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丨半個世紀前,我與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一次見面

2020-12-25 錢江晚報

□奇奇/文

奇奇是杭州一位普通的女士,她是1960年代的大學生,曾在外貿行業工作。現在退休在家,帶帶第三代,有時候也跟朋友出去寫生作畫。

今天(6月12日)是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1970年代,她曾經去過華羅庚家。半個世紀後,這次見面她依然記憶深刻,當年與大數學家聊天的場景歷歷在目。因此她想要把這次拜訪寫下來。

——編者

那次見面要感謝我大學時的好朋友劉平娃。 1960年代,我們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的同班同學。

當時的同學們 奇奇供圖

她是團支部書記,組織能力強,是個活躍分子,文藝骨幹。他父親是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寅,但平娃從沒有高幹子女的架子,她平易近人,助人為樂,沒有驕嬌二氣,和我們相處得非常好。

周恩來到學校裡。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同志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奇奇供圖

7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我上北京出差,順便去看望平娃。那時她住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號有色金屬研究院的單身宿舍。因為當時這個樓裡太熱,沒有現在的什麼空調、電風扇,過道上還擺放著許多煤餅爐……於是她就說:「上華羅庚家吧!他家裡涼快條件好一點。」

華老家有電風扇。

華羅庚在工作

聽她說要帶我去華羅庚家,我還以為聽錯了,真是有點不相信。華羅庚是世界上有名的數學家,我們上學的時候就都知道他。一個大人物的家是隨便可以進的嗎?於是這一次相遇,成了我人生的一個美麗回憶。

華先生住的那個院子叫延安大院,住的多是專家和領導幹部,與她宿舍一牆之隔,但走路就得繞上一圈。

延安大院的院子裡有好幾幢樓,每幢二層兩個門棟住兩戶。華老的這幢樓算是老樓裡的新樓。我們走進他的家,上幾個臺階便入了客廳。裡面的陳設很簡單樸素,當中一張方桌子用來吃飯,周邊也是非常簡單的家具,再有就是廚房廁所。他家四口人,華羅庚和夫人,還有一個妹妹,一個保姆。樓上是書房和各人房間。

華老正在午休,一聽到我們到來,馬上起身下樓。(因為他兒時得過小兒麻痺症,落下了病根,走路一直很不方便)夫人也立刻準備了西瓜讓保姆端上,他先後和我們倆握手問候,然後非常和藹問到我的一些情況。

我也竟然沒一點拘束緊張,因為我沒感到他有大人物的架子,十分親切的感覺。考慮到華老身體,我們不敢多聊,離開的時候他還一直送我們到門口。告別時,我們讓他一定注意自己的身體。非常可惜,當時我們沒有照相機,這些珍貴的場面沒有留住。

平娃後來告訴我,她有一本華老的《優選法》,裡面很謙虛地寫了:請劉晨同志指正。(劉晨是平娃後用名)

華羅庚先生大名鼎鼎,他只念到初中,後自學成才,知識無比豐富。華老懂有四國語言,在國外做報告,為了節約時間拒絕翻譯而自己直接用外語。雖然腿不好,還一定要站著講話,不得不令人佩服。

別人讓他寫論文要學位,他說這是浪費時間,要自己多學習,有自己的真本事用於實際中去才是真格!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他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他許許多多的研究成果我們一點都不懂: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等。

我去他家的那一年,華老主要在搞優選法和統籌法,是為了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使經濟效益得到最大體現。他把數學應用到這兩個方法上。那時候平娃父親劉寅就非常支持他,為了推廣這兩個方法。他帶著華老到工廠去宣講做報告,有一次平娃也跟著去了,從此也就跟華老認識並且交上朋友。

劉晨。奇奇供圖

成了朋友了,她就經常過去看看他。那時候知道他已經受迫害了,沒有條件沒地方去看病,沒人給他打針吃藥,平娃就把這件事接過來了。她們單位有一個醫務室,她就找了醫務室要好的一個大夫幫了忙,華老每天可以去那裡打針,並且定期檢查。

