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的 重要環節——讀《民國書法》

2021-01-08 騰訊網

說起民國書法的出版,早已引起公眾的注意。以筆者有限的閱讀,值得提起的有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三卷本《民國時期書法》,河南美術出版社在1989年也出版過一卷本的《民國書法》。這次河南美術出版社不惜工本出版的全三卷《民國書法》,做到了後來居上,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要說來,它具有下列特點。

廣收博搜,極盡其詳。編者共遴選了生活於民國時期的書家578位,始於著名書法家楊守敬(1839—1915),終於書畫鑑藏家徐邦達(1911—2012),另有部分生卒年不詳的書家。從職業來說,涵蓋了三教九流。高官如徐世昌、袁世凱、蔣介石、陳立夫,軍人如曹錕、吳佩孚、張作霖,思想家如魯迅、胡適、馮友蘭,詩人如陳三立、柳亞子、臧克家,作家如鬱達夫、朱自清、梁實秋,戲劇家如梅蘭芳、許姬傳,學者如章太炎、陳垣、俞平伯,也有僧侶如蘇曼殊、太虛。

當然更多的是以書畫知名的書畫家。為全面反映民國書法全貌,編者也遴選了人格有愧而書法有成的書家,如偽滿漢奸鄭孝胥、汪偽漢奸褚民誼、漢奸文人胡蘭成,可見編者不因人廢書之意旨。

鑑於民國時期的歷史特點,既有清朝的遺老遺少,如肅親王、溥伒、舊京四大書家,也有革命家,如孫中山、胡漢民。從風格上看,既有帖學的代表性書家如陸潤庠、沈尹默、白蕉、吳玉如,也有碑學代表人物康有為、吳昌碩、齊白石,復有融合碑帖的沈曾植、曾熙。

從字體來看,既有擅長顏體、榜書的華世奎、譚延闓,也有長於館閣體小字的劉春霖、潘齡皋,還有長於金文、篆書的羅振玉、馮文鳳、黃賓虹、馬衡,擅長隸書的胡漢民、劉三,更有自成一體的草書大師于右任、林散之,楷書宗師沈尹默,難覓來路、不可方物的謝無量。

從幅式來說,除了大宗的楹聯,立軸、橫軸、中堂、榜書、題跋、信札、手札、扇面、四條屏,應有盡有。根據入選書家的成就大小,所附墨跡由一幅到五幅不等。全三卷正文達1047頁,迄今為止,在現有的民國書法出版物中極一時之盛。每位書家附有簡介,介紹其生平和書藝風格。每卷附有索引,便於查閱,為書家借鑑,學者研究,讀者欣賞民國書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設計考究,印刷精良。對於書法類圖書,印刷是關鍵,否則書法藝術的精妙就會大打折扣。河南美術出版社藉助於當代印刷技術的最新發展,把書法作品印刷得纖毫畢現,再現了原作的神韻,為讀者觀察書家的用筆、用墨、章法、印章等細微之處提供了方便。設計採用8開,布面精裝,莊重大氣,成為一部完美的書法巨著。

在書法藝術的長河中,民國書法是重要的一環。雖然只有短短的38年,卻在各種書體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湧現出眾多大家,可謂群星璀璨,交相輝映。還應該指出《民國書法》存在的個別問題。編者選入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黎澍的書法,卻沒有他的卒年。他逝世於1988年12月9日,時間這樣近,黎澍的知名度也很高,非常容易查詢,出現這樣的疏漏,顯然很不應該。再者,該書的編者在876頁及第三卷索引中胡適的名字都誤植為「適」,沒有簡化,也是很可惜的。尚有其他差錯,不再細述。

