年號還被用來描繪那個時期經歷急速變化和劇烈動蕩的整個日本文化。

我將在這本書中試著描繪這樣一個明治天皇:他生於一個幾百年來一直拒絕與西方接觸的國家,卻親眼目睹了日本變成一個世界強國,並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明治天皇:1852-1912》[美]唐納德·基恩 著 曾小楚、伍秋玉 譯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7

……………………

相關焦點

  • 日本明仁天皇叔父因病逝世 享年100歲
    日本現任明仁天皇的叔父三笠宮崇仁親王因病情惡化於當地時間27日上午8時34分逝世,享年100歲。(網站截圖)中國網新聞10月27日訊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現任明仁天皇的叔父、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因病情惡化,於當地時間27日上午8時34分逝世,享年100歲。日本NHK網站報導稱,自4年前親王接受心臟瓣膜手術後便很少外出。今年5月16日,三笠宮親王因急性肺炎入住東京的聖路加國際醫院接受治療,隨後病情有所好轉。
  • 日本明治天皇,當慈禧慶祝60歲生日時,人家已經打過來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屬於日本皇室。根據傳說,日本皇室是一個神的一族。儘管日本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了一個國家象徵,但天皇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卻擁有極高的地位。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皇帝。
  • 著名作家、表演藝術家黃宗英逝世 享年96歲
    記者從上海作家協會獲悉,我國著名作家、表演藝術家,曾獲得上海第七屆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黃宗英先生於12月14日凌晨3點28分逝世,享年96歲。在散文隨筆方面,她與黃宗江、黃宗洛共同創作散文集《賣藝黃家》和《賣藝人家》,還創作了隨筆集《故我依然》《上了年紀的禪思》。2016年,她以91歲的高齡,出版《黃宗英文集》。2019年,她獲得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 明治天皇的外公有多窮?借了100兩銀子竟要15年才能還清
    1日本廢除閉關鎖國政策之前,德川幕府所在地是江戶,也即後來的東京。天皇的朝廷,則設在京都。因為朝廷不過是傀儡,從天皇到公卿再到一般工作人員,他們的經濟來源,都要仰仗於幕府的好心,所以,他們都是很窮的。孝明天皇平時能吃到一條小魚,就是美味了。據說,第一頓吃魚肉,第二頓拿魚骨頭泡泡湯,便幸福感爆棚。(本圖為明治20年代的京都)
  • 著名民國史學者蔣永敬在臺北逝世,享年96歲
    著名民國史學者蔣永敬在臺北逝世,享年96歲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8-04-27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天皇叔父逝世 生前希望就侵華暴行向中國人民道歉
    摘要:日本現任明仁天皇的叔父三笠宮崇仁親王因病情惡化於當地時間27日上午8時34分逝世,享年100歲。(網站截圖)  中國網新聞10月27日訊(記者王月博 實習記者周延)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現任明仁天皇的叔父、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因病情惡化,於當地時間27日上午8時34分逝世,享年100歲。
  • 古代日本最厲害的天皇,滅了幕府將軍,還開創盛世,不是明治天皇
    日本菊花王朝至今已經傳承了126代天皇,較為人熟知的是近代的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以及現代的平成天皇等幾代天皇。其中,明治天皇是公認是最厲害的天皇,首先滅了德川幕府,奪回政治實權,然後實行明治維新,菊花王朝從此崛起,最終日本躋身世界強國。
  • 「避孕藥之父」逝世 享年91歲 是暢銷小說《荊棘鳥》作者
    「避孕藥之父」逝世 享年91歲 是暢銷小說《荊棘鳥》作者2015-02-03 10:59:22 來源:  華龍網綜合    【摘要】 世界文壇近日有兩位知名作家去世。美國史丹福大學1月31日證實,史丹福大學榮譽化學教授卡爾·傑拉西因癌症併發症在舊金山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傑拉西因主導研發了口服避孕藥而聞名,被稱作「避孕藥之父」,晚年他轉行寫作。    世界文壇近日有兩位知名作家去世。1月29日,《荊棘鳥》作者、澳大利亞暢銷作家考琳·麥卡洛病逝,享年77歲。
  • 明治時代的「教改」-虎嗅網
    昨日,著名日本研究學者唐納德·基恩先生去世。他被譽為西方日本研究第一人。他晚年所著的《明治天皇》,被譽為紀念碑式的傳記,一個時代的編年史。《紐約時報》說:「它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明治天皇的內心生活」。身處時代的巨變,明治天皇無疑面對著複雜的情勢,他內心的選擇,也改變了時代的走向。從1868年頒布《五條誓文》,開啟明治維新,到1890年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走向國家主義——教育,成為理解明治時代的一個切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精神結構的內在矛盾。今天主頁君從《明治天皇》中節選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也以此悼念這位傑出的學者——唐納德·基恩。
  •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逝世享年96歲,歌曲曾登上春晚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去世,享年96歲。其最為膾炙人口的則是1960年發表的首部長篇小說《魯冰花》。1991年,甄妮在央視春晚上翻唱了同名歌曲(曾淑勤原唱),勾連起兩岸共通的情感,至今仍是兩岸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 明治天皇權力的實施路徑:天皇與元老、天皇與內閣、天皇與議會
