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是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最核心的功能分區,任何一座城市都離不開生活小區,因為小區的存在,也使得城市功能更加豐富。常年生活在湖北省武漢市,對這座城市的了解也是由最初的租住小區開始的,城郊區域不同,小區的硬體規模等也會有差異。像在武漢城區就有一座低調又迷你的特色小區,它建在漢江江堤下,由3棟單元樓組成,面積雖小但非常接地氣,並且名字源自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文化底蘊深厚,它就是琴斷口南岸社區。
武漢的地域特色很直觀,兩江分三鎮格局大氣,傳統的生活區多臨江而建,也因為水運興盛,南來北往商賈雲集一處,形成早期的市集規模。一般來說,武漢的江景除了長江,還有不能忽視的漢江,雖然在規模上無法與長江比較,但漢江改道催生漢口卻是史實,漢江沿線的生活區僅此一處就能傳頌千古。不過,對比漢口的自帶光環,漢江沿線在武漢境內的其他地方生活區規模就小得多,像琴斷口南岸社區就是處在城市三環線內的非常低調的小區之一。這座小區接近三環線,距離仙女山路最近,同時北邊和漢江咫尺,幾乎就處在江堤之下。
一邊是漢江流水,一邊是三環線內漢陽區琴臺路北較為偏僻的地域之一,使得琴斷口南岸社區一直處在低調發展中。在這個區域中,工業區匱乏,生活區配套較少,除了西側有漢陽的黃金口工業區,其他三個方向皆是待開發的土地,連交通格局也是依靠旁邊的古田橋,優勢與市區其他地域比很不明顯。可以說,交通主幹道唯仙女山路,公共運輸欠缺,琴斷口南岸社區就是一處僻靜的鄉裡,雖然它的位置在三環線內。
與市區內其他小區比較,琴斷口南岸社區的規模也十分迷你,它只有三棟單元樓,分別建在小區入口處的小路上,呈直線排列,形成一堵圍牆樓。小區內部道路也是以此裙樓為依託規劃,東西走向,長度有限,外人進入小區,走在公共道路上,目之所及處,三棟單元樓六個單元入口依次展開。步梯房入口,車輛停放也沒有秩序,靠著入口擠著位置,來往的居民莫不是一臉嫌棄;如果還要再本來就不寬的公共區域倒車進來或出門,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非老司機不能搞定。
雖然只有三棟單元樓,但實際上琴斷口南岸社區裡還有其他的矮舊平房和自建房屋,它們與單元樓參雜在一起,形成了很難定義的綜合小區。平房大多只有一兩層,建在小區入口處,與單元樓合圍成一塊矩形,從矩形對角線往東北,還有一條小路,延伸到一塊更密集的平房區。那一塊平房區裡的房屋規格稍微大一些,三四層樓房比比皆是,密度大,公共區域小,是典型的城中村格局。在這樣的區域生活,車子停不進,小路難貫通,唯一優勢便是靜謐,適合養老。
因為建在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的地方,琴斷口南岸社區整體特點就是安靜,北邊的大堤阻擋江水,南邊的平原一覽無餘,僅有的交通大動脈仙女山路還有一定距離,比之大面積開發區,這個小小的社區關注度幾乎沒有。雖如此,但從歷史來看,琴斷口還是有一定文化底蘊,它的名字來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故事,來源於春秋時期的音樂大師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而來。進一步來看,整個漢陽以西蔡甸區,在未來都是大知音文化區的範疇裡,定位還是旅遊地帶,它直接決定了區域內不會有大面積的工業區開發。
沿漢江到古田橋,往南進郭茨口路,再向西走,很快便能看到江堤之下有一處很僻靜的村落小區,它就是琴斷口南岸社區。社區入口小路地勢很低,雜草叢生,往裡走,幾棟民房映入眼帘,外牆看著很陳舊,上面塗滿了補丁和廣告,牛皮癬式的招牌一看就是年久失修無人問津的老地方。小路寬度有限,剛好夠一車道距離,開車進去,見兩旁房屋灰色如注塑,行道樹巨大,而樹下還有好幾間像豬圈羊圈的建築,裡面空蕩蕩的,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繼續往裡走,終於看到行道樹下坐著人了,幾位老年人坐著聊天,看到有外來的車子,一臉狐疑。
嚴格來說,琴斷口南岸社區不屬於城中村,一來其周邊並沒有城,二來它也不屬於村子。簡單分析,社區就是一座混合式小區,或者叫做開放式小區更合適,它混合了單元樓和平房,組成了小區的樣子,又沒有小區該有的元素。如果是在此居住,遠離城區的環境也算安靜;但若是工作生活,那種不便會讓人絕望。路過這座社區,看著它整體靜謐的氛圍,似乎也很難得,在武漢,這種地方只怕會越來越稀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