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坐以待旦

2020-12-25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三嗣主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東吳元興元年(公元264年),相關人物為司馬昭和孫皓。原文如下:

晉文王與皓書曰:「方今主上聖明,覆幬無外,僕備位宰輔,屬當國重。唯華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餘載,金革亟動,無年不戰,暴骸喪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故分命偏師,平定蜀漢,役未經年,全軍獨克。於時猛將謀夫,朝臣庶士,鹹以奉天時之宜,就既徵之軍,藉吞敵之勢,宜遂回旗東指,以臨吳境。舟師泛江,順流而下,陸軍南轅,取徑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漢之粟,然後以中軍整旅,三方雲會,未及浹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順軌……夫料力忖勢,度資量險,遠考古昔廢興之理,近鑑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順,屈己以寧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隕德覆祚,而不稱於後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晉文王司馬昭寫信給孫皓說:「閣下是個明白人,應該以國事為重。如今華夏命運多舛,已經分裂了六十多年,刀兵相見,沒有一年不打仗,屍橫遍野,民氣打上,困苦而不得安寧。每當我靜心冥想,都一直坐著等待天亮。想結束戰亂推行仁政,因此平定蜀漢,不到一年便大功告成。當時朝野上下都認為我應該趁此天時直取吳國。水軍順流而下,步兵經過四郡,加上成都的軍力和巴蜀的糧草,以朝廷大軍為核心,三路進發,用不了多久就可平定江東……

