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我的大學老師華羅庚先生

2021-02-26 數學縱貫線

    (一)

    過去10 年間, 我曾寫過兩篇文章, 紀念在西南聯大求學時代的老師華羅庚先生. 現今, 2010 年11 月12 日正好是華老的100 周年誕辰, 􀀁《高等數學研究􀀁》的主編張肇熾教授約我再寫一篇紀念華老的文章, 我欣然允諾. 因為我感到還有些有關往事值得追憶, 特別是我對華老的敬業精神與學術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印象, 總感到在一兩篇文章中是不可能談透談全的.

    華老大我10 歲. 大學時代我學過華老開設的兩門課程( 初等數論和近世代數) . 1945 年大學畢業後,作為他的助教, 我和華老有過較多的接觸和交談, 這就讓我有機會多次見到華老伏案研究數學的高度專心神態和獻身學術事業的安貧樂道精神.

    1945 - 1946 年間, 正是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不久時期, 由於貨幣貶值, 物價上漲不止, 西南聯大教職員工的生活特別清苦. 特別是華老一家七口, 全靠華老一人的工資過活, 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此種情況下, 華老仍不遺餘力地專心致志於數學工作, 除為教課準備講義外, 還經常有論文在美國發表. 有一次華老的好友徐賢修從美國寫信告訴他, 說已見到華老一年裡在美國諸刊物發表的數學作品的總頁數超過100 頁. 這表明當年華老在昆明極端艱難的生活條件下, 仍保持著數學研究工作的高效多產狀態, 也說明他對數學科研事業不辭辛苦的獻身精神. 這種精神顯然是與他對數學創新研究工作過程中不斷獲得高度樂趣有關. 所以我認為用􀀁 安貧樂道􀀁 來描述華老當年在昆明時期的精神狀態是最為貼切的.

(二)

    當年西南聯大的許多教授, 大多是從歐美留學歸來的, 所以在日常講課與談話中, 往往喜歡夾雜一些英語名詞或短句. 這種說話風氣習慣, 甚至在校園師生群體生活中也都習以為常了. 華老的英文底子並不厚, 但有時也喜歡在言談中吐露英文詞句. 下述三例,留給我的印象較深.

    華老的數論研究出了名, 但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訴我, 說數學界有些人士曾評論他􀀁 Hua knows nothing but theory of numbers􀀁( 華除數論外什麼也不懂) . 這在1945 - 1946 年間, 他已對􀀁 矩陣幾何􀀁完成了多篇重要論文. 所以他又對我說, 現在人們就不能再說他只懂數論了吧.

    上述言談, 說明華老從中青年時代起, 就是一位在科學研究中自強不息、不斷努力、拓廣領域的數學家. 當年進一步的接觸, 還使我了解到華老是一位興趣廣泛、兼愛文史的學者. 有一次在他家中, 還聽到他吟誦王維􀀁桃源行的詩句.

    1945 年, 重慶中央研究院的社會科學名家陶孟和先生曾到西南聯大訪問講學. 他曾舉了一個很不恰當的例子來說明􀀁 人們的生活享受是不可能平等的􀀁, 說什麼􀀁 譬如一家人吃雞吧, 總有人吃了雞腿,總有人吃不到雞腿􀀁云云. 一次, 華先生講完課後走近校門口時, 我就告訴他這個笑話. 他立即高聲回應說: 􀀁 那是completely ridiculous. 􀀁 當時恰巧經濟系的伍啟元教授正走過我們的身旁, 聽華話音剛落,

又重複了一句: 􀀁 completely ridiculous. 􀀁( 意指􀀁完全荒謬可笑􀀁)

    此例雖小, 但能說明當年華先生對社會名流言論的是非曲直, 反應是十分銳敏的.

    華先生富於聯想力的特點有時也表現在言談中.記得當年有一次我在華家一起議論到一批社會名流集體訪問延安的信息時, 我提到了大公報記者􀀁趙超構􀀁的字, 華先生立即將此人稱之為􀀁 趙Hyperstructure􀀁. 我感到耳目一新, 儘管那時我還不清楚哪些數學結構是屬於􀀁"超結構􀀁"之列.

    (三)

  

    這裡我樂於回憶的是, 華老在數學教學與科研活動的觀點態度等方面留給我的難忘印象, 主要是通過舉例來說明我記憶中的故事.

