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孕媽媽問:「孕37周,雙頂徑9.9釐米,正常嗎?還能順嗎?」於是,我現在就以連續成功順產二胎媽媽的身份來為你現身說法。
我生大寶二寶的時候,醫生都建議我順產。雖然當時也挺害怕,一胎時因為半夜破水,沒有打成鎮痛針,就想著二胎一定要無痛分娩,哪知道醫生安慰我說:「你一胎都順了,二胎還怕什麼?再說孩子的雙頂徑不算太大,比較好生的。」幸而生大寶時,從發作到分娩只花了半天的時間,儘管有二度撕裂;生二寶花了7個小時就生下來了,只有一點輕度撕裂。
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寶寶雙頂徑在合適的範圍對於能否順產還挺重要。當然,並不是說寶寶雙頂徑不大就一定能順產,除了看寶寶的雙頂徑,我們還需要參考另外4個指標,趕緊來學習一下吧。
1、先說說什麼是雙頂徑
雙頂徑(biparietal diameter,BPD)是一個B超測量的指標,是指胎寶寶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寬部位的長度,它也叫做最大頭顱橫徑。
(1)監測胎寶寶的發育情況。如果雙頂徑相對孕周來說過大或者過小,就有胎兒顱腦發育異常、腦積水等情況的可能。
(2)根據一定孕周評估胎寶寶的成熟度。現在國際通用指標認為,雙頂徑大於8.5釐米就代表胎兒已經趨於成熟。
2、胎兒雙頂徑多大時可以生產?
按胎兒生長規律,準媽媽孕5個月以後,胎兒的雙頂徑基本與懷孕月份相符,也就是說孕7個月(28周)時雙頂徑約為7.0釐米,孕8個月(32周)約為8.0釐米。而孕8個月以後,平均每周增長約為0.2釐米為正常,以此類推,因此孕37周時胎兒雙頂徑標準約為9.0釐米。具體孕周對應不同的雙頂徑,可以詳見下表。
但B超測量雙頂徑一般都會有誤差,同一個醫生不同次測量都可能有偏差,不同的醫生測量的值有偏差更不足為怪。因此,醫生給準媽媽的雙頂徑值只要是在標準範圍內就沒有問題。
比如:醫學上認為,孕37周為足月,只要超過這個時間出生的寶寶就不算早產算正常,而孕37周的雙頂徑的標準範圍為(9.0±0.63)釐米,如果準媽媽發現自己寶寶足月了,卻跟別人的雙頂徑值不一樣,這都很正常。有的寶寶雙頂徑8.5釐米,有的寶寶9.0釐米或以上。
關鍵在於,寶寶足月後能否順產?這是很多準媽媽、準爸爸比較關心的問題。
3、為什麼說要順產,雙頂徑不能超過這個數值?
你可能聽過生寶寶都要「開十指」的說法吧?聽著確實有些嚇人!說「開十指」就必須先說明白什麼是「開指」,開指就是指開宮口,因為醫生都是通過手指來判斷宮頸口的擴張情況,所以被稱為開指。
其實「十指」是一個形象化、誇張的說法,並不是真的指宮頸口逐漸張開至十根手指的寬度。實際上,準媽媽的宮頸口最大能開到約10釐米。所以如果寶寶胎頭過大、超過10釐米的話,產婦就很容易發生難產。由此推斷,準媽媽分娩前胎兒的雙頂徑最好不要超過10釐米,這樣分娩才會更容易。
4、能否順產,還得參考另外4個指標
一心想順產的準媽媽一聽說雙頂徑不符合順產標準,就徹底嚇到了。其實真的不是你想順就順的,有些人即使雙頂徑小於10釐米,但其他條件不滿足也是不行的,因為能不能順產還必須看另外4個指標。
(1)骨盆大小
產道就是指準媽媽的骨盆,因此孕晚期醫生會測量準媽媽骨盆大小如何,從而評估產道是否滿足順產的需要。骨盆是否大於雙頂徑,也是判斷能否順產的重要因素。
(2)胎位正不正
胎位一般分為臀位、頭位和橫位,頭位是最適合順產的胎位了。如果是臀位,必須考慮胎兒和骨盆的大小;如果是橫位,無論其他條件再優秀,都必須得剖宮產。當然,有的時候胎位是可以糾正的,這需要看產檢具體情況而定。
(3)胎兒大小
一般醫生會根據B超情況,估算胎兒的大小。如果胎兒過大,醫生會建議準媽媽控制飲食,加強鍛鍊;如果胎兒大小合適,醫生會建議順產,並囑咐準媽媽繼續保持,保持這個狀態;如果胎兒偏小,醫生也會告訴你應該多吃肉蛋奶,加強營養,讓寶寶多長一點。
(4)產力是否充足
分娩前,準媽媽應該保存好體力,千萬別大喊大叫,儘管疼痛是在所難免,但提前學習拉瑪澤生產呼吸法很有必要。我記得生一胎時,因為緊張都忘了這個呼吸法了,所以吃了不少苦頭,不過生二胎時,寶寶一發動一有宮縮,我就開始運用拉瑪澤呼吸法,真的很受用,陣痛會減輕很多,建議準媽媽們一定要記得提前熟練掌握。另外,為了產力更充沛,準媽媽要分娩的這幾天都要多注意休息,並且規律宮縮前或者間隙,可以補充一些高熱量還加快產程的食物。比如巧克力、蜂蜜這些。
當然,現在醫療技術先進了,即使不能自然分娩(順產),還可以進行剖宮產。所以如果真的發生胎頭過大的情況,準媽媽也不必太過焦慮,聽從醫生的專業解決方案。
最後,悄悄告訴你一個估算胎寶寶體重的小技巧,說不定對你有用哦!
簡單計算公式:胎兒體重(千克)=雙頂徑(釐米)×0.9-5.2
你現在多少孕周了?寶寶的雙頂徑是多少?體重多少呢?你是打算順產還是剖宮產呢?歡迎寫在留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