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創業者沈麗巧專注回收利樂包牛奶盒 讓其循環再利用

2020-12-27 廈門網

沈麗巧(左)介紹牛奶盒回收方法。通訊員劉小東攝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陳曉青 通訊員 蔡江沈 圖 劉小東)「牛奶喝完了,盒子有用嗎?」翔安人沈麗巧專注回收利樂包牛奶盒快3年了,可謂是拯救牛奶盒的「拾尚達人」。

  發現廢棄牛奶盒的商機

  沈麗巧是翔安新圩後溪村人。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了解到利樂包可回收。「當時銀鷺集團有100多噸的牛奶盒問我能否回收」。

  原來,利樂包牛奶盒是由紙、鋁箔和聚乙烯塑料等可再生的「綠色材料」複合而成。經專業廠家的加工處理,廢棄的牛奶盒能生產出再生紙、地板、垃圾桶、衣架、桌球拍、託盤、信封、課桌、園林護欄、公園小木橋等一大批生活用品和工業用料。回收廢棄牛奶盒,可使很多樹木免遭砍伐。

  沈麗巧很快在島內找到一家可進行二次加工的廠家,價格也談攏了。當她拉著100多噸的貨去時,對方卻說牛奶盒打包未徹底,含水分,價格得降百分之四五十。雖然第一單沒賺到錢,但沈麗巧還是看好這個市場。

  發動大學生成「拾尚達人」

  2014年7月2日,沈麗巧成立廈門市綠蕙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現在,她每月能從銀鷺、惠爾康、中綠等飲料公司回收一兩百噸的利樂包,回收清理過的產品甚至遠銷到印度。

  「資源再生利用、減少汙染浪費是最終意義。」為此,沈麗巧發動了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和華僑大學等大批大學生加入其中。

