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學生馮樹賢攜詩集《白銀之歌》參加「甘肅十二青年詩人詩集首發式暨研討會」
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2012級學生馮樹賢第二部詩集《白銀之歌》被列入蘭州「青年患者」系列叢書詩集,這套叢書詩集集中了十二位青年詩人的作品。3月20日,詩集首發式暨研討會在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舉行。該活動由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蘇木素書咖聯合主辦。會議由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主持。
原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彭金山,甘肅省作協主席馬步升,省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張存學,甘肅電視臺姚成德,小說家弋舟、爾雅,評論家楊光祖、唐翰存、剛傑·索木東,侯川等60多位專家學者、評論家、詩人、媒體人、研究生出席研討會。據悉,這套蘭州「青年患者」系列叢書詩集由蘇木素獨立出版、小說家弋舟作序,收錄了12位甘肅青年詩人作品,分別是邯冰的《存在者說》、趙文敏的《世事遙遠》、諾布朗傑的《藏地勒阿》、烏瘂的《一些不成樣子的記憶》、鬼魚的《麋鹿》、莊苓的《出使敦煌記》、西克的《獸醫系》、樹賢的《白銀之歌》、郭良忠的《流淌在高原》、拾穀雨的《午間的蝴蝶》、阿海的《隱身術速寫》、諾揚的《一切都在生長》。研討會開始,彭金山、馬步升為該系列叢書做了首發儀式。主持人徐兆壽說:「今天春分,農曆二月十二日,為這十二位青年詩人舉行詩歌研討會是個美妙的偶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詩人在甘肅詩壇活躍,關注他們的創作也是文學界的心聲。」
彭金山先生對十二位青年詩人的作品進行了點評,在他看來,相比八、九十年代的校園詩歌創作,這些青年人的詩歌創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他們身上少了人文主義、理想主義色彩,疏離於現實政治關係,注重個人、內心,具有非常強烈的存在感;雖然這幾個人的創作手法、風格各有特點,但對出發地的依戀和懷念卻是一種群體特徵;對詩歌的感受良好是成為詩人的前提,他們對存在與時間問題有著敏銳的知覺,相比較而言整體質量是上升的;從整個詩歌的生態環境來看,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青年詩人被認可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隨之個人自由度和選擇性也增大。同時彭金山也對青年詩人的詩歌指出幾點不足,以意向見長的詩歌在創作上的重複問題,詩歌語言自然磨損,要保持自己的創作個性,警惕不要陷入模式化和自我的模式化。此外,部分作品都存在詞大而詩不大的問題,整體衝擊力和震撼力不足,這都是他們在今後創作中要克服的問題。
馬步升主席隨後發言,他講道:「甘肅年輕詩人以群體方式呈現,我很高興參加此次研討會,他們的作品我斷斷續續都看了,此刻除了祝賀就是感動。甘肅有著良好的詩歌土壤,作為過來人希望詩人們潛下心寫作,對捧殺和棒殺都得警惕。我在很多場合都表過對詩歌大省這一說法的的憂慮。從現有的文本而言,這幾個年輕詩人的作品總體上達到一定的水準,就算是有不足也是正常的不足,不僅僅是年輕的不足。文學本身就一種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希望青年詩人們繼續往前走,青春作賦,不要問將來能到什麼程度地往前走。而且從這幾年來全國的詩歌氣候來看,桌面上的詩人們的作品讓人疲憊,而偶然出現在民刊上的一些草根詩人卻能帶來全新的視角,這部分創作需要保持一定的書寫水準才能浮出水面,否則很容易被遮蔽淹死。」對青年詩人的這一次集體亮相,張存學先生表示這十二個詩人的出現給甘肅文學帶來一種新的氣象,一種新的文學的自由感。集體展示帶有符號性質,可以很好擴大傳播作用,成為氣候。但同時寫作者應該警惕集體性,要儘量把集體話語和歸屬感拔出去,找到詩人個人的存在感和各自的方式與和造型形態,而不是陷入與自己存在感毫無關係的假聲唱中。詩歌寫作更是一種長久的事情,過分的讚揚容易把問題遮蔽,希望青年詩人們在集體亮相後走上崇高偉大的小道,在各自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研討會發言中,楊光祖、爾雅、剛傑·索木東、唐翰存等評論家、詩人對十二位青年詩人的創作進行了精要、獨到的點評,同時為他們的集體亮相表示祝賀與鼓勵。十二位青年詩人也各自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歷程與創作觀念,對文學界前輩們的提攜與關愛表示感謝。研討會在熱烈的氣氛中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最後主持人徐兆壽對研討會發言進行總結,他說:「再次感謝各位的到場與支持!生命浩浩蕩蕩一往無前,年輕人推著我們不斷向前,讓我們對年輕鮮活的事物始終保持熱愛。青年詩人們要敞開胸懷,既聽得了讚美又要承受得批評,為家鄉甘肅多做貢獻。」
馮樹賢,甘肅白銀人,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2012級漢語言文學四班學生。中學時期開始詩歌創作,迄今發表詩文百餘篇,作品主要見於《飛天》《中國詩歌》等,曾出版詩集《逃上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