    如上所述,在明治時期,明治天皇形成了獨特的二重權力影像,以政治「自律」為原則,靈活運用權力的虛像與實像參與近代日本國家制度建設。明治天皇一方面是作為薩摩藩、長州藩的旗幟,作為權力的源泉被利用,但另一方面卻並非藩閥勢力的單純傀儡。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明治天皇往往會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對日本國家的方向帶來強烈影響。
  • 任人擺布的明治天皇,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明治維新?
    然而,綜觀現有不少的文章和書籍,對於明治維新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國家層面以及領導人物的傳記上,但關於這場日本近千年以來最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明治天皇的討論卻相對地少得可憐。這種說法,相信會讓不少閱讀過明治天皇相關傳記的讀者會立即站出來表示不同意,但我並非想惡意冒犯這些作者,我關注的是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個硬性的框架。
  • 明治維新150年︱加冕、遷都:明治天皇在1868
    天皇還和慶喜的弟弟,現在的水戶藩大名德川昭武(1853—1910)見了面。昭武曾在法國學習一年,天皇詢問他一些國外的情況。昭武的描述顯然給明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經常把昭武召來,詢問他一些西方的事情。1月,只有十五歲的昭武接到了前往蝦夷的命令,作為水戶藩的大名前去鎮壓函館的 叛軍。
  •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
    睦仁(1852——1912年),生於嘉永五年,為日本第122代天皇。幼名祐宮,是孝明天皇第二子。萬延元年(1860年)9月立為太子,慶應三年(1867年)1月9日即位。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明治政府成立,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過實施「帝國憲法」和開設「帝國議會」,建立起擁有內閣、憲法和國會的一整套君主立憲形式的近代天皇統治制度。  天皇睦仁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
  • 紅樓夢英譯本作者翻譯家楊憲益逝世享年95歲
    楊憲益先生近影 資料圖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璩靜) 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紅樓夢英譯者楊憲益曾因譯離騷獲周恩來賞識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楊憲益先生,昨天早晨6點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他24歲留洋英國,娶了一位英國太太,共同翻譯了《紅樓夢》。1953年接受毛主席接見時,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
  • 日本天皇的病歷曝光,難言之隱讓他不得不早早下臺
    今天說的是日本第133代天皇,大正天皇嘉仁,而不是當今天皇明仁。當今天皇明仁,是嘉仁的孫子,他是與他父親裕仁截然不同的天皇。他父親裕仁的一生,與軍國法西斯主義一道,把盛極一時的日本推到戰爭頂端,把國家弄崩潰,把天皇從「神」變成平凡的「人」。
  • 明治天皇駕崩,各國都對其一生給予好評,中國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人民對這些最高統治者的情緒的爆發,也會在他們逝世之後顯露無疑,或擁戴,或憤怒,都是對統治者生前事跡的真實反映。在日本天皇駕崩之後,他的人民深切悼念,沉浸在悲傷之中。各國記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陛下始終如一地關注國家事務的各個細枝末節。每天他都把自己沉浸在辦公室內,從清晨到深夜一直埋頭於政治事務當中。
  • 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櫻內義雄逝世 享年91歲 - 人民網日本版--主頁
    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櫻內義雄逝世 享年91歲     新華社東京7月6日電(記者 張煥利):日本前眾議院議長、前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日中友好活動家櫻內義雄因呼吸衰竭於5日晚在東京都澀谷區的一家醫院逝世,享年91歲。
  • 戰史今日:1月3日 日本明治天皇「王政復古」
    《海國圖志》是我國清末系統介紹世界各國的歷史和地理的名著,作者宣稱是書「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
  • 他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兄長,侵略中國時中彈身亡,是唯一死在中國的...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實現國家富強,但日本卻走上對外侵略道路,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他的身份相當尊貴,是日本皇族,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在進攻臺灣時,被臺灣抗日軍隊打死,是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皇族,他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