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青繪 |
閱讀提示
「朋友圈」是一個網絡熟人社會,人們可以在這裡獲得人際間的支持,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要。但和其他網絡社交工具一樣,「朋友圈」呈現出碎片化、淺表化、情緒化特點,各種資訊被切割成細小的片斷,讓完整的表達、邏輯性的思考和客觀的判斷難以實現。不拒絕,不依賴,這或許是對待「朋友圈」應有的態度。
網上的熟人社會
情感的交流平臺
●在轉型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陌生人社會,人與人的距離拉大,孤獨感增加,人們迫切需要來自「熟人」的慰藉。「朋友圈」正好適應了這種需求
沈晴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打開微信,看看「朋友圈」那個小紅點是否又亮起來了。每天睡前的最後一件事,也是再刷一遍「朋友圈」。
就連沈晴自己也說不清這個習慣養成了多久,但它已經好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成了一種完全自然的需求。
沈晴是北京一家電臺的主持人,每天她的直播節目結束時已過午夜,次日醒來時已日上三竿。跟親人、友人有著明顯時差的作息,讓她視「朋友圈」為寶。
「我每天起床,看看朋友們在『圈子』裡轉發的各種信息,對當天的新聞熱點就能知道個大概。我的時間跟朋友們不太合拍,聚會參加得不多,看看他們曬的照片、發的帖子,感覺彼此的距離並不遙遠,自己也好像參與了他們的生活。」
點讚、評論、發感想,看看朋友們的回覆,這樣一番互動,讓沈晴覺得很親切。「雖然多是隻言片語,但也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內心。因為有些話見面聊天時不好說,反而用文字表達起來更輕鬆。」
刷朋友圈就像是一種「癮」,在人群中蔓延。
近日,有網友寫的「中國式WiFi焦慮症」令人感慨。這位網友跟團去國外旅遊,發現「全團遊客都不同程度患有WiFi依賴。每到一地,總是先問「這裡有WiFi嗎?密碼是多少?」吃什麼、玩什麼、看什麼,都不重要,有沒有WiFi才最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把吃的、玩的、看的東西拍成照片,上傳到朋友圈,然後埋頭對著手機寫下格言,等著朋友們點讚、評論。」
從手機依賴到WiFi依賴,「朋友圈」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為何離不開「朋友圈」?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俊秀說:「『朋友圈』是一個網絡熟人社會,人們可以在這裡獲得人際間的支持,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要。」
王俊秀認為,在轉型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我們的熟人社會變為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裡,人與人的空間距離拉大,彼此的交流受到一定阻隔,人的孤獨感增強,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也會增加,人們迫切需要來自「熟人」的慰藉,「朋友圈」正扮演著熟人角色。
當「朋友圈」創造了一個活躍而熟悉的群體時,「孤獨」會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屏,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裡的「朋友們」在幹什麼。在點讚和評論的過程中,與朋友產生交流,讓自己覺得與朋友、熟人更加貼近,並且在閱讀這些評論中得到一種自我滿足的陶醉。
王俊秀說,人們會把別人當作鏡子。「朋友圈」也具有「鏡子」的功能,在這裡能夠看到別人的生活、思想,通過了解、對比來矯正自己。而且「朋友圈」將虛擬社交圈和現實社交圈相融合,能給人私密的安全感,人們還享有選擇開放或者封閉的自由。「這些也許就是很多人不願離開這個圈子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