希望你能想想自古以來王朝興廢的經過,以及蜀漢滅亡的教訓,舉國歸順以免危險,委屈自己而保全百姓,這才是仁人智者所為。如果企圖臨危偷安,必將喪德亡國,被後世所費禕,這不是明智的人所應該做的事情。」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司馬昭在這封信中提到的「坐以待旦」,意為坐著等天亮。多形容勤懇,也形容因心中煩躁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入睡。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司馬昭的這封信,寫於蜀漢帝國滅亡的第二年,司馬昭派大臣徐紹、孫彧帶著這封信來到江東來見孫皓。在信中,司馬昭指出兩國實力相差懸殊,若孫皓繼續以武力相對抗,必然亡國,建議孫皓主動舉國歸順,避免生靈塗炭。當然,窮兵黷武、剛愎自用的孫皓不會明白司馬昭的良苦用心,仍繼續堅持以武力對抗的國策,最終難免亡國的命運。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法正在蜀郡的做法,叫做「睚眥之怨」,意為極小的怨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史記範雎列傳》中的「範睢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三國成語故事:土崩瓦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陸遜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劉備和陸遜。原文如下:(陸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這段記載中所提到的「土崩瓦解」,意為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形容徹底崩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見於司馬懿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當中的「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這則成語故事中所介紹的戰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便是決定三國疆域的一場重要戰役——夷陵之戰。
  • 三國成語故事:以逸待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明帝紀》,時間是在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為曹睿、司馬懿和諸葛亮。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曹睿在詔書中所說的「以逸待勞」,意為作戰時想採用守勢,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前來進攻,然後乘其疲憊,戰而勝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兵法》中的「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際。
  • 三國成語故事:志盈欲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傅嘏傳》,時間是在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主人公名叫傅嘏。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志盈欲滿」,意為志向實現,心滿意足。這也是由傅嘏所首創的一句成語。這則三國成語故事發生在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病逝之後。當時當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紛上表,請求對東吳展開進攻,尚書傅嘏對此卻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曹魏的軍事力量雖然強大,但並不足以滅亡東吳。
  • 三國成語故事:駑馬戀棧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曹爽傳》及其注引幹寶《晉書》,時間是在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主人公分別為司馬懿、蔣濟和曹爽。綜合這兩段記載,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曹爽接到司馬懿給皇帝曹芳的奏章後,並沒有將其交給曹芳,心中惶恐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大司農桓範聽說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消息,不聽皇太后的召見,偽造皇太后的旨意打開平昌門,奪取劍戟,斬殺門侯,出城一直向南疾馳,將情況報告曹爽。得知桓範出城後,司馬懿說道:「曹爽的智囊終於回到曹爽身邊了。」
  • 三國成語故事:鐘鳴漏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田豫傳》,時間是在曹魏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主人公名叫田豫。原文如下:景初末,增邑三百,並前五百戶。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田豫在上書中提到的「鐘鳴漏盡」, 意為晨鐘已經敲完,漏水的壺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這也是由田豫所首創的一句成語。田豫是漢末幽州漁陽人氏,早年與劉備關係密切,並隨之來到豫州。後來因母親年邁,田豫回到家鄉,被公孫瓚任命為東州縣令。
  • 三國成語故事:勢不兩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孫權。本文要說的成語,是孫權口中的「勢不兩立」,意為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楚策一》中的「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攻佔荊州,諸葛亮奉命來到江東勸說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這是作者陳壽對蜀漢猛將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評價。本文要說的三國成語故事,便是文中提到的「萬人之敵」, 意為一個人就可以抗擊成千上萬的敵人,也比喻善於統率軍隊抗擊強敵。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將星薈萃。
  • 三國成語故事:強詞奪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嚴畯。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嚴畯口中的「強詞奪理」,意為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頭號主角。為了突出諸葛亮,作者改編或虛構了大量故事以豐滿人物,像「舌戰群儒」就是其中的一例。
  • 三國成語故事:擲鼠忌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就見於《三國志董卓傳》注引謝承《後漢書》,時間是在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主要人物為王匡和胡母班。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胡母班在信中提到的「擲鼠忌器」,意為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顧忌,不敢放手幹。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中的「裡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胡母班這個人物,不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可能並不了解。
  • 三國成語故事:痛心入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孫乾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至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之間,主人公名叫孫乾。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表在信中所提到的「痛心入骨」,意為傷心到了極點。這也是由劉表所首創的一句成語。說起孫乾這個人物,雖然他投靠劉備的時間不如關羽、張飛那麼早,但也是劉備集團的元老之一。按照上面的介紹,他是在劉備擔任徐州牧期間加入劉備集團的。
  • 三國成語故事:揮灑自如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諸葛亮拜祭周瑜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周瑜。在祭文中,便出現了「揮灑自如」這句成語。所謂「揮灑自如」,意為寫文章,畫畫,運筆自如,不拘束,比喻言談舉止從容不迫。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小說對於這個故事的描述很有意思。首先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算出周瑜已死時立刻發笑,然後是確認周瑜已死後對劉備的表態。小說中諸葛亮是這麼說的:「亮當以弔喪為由。
  • 三國成語故事:先人後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許靖傳》,時間是在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主人公是許靖。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袁徽在給荀彧的心中提到的「先人後己」意為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出《禮記坊記》中的「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 三國成語故事:十道選擇題,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並不突出的三國成為後世之人頗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說熟知三國歷史的三國迷並不在少數。 這一時期有很多成語故事廣為人知,今天就以三國成語故事為契入點出十道選擇題(數據來源於正史和演義)來個小測試,等你來解答!看看你對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了解多少?
  • 三國成語故事:逸群之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一番評價。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陳壽對諸葛亮的一句評價,叫做「逸群之才」,意為超群出眾的才能。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徐幹《中論虛道》中的「故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足也。諸葛亮有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哪一方面,人們的理解各有不同。
  • 三國成語故事:顏色不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袁渙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主人公是袁渙和呂布。原文如下: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袁渙面對呂布威脅時的狀態,叫做「顏色不變」,意為鎮定自若。這句成語在《三國志》中一共出現過八次。袁渙這個人物在漢末可謂鼎鼎大名,他的家族是東漢著名的「陳郡袁氏」,家族中出現過多位高官,父親袁滂就曾經擔任過司徒一職。袁渙早年以學問和人品聞名天下,無論是劉備還是袁術這樣的一方諸侯對他都是禮遇有加。
  • 三國裡誰的成語故事最多?不是諸葛亮曹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他
    百年三國戰亂史,在漫漫的華夏長河中,只是毫不起眼的一葉扁舟。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寫成《三國演義》一書,使這段持續百年的動蕩紛爭,成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文學典籍。在這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經典趣聞,很多成語也都源於此,比如:偃旗息鼓、單刀赴會、望梅止渴……東吳有位將軍在成語方面,堪稱三國頭號成語人物,與他有關的成語在三國人物中屬於最多的,比著名的諸葛亮、曹操等人還多。我們就從時間的順序上,說說那些與他有關的成語,這位成語將軍就是東吳大都督呂蒙。
  • 三國成語大戰
    相傳三國時期,魏、蜀、吳曾經舉行了一場成語大戰,各國「打」得轟轟烈烈。下面,我就來一場實況轉播。  那年,曹操、孫權和劉備打厭了「武之戰」就想來一次「文之戰」,於是,通過外交關係,決定在長沙舉行成語大戰。  各國都派出了優秀的人才:魏:曹操、曹洪和夏侯淳,吳:孫權、周瑜、孫婷,蜀:諸葛亮、趙雲和關羽。
  • 成語故事丨不脛而走
    每晚陪孩子聽一個故事,學一個成語典故成語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 10個三國成語小測試,看一看你能答對幾個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並不突出的三國成為後世之人頗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說熟知三國歷史的三國迷並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