    華老的故鄉是江蘇金壇縣. 1945 年秋他的一位小同鄉名叫王仁堂的聯大法科學生, 和我也相熟, 得知我已當了華的助教, 告訴我說他快畢業了, 還差幾個􀀁學分􀀁, 特託我向華老求助, 希望選修華老的近世代數課, 能弄幾個學分( 他知道華老的課程一般不用考試) . 我將此事告知華老後, 華立即嚴詞拒絕, 罵該生太無知了.

    有一次我聽華先生講課中, 證明了初等數論中的拉蓋爾(Laguerre) 定理

    那次下課後, 我將此想法向華先生報告後, 他立即大為不悅, 帶著教訓的口氣說, 已有了精確證明的數論定理, 還用得著借用欠精確的概率推理來推證嗎?

    上述二例, 說明華先生當年對待數學教學與數學論證自有其堅守的嚴謹性精神.

    由於當年我任助教時期, 自己的數學根底與學識水平還淺薄, 故還不可能參與華先生的科研工作中去, 主要只能幫他作一些校訂列印稿件等事務性工作, 有時也做些驗算等事, 但通過平時的談話以及觀看他稿件寫作形式等印象, 已能初步體會到他的科研工作具有細巧的構造性與計算性特點. 當年華先生還讓我讀了蘭道( Landau) 的少量作品, 從而又使我直觀地感覺到他的寫作風格頗有與蘭道相似之處.

    華老的治學著述是從精研􀀁解析數論􀀁之時走上世界數學論壇的, 所以他除了有深厚的代數根底之外, 還有著極好的分析學功底. 當年我當助教時, 他就向我提到了􀀁 陶貝爾分析􀀁( Tauberian analysis) 的重要作用, 如對􀀁素數分布理論􀀁 的應用等. 可惜那時期我對陶貝爾定理還一無所知.

   後來, 我自己慢慢成長起來, 並以分析學及函數逼近論等分支作為主攻方向, 有時還偶爾翻閱􀀁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 上對華老工作的簡略介紹, 再加上回想當年在昆明時期所獲得的印象, 這時才感到對華老科研活動與學術思想方面的特點能有進一步的分析和體會了.

    正如我在10 年前寫的紀念文章中所述, 華老科研工作所反映的基本􀀁 價值觀􀀁 主要表現為: 􀀁 重視技巧、追求簡易、尋求顯式、堅持構造和著重應用. 􀀁 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 他可以與德國的雅可比(Jacobi) 、克羅內克( Kronecker) 及蘭道等人的工作特點相比擬.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 華在處理複雜計算時, 總是力求最終結果形式上的統一性與簡潔性. 這從他在數論與矩陣幾何等成果方面即可見一斑.

    華老特別重視數學的工具作用, 所以他常常在言談中把重要的數學知識與有用的數學方法稱之為weapon􀀁( 武器) . 這可能與他多年鑽研數論問題的經驗有關.據所知, 華在晚年時期曾有興趣研究􀀁經濟數學􀀁( 經濟學中的數學方法) , 這顯然也與他的􀀁數學工具觀􀀁的見解有關.

    從數學史上看, 大多數重視和強調􀀁 數學工具論觀點􀀁的數學家對數學基礎問題中的爭論是無大興趣的, 看來華老也不例外. 在我的記憶中, 他從未談論過對􀀁 三大數學流派􀀁——直覺主義派、公理主義派、邏輯主義派——的看法和評論. 無疑, 華老的許多科研成果, 特別是那些呈現顯式構造性的成果, 實際上是符合直覺主義者􀀁 存在即構造􀀁的觀點的.

    如我們所知, 西南聯大時代的另一位傑出數學家許寶騄先生也是堅持直覺主義觀點的, 所以他曾明確表示不贊成康託爾(Cantor) 的􀀁 無限集合論􀀁和􀀁超窮數理論􀀁.       但華先生和許先生不同, 他是追隨數學主流社會的觀點的, 還是認可康託爾的基本理論成果的. 這裡有三點事實可資佐證:

    一是上世紀40 年代初華搞群論討論班時, 徐賢修發現了查申豪斯( Zassenhaus) 的群論教科書中出現了錯誤, 曾發表了一篇糾正錯誤的論文. 華先生對此文大為讚賞, 而在此文中徐賢修的主要結果是利用了康託爾的􀀁 超窮歸納法􀀁才獲得證明的.

