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文
奇奇是杭州一位普通的女士,她是1960年代的大學生,曾在外貿行業工作。現在退休在家,帶帶第三代,有時候也跟朋友出去寫生作畫。
今天(6月12日)是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1970年代,她曾經去過華羅庚家。半個世紀後,這次見面她依然記憶深刻,當年與大數學家聊天的場景歷歷在目。因此她想要把這次拜訪寫下來。
——編者
那次見面要感謝我大學時的好朋友劉平娃。 1960年代,我們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的同班同學。
當時的同學們 奇奇供圖
她是團支部書記,組織能力強,是個活躍分子,文藝骨幹。他父親是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寅,但平娃從沒有高幹子女的架子,她平易近人,助人為樂,沒有驕嬌二氣,和我們相處得非常好。
周恩來到學校裡。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同志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奇奇供圖
7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我上北京出差,順便去看望平娃。那時她住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號有色金屬研究院的單身宿舍。因為當時這個樓裡太熱,沒有現在的什麼空調、電風扇,過道上還擺放著許多煤餅爐……於是她就說:「上華羅庚家吧!他家裡涼快條件好一點。」
華老家有電風扇。
華羅庚在工作
聽她說要帶我去華羅庚家,我還以為聽錯了,真是有點不相信。華羅庚是世界上有名的數學家,我們上學的時候就都知道他。一個大人物的家是隨便可以進的嗎?於是這一次相遇,成了我人生的一個美麗回憶。
華先生住的那個院子叫延安大院,住的多是專家和領導幹部,與她宿舍一牆之隔,但走路就得繞上一圈。
延安大院的院子裡有好幾幢樓,每幢二層兩個門棟住兩戶。華老的這幢樓算是老樓裡的新樓。我們走進他的家,上幾個臺階便入了客廳。裡面的陳設很簡單樸素,當中一張方桌子用來吃飯,周邊也是非常簡單的家具,再有就是廚房廁所。他家四口人,華羅庚和夫人,還有一個妹妹,一個保姆。樓上是書房和各人房間。
華老正在午休,一聽到我們到來,馬上起身下樓。(因為他兒時得過小兒麻痺症,落下了病根,走路一直很不方便)夫人也立刻準備了西瓜讓保姆端上,他先後和我們倆握手問候,然後非常和藹問到我的一些情況。
我也竟然沒一點拘束緊張,因為我沒感到他有大人物的架子,十分親切的感覺。考慮到華老身體,我們不敢多聊,離開的時候他還一直送我們到門口。告別時,我們讓他一定注意自己的身體。非常可惜,當時我們沒有照相機,這些珍貴的場面沒有留住。
平娃後來告訴我,她有一本華老的《優選法》,裡面很謙虛地寫了:請劉晨同志指正。(劉晨是平娃後用名)
華羅庚先生大名鼎鼎,他只念到初中,後自學成才,知識無比豐富。華老懂有四國語言,在國外做報告,為了節約時間拒絕翻譯而自己直接用外語。雖然腿不好,還一定要站著講話,不得不令人佩服。
別人讓他寫論文要學位,他說這是浪費時間,要自己多學習,有自己的真本事用於實際中去才是真格!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他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他許許多多的研究成果我們一點都不懂: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等。
我去他家的那一年,華老主要在搞優選法和統籌法,是為了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使經濟效益得到最大體現。他把數學應用到這兩個方法上。那時候平娃父親劉寅就非常支持他,為了推廣這兩個方法。他帶著華老到工廠去宣講做報告,有一次平娃也跟著去了,從此也就跟華老認識並且交上朋友。
劉晨。奇奇供圖
成了朋友了,她就經常過去看看他。那時候知道他已經受迫害了,沒有條件沒地方去看病,沒人給他打針吃藥,平娃就把這件事接過來了。她們單位有一個醫務室,她就找了醫務室要好的一個大夫幫了忙,華老每天可以去那裡打針,並且定期檢查。
1985年6月3日,華老要去日本做報告,5月底他跟平娃說,平娃就不太同意他去。因為感到他一個年紀大了,再一個他心梗過兩次,所以就勸他最好不去,在中國看病也方便。
但他說已經來不及了,全部日程都安排好了,有國家的醫生同去,還有當醫生的兒媳也專門跟在身邊,所以他覺得沒有問題。結果6月12日那天,他在東京大學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45分鐘的報告,延長了大概十來分鐘吧,剛說完,做了個謝謝大家的姿勢,就倒地不起,當天晚上去世了。所以五月底那次見面,平娃也就成了跟他最後的告別了。
最後說一下我的朋友劉平娃父親劉寅。他是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裡地下工作者原型李白的老師和上級。劉寅同志1930年參加紅軍,曾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長期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身邊工作。
劉平娃與家人(在母親懷裡) 奇奇供圖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革命徵程中,他和王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四機部部長)開創了我軍無線電通信、無線電偵察和新聞廣播事業、氣象事業。在我軍通信、雷達、機要保密、指揮自動化、電子對抗等領域,以及新中國的電子工業、郵電、航天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軍隊和國家信息化建設事業的先驅、奠基人、開拓者。
劉寅去世時,很多黨政軍領導人紛紛題字致哀。宋任窮題詞:「通訊先驅。」楊尚昆題詞:「半部電臺開創我軍通訊事業先河,畢生精力貢獻國家電子工業建設。」
非常巧的是,華羅庚和劉寅,一對好朋友同年出生,同年去世(1910~1985)。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