1985年6月3日,華老要去日本做報告,5月底他跟平娃說,平娃就不太同意他去。因為感到他一個年紀大了,再一個他心梗過兩次,所以就勸他最好不去,在中國看病也方便。

但他說已經來不及了,全部日程都安排好了,有國家的醫生同去,還有當醫生的兒媳也專門跟在身邊,所以他覺得沒有問題。結果6月12日那天,他在東京大學向日本數學界作學術報告,45分鐘的報告,延長了大概十來分鐘吧,剛說完,做了個謝謝大家的姿勢,就倒地不起,當天晚上去世了。所以五月底那次見面,平娃也就成了跟他最後的告別了。

最後說一下我的朋友劉平娃父親劉寅。他是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裡地下工作者原型李白的老師和上級。劉寅同志1930年參加紅軍,曾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徵,長期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身邊工作。

劉平娃與家人(在母親懷裡) 奇奇供圖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革命徵程中,他和王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四機部部長)開創了我軍無線電通信、無線電偵察和新聞廣播事業、氣象事業。在我軍通信、雷達、機要保密、指揮自動化、電子對抗等領域,以及新中國的電子工業、郵電、航天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軍隊和國家信息化建設事業的先驅、奠基人、開拓者。

劉寅去世時,很多黨政軍領導人紛紛題字致哀。宋任窮題詞:「通訊先驅。」楊尚昆題詞:「半部電臺開創我軍通訊事業先河,畢生精力貢獻國家電子工業建設。」

非常巧的是,華羅庚和劉寅,一對好朋友同年出生,同年去世(1910~1985)。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訪: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數學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制約。除此之外,動蕩的中國社會是不是也對中國現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徐:我想,中國現代數學的發展也受到歷史條件的局限。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批在國際數學界嶄露頭角的數學家,並有少數數學家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
  •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他一生面臨一次次重大選擇,也在一次次的「優選」中定義自己的人生。華老來了,辦法就有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陣「華羅庚熱」。華羅庚所到之處,總會有很多群眾趕來聽課,高校、科研院所、工農一線、廠礦車間的都有。
  • 陳省身與華羅庚
    陳省身與華羅庚張奠宙 陳省身和華羅庚,是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兩位巨人。十年前,2004年的一個冬夜,南開大學的學生在校園裡自發地點燃了蠟燭,悼念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從那時再往前推20個年頭,華羅庚於1985年倒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比陳省身年長一歲。但是離世早了許多。王元先生說過:「如果1980年代初,中國普遍能做心臟支架植入手術,華先生不至於這麼早離開我們」。是的,以今天的眼光看,華先生本可以更長壽。
  • 當之無愧的人民數學家——民族脊梁華羅庚
    >中國古代求解一次同餘式組(見同餘)的方法,是數論中一個重要定理在這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華羅庚首先想起的是雙腿失用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堅,我才只有19歲,怎麼能夠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牛:這孩子是個狠人!司馬遷:小牛,我不配擁有姓名嗎?華羅庚和命運展開了一場持久戰!
  • 追憶我的大學老師華羅庚先生
    上述言談, 說明華老從中青年時代起, 就是一位在科學研究中自強不息、不斷努力、拓廣領域的數學家. 當年進一步的接觸, 還使我了解到華老是一位興趣廣泛、兼愛文史的學者. 有一次在他家中, 還聽到他吟誦王維􀀁桃源行的詩句.    1945 年, 重慶中央研究院的社會科學名家陶孟和先生曾到西南聯大訪問講學.
  • 提出首個以新中國數學家命名的猜想,與華羅庚共啟多複變函數
    面對「何以能夠保持如此鎮定」的提問,小提琴家答道:「其實那也沒什麼,只不過是斷了一根琴弦,我還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繼續演奏啊。就像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美麗無憾。」舅舅臨走前給他留下一句話:「你的A弦斷了,應該用其它三根弦把你的生命之曲奏完!」
  • 陸啟鏗院士:中國最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紀念華羅庚逝世25周年活動
    當時我正在那個所訪問,我想有不少數學家的成就並不亞於華羅庚,為什麼那個報紙把中國最偉大的數學家稱號給了華羅庚呢?我想這大概他們認為,華裔數學家的學術成就多數在國外,很多人定居在國外,加入外國籍,唯獨華羅庚在新中國成立不久,便沒有猶豫,沒有觀望,毅然攜全家從美國繞道回國,把40歲以後的後半生,完全貢獻於新中國的數學科學事業。
  •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緬懷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