瑕不掩瑜,筆者還是願意把《民國書法》推薦給喜歡書法的朋友們。

民國書法(精裝共3冊),陳振濂主編,八開畫冊。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到了社會、文化轉型的民國,隨著西方美術觀念和分科意識的確立,藝術與實用的區分逐漸成為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對中小學書法教育的認識上。圍繞著中小學書法教育,民國書法家、學者和學校教育工作者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書法觀念。前者從書法藝術論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小學書法教育應該肩負起復興民國書法的責任;後者則認為書法分為藝術的和實用的兩種,實用至上是學校書法教育的任務,而藝術的書法教育則無須注意。
  • 《中國書法史研修班》招生啟事
    《中國書法史研修班》,面授課程定於12月12-18日,現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先後供職於首都博物館、《中國書法》雜誌社,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書法篆刻作品曾獲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優秀作品獎、全國篆刻評比優秀作品獎,著作《中國書法史·清代卷》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篆刻藝術展、中國二十世紀書法大展、中國美術館首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中國美術館篆刻藝術邀請展等重大展覽。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硝煙瀰漫,外國勢力也趁機做卷,爭奪殖民屬地,在內憂外患之中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此時的書法藝術去向何方?如何發展?在當時複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下,國家對於書法的發展自是無暇顧及了。此時前清的一些書法家或歸隱山林,或不問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冷豔靜觀事紛爭了。在加上民國初年白話文的興起,科舉制度的廢除,都對傳統的書法藝術造成了致命的衝擊。書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低潮的階段。
  • 怎樣給中學生講書法史
    中學階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書家和作品,結合語文、歷史、美術、藝術等相關學科的學習,認識中國書法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文化修養,十分必要。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從上課準備到講解間架結構,再到師生互評習作,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已經很少,就更難抽出時間再去講授書法史知識。
  • 「深度漲知識」中國書法史
    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由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這些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深厚傳統。
  • 《中國草書藝術史》: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
    《中國草書藝術史》  田旭中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本書作者田旭中系知名書畫家他以10年心血撰成《中國草書藝術史》,本著「溯其源流,理其脈絡,論其得失」和「言之有據,論必有理」的原則,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漢字草寫歷史的發展和演進,書法家的流派、傳承關係和風格特點作了詳細介紹,圖文並茂,資料豐富。他在書中提出了「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靈魂」「漢字草寫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正脈和主流」等新觀點。  一部書法史,實質上是漢字草寫藝術的歷史。
  • 白謙慎談中國人文學科之弊與書法史研究
    它雖然不是專門為人文學科發的文件,但是對糾正人文學科內的一些弊端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現在有些評價體系非常看重論文這一項,其實對人文學科來說,專著更重要。葛兆光先生的《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李零先生的《我們的中國》等,比他們的單篇論文的分量都要重,影響也來得大。
  • 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
    常讀書法史的朋友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書法的基本體系奠定與漢魏時期,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巔峰,再往後的宋朝、元朝、明清、甚至於民國,筆法一直在式微,縱然個中有幾個大師級人物,但也是難挽狂瀾於既倒。白蕉《蘭題雜存》行草長卷但縱觀整個書法史,能學習「二王」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寥寥無幾,今天我們介紹一位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
  • 中國書法時空觀
    張勝利先生提出,在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只有草書堪稱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書法藝術,而楷書、隸書、篆書、魏碑等只是一種文化而非藝術,只可稱之為適用書法!可謂見解獨特,振聾發聵。不言而喻,適用書法和書法藝術,完全是兩種境界。
  • 毛筆形制與書法史的【主線】脈絡
    深入的書法史研究,一定會抓到一條貫穿寫法的主線。這個主線,是一種鹽就是鹹的、糖就是甜的,且是所有時代人群【剛需】的事物,它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改變。漢字從商周文字開始,就存在很明確的主線。世界上最好的書法,一定都在這條主線上,不在這條主線的,都是歷史的【小型文本文件】。
  • 走進南藝 | 黃惇: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
    黃惇先生是文革後南藝招收的第一批書法研究生,是開拓中國書法研究新篇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各大書法展事與學術活動的評委,在當今書法界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學界的翹楚。去年,黃惇先生獲得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 藝術獎」。
  • 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戊戌變法的失敗,對康有為個人而言,換來的卻是名震海內外。縱使目不識丁者或不喜愛金石書畫者,也知道他的名字。這對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常常產生未可限量的傳播作用。
  • 黃惇 ||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
    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在書法篆刻研究上,先生憑著其深厚的學術積累、敏銳的洞見和思辨能力,鉤沉索隱,每有發明:「筆法核心論」站在書法史的角度,對於書法藝術的本體做了十分深刻的闡發;「前碑派」的提出則可謂對於書法史研究中有關碑學發生和發展的進一步合理和完善;在篆刻研究方面,集數年研究心血的《中國古代印論史》具有拓荒性的意義,而近期出版的《中國印論類編》則可謂歷代印學理論之集大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自身具有不同凡響的學術價值
  • 中國書法史之 明朝
    臺閣體並不是以某個書法家的作品為範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書法風格,即一種端莊雍容、規範整齊的風格。由於科舉是普通讀書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寫八股文、練臺閣體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倡導臺閣體的結果,就是造成書法風格的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受此影響,明初書法除了擅長章草的宋克等少數書法家之外,整體水準不高,能夠代表明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還沒有出現。
  • 誰是「中國書法」傳承人?
    終於,經過周密的準備,中國書法正式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600字,濃縮3000年書法史現在,當我們又回過頭去看那短短10分鐘的申遺視頻,仍然會覺得熱血澎湃。而正是這一部片子,打動了來自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代表,助力「中國書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民國才女張默君8幅行楷書法欣賞:儀態古雅、秀麗脫俗!
    有人認為:民國時期的大師名家、才子才女們,其實是佔了時代的便宜。比如書法,民國早期毛筆字還是基礎功底,再普通字放在當今來看,都可以稱之為書法作品,這是時代的局限;至於學術,很多人做的是填補空白的事,比如從國外學成歸來,然後在國內開壇講學,哪怕是照搬國外導師的講義,那也是不得了的成就,然後開枝散葉,就成了某門學問的開山祖師爺,不想做大師都難;當然,這其中不乏是真有學問的。
  • 讓書法漾溢著詩情哲思——田畬詩聯書法賞讀
    這首詩是田畬老師贈友人的一首舊作,不難看出,這也是他心中揚起的書法主張的旗幟,他不但要求自己在書法功力上不斷錘鍊,更要在功力漸進中去追尋一種書法精神上的「清遠」境界。這是需要通過讀書修為來達到的,因為「書家本色是書生」。
  •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小學書法教育關係到中國書法的未來
    中國書法是表現漢字之美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直以來被視為文人必備技能。在中國人認識母語、掌握母語的教育過程中,書寫和書法向來是極為重要的。書法也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它是萬萬不能缺席中小學核心素養教育的。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是對青少年核心素養教育培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提升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審美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臨夏書法史:當代(連載九)
    從此,臨夏書法藝術翻開了新的一頁。黃書田       黃書田(1909—1980),名毓金,號白石山人,世居臨夏縣坡頭鄉黃家窯村,民國時遷居臨夏市西門橫街。少入私塾,讀書五載,通讀五經四書,酷愛書法,在先生的精心授教下,學寫大楷初見功力。
  • 「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書法人物趙錕
    作品十餘次參加由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書展並獲獎。出版了《書法技法導學教程·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 赤壁賦》、《徐渭自書詩冊》、《線之精靈 — 草書的學習與鑑賞》四本教學專著,合著《書法藝術鑑賞十八講》。另出版《趙錕書法作品集》。常有書法作品和論文發表於《書法》、《書畫藝術》、《書法報》、《書法導報》、《羲之書畫報》、 《美術報》、《中國書畫》等專業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