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中華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健康路小學舉行漢字聽寫大賽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精髓,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學習語文,書寫方塊字,讓孩子們在學習與書寫中領略漢字所蘊含的文化,體會中華漢字的魅力。,而是文化的寶庫,啟迪智慧的源泉。
-
12、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
-
讓每個孩子寫好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
書法進校園:讓每個孩子寫好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書法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數千年的輝煌發展史和文化傳統書法之所以成為中國獨有的藝術,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漢字獨特的結構造型,更重要的是因為書法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近年來,我市各中小學積極開展「書法進校園活動」,通過開設書法課程、名家書法賞析、書法比賽等活動,活躍校園人文精神,營造藝術氛圍,為師生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圖為我市學生正在練習書法。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
然而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早已徹底滅亡,被穆斯林佔據。希臘與印度更是失落的文明,飄散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這是為何呢?其實通過考古證據顯示,中華文化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我們常念叨的「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有些名過其實。但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古文明可以說只有中華文化是傳承至今一脈相承的。
-
弘揚文化 發展教育 研究漢字 傳承文明---《中華字通》序
百年來,無論是「五四」時期的「國語羅馬字運動」,民國間的「注音字母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還是新中國的「文字改革」,主流文化精英只是作為一種權宜之計,他們最終的目的是要「廢除漢字,走世界拼音文字的道路」。沒有漢字,中國文化,中國人什麼都不是。百年西化實驗最大的收穫:一是在傳統聲韻學基礎上推出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二是確立了漢語的文法;三是較好地簡化了部分漢字。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她產生的那一刻起,漢字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儘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
-
評"漢字聽寫大會":死記硬背易 傳承文化難
評"漢字聽寫大會":死記硬背易 傳承文化難 其實,死記硬背一些生僻字並不難,難的是傳承漢語文化,真正理解、會運用這些漢字。像晉級賽中選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啓超、魯迅等人的詩句、文章,雖然有些生僻,但按道理來講,只要傳統文化修養較高者,並沒有那麼不可理喻。只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斷裂,使得當下大多數人對這類詞彙感到格外陌生,無法閱讀聽寫。即便沒有電子媒體、網絡語言的衝擊,恐怕大部分觀眾對這些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彙依舊不認識。
-
評論:「漢字書寫熱」呼應了中華文化復興潮流
在信息化網絡化浪潮中,我們如何做到漢字的堅守?這必須有頂層的策劃、全民動員,持之以恆的辦法和措施。因為母語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更蘊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華文化具有活力的證明 不久前,隨老齡大學同學走訪了河南安陽殷墟。
-
走進紐約唐人街:副食品店幾乎是江門產品的天下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筆者曾去美國紐約探望女兒。在此期間筆者採訪了紐約華人社會的經濟、文化、僑團、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情況,接觸了各階層人士。現謹將筆者的見聞寫下來,呈獻給各位讀者。 初進唐人街 唐人街是海外華僑華人的聚居地,是華僑社會的經濟、文化中心。走進唐人街,映入眼帘的是五光十色的中文字招牌;聽到的是廣州話、江門五邑話;商店出售的全是中國貨;副食品店則幾乎是江門產品的天下,排粉、醬油、蠔油、醋等調味品,甚至荷塘出的鹹菜,全是江門貨,凡是江門出產,不管多麼稀奇,只要江門有售,這裡全有。
-
弘揚漢字藝術 溯源中華文化——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
今年,第八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由原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先生邀請繼續在臺舉辦,並將本次活動更名為「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以體現兩岸對於漢字文脈的共同探索和傳承。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作為本次活動主辦方,組織邀請了兩岸共100位書法家和100位篆刻家參加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辦的「漢字薈萃-兩岸名家書法篆刻展」,讓兩岸藝術家再次相聚,使此前「兩岸漢字藝術節」活動的精髓得以延續。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桂帆說,「2020年,項目將進行更多跨界合作,運用VR等新媒體、新科技手段設計更多符合漢字教學規律又生動有趣的漢字體驗項目,為每一名體驗者打開漢字之門。」 知識點和趣味點相結合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設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內,既接待體驗者,也承擔教學功能。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中國文化專題: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
,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奔赴世界各地傳播中華文化和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實用有效的文化傳播策略。築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中華文化素養和根基首先,以中華文化傳承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文化素養的基礎與底座。激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傳承好中華文化、樹立中華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
漢字繁簡之爭 不能承受的文化傳承之重
中國僑網消息:針對近來愈炒愈熱的漢字繁簡爭論,美國《僑報》3月22日刊文稱,漢字的繁簡之爭絕不僅僅囿於「語言工具」的使用問題,更多的爭論是圍繞於哪種字體更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章摘錄如下: 在今年的中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大陸「用10年時間廢除簡體字」,引起了「主繁派」和「主簡派」的再次論戰。
-
書寫美麗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上蔡三小開展生字書寫比賽活動
校園通訊社:書法,是民族藝術中的精華,「橫豎撇捺折建構華夏漢字,篆隸楷草行會意炎黃文明」,一撇一捺無不透露著特殊的美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這一個詩情畫意的冬季裡,為傳承中華經典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規範書寫美觀漢字的能力,上蔡三小南北校區於12月10日開展了「二年級生字書寫比賽」活動。本次活動南北校區二年級學生全體參與。比賽書寫內容以本期要求掌握的一類字詞為主,採取現場書寫形式,統一用鉛筆書寫。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 關注度高,參與性強。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 傳統深厚,多年傳承。
-
禮敬中國漢字 傳承中華文明
水母網12月7日訊(通訊員 王佳友)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激發學生對漢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萊山區第一初中於11月27日至12月8日開展了「我心中的年度漢字」活動。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糾錯「甄嬛」讀音利於漢語理性傳承
似乎漢字該讀什麼,讀錯與否完全不會影響社會的進步,這看似符合一種庸俗的實用主義,但這樣的短視思維,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的來講,顯然是背道而馳的26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包含了常讀錯的字「酵」,也有媒體常會搞混的「酒駕」和「醉駕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中華文化如何實施整體傳承與傳播?文化傳播應當具備怎樣的思維與目標?儒道思想對後疫情時期的心理重建有何啟示?如何開展國際漢語的對外教學與研究?在2020年12月5—6日舉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27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等,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共有310餘人通過網絡參會,收聽收看了這次論壇盛況。
-
感受漢字之美,傳承文化經典
弘揚漢字書法,展現中華文化魅力。12月8日,海澱區圖書館(北館)「漢字書法之美」系列講座圓滿落幕。講座自2018年初開展以來,共舉辦了九期,吸引了千餘名書法愛好者的積極參與。「教育部首屆書法教師培訓特聘教授」、「全國規範漢字書寫專業委員會科研組成員」蘇豐輝先生擔任主講老師,通過介紹先祖的生存環境,真實和虛構的動物,一草一木,衣食住行,生活用品,以及最初的文字展現形式,讓參與讀者感受了漢字演化的形態之美,充分了解到漢字與生活緊密相連,書法更可以讓人體味寧靜與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