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教育部將禁止老師用微信和QQ布置作業」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並在線上線下引發家長、教師等多方關注,贊同、支持者有之,吐槽、叫屈者有之。
對微信QQ布置作業說「不」
有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提案,要求停止小學老師用手機微信和QQ對學生及家長布置作業。教育部近日在回應該提案時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
教育部的禁令傳出後,老師們開始付諸行動。「新學期,老師不再在QQ群裡布置作業,讓孩子在校記錄好,我家小迷糊常年抄不全作業,和幾位媽媽一合計,乾脆另建了一個微信群,每天放學後,請『好孩子』家長在群內拍照發作業。」南師附小一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新建的微信群裡沒有老師。
南京某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覺得,老師通過微信、QQ布置作業,實際上給家長也下達了任務。「如果家長不檢查,孩子作業錯誤多,老師就會認為你不負責任,這是不是把家長當成助教?」
孩子上小學四年級的劉女士說,微信、QQ等即時工具雖然增加了溝通的便利性,但上班的時候手機裡時不時蹦出家長群的信息,很難做到工作不分心。「家長白天上班,晚上改作業,改得還不一定正確。再說了,家長把作業批改好了,老師怎麼知道孩子哪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呢?」
既是家長又是教師的網友happy認為,用微信、QQ布置作業弱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南京新城小學南校區副校長葉微向記者表示,不主張家長讓孩子訂正錯誤作業後再給老師批改,這樣不利於老師了解孩子作業真實狀況。「學校鼓勵老師做好學生作業情況記錄和分析,特別是作業中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錯誤或獨特性見解的應予詳細記錄,作為老師講評和輔導的依據。」
「我女兒有一個周記本,每天專門用來記作業,一年級的小朋友圖片加文字,已經可以記得很清楚了。」南外仙林分校小學部的一位家長向記者透露。「挺好的呀!可以培養我們及時記錄作業的習慣。」對於新學期的小變化,南京長江路小學的周同學這樣說。
「一刀切」老師家長也有煩惱
對禁令表示異議的也不乏其人。
好幾位老師對記者直言,在微信、QQ家長群裡發布作業的初衷,只是讓家長監督孩子作業是否完成,也讓家長大致了解一下學校的學習進度。「老師當然要對孩子的學習、作業負責,但家長一點都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合適嗎?」揚州某小學教數學的王老師反問。還有老師訴苦,如果不在群裡統一告知作業,晚上就會經常收到家長們的私信,基本都是問作業的,一個個回復很費時間。
南京某小學班主任李老師說,自己除了上課批改作業,還要寫各種活動教案、簡報、論文,做個人成長記錄、家校聯繫記錄、教研記錄、聽課記錄等,經常下了班之後在家上班。「我不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還是希望家長能夠多關注孩子學習。」
蘇州市姑蘇區小學生家長陳凡凡認為,對微信、QQ布置作業不應搞「一刀切」。在她看來,微信、QQ很普及,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孩子的需求也有區別,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即便老師已經在群裡發布了作業,班級群裡每天還是有人問這問那。「『一刀切』後群裡看不到老師的『官宣』了,家長有疑問只能私下討論,實在把握不準的還得小窗問老師,反而增加了雙方負擔。」
「是禁用微信、QQ布置作業了,但我們還得下載一個APP隨時查看通知,換湯不換藥啊!」網友「阿初媽」無奈地說。
減少「代勞式」作業是關鍵
多位業內外人士向記者表示,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需要關注,但更應該關注所布置作業的內容,尤其要減少「代勞式」作業。
南京市鼓樓區一位小學生家長感言,孩子的每次實踐作業都會讓她發愁。「這類作業需要做調查並用PPT呈現,或者要做成小視頻,不但超出孩子能力範圍,還考驗家長的寫作、編輯、美術、電腦技術水平。」
三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說,現在一家三代都圍著孩子的作業轉,老師布置在APP裡讀英語,有時候還要錄視頻提交,計時寫口算需要批改後再拍照上傳,有的作業直接發文件在群裡,需要列印出來給孩子寫。「等我們下班回來再輔導這些作業就太遲了,不得已培訓爺爺學會了下載文件列印、作業上傳等。」
針對學生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多地出臺了相關規定。如浙江省教育廳印發《關於改進與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的指導意見》,規定不得布置超越學生能力的作業,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教師布置的作業或糾正孩子的作業錯誤,不得要求家長通過網絡下載並列印作業。我省也有相關規定,如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規範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要求,根據學生學業基礎布置作業,不布置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杜絕耗時長、動手難做、材料難找、過程繁雜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有關專家指出,「代勞式」家庭作業,對家長來說是個負擔,對孩子能力長進也沒有任何好處,應該堅決制止。相關部門除了說「不」,還應注重後續落實,出臺懲戒性措施,避免禁令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