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筆者曾去美國紐約探望女兒。在此期間筆者採訪了紐約華人社會的經濟、文化、僑團、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情況,接觸了各階層人士。現謹將筆者的見聞寫下來,呈獻給各位讀者。
初進唐人街
唐人街是海外華僑華人的聚居地,是華僑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走進唐人街,映入眼帘的是五光十色的中文字招牌;聽到的是廣州話、江門五邑話;商店出售的全是中國貨;副食品店則幾乎是江門產品的天下,排粉、醬油、蠔油、醋等調味品,甚至荷塘出的鹹菜,全是江門貨,凡是江門出產,不管多麼稀奇,只要江門有售,這裡全有。商店裡的電視播放的是中央電視臺、珠江電視臺和各省市電視臺的節目。剛來的人都有一個錯覺;此身仍在江門五邑中。
紐約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兩男一女共3位臺山人乘坐「流浪之鷹」號帆船到達美國,這是最早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到1851年,移入美國西海岸的五邑人已達2.5萬人,以後逐年增加。這些先僑們在礦場、農場、雪茄廠、木材廠做美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白人大批失業,而中國人卻有工開。於是,白人嫉恨中國人,無端地指責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由此,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排華法案》,被排擠和受迫害的中國人向美國東海岸遷移。首先進入紐約的華人在曼哈頓下城東南區的勿街(Mott street,意譯叢林街)、柏克街(Park street,意譯公園街)落腳,隨著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稱是Chinatown,意譯中國城。
今天的曼哈頓唐人街,已擴展為45條街道,面積超過4平方公裡。它已完全吞併了周邊的猶太區和波多黎各區,蠶食義大利區。到2007年,紐約的華人已達80萬之眾,已形成4座中國城和10個華人社區。
另外10個華人社區散布在紐約地鐵沿線。1903年梁啓超訪問紐約時,唐人街只有1.5萬名中國人,行業只有洗衣店、飯店和雜貨店,而今,80萬中國人已有教授、工程師、醫生等腦力勞動者。華人楊愛倫被選為紐約州眾議員,劉醇逸被選為市議員,凌德麗任州高等法院法官,華人已開始參政議政了。
臺山寧陽會館是美第一個僑團
紐約從唐人街形成前後,已成立各種華僑社團,人們稱這些歷史悠久的社團為傳統僑團;1980年後大批新移民湧入,他們成立了一些新社團,人們稱之為新興僑團。目前紐約有傳統僑團60個,新興僑團200多個。
紐約的僑團按組織性質,分為血緣性、地緣性和利益性三類。
血緣性僑團以姓氏為單位,如朱姓的沛國堂,伍姓的胥山公所,周姓的愛蓮堂等,一姓有一個組織甚至兩三個組織。地緣性僑團以籍貫為單位組成,如:臺山寧陽會館,是美國第一個僑團;岡州會館(新會、鶴山);恩開會館(恩平、開平)。利益性僑團不分姓氏和藉貫,為商業利益和社會互助而設,例如:洪門致公堂、協勝公所、寧陽餘慶堂等。
1902年,各僑團聯合組成團體會員制的中華公所,美國華僑歷史學者稱其為「唐人街自治政府」,現任主席伍銳賢(臺山人)。
1980年後移民美國的中國大陸人因與中華公所政治信仰不同,因而成立了新的僑團,如臺山聯誼會、開平同鄉會、新會同鄉會、恩平同鄉會、華人協會等等。
《星島日報》設有「五邑」欄目
大多數僑居紐約的中國人獲取新聞信息的來源是中文媒體。紐約的中文傳媒有廣播、電視和報刊。紐約華語電臺每天全天候用1380千赫播出普通話節目,用1390千赫播出廣州話節目。它們播放的國內外新聞來源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大陸各省市人民廣播電臺。另有用廣州話播出的僑聲廣播電臺要付費才能在網際網路上收聽。
美國中文電視臺是紐約唯一的華語電視臺。該臺每天晚上6:30至11:30播放5小時普通話節目。
目前紐約有4家中文日報:《僑報》、《星島日報》、《明報》和《世界日報》。《僑報》用簡化漢字出版,其餘3家是繁體字版。4家日報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各個中國人較多的城市都設有分社,各分社負責採編本市新聞和組織廣告,大多數版面由總社編發。在四家中文報紙中,《星島日報》設有「五邑」欄目,周一至周五每天半版,轉載《江門日報》文章,周六和周日在「廣東新聞」專版報導江門消息。江門五邑籍鄉親多數人購買《星島日報》,以了解家鄉消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江門日報》讀者遍天下。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是紐約中文報紙的重點報導。「申遺」是2007年6月28日成功的,28日夜間正是紐約的早晨,因而在28日上午,紐約各日報都以頭版頭條彩色版面報導「申遺」成功的喜訊。以後一連幾天,各報都以整版篇幅介紹開平碉樓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介紹參與申遺的專家學者,論述申遺成功對促進江門發展的意義。(蔡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