    二是上世紀50 年代初, 我曾費神去研究康託爾集合論中的􀀁連續統假設􀀁難題, 而華先生對此並未表示反對或勸阻.

    三是1954 年, 我有一次訪問華家時, 正好遇見北大邏輯學家沈有鼎教授也到華家, 華先生當即對我們說, 你倆正好可以討論一下超窮集合論中的􀀁選擇公理􀀁( axiom of choice) 的真偽問題. ( 當年我與沈教授的討論並無結論, 只是有一點共識, 即認為選擇公理是一條􀀁 純粹的假定􀀁, 可以認可它, 也可以拒絕它, 只是要看你對超窮形式思維真理性的信念如何. )

    華先生雖不反對􀀁超窮集合論􀀁, 但自己並無興趣研究集合論. 這一點他和他的朋友愛爾特希(Erd􀀁os)就有所不同了, 後者還寫過多篇集合論方面的專題論文. 當然, 他倆有不少相似之處.華在青少年時代, 曾用功自學過克裡斯託(Chrystal) 大代數, 所以有著熟練的代數計算􀀁少年功􀀁, 就像少林派拳術家的「童子功」那樣, 這類功夫顯然是終生保持的. 

    記得1954 年匈牙利數學名家杜朗( Turan) 訪問北京時, 曾在一次數學座談會上談到了清代中國數學家李善蘭的一個恆等式:

    事後很快華就給出了這一恆等式的證法. 這表明華老的初等數學􀀁少年功􀀁也是很堅實的.

    另一例子是在我以前文章中提到的, 即在抗日戰爭勝利前一年, 華去到重慶( 當年國民政府的陪都)解決了日軍密碼的破譯問題, 也即發現日本軍部所用密碼的數學工具即麥比烏斯( Mo􀀁bius) 反演公式. 這是一個含有麥比烏斯函數在整數因子集上的求和公式. 可以想見華先生早年自學數論時, 不只是從理論上掌握了它, 而且是作過實際計算的, 否則就不可能在面對一批具體數據時, 就會有著洞察其間存在麥比烏斯反演關係的本事.

    有些數學界人士都樂願把華先生和印度數學奇才拉馬努金(Ramanujan) 作比較. 顯然他倆頗有相似之處. 但我認為最顯著不同之處有二: 一是前者是位

積極的􀀁「入世派」􀀁, 不僅關心政治而且樂於參與政治生活, 但後者是位不問政治的􀀁「逍遙派」􀀁. 二是後者的工作成果更具有獨特的􀀁個性化􀀁特徵, 而前者的貢獻成果是向主流靠攏的, 基本上反映主流的價值觀念.

    例如, 當年解析數論中行之有效的哈代——李特爾伍德(Hardy-􀀁Littlewood)􀀁 圓法􀀁被更有效地維諾格拉道夫(Vinogradoff) 􀀁 三角和方法􀀁取代後, 華先生便很快努力掌握後一方法去研究數論問題, 以及後來從􀀁矩陣幾何􀀁研究又很快發展到矩陣型􀀁 多複變函數􀀁的研究工作. 這說明華有快速緊隨數學新潮的能力和性格. 顯然, 對於獨往獨來的拉馬努金來說, 卻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性格.

(四)

    說到華先生的處世和為人, 在西南聯大時期, 我就見到他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事例, 而且還有著􀀁「不恥下問􀀁」的學者風範. 這裡要談的事例就是華與早期弟子鍾開萊的交往故事. 

    我們知道, 華曾是鐘的學術導師, 只因為鍾曾在言詞中衝撞過華, 以致關係失和而不再往來. 但當年西南聯大校園不大, 兩人常有不期而遇的機會, 據所知, 每次兩人遇見時, 華先生總是主動向鍾打招呼, 而不計前嫌. 記得當年華曾在我面

前多次提到鍾, 稱讚鍾是極有才智的人才, 只是有點childish(小孩子氣) 而已.

    華先生寫作􀀁矩陣幾何􀀁數篇論文時, 在將稿件寄往美國發表前, 總是讓我把他自己列印好的初稿,送到鍾先生處, 煩請鍾幫助修改英文( 這表明華是不恥下問的) , 鍾也總是樂願幫忙. 這說明他倆後來都不計前嫌了.

