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延遲退休提出以來,就引發了各界人士的熱議,我也瀏覽了網絡上的很多評論和私信,發現反對延遲退休的聲音比較大,那麼為何延遲退休還要勢在必行呢?主要有5個現實原因:
第一,人均壽命延長
我國現行的退休是年齡男性60周歲,女職工50周歲,女幹部55周歲,這是1978年審批通過的,那個時候我國經濟發展落後,醫療衛生事業正處在起步階段,老百姓兜裡也沒什麼錢,導致「有病不敢看,小病拖成大病」,最後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沒得治了,因此那個時候我國人均壽命低,根據有關數據顯示1978年的時候我國人均壽命68歲,跟當時確定的退休年齡相吻合,但到2019年的時候,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了77.3歲,相應地退休年齡也應該延遲。
第二,勞動力人口短缺
在建國之後的五六七十時年代,國家大力鼓勵生育,多生孩子就給發糧票,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家庭都是六七個孩子,我國也依靠勞動力紅利吸引了不少外部資本和技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製造業體系,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目前,人口出生比較集中的這代人,有的已經退休,還有的即將退休,而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又實施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兩種因素疊加導致我國勞動力減少大半,為了應對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延遲退休也被提上了日程。
第三,我國退休年齡偏低
我國平均退休年齡是55周歲,這在世界上也屬於偏低水平,參考很多西方的發達國家,未為了應對老齡化問題,已經將退休年齡延遲到62-67周歲,甚至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後,還可以自願延遲退休。大家應該也都知道,很多發達國家連續幾年人口都是負增長,他們進入老齡化社會比我國早得多,所以,他們的一些成功經驗,也是值得我們參考借鑑的。
第四,養老保險基金有缺口
我國6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計算下來就是11年半,也就是說60歲退休,到72歲才能領回養老金本錢,如果按照剛剛改革開放後的人均壽命,大部分屬於虧錢狀態,每年養老基金帳戶還能有結餘。但是現在人均壽命已經超過72歲,相當於是養老基金連年處於虧損狀態,時間久了,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越來越大,將會導致退休人員養老金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因此為了彌補養老基金的缺口,一方面要延遲退休年齡,另一方面要鼓勵年輕人積極繳費。
第五,受教育年齡推遲
改革開放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是十幾歲就開始工作,當時的工作內容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工作的時間久了,身體也會吃不消,比較適合儘早退休,但是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本科生剛出社會是22歲,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就近30歲了,如果讓他們50或者60退休,那相當於是對人才的浪費,所以,在受教育程度高、受教育年齡普遍推遲背景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也是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