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讀書無用論」,漸漸黯淡下臺。
但社會上,看重學歷過於學問的現象,依然多見。
學歷的鄙視鏈,在生活、職場中的很多地方都能體現。
學歷的歧視,可能伴隨人的一生,如同陰霾,揮之不去。
關於這個問題,華羅庚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作為我國當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先生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
初中畢業以後,他就讀於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後因交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此,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
在學校的讀書生涯從此中斷,但他的學習仍在繼續。
19歲時,他寫出了批評大學教授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時之間,震驚中國數學界。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因其才華,使他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之後,他在清華大學,得到了保送的名額,可以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他去英國留學的目標很明確,為了求學問,而不是求學位。
由此可見,縱然求學之路一時失意,也不要放棄追求學問。
如華羅庚先生所說: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筆者以為,天道酬勤,雖是老生常談,但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除此以外,也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鄙視鏈任它存在。
人的生活,還要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現在。
各位讀者朋友,如何看待學歷鄙視鏈的問題?
懇請大家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謝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