    有一次, 我去鍾處取稿時, 順便問起: 􀀁 稿件英文究竟怎樣?􀀁 鍾說總體說來英文還不錯, 但還有個別語法差錯, 例如, 參考文獻中把一篇待發表的文獻稱之為􀀁 to be appeared􀀁 這就不通了. 事實上,appear􀀁( 出現) 是一個􀀁 不及物動詞􀀁, 沒有被動式.正如說􀀁被出現􀀁, 在中文中也是不通的. 

    我想, 正因為華先生出身貧寒, 並未讀過正規高中, 後來專攻數學成才, 所以難怪英文素養有􀀁「先天不足」􀀁之處. 這一點我也很有同感, 我早年讀了6 年師範學校, 進大學前只學習過半年多英文, 以致一生中總感到英文底子有「先天不足」􀀁之苦.

( 五)

    最後我還要重點談談華老對我的啟發和影響, 同樣也是許寶騄老師對我的影響. 這就是我在􀀁西南聯大數學名師的治學經驗之談及啟示􀀁( 載􀀁《數學教育學

報》􀀁2002 年第3 期) 一文中說到的一段: 􀀁

 我曾向華、許二師學到了不怕計算和樂於計算的習慣, 十分樂於從計算中去發現規律和提煉一般性公式. 和華先生相似, 我也十分重視顯式構造, 這正好適應於我後來長期從事函數逼近論, 計算方法與組合分析研究的客觀要求. 􀀁

    現今我已90 歲了, 回顧在我數學生涯的數十年裡, 由於受到華、許二師對我早年的啟示, 我也常把分析計算􀀁 的正確價值觀念以及從計算中尋求規律的樂趣經驗, 努力介紹給聽課的學生們和習作論文的研究生們. 因此, 當我看到有些弟子們在他們後來的研究工作中, 往往通過精巧的分析計算獲得美好的成果時, 我總是感到特別欣慰和讚賞.

    這裡我要特別提到, 1947 年華先生在美國講學期間, 曾寄送給我一本1946 年初版的維特耳( D. V. Widder) 著􀀁《拉普拉斯變換》 一書. 我對此書特別喜愛, 1949 年我去英國訪問進修期間, 就精讀了此書的主要部分, 獲益良多. 事實上, 當年及後來我撰作的數篇論文中, 此書都是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特別, 在我建立一對含有廣義斯特靈數偶的􀀁互逆積分變換􀀁的工作成果中, 最關鍵的一步就要用到維特耳著作中著名的泡斯脫-維特耳( Post􀀁-Widder) 表現定理. 正是華先生贈送給我的寶書, 幫助我得到了所希求的成果.因此我要特別感謝華老當年的饋贈之恩.

    華老逝世已經25 年了, 作為他的一個仍然健在的老學生, 每當回想起60 多年前常能見面的日子裡,不時得到他的種種指導和啟發, 仍一如歷歷在目, 仿佛還是不久前的往事. 現今我們知道, 華老一生豐碩的科研成果和許多著作(指科學出版社推出的9卷本《華羅庚文集》和四冊《高等數學引論》,以及高教社出版的《傳奇數學家華羅庚》,見圖片), 已在近期大量出版了, 這真是我國數學界的大幸事. 我誠摯期望並深信, 華老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治學經驗, 教學觀點、以及對科普事業的遠見卓識等精神文化遺產, 對我國發展成為現代科技大國, 必將起到歷史性的重要推動作用.

    顯然, 本文並不是一篇具有系統性題材內容的紀念文章. 為了不要和以前寫過的文章內容重複, 此文只是通過若干具體事例的回憶, 作為對華老往事的親切追念和緬懷而已. 讀者如欲了解華老一生中的許多貢獻和業績, 理應遊覽或閱讀王元著􀀁《華羅庚􀀁》 一書.這也是我喜歡推薦的一本傳記性著作.

參考文獻

[1] 王元. 《華羅庚》.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 徐利治. 回憶我的老師華羅庚先生. 數學通報,2000(12) .