    華羅庚三十四年前的今天,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中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離世。巨星隕落,中國失去了數學界的領頭羊,世界憾失一位數學大師。華羅庚先生赴日訪問前夕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短短幾字,是華羅庚先生最真實的寫照。
  • 【數學家的故事】「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
    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複變函數論、矩陣幾何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
  •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人民的數學家」最優的「優選」
    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他一生面臨一次次重大選擇,也在一次次的「優選」中定義自己的人生。 華老來了,辦法就有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陣「華羅庚熱」。華羅庚所到之處,總會有很多群眾趕來聽課,高校、科研院所、工農一線、廠礦車間的都有。據說一些新產品在打樣開發時,工人們甚至會默念「華羅庚保佑」。  索光明第一次見到華羅庚時,剛出師不滿一年。
  • 陳省身與華羅庚:競爭中的朋友 彼此尊重
    陳省身和華羅庚,是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兩位巨人。十年前,2004年的一個冬夜,南開大學的學生在校園裡自發地點燃了蠟燭,悼念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從那時再往前推20個年頭,華羅庚於1985年倒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比陳省身年長一歲。但是離世早了許多。
  • 華羅庚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數學家,新中國數學研究事業的創始人
    從此,華羅庚如魚得水,在數學的王國裡自由地起飛了。一年半之後,他攻下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德、法文。到1936年,他已先後在歐美、日等國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十幾篇有關數論方面的論文。華羅庚以自己的勤奮、才華和驚人成就,贏得了清華園師生的讚佩。
  • 【物理教育】自學成才的天才數學家華羅庚,為你解密天才的真相!
    出身貧寒的他在父親的小店裡自學成才,最終成為一代數論大師,寫出了《堆壘素數論》等世界級水準的數學著作,被數學界公認為「天才數學家」。其得意弟子陳景潤也在其悉心指導下成為世界級數學大家。數學大師 華羅庚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就是華羅庚先生親筆所著。在此書中,這位公認的「天才數學家」向我們揭示了「天才」的真相。
  • 我與華羅庚
    -03-26)   這是陳省身先生去年12月18日在紀念華羅庚九十誕辰國際數學會 議開幕式上的講話,最後兩個自然段是陳省身先生今年3月9日所作的 補記。   ———編者   我與華先生有過多年的交情,第一次見面就在清華園,是1931年 秋天開學的時候,到現在有七十年了。七十年之間,我們有時在同一 個系,我們始終有不斷的聯繫。他比我大不到一歲,是1910年生的。   想起我們最初在一起,1931年他來的時候,那時他只是初中畢業 的學生,他的數學論文引起大家的注意。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我雖然從學生時代起就多次見過華羅庚先生,但並無機會當面聆聽他的談話。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
  • 數學家故事 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藉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鬥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一位是蘇步青先生,他親臨中小學第一線,主編教材,為中學數學教師授課,設立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嘉惠後人。
  • 陳省身與華羅庚:競爭中的朋友 彼此尊重終生不渝
    十年前,2004年的一個冬夜,南開大學的學生在校園裡自發地點燃了蠟燭,悼念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從那時再往前推20個年頭,華羅庚於1985年倒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比陳省身年長一歲。但是離世早了許多。王元先生說過:「如果1980年代初,中國普遍能做心臟支架植入手術,華先生不至於這麼早離開我們」。是的,以今天的眼光看,華先生本可以更長壽。
  • 數學手抄報: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故事
    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 中國的數學之王,比華羅庚還要強,竟拒絕愛因斯坦合作請求
    談及近現代的中國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丘成桐可謂家喻戶曉,如果要問中國的數學之王是誰,絕大多數會認為估計不是華羅庚就是陳景潤。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近現代的中國數學之王另有其人,比華羅庚還要強,竟然還直言拒絕愛因斯坦的主動求合作!與歷史上很多天才一樣,陳省身數學之路也充滿天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