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1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農曆春節假期的結束,人們在陸陸續續返回工作崗位的同時,新一年的事業、健康、家庭生活都要翻開新的一頁了,健康類的保障也是如此。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健康類的保險產品如雨後春筍一樣在網際網路新生態的大潮中落地生根。公眾健康意識日趨強烈的當下,擁有靠譜的健康經濟保障早已不僅僅是一門生意這麼簡單。自2018年以來,保險業內流行起保險「網際網路+」4.0時代的說法,標誌著保險與網際網路的融合開始走向「始於用戶需求培養、長期嵌入、深度融合」的階段。而健康類的保險產品成為了當下在網際網路上融合最為成功、發展也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
不過,融合之路並不平坦。伴隨著這種融合,什麼樣的定位更合適?什麼樣的風險計算更精準?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更對路?……當網際網路不再僅僅是流量導入、交易渠道等等的時候,健康類保險產品的「網際網路+」,加的究竟是什麼呢?央廣記者柴華就此分別對話了來自傳統險企的人保健康電商運營中心負責人王彤和騰訊旗下保險平臺微保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劉家明,來看他們眼中的保險「網際網路+」。
健康類保險的「網際網路+」,加出什麼優勢?
2013年被稱為「網際網路保險元年」,至今已走過6年時間,這期間,網際網路保險快速迭代,保險科技不僅僅對傳統的銷售渠道進行了改造,大數據、移動、AI等等新技術的融入使得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嚴格地區分傳統保險與網際網路保險的分界線。在微保董事長兼執行長劉家明眼中,網際網路首先把保險市場的餅做大了:「從我們的數據也看到這樣一點,我們現在有八成的用戶都是80後、90後,我們也跟傳統保險公司了解過,其實這一群人剛剛就是保險需求最高,但是可能傳統來說沒有這麼容易能接觸到的一群用戶,但是他們都活躍在微信。我們也看到微保過去一年的數據,有七成在我們這邊成交的用戶其實之前是沒有使用過微信支付去買保險的,所以大家也看到其實我們真的是做了一個增量的市場,把更多的人帶進來。教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像『We Fit』這樣一個計劃,可能我還沒有到覺得需要買保險這個窗口,但我覺得這個是健康的計劃,如果我走路可以有一堆權益,我可能也會加入。加入不是第一天就會去考慮使用保險的折扣,但可能覺得半年後、一年後我成家了或者發現身邊的朋友真的會生病,我也應該買一份保障,所以其實也是一個長期讓用戶接觸跟保險相關的一些場景的機會。」
而在人保健康電商運營中心負責人王彤看來,如果真要做個區分,今天的「網際網路+」帶來的廣闊新客群,自然對應著新的產品、新的服務、甚至新的保險理念。王彤說:「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大家更講究搭建保險的生態圈,更具體是網際網路保險的生態圈,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或其他的科技手段,更好地洞察客戶的需求,定製出來的產品更加適合客戶的需要。就拿『好醫保』系列產品的例子來講,如果在線下要獲得幾百萬保額的醫療保險保障,不可能是現在這個價格。第二個差異是體驗不同,依賴網際網路的技術,在價格很便宜的情況下,又有很簡單便捷的投保流程,這種體驗對於年輕人很有吸引力。第三個差異就在體現在服務方面。專業的保險公司可以整合資源,為客戶提供價格更實惠、品質更有保證的多元化服務,保險消費者就可以得到很多優質的增值服務。」
健康類保險的「網際網路+」,帶來哪些挑戰?
硬幣總是有兩面的,保險的「網際網路+」帶來多少機會,往往就會伴隨著同樣多的挑戰和問題待解。王彤深有感觸,他認為線下轉線上背後,理念、管理架構,包括人員的技能、IT系統等各方面都需要轉型。「我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原來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都有大量的營銷員,隊伍多的都有幾十萬的。營銷員拿了佣金之後,實際上他要給客戶提供大量的服務,比如保險概念、責任條款的詳細解釋等。但是一旦變成網際網路保險,我們保險公司就直接面對消費者,客戶但凡有什麼不滿,在現在的自媒體時代,這種不滿很容易寫成微博、公眾號或者一篇文章去傳播,其實都會帶來大量的負面輿論。這個方面的壓力非常大,不允許保險公司慢慢地改,可能需要用一年時間幹三、五年的活。」王彤告訴記者。
同時,新客群、新渠道、新產品本身,也帶來新的挑戰。王彤表示:「針對產品方面,我覺得對傳統險企來講,可能主要的影響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定價。原來的產品大家是有生命表、疾病譜等等這些傳統的數據,精算師是根據這些數據來精算定價的。現在出了網際網路產品,給產品部門去定價等提出的挑戰遠遠比傳統的產品定價要大得多。另一個影響是,網際網路產品對保險公司的產品迭代速度要求很高,比如我們某一款產品2017年的10月份上市,短短一年多時間已經迭代了十幾次,這對於原來傳統企業新產品研發的速度、報備的速度、反應的機制、配套的IT技術等等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戰。」
對網際網路基因深深植入的微保來說,理念、流程、管理等等的適應可能就不那麼難,但「網際網路+保險」,仍然需要在探索中前行。劉家明認為:「從網際網路端說,重點是怎麼使用本身的技術去優化產品,不單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渠道。我們從數據看到,生活健康、經常走路的人,其實他的賠付率比大盤要低5-10個點。這就是網際網路公司怎麼去輸出自己本身技術的能力。從用戶的角度,有了網際網路保險的平臺,他們當然是多了選擇,但是有的時候多了選擇,反而讓大家覺得更難去決定應該買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個責任,我們知道更多的選擇不如更好的選擇。」
健康類保險的「網際網路+」,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對於記者的提問「消費者現在和兩三年內,在網際網路上買哪類保險最划算」,王彤說,低保費、高保額的醫療險是首選:「我覺得在未來2-3年的時間,這種類似於高保額的醫療險產品、重疾產品或者是防癌類產品,還有很大的空間會保持一個很高的增長速度。未來我覺得可能有幾個方向,比如針對性的單病種保險產品可能會很有吸引力。如果從再長遠一點看,中國這麼多老齡人口,護理保險也是一個很大的空間。」
劉家明同意這個觀點,但他也提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可能有一些以前低佣金的一些產品,傳統的渠道是不太願意去銷售的,如定期的壽險。在國內,(傳統公司)不太願意賣,因為佣金太低,我覺得對於用戶來說這是一款非常有用的產品,其實在網際網路上面就可以重新再出現,因為這個成本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