[3] 徐利治. 回憶西南聯大時代的老師許寶騄先生,收入《道德文章垂範人間: 紀念許寶騄先生百處年誕辰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第四編)

編者注:原文發表於《高等數學研究》2010年第6期,感謝《高等數學研究》授權刊登。

作者徐利治先生出生於1920年,是華羅庚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助教,對西南聯大的「數學三傑」有深切的認識。華羅庚曾說過:「在我的眾弟子中,徐利治的研究領域是最廣的,思想也是最活躍的.」這從本文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

徐利治教授有一本精彩的訪談錄,《徐利治訪談錄》(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對西南聯大數學系的情況以及他本人的數學經歷講得很細,是一本有趣的史料。另外,徐利治教授與王興華教授合著的《數學分析中的方法及例題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重印),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分析讀物。







相關焦點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在這篇訪談錄中,徐利治追憶了他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老師華羅庚與陳省身的治學風格和學術之外的故事。它對學界了解和研究華羅庚與陳省身具有重要價值。對於華先生是否適合擔任數學所所長也是有異議的。段學復先生也曾這樣評價華羅庚先生:華先生既是我的老師,又是我的同事,我很佩服他的學問,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您說華先生在西南聯大沒有真正的朋友,印證了這一點。您能不能談談對陳省身先生的印象?徐:陳先生的用功程度可能趕不上華先生,但他也很努力,有一陣因用功過度得過胃病。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作者 | 張奠宙來源 | 《數學教學》2010年11期我雖然從學生時代起就多次見過華羅庚先生,但並無機會當面聆聽他的談話。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一位是蘇步青先生,他親臨中小學第一線,主編教材,為中學數學教師授課,設立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嘉惠後人。
  • 華羅庚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
    我雖然從學生時代起就多次見過華羅庚先生,但並無機會當面聆聽他的談話。這裡提到的華先生的數學教育思想,都已經公開發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已經深刻刻印在中國數學教育的歷史上。我只是千千萬萬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員。20世紀中國數學教育深受兩位數學大家的影響。
  • 我與華羅庚
    -03-26)   這是陳省身先生去年12月18日在紀念華羅庚九十誕辰國際數學會 議開幕式上的講話,最後兩個自然段是陳省身先生今年3月9日所作的 補記。他雖然名義是助理員,等於是個研究生,我也是研究 生,我們時常來往,上同樣的課,那是很愉快的一段學生生活。   我想提出來的是,清華在那個時期,算學系是很小的一個系,但 是對於中國算學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甚至於可以說是中國數學史上 有意義的一章。除了華先生之外,我們當時同學之中有莊圻泰、施祥 林(莊圻泰後來是北大教授,施祥林是南京大學教授),還有同學曾 擔任南開大學教授。
  • 晚潮丨半個世紀前,我與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一次見面
    今天(6月12日)是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1970年代,她曾經去過華羅庚家。半個世紀後,這次見面她依然記憶深刻,當年與大數學家聊天的場景歷歷在目。因此她想要把這次拜訪寫下來。——編者那次見面要感謝我大學時的好朋友劉平娃。
  • 看看華羅庚先生怎麼說
    關於這個問題,華羅庚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作為我國當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先生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初中畢業以後,他就讀於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後因交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此,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
  • 華羅庚功成名就,公開場合總要提起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華羅庚
    在這一點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親自接見了出身貧苦、自學成才的華羅庚,各大報刊也紛紛介紹華羅庚先生的生平,每到這種情況,華羅庚總會提起一個人,介紹他是怎麼發現自己的,又是怎麼提拔培養他的,公開場合更是如此。這個人就是華羅庚的恩師——中國著名教育家、數學家——熊慶來先生。
  • 「中國數學之神」,當年卻被叫「羅呆子」——「天才」華羅庚
    華先生先生的諸多榮譽1931年被調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工作;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王老師剛把題讀完,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了:「二十三!」「怎麼,你看過《孫子算經》?」王老師驚詫地問。華羅庚回答說:「我不知道《孫子算經》這本書,更沒有看過。」「那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王老師又問。
  •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舉辦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
    江蘇常州金壇同時在金壇華羅庚紀念館舉辦紀念大會,數學院會場通過視頻與金壇連線。數學院院士馬志明、袁亞湘在金壇會場參會。席南華院長代表數學院講話。他認為,華羅庚先生的人格魅力、奉獻精神、眼光與洞察力以及領導力等內涵之豐富,令人驚嘆,需要且值得我們去不斷深入認識。華羅庚先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數學家的光輝形象:罕見的才智,輕鬆地解決數學問題,數學的化身,能詩能文。
  • 留學劍橋——華羅庚
