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宋江帶領梁山好漢招安後,一百單八將就踏上了徵程。起初,宋江等人打敗了遼國,接著,他們又先後平定了田虎、王慶和方臘之亂。在前面三大戰役中,梁山將領沒有折損,但徵方臘時卻死傷慘重,有66人陣亡。這一點,原因有很多,戰爭殘酷是一方面。
因為梁山好漢多次攻城拔寨,所以書中提到了一些攻城利器,比如「雲梯」。
卻說林衝等四將,在東城建豎雲梯飛樓,逼近城垣,令輕捷軍士上飛樓,攀援欲上,下面吶喊助威。吳用,朱武上雲梯,看了城池形勢,下來對宋江道:「這座城堅固,攻打無益。且佯示攻打之意,再看機會。」
注意,《水滸傳》版本較多,所以內容也有一些差別。有些版本的水滸中,李逵出場時附帶一篇讚詞,其中一句是「天蓬惡煞下雲梯」。這裡的雲梯,並不是攻城用的器具,而是天梯、天庭的比喻。
那麼,水滸的「雲梯」到底是什麼樣?為何人們常用它來攻城?除了攻城,雲梯是否還有其他作用?接下來,就從雲梯的歷史,聊一聊水中雲梯。
雲梯的歷史
原始時期,人們為了禦敵或者防猛獸襲擊,會在居住地的周圍挖出濠溝,而挖出的土則堆砌起來,這就形成了最早的城牆。進入到文明社會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城市的城牆也越來越高,於是在戰爭中就不得不用梯子。
最早用梯子攻城的戰役,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庚辰,傅於許。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蟄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鰲弧登,周靡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左傳》
根據《墨子·備蛾傅篇》「遂以傅城,後上先登」,以及《左傳》中「以圍商密,昏而傅焉」來看,「傅」是「蛾傅」的縮寫。而古代「蛾」和「蟻」互通,「傅」和「附」也互通,所以「蛾傅」即「蟻附」。
而「傅」本意是指結縷草,結縷草是互相蔓延連接而生長。所以上文中,「傅」(也即蛾傅、蟻附)的意思就是,士卒攀梯登城的樣子,像蛾蟻爬在互相蔓延連接的結縷草上。
其實,生活中也能看到這種現象,螞蟻爬在草上,是一個接一個,首尾相連。古代士兵在爬梯子攻城時,看起來就和螞蟻爬在草上一樣,所以,「蟻附」兩個字很形象地描繪出了士兵攀梯攻城的情景。
戰國時期的水陸攻戰紋銅壺上,繪有攻城戰的情況,上面出現了梯子。
從畫面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梯子下面有兩個輪子(圖中是側面的視角,所以只能看到一個輪子),人可以推著往前走,梯子上部出現了鉤子,鉤子可以勾住城頭,能夠保證穩定的同時,還能防止梯子被敵兵推翻。
不過,可能因為這種雲梯長而且木料較好,很笨重,所以梯子下面三個人來扛抬,最高處的那個人還要踩在別人的背上。《墨子·備梯》也說,「雲梯者,重器也,其動移甚難」。
這種用來攻城的長梯,就是雲梯的最初樣式。但在當時,這種梯子不僅叫雲梯,也叫車梯,因為有輪子。《墨子》中說過「兩輪高,兩輪為輲,車梯也」,可以為證。
雲梯的發明者,通常認為是公輸般,也就是魯班。
這之後,隨著戰爭的升級,雲梯也在不斷發展。到唐代時,雲梯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雲梯已經大不一樣。
宋代的雲梯
宋代的雲梯,是在唐代雲梯的基礎上,升級改進而來。那麼,唐代的雲梯什麼樣呢?《通典》中有記載。
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檢,飛於雲間,以窺城中。有上城梯,首冠雙轆護,枕城而上,謂之飛雲梯。從這裡可以知道,唐代的雲梯比戰國雲梯有了很大改進。
首先,雲梯底部是大木,用來安裝輪子,輪子一共有六個。其次,梯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固定在底部,是主梯;另一部分是活動的副梯,叫上城梯,頂部還有轆轤(轆轤類似滑輪,是一種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起重工具,古人常把它安在井上,用來取井水)。自後,安裝轆轤的目的,是可以讓雲梯沿著城牆的牆壁上下移動,這樣可以調整傾斜的角度,方便士兵爬梯登城。
到了宋代,雲梯又有了改進。北宋曾公亮在《武經總要》中,提到了雲梯。
雲梯以大木為床,下施六輪,上立二梯,各長二丈餘,中施轉軸,車四面以生牛皮為屏蔽,內以人推進,及城則起飛梯於雲梯之上,以窺城中,故曰云梯。
同樣是底部六個輪子,但是主梯分成了兩段,中間有轉軸,也就是說這梯子是摺疊的。更厲害的是,雲梯底部四面都用生牛皮包著,裡面有人在推進,生牛皮可以保護裡面的人。另外,較之唐代的上城梯,宋代的副梯,也就是「飛梯」有很多種。
據《武經總要》記載,副梯除了飛梯外,還有竹飛梯、躡頭飛梯等。
飛梯比普通梯子上多了兩個輪子;竹飛梯則是一根竹子上釘著木頭,製成梯子狀;而躡頭飛梯,則像是飛梯和竹飛梯的結合。這幾種飛梯,《武經總要》中有插圖,看圖即可明白,此處不再贅述。
對比可以發現,宋代雲梯,對底部推梯子的士兵有很強的保護性,而且摺疊式的主梯不僅方便收起,攻城時也方便使用。另外,幾種樣式不同的副梯,滿足了不同的攻城需要。這些設計,是唐代雲梯沒有的。
雲梯的其他作用
從上面對雲梯的描述可知,雲梯是攻城利器。這一點《宋史》等史料多次提及,水滸中也有說到。
雲梯不僅可以用於登城,還能用於窺視敵城。因為雲梯很高,主梯、副梯架起來後,比城頭還高,所以可以在上面看敵情,或者看地勢等。
水滸中,吳用、朱武曾經上雲梯,看城池形勢;遼國的兀顏延壽,也曾上雲梯看宋軍的九宮八卦陣;宋江也多次上雲梯看敵人陣勢。不過,影視劇中,對宋代的雲梯並沒有復原出來,多數仍是簡單的梯子。
除了攻城和登高窺視外,雲梯還可以作為滅火的輔助工具。
宋代設有專門預防火災的建築,即望火樓。
望火樓分上下兩層,上面有人負責瞭望,一旦發現火災,白天用旗幟發信號,晚上就用燈火發信號。而望火樓下面住著一百多人,看到信號之後,會立刻帶上滅火工具前往救援,這些滅火工具有很多,比如水囊、唧筒、麻搭等。
這其中,雲梯必不可少,因為方便人們登高救火,尤其是高樓著火時。今天的雲梯消防車,其實和一千年前的雲梯原理一樣。
參考資料:《水滸傳》《墨子》《左傳》《通典》《武經總要》《宋史》《雲梯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