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這麼一些尷尬的時刻,和領導或朋友一起吃飯時突然開始打嗝,停也停不下來。雖然打嗝是個讓人不那麼愉快的體驗,但卻很少有人把它當回事兒。
偶爾打嗝只是生理現象,短時間內便會自行改善;但如果頻繁打嗝、打嗝時間過長,便要警惕是否有其他疾病作祟!
為什麼會打嗝
在人體的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塊名為「膈肌」的肌肉,其收縮和舒張可以幫助我們正常呼吸。膈神經接受來自大腦的信號,支配膈肌的正常運動。當吞咽過快、吸入大量空氣時,腹內壓驟然升高,膈肌受到不良刺激就會產生不自主收縮,空氣迅速進入肺內,兩條聲帶之間的裂隙突然變窄,發出奇怪的聲音,就是俗稱的「打嗝」,也叫「呃逆」。
噯氣(也叫「打飽嗝」)跟我們這裡的打嗝(呃逆)也不相同。呃逆常是由膈肌不自主收縮引起,聲音短促,常連著打好幾個;噯氣則多是由胃腸道紊亂引起,常常聲音較長,一般一次只打一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嗝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
一般情況下,打嗝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過多關注;但是如果持續時間過長,發展為頑固性呃逆,則要小心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病理性的打嗝一般可以分為中樞性呃逆和外周性呃逆。
中樞性呃逆
常是因為腦腫瘤、腦血管意外、腦炎、腦膜炎、尿毒症、酒精中毒等使大腦調節打嗝的機制受損,無法抑制打嗝。
外周性呃逆
可能是控制膈肌收縮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如縱隔腫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動脈瘤等;也有可能是膈肌周圍發生病變,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膿腫、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經受刺激,如胃擴張、胃炎、胃癌、胰腺炎等也會引起頑固性呃逆。
其他
藥物、全身麻痺、手術後、精神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呃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持續打嗝超過12小時,且出現下面這些症狀時,就要當心是器官出問題啦!
1. 上腹部隱痛、燒灼感
經常打嗝、噯氣,甚至不吃飯的時候都會不自覺打嗝,伴隨著胃部、胸部、咽喉部的燒灼感,有可能是胃病。常常會有上腹部隱痛、胃痛、食欲不振、飯後明顯飽脹感、胸痛、咽痛等症狀。
2. 肢體行動不便、言語不清
對於老年人來說,反覆打嗝可能是後腦部位發生中風的預警。如果老人持續打嗝,還伴有身體麻木、肢體行動不便、言語不清、視物模糊、甚至神志不清等症狀,特別是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基礎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
(圖片來源於網絡)
3. 咳嗽、痰多、憋喘
頑固性打嗝的同時出現咳嗽、痰多、憋喘等呼吸系統症狀,可能是肺炎、支氣管哮喘等引起的外周性呃逆。
4. 器官病變
持續打嗝有可能是膈肌周圍的器官發生病變引起的,如肝癌使肝臟腫大,刺激膈肌引起痙攣,出現不停打嗝。賁門為了保證胃內容物不反流回食管,在進食時開放,吃完後關閉,如果頻繁打嗝有可能是賁門癌,賁門失去開關作用,胃食管反流導致打嗝。此外,食道癌、胃癌也會出現連續打嗝的症狀。
緩解打嗝的小技巧
大多數打嗝都能自我緩解,因此出現打嗝時,沒有必要過分緊張和關注,轉移注意力、消除緊張情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膈肌的不良刺激。
治療打嗝的兩個原則是:抑制引起打嗝的迷走神經;提高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幹擾呼吸。因此,下面的這些小技巧可能可以幫到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
1. 驚嚇法
趁打嗝者不注意時拍一下其後背,或讓其突然看向某個地方。人在受到驚嚇時,迷走神經會受到抑制,抑制膈肌痙攣。但是高血壓者、心臟病患者慎用。
2. 屏氣法
屏住呼吸30~45秒,還可以拿信封或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進行呼吸,增加機體二氧化碳含量。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3. 喝水彎腰法
大口喝下幾口溫水後,做彎腰90度的動作10-15次。因為胃部離膈肌較近,從內部溫暖膈肌;彎腰時,內臟還會對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緩解膈肌痙攣,達到止嗝的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4. 伸拉舌頭法
打嗝不止時,用一塊乾淨紗布墊在舌頭上,或直接用乾淨的手指捏住舌頭向外伸拉。此時,會感到腹部有氣體上升,打嗝自然消除。
容易打嗝的人,平時也要注意飲食,避免吃一些辛辣食物和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牛奶、冰淇淋、啤酒、碳酸飲料等),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在進食過程中儘量細嚼慢咽、避免說話,給食物留出消化的時間;生活中也要保持樂觀放鬆的心情,避免精神壓力過大和焦慮誘導打嗝的出現。
頻繁打嗝?小心這些疾病找上門!--- 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2078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