    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的四年間,先後在國內和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十幾篇數論方面的論文,當時,他除了完成本職工作或給學生們上課外,每天至少讀書長達十個小時以上。 1936年夏天,由清華大學推薦,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保送,當然,首先是熊慶來推薦,華羅庚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 陳省身與華羅庚
    陳省身與華羅庚張奠宙 陳省身和華羅庚,是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兩位巨人。十年前,2004年的一個冬夜,南開大學的學生在校園裡自發地點燃了蠟燭,悼念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從那時再往前推20個年頭,華羅庚於1985年倒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比陳省身年長一歲。但是離世早了許多。王元先生說過:「如果1980年代初,中國普遍能做心臟支架植入手術,華先生不至於這麼早離開我們」。是的,以今天的眼光看,華先生本可以更長壽。
  • 永遠的懷念·追憶韓麥爾先生
    在靈堂,獨自靜坐了幾分鐘,我就差點哭出聲來。那裡太安靜了,逝者停止呼吸,生者沒有言語,一種毫無預料的傷痛隨著鼓點的節奏直擊心靈。韓麥爾先生走了,立在靈柩兩側的花圈上貼滿了輓聯,遺像帶著笑意,音容宛在。寒露之夜,麥爾先生的親屬,朋友,學生紛紛趕來送他最後一程。親屬說,根據麥爾生前遺願,不設置禮房,不收任何個人的禮金和禮品。
  • 【數學家的故事】「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
    也有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華羅庚先生在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高度稱讚。華羅庚先生是難以比擬的天才、是中國的人才。艱難事跡:華羅庚於1910年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因家境貧困無法繼續升學。
  •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緬懷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
    華羅庚三十四年前的今天,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中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離世。巨星隕落,中國失去了數學界的領頭羊,世界憾失一位數學大師。華羅庚先生赴日訪問前夕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短短幾字,是華羅庚先生最真實的寫照。
  • 華羅庚的數學成就,離不開老師的讚美與鼓勵
    華羅庚在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成功被列為了,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可是,如此成功的數學家在兒時卻並不熱愛數學。只因小學老師的一句話,華羅庚才走上了數學之路。
  • 華羅庚在清華的三次「破格」
    熊慶來任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後,在他的策劃下,力昌研究工作,羅致人才,優秀數學家楊武之、曾遠榮、胡坤生、趙訪熊先後受聘來校執教,他還有計劃地培養青年數學家,購買圖書雜誌,氣象為之一新。算學系的老師們在他們的辦公室裡傳閱著一本《科學》雜誌,上面登有華羅庚的文章,《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據熊慶來本人回憶,他很納悶,他根本不知道中國數學界中有一個華羅庚。
  •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數學之神」、「中國愛因斯坦」—華羅庚
    華羅庚先生的成就廣為人知,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他是中國數學領域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這位數學天才成長路上,有幾個伯樂起到了重要作用,初中時期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1930年年僅20歲的華羅庚因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引起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熊慶來先生的賞識青睞,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並連續破格提升直至教授;1935年,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訪問中國,他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向當時英國聲名顯赫的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
  • 常州大學華羅庚學院:以生為本 因材施教
    以生為本 因材施教  ——看常州大學華羅庚學院如何跟進學生需求育人  9月初,常州大學迎來了新學期,而本該從大三升入大四的華羅庚學院122班學生張威,並未到校註冊。頭頂「常州大學首位提前畢業併到境外攻讀碩士」的光環,此時的張威已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始學習。  學霸、科研達人、三年時間獲得198個學分、同時被兩所香港大學錄取……這些都是同學們對張威的了解。當初,張威考入常州大學,成績在新生裡並不拔尖。「環境固然重要,但自身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途徑。」張威的一句話道出了成功的關鍵,也引起了記者對常州大學華羅庚學院的好奇。
  • 陳省身與華羅庚:競爭中的朋友 彼此尊重
    我們曾經推送過一些有關華羅庚先生的文章,先分享如下:一心為人民,慷慨擲此身|華羅庚、吳文俊先生的奮鬥(李文林作)為何多位名人對華羅庚「不以為然」華羅庚:要學會讀書,學會自學華羅庚、郭沫若論詩|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上提到的故事重提中國雨人事件 重讀華羅庚《天才與鍛鍊》
  • 華羅庚傳
    在華羅庚通向成功的漫長道路上數學教師李月波功不可沒。華羅庚深懷感激之情地談到自己的數學老師:「月波老師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是他引導和培養了我對數學的興趣,是他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數學基礎,使我以後得以自學數學,並成為我一生為之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在金壇初中,真正賞識華羅庚的是王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