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明帝紀》,時間是在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為曹睿、司馬懿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是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月,諸葛亮出兵斜谷,屯兵與渭水之南,司馬懿奉命率領諸軍前去迎敵。魏明帝曹睿下詔給司馬懿說:「你只要堅壁據守,挫其鋒芒,敵軍想前進不能如願,想退卻卻也沒人與他們交戰。時間一長,他們的糧食就會耗盡,進行搶掠又會一無所獲,那麼他們一定會退走。他們撤軍我軍就進行追擊。作戰時想採用守勢,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前來進攻,然後乘其疲憊,戰而勝之。這才是取得全面勝利的方法。」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曹睿在詔書中所說的「以逸待勞」,意為作戰時想採用守勢,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前來進攻,然後乘其疲憊,戰而勝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孫子兵法》中的「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際。為了準備這次北伐,諸葛亮不但進行了兩年時間的準備,研製出「木牛」和「流馬」等糧食運輸工具,同時還調動了十萬之眾。得知諸葛亮進犯後,司馬懿率部迎擊。經過幾次遭遇戰之後,雙方在五丈原地區展開對峙。諸葛亮急於與司馬懿展開決戰,而司馬懿卻堅守不出,避而不戰。
司馬懿為何不與諸葛亮展開決戰了?其實這並非是司馬懿的能力不如諸葛亮,而是因為通過與諸葛亮的交鋒後司馬懿發現,儘管諸葛亮準備了數年時間,但其糧草供應問題仍然是致命的軟肋。只要抓住這個弱點,曹魏大軍就可不戰而勝。
不過,一些曹魏將領們並不理解司馬懿的良苦用心,紛紛要求出戰。面對這一局面,司馬懿故意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出戰。而遠在中原的曹睿對此一清二楚,故意下達了這道聖旨給司馬懿,並派侍中辛毗來到前線執行自己的命令。君臣之間高度默契,讓諸葛亮無可奈何,最終活活將諸葛亮拖死。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