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類來說,溝通既包括語言溝通也包括非語言溝通。動物也利用這兩種溝通方式,至於某種動物採用哪一種溝通方式,與它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有關。
在動物的「交談」中,最重要的內容自然是動物生活中的根本問題——食物。這裡要費點筆墨介紹兩種動物,它們就是蜜獾和蜂蜜鳥。這兩種動物原本互不相干,但後來由於它們一起協作分享美味的食物,因而在生物界出了名。它們之間可以說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通過各自發揮自身的特長與技能,合作捕食,使雙方都能得到好處。蜂蜜鳥是一種很不起眼的小鳥兒,卻有一種獨特的本領——能夠引領蜜獾找到蜜蜂巢窩,然後耐心地等待蜜獾吃夠了蜂蜜並心滿意足地讓出了位置,便飛到已經被蜜獾扒拉開的殘餘的蜂巢旁,吃裡面剩下的蜂蜜。如果沒蜜獾的幫助,這隻小鳥根本沒有力量扒開蜂巢,也就吃不到它盼望已久的美味。反過來,對於蜜獾來說,如果沒有蜂蜜鳥的引領,它是找不到蜂巢隱的地方的。就這樣,這兩個夥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合作。如果當時正好沒有蜜獾在近處,這隻狡猾的、老謀深算的鳥兒也會改變主意,轉而選附近的一個人,讓人類幫它去完成相同的任務。因此,但願你能夠有機會到非洲去,能夠幸運地遇到一隻小鳥,堅定不移地在你腦袋周圍呼呼呼地飛來飛去,它這是在要求你跟著它走,一起去享用非洲最甜美的蜜源。
蜜獾和蜂蜜鳥能夠得到它們垂涎已久的甜食,首先必須有成群的蜜蜂工們一次次勤奮地採集花粉和花蜜。然而蜜蜂們怎麼知道哪裡能找到蜜源植呢?原來,蜜蜂有一套複雜的種內通訊系統:蜜蜂工蜂運用它們特殊的「舞蹈」動作,彼此能夠準確地表達和理解哪裡有豐富的食物源。如果蜜植物距離蜂巢比較近,報信的偵察蜂就「跳」簡單的「圓舞」(其實就是蜂巢上轉圈飛舞),直到其他工蜂都明白為止;相反,如果蜜源植物距離巢比較遠,這些勤勞的小昆蟲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時它們表演的是」搖擺舞」。這些四處偵察的工蜂的舞蹈動作既能表達陽光的角度,也能表達食物源與蜂巢的距離。另外,那些參與偵察並回巢報信的蜜蜂還會釋放蜜源植物花粉的氣味,使得巢內工蜂掌握所有必需的信息,以便能夠跟在偵察蜂飛到蜜源地。
蜜蜂群體內部的溝通,也能用於警告同伴有敵害來犯,或者宣布一隻新蜂皇的誕生。對於蜜蜂特殊的溝通技能,人們以往了解得比較少。蜜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也是具有無窮潛力的,並以此支持了這種昆蟲的社會生活。例如:雌性工蜂群集體發出嗡嗡聲、嘶嘶聲,有時發出轟鳴般的噪聲,都是在警告老蜂皇,她的競爭對手即將出現。如果老蜂皇不情願乖乖地及時離開蜂巢,新、老蜂皇將在蜂巢外進行一場不可避免的戰鬥。於是,蜜蜂群體中逐漸發展出一種特別老練的避免衝突的方法。
大象也需要與它的同類進行溝通聯繫,它們能夠通過發出人類聽不到的次聲波(與超聲波相反的極低頻率聲波)進行超長距離通訊,交流有關食物源地、危險因素以及潛在的合作夥伴等重要信息。如同一些研究者所發現的那樣,大象這種遠距離信息交流在入夜以後的效果特別好。白天,低頻率範圍的聲波通過熱的地面和時常動蕩不寧的空氣時,會很快衰減甚至消失;而在夜間地表和近地空氣層逐漸冷卻,形成一條聲道,使得大象這種厚皮動物個體之間的通訊距離能夠達到白天的3倍。在多種不同的聲音中,大象發出和接受那種低沉的「喇叭聲」,以進行長距離通訊,但這並不是象群溝通聯繫的唯一途徑,而只是它們廣大音頻範圍中的較小部分。
結語
以上是有關地球現存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的溝通方式,明天將給大家分享其與同屬於哺乳綱中小型獸類的代表——蝙蝠的溝通方式加以比較,還有一些其他動物有趣的溝通方式,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哪些有價值的內容。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