  「通常我會在校園活動中贊助些活動經費或禮品,學生們就會幫我設計海報、宣傳單,並在校園中散發。」她說,每年4月份公司都會在大學裡舉辦一次利樂包創意大賽,學生們則用收集來的利樂包創作出各種有意思的作品。大學生的奇思妙想,讓沈麗巧對環保事業的未來越來越有信心。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牛奶盒利樂包撕碎機加工後回收再利用
    利樂包是瑞典利樂公司(Tetra Pak)開發出的一系列用於液體食品的包裝產品,是最先為液態牛奶提供包裝的公司之一。利樂包最常見的利樂包就是磚型和枕型的牛奶盒,之所以叫「利樂包」,是因為這種包裝形狀更易於裝箱、運輸和存儲。
  • 上海掀起「回收利樂包」環保熱潮
    本報上海5月16日電  讓牛奶飲料通過方便的紙包裝走進千家萬戶的利樂中國公司昨天在上海啟動了「回收利樂包」的大型環保公益活動,旨在向消費者宣傳利樂紙包裝可再生利用的環保特點,促進其回收。  利樂公司宣布,與上海《青年報》攜手,在上海聯合舉辦為期兩個月的有獎回收公益活動。
  • 「變廢為寶」產品沒銷路 上海最大利樂包循環利用生產線搬離
    原標題:「變廢為寶」產品沒銷路,上海最大利樂包循環利用生產線黯然搬離  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上海世博會園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使用的部分垃圾桶、長椅、景觀設施都是廢棄利樂包經循環利用製成,曾是環保領域的美談。
  • 從牛奶紙包裝再利用看循環經濟
    衣架、桌球拍、垃圾桶、信封、課桌、園林護欄、公園小木橋、鞋中底……你能想到這些物品與我們喝完牛奶後剩下的利樂磚、利樂枕等複合紙包裝有關係嗎?這些紙包裝過去我們常常會當垃圾扔掉,因為不知其廢而有價,也因為無人回收。
  • 回收僅一成 利樂包變「白色垃圾」
    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節目播出了利樂包回收僅一成,成「白色垃圾」的報導。由此引發了人們對利樂包回收利用的關注。   一直以來,利樂包的回收利用,是垃圾回收領域的難題。像利樂包這類牛奶飲料盒(或者叫做複合軟包裝)通常含有75%左右的紙,其餘是塑料和鋁膜,無法直接被打成純紙漿。
  • 廢棄利樂包可利用市民到哪找回收點
    編輯同志:  最近,我聽說牛奶、飲料包裝袋盒(我們稱它為利樂包的包裝)是可回收利用的資源,有很好的利用價值。如果確實能將數量可觀的廢棄利樂包回收利用的話,既可減少垃圾汙染,又能使有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真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好事。
  • 11.12周六垃圾之旅:參觀利樂包回收利用
    利樂包在包裝領域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像我們常常喝的牛奶和飲料包裝都是利樂包做的。因為利樂包原材料主要包含紙、塑料和鋁三種材料,具有很大的回收和再利用價值。將這些利樂包回收再利用的工藝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能夠實現紙、塑、鋁三分離。
  • 回收利用 廢牛奶盒做成環保筆記本一天賣掉1000本
    日前,在綠色地球組織發售的「Please Recycle」系列環保筆記本,創造了一天售出1000本的紀錄,全部用廢牛奶盒為原料回收再製造的環保筆記本在環保人士眼裡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網紅」。  「這次發售的環保筆記本是第一批產品,準備上市前,大家心裡其實是沒有底氣的,所以首批只印了1000本。」
  • 循環利用成本不菲 低值可回收物無人要
    有市民曾反映,其家中分類出來的鐵罐、玻璃瓶、利樂包等垃圾雖然可回收,但收廢品的人卻不願意要。王亮 攝  可回收物也沒人要?而專家則建議,政府要儘早制定強制回收目錄,約束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  利樂包玻璃瓶都可回收  低值可回收物處理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很多低附加值的垃圾以其回收工作量大、回收價格偏低,使得回收率偏低。以玻璃為例,收買佬回收一噸去賣只能賣到180元,所以這項物品回收乏人問津。
  • 小民企解決「利樂包」回收世界性難題
    一個小包回收利用有多難?  莘縣天藝環保機械設備公司(以下簡稱天藝公司)總經理沈安平拆開一個利樂包介紹說,這裡面有外部複合材料(防潮)+紙(支撐、印刷)+複合材料(黏結)+鋁箔(隔光、外界氣味和微生物)+內部複合材料(黏結)+內部複合材料(保護食品),一共是6層啊,層與層之間採用熱複合的結合方式,所以特別難分離。
  • 北京市利樂包回收利用率僅兩成 回收潛力巨大
    本報訊(記者王飛雁)記者昨天從「再生資源回收日」活動中了解到,目前本市每年消費產生各種利樂包裝近5萬噸,回收利用的不足1萬噸,回收潛力大。今年,市商務委將加大對利樂包回收方法的宣傳,引導市民科學收集、交售。
  • 申城全面啟動利樂包回收工程
    本報訊 (記者習慧澤)利樂包渾身是寶,但因滬上定向回收網點少,市民交投仍很麻煩。本市廢舊物資回收等部門開始全面啟動「利樂包回收工程」。  即日起,每逢周六和周日雙休日,市民可將家中用畢的各類利樂磚、利樂枕、利樂鑽型包裝的廢棄飲料盒,就近送交特設的回收點,換取用回收利樂包原料製造的再生紙練習本(每10個換一本)、環保桌球拍(每40個換一副)、及明星籤名CD、訂閱報刊等,相應交投網站可撥打免費諮詢熱線:8008200591或登錄www.tetrapak.com.cn查詢。
  • 利樂包裝的後半生
    任愷只是利樂環保團隊中的一員,這是個由3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他們最初的任務就是在中國的各個城市「翻垃圾」,研究利樂包裝的「後半生」是如何走完的:從消費者飲用完後扔到哪個垃圾筐,到如何進入垃圾站,直至垃圾場,其間又經過多少道人手的翻檢除此之外,他們還要促進利樂包裝的回收再利用。也就是尋找並說服一些民營企業從事利樂包裝的回收再利用。
  • 江蘇舊衣服多數回收再利用 循環利用遭遇瓶頸
    「自從小區有了回收箱,每次換季都捐出去十多件衣服。」家住揚州奧都花城小區的顧青說。但也有人發出疑問:回收箱中的舊衣服,究竟去了哪裡?   是做「公益」,還是做「生意」   根據廢舊紡織品聯盟協會初步統計,我國每年淘汰舊衣服高達2000多萬噸,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高達百億元,民間回收、捐贈舊衣的需求和呼聲很高。
  • 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再利用,開啟循環經濟新時代
    針對收集後的垃圾分類處理、循環利用,陶朗有哪些建議?目前看來,可回收垃圾的處理會比較容易,也是最容易實現資源再生的一個類別。只要將可再生垃圾送到集中的垃圾分選廠,其中含有的各種瓶瓶罐罐(包括塑料和玻璃等材質)、紙類、硬紙盒和金屬等,便可以用自動化的分選技術進行細緻的分門別類,並進入到各自的再生加工渠道中去。
  • 可回收垃圾的再循環利用要重視
    新加坡全國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約1.7萬噸,其中56%被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中,41%運去焚化,不可燃物則進行填埋。現在新加坡全國有4座正在運營的垃圾焚化廠,每天焚化量達到6900噸。焚化後產生1600噸的灰燼,會被運到岸外的實馬高島進行填埋。
  • 陸海環保——網際網路+廢棄包裝材料回收再生利用
    如此大的使用量,廢棄後卻大多混在生活垃圾中被丟棄,導致回收再利用率很低。廢棄後,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裡面的剩餘液體容易滋生細菌,造成環境汙染與疾病傳染,破壞城市面貌。如果能夠將其回收再生利用,變廢為寶,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 利樂包與廢紙箱回收價相差無幾
    很多人知道易拉罐可以當廢品賣錢,但利樂包裝仍少有人注意。多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透露,利樂包的回收價格和普通包裝紙箱的價格差不多,約為每公斤8毛到1元左右。工作人員告知,正確的回收方法是把喝完牛奶、飲料的利樂包裝盒先剪開,用水簡單衝洗乾淨,然後壓平、晾乾,不能留有汙跡。
  • 上海市民環保意識強利樂包回收首日熱鬧展開
    東方網5月23日消息:5月22日,由我報與利樂(中國)公司共同主辦的「回收利樂包、快樂做環保」活動在全市各大小社區熱鬧地展開了!早上,一些細心的市民已經發現了自家小區附近出現的一個個利樂包環保回收點,紛紛拿著自己喝過的「蒙牛」、「伊利」等利樂包裝袋來到回收點兌換禮品。   記者了解到,市民對利樂包的回收工作表現了極大的熱情與關注。
  • 利樂包換牛奶「熱」到場面失控 市民建議推而廣之
    東方網10月23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日前,在普陀區桃浦鎮的利樂包裝回收兌換牛奶活動中,竟然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帶利樂包裝前來兌換的市民過多,主辦方準備的牛奶卻供不應求。  面對市民積極收集利樂包裝前去兌換的情況,專家認為,通過物質刺激方式推進環保,只能是一種宣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