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沐霏苒駕到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冬天的地鐵上,我經常會見到一些擠在人群中的年輕人,他們上半身穿著羽絨服,戴著口罩,裹著圍巾,仁是偏偏穿著很短的襪子,把腳脖子露出來,給人的感覺一個字—冷。你在平時是怎麼穿襪子的呢?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古代人怎麼穿襪子。古代的襪子可不叫襪子,而是叫作足衣,意思就是在腳上的衣服。除了最早的皮襪,古時候的襪子大多是織品。馬王堆漢墓裡就出土了一種用絹做成的襪子,但是當時的襪子並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穿得起的,只有身份地仁比較高的貴族才能穿上這樣精緻、漂亮的襪子。那麼,用絲做成的襪子穿在腳上是什麼感覺呢?

會太滑、不合腳嗎?會的。古代的襪子並不像現代的針織子一樣合腳,所以,穿上之後必須用兩根帶子系在腳後上方,以防襪子滑脫。因此,古人把穿襪子叫作結襪,襪子叫做解襪。西漢時期,有個叫張釋之的大官,管理和法律有關的事務。在廟堂之上,一位叫王生的老人對他說「為我結襪」,就是「你來為我穿襪子」的意思。到了東漢的時候,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布帛襪子白伸縮性提高了,可以服帖地套在腿上,直接穿就可以,需要再用帶子固定。新疆民豐縣東漢墓出土過一雙錦襪上面就沒有帶子,形狀和現在的襪子已經很像了。到了代,就沒有帶著帶子的襪子了。在宋代之前,普通人穿麻布襪,到了明代,棉布襪才開始普及。

席上不僅要脫鞋,有些重要的場合還要脫襪。史書上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衛國國君與大臣們飲酒作樂,有一位大臣沒有脫掉襪子,國君非常生氣,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大臣解釋說是因為他的腳得了病,實在沒法兒光腳。可國君還是很生氣,最後撤掉了大臣的封地,還毀了他的車子。古人在自己家中面對長輩的時候,也要脫掉襪子。當然,這是古代的規矩,我們今天已經沒有這樣的要求了。在很多古裝題材的影視作品裡,古人的鞋子都很是,鞋子前面總是會翹個頭,有的像個圓圓的疙瘩,有就是個直直的板子,還有的則被設計成祥雲的樣子。這為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好看嗎?有沒有實用的功能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吧。

起初,先民們為了便於行走,大都會選擇用獸皮這既堅韌耐磨又防寒保暖的材料包裹雙腳,這應該是鞋襪雛形了。後來,隨著人們認識和掌握的材料越來越豐富製造技術也越發嫻熟,尤其是紡織和絲織業的發展,使鞋子的製作變得講究起來。尤其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不同身份等級的人,所穿鞋子的樣式、顏色都有明確的要求,甚至在使用上也有著很詳細的規則。

在這裡介紹兩個西周時期關於穿鞋的要求吧第一那時的人都席地而坐,他們在室內會鋪著用於生活起居的蓆子,所以西周人進門前都要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門口臺階上,穿著鞋子進房間是不被允許的;第二,當看到門口已經放著兩雙鞋子時是不能輕易進去的,只有聽見房間裡面的人在高聲說話才能進去,如果聽不見房間裡的動靜就不要冒昧進入,說不定屋裡的人正在商量重要的事情對了,今天人們把穿在腳上、走路時著地的東西叫作鞋,但這並不是它最初的名字。

大概是從一千四百年前的隋唐時期開始,才漸漸形成了「鞋」的稱呼。那之前的鞋都叫什麼呢?在大約三千年前的周代,當時的人們把鞋統稱為「屨(ju)」或者「履」。在當時,老百姓們通常穿的是用蒲草或者麻為原料做成的鞋,貴族們的鞋就不一樣了,有用絲綢做的,有用皮革做的。周王居然還為此設置了一個官職,叫作「屨人」,專管周王和王后的各類鞋子。大概到了戰國時代,人們普遍會用「履」來統稱所有的鞋。

你聽過「鄭人買履」的故事嗎?大約是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開始,古人的鞋子面多出了個翹起來的頭,影響了後世很多年。它最初僅是個簡單的方頭,但後來演變出來的樣式就非常多了,如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很多不同造型的「履頭」。它有的圓,有的方,有的像是古代大臣們手裡拿著的「笏板」有的則是在「履頭」上做更多精細的裝飾,描繪出鳳鳥、祥雲等圖樣,非常吸引人。那為什麼古人的鞋子要翹個頭呢?

有人說這和古人的著裝有很大關係,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穿著長長的、幾乎拖地的袍子或者裙子,走起路來,特別是走坡路時,很容易踩到衣服摔倒,給鞋子前面做個翹起來的頭,可以讓身體前面的袍子或者裙子搭在鞋子上,這樣就不容易摔倒了。有人還說人們走路時,偶爾會碰到比較堅硬的東西,容易把腳趾磕到,在鞋子上設計個向上翹起來的頭,就安全多了。還有人說鞋子的頭部是比較容易壞的,加上「履頭」,可以增加鞋子的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