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過四十五,若你還在拼搏,餘生要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
《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老話常說「易乃群經之首」,《易經》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後人在著書立說的時候經常引用和擴展,以此為依據又衍生出很多智慧箴言。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
人活得只有錢,就等於他什麼也沒有;人活得只有名,就等於他什麼也沒有。金錢有用盡的時候,名聲有消失的時候。唯一人的創造才能永久留在人間
1、一條落葉歸根的後路。
人到45,如果你身陷迷途,身處異地他鄉,那麼就算是比較辛苦的一代人了。
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如果還在外奔波,證明混的還不算理想,這個時候就需要為落葉歸根回老家做準備了。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人老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
所以人到45,接近50歲的時候,在我們準備回老家前,一定要懂得留下一個窩,即使這個窩,不需要多大的面積。老話說得好:華屋萬間,夜臥不過五尺;縱有臥榻三千,只得一席安寢。
等自己實在幹不動了,就回來吧,好好地守住自己的老窩,安安靜靜地度過我們的餘生。
2、一條老有所依的後路。
人到了晚年,兄弟姐妹,子孫兒女都不能常伴身邊,才知道孤獨是多麼可怕的事情。那麼我們就要懂得早日找到一個知心的伴侶,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一起度過人生的美好時刻。
老話說得好「少是夫妻老來伴」。等到幹不動了,身體和心態都老了,就帶著另一半回到鄉下的老窩吧。
每個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大的是父母,自己付出最多的是兒女,而那個陪伴自己最久的人,卻是自己的愛人。
就算你一無所有,只要夫妻恩愛,彼此陪伴,日子也就不會過得太孤獨,太辛苦了。
3、一條找到存糧的後路。
人生一世,無論賺多少的錢,還是當多大的官,都離不開吃穿用度。
老話說得好:「家有儲糧屯,農民心不慌。」如果人過45,你還身陷迷途在外奔波,證明還沒找到出人頭地的機會,那麼先給自己留下一筆養老的錢吧。
就拿今年的疫情來說,很多月光族早早的陷入了資金流轉困難的窘境,而那些有一大筆存款的人,無論宅在家裡多久,手裡都有吃喝的存款,
4、一條保持健康的後路。
人過了45歲,往往是身體開始走下坡的開始。人到五十的人會感同身受,是啊,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主持家庭,還要奔波職場,每天的時間非常緊張,還捨不得吃穿,自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我們是需要充足的休息才能確保我們更好的工作。
老話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人過了45歲,如果你還身陷迷途,在外奔波,一定要好好保重我們的身體,不光是為了我們自己,還要為家裡人著想,就算給不了子孫一份產業,也要不讓他們操心我們的身體。
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易經》這本書其實包羅萬象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法則,是一門窮究天人之際遇的學問。易經傳承幾千年,有很多的易學家,研究很深了,非常了不起,但是從來也沒有人能全學完的,全部解開易經,但是有些學習易經的人卻更容易成功。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佔之書,約成書於西周時期,又稱作《周易》。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我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抱怨說,文言文內容太過晦澀難懂,今天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
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把文言文的內容翻譯成白話文,把書中難懂的內容用圖解的方式就讀給你看,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的小白也能,讀的懂,學得會,用得上。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通過結合例子給你分析問題,把晦澀難懂的問題,變成人人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知識,實在是讓我受益無窮。
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因為其中的智慧是無窮的,所以我們不妨多多研究一下。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