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明治天皇駕崩,各國都對其一生給予好評,中國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從歷史中我們不難學習到,一個最高統治者的是非功過,不論是誰都在心知肚明。人民對這些最高統治者的情緒的爆發,也會在他們逝世之後顯露無疑,或擁戴,或憤怒,都是對統治者生前事跡的真實反映。在日本天皇駕崩之後,他的人民深切悼念,沉浸在悲傷之中。各國記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始終如一地關注國家事務的各個細枝末節。每天他都把自己沉浸在辦公室內,從清晨到深夜一直埋頭於政治事務當中。他了解各個部門的重要事項,尤其是對陸軍和海軍造成影響的事項……有時候,他了解民眾之間發生的種種事件,這讓(我們)感到吃驚。他最感興趣的是世界各主要國家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唯一的願望就是向這些國家學習。
在某些時候,天皇對大臣的政策產生影響,因為他的作用他的智慧都不容置疑。但是,他以了不起的智慧來完成的主要工作,是擔任這個國家的元首、作為民眾生活和國民感情的象徵……那些偉大的君主都不是希望僅憑一已之力來管理國家事務的人(如菲利普二世),而是那些深信他的大臣、能藉助有聲望的貴族來支持他們治理國家的人。一份比利時的報紙稱讚明治天皇仿佛用一根魔杖將日本民眾從長久的沉睡中喚醒,並將他和古希臘的英雄進行了比較。一份俄國的報紙在指出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的相之處後,認為這兩人根本不同。彼得像戰士一樣戰鬥過,他懂得航海,並且當過木匠;但天皇從來沒有在戰場上戰鬥過,從來沒有造過船艦,也從來沒有爬過桅杆。彼得需要具備這些才能,是為了能夠單槍匹馬地建造一個全新的俄國;而天皇沒有這些才能也能夠做到。日本擁有眾多有才幹的人,天皇只需挑選出最有能力的人來輔佐他
中國的報紙對明治天皇的駕崩表達了悲傷之情。一份中國的報紙用以下話語來哀悼天皇:嗚呼,富士山頭,雲陰黯帝王之氣,琵琶湖畔,波聲泣考妣之喪,而此一世之雄手、攜三島國家於世界第一等舞臺之日本天皇,竟舍蜻蜓般之國土、龍虎般之國運,並五千萬大和民族脫然撒手而去。該文的作者無法抑制充溢內心的痛苦之情,代表中國民眾說了這些哀悼的言辭。在將明治的成就與世界歷史上其他傑出人物的成就進行比較時,他認為,儘管明治無法與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相提並論,但明治勝過阿提拉、窩闊臺(元朝的創建者)和穆罕默德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遊牧民族的首領,都是野蠻人,缺乏皇帝應具備的資質。多虧了天皇,日本才在戰爭中打敗了俄國,才與英國建立了同盟。作者為天皇哀悼,其中一個特別的原因是天皇為「黃種人」帶來了光明。他指的無疑是日本在引領東亞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所發揮的領導作用。
這大概是中國人第一次認為自己與日本人屬於同一種族。在過去,中國人習慣認為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因為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雖然國民的長相與日本人很相似,但他們認為這不值得一提。日本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取得了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日本在戰爭中打敗了俄國,似乎促使中國人認為他們與日本人之間存在著一個同為黃種人的紐帶。然而,即便在此時,仍有一名中國記者寫道,「(日本)人民勇毅,富模擬性,無本國固有文化」。一些作家通過間接批評中國人的自滿—這些中國人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文化優於所有其他文化,因而拒絕納西方的新學說——來稱讚明治天皇的成就:「亞洲東西稱國者,大小計十數。其能保存固有文化,吸收歐美新文明,卓然稱為立憲國者,僅日本而已。」
在天皇駕崩後不久,這些外國報紙繼發表評論之後,刊登了葬禮的描述。《評述報》( La Revue)的通訊員德·班澤蒙特(G.de Banzemont)在文章開篇中描述了日本民眾在得知天皇駕崩時的悲痛心情:睦仁不僅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天皇之一,也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君主之為證實這一點,人們只需要回想一下在第一次獲悉天皇病情時,日本民眾心中所充滿的痛苦即可。一連好幾天,淚流滿面的人群不顧酷熱高溫,朝著皇宮的窗戶不停地磕頭異口同聲地向神靈祈禱。病房的微弱燈光,宣布天皇在承受臨終的痛苦,群眾悲痛慟哭的聲音難以想像。
很多日本人留下了他們在聞悉天皇死訊時的震驚與茫然。甚至是生於明治元年、與明治在位時間同齡的德富蘆花—一位經常批評政府並且抗議對牽涉大逆事件的人士執行死刑的小說家——想到這個統治時期已經結束,也感到十分震驚。他回憶道:陛下駕崩,則年號將要更改。我並非不知,但總覺得「明治」這一年號會永不更替。明治元年十月,即明治天皇陛下舉行即位儀式的那年,首次從京都行幸東京的那月,我出生於東京西南三百裡,靠近薩摩的肥後縣蘆北郡的一個叫做水俁的村子裡。我已習慣將明治之齡視為我的年齡。與明治同齡,既驕傲又羞愧。陛下駕崩,明治史之卷便合上了。當「明治」變成「大正時,我有一種自己生涯中斷之感,覺得明治天皇帶著我的餘生而去了。這是萬物悲泣的一天。水田對面的糖果店飄來的笛聲,如一聲聲長嘆,令人肝腸寸斷。
小編感悟:人民永遠是當權者權力的賦予者,沒有人民便沒有權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日本天皇得到人民的愛戴,證明他的的確確帶領著日本走上了發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