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蔣百裡曾經榮獲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第一名?

2021-02-13 中國國家歷史

微信ID:ZGGJLS

『頂天搭平臺,談中外古今事

立地寫文章,揚大眾歷史風氣』

   蔣方震,字百裡,1882年出生於杭州府海寧。清末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後在盛京將軍趙爾巽處充任幕僚。辛亥後,曾短暫擔任保定陸軍學校校長之職,期間還鬧出自殺的新聞。隨後多年四處漂泊,先後追隨過袁世凱、蔡鍔、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北伐後,曾與自己保定陸校的學生唐生智關係親密,最後則投奔到另一位「蔣校長」蔣中正麾下效力。

       

1930年代國內媒體上對蔣百裡的評論
       
       蔣百裡雖從未實際指揮作戰,卻享有民國軍事大家的美名。去世後,還被國民政府追贈了上將軍銜。不過,相較於軍事專業,蔣百裡生前似乎更愛著書立書乃至閒來賦詩。除了寫過《國防論》這類軍事理論專著外,還寫過《歐洲文藝復興史》、《日本人》這樣與軍事專長並無直接關係的大作。蔣介石則看重蔣百裡曾留學日本並遊歷歐洲多國的經歷。抗戰前夕,曾派其前往德國、義大利洽談軍火合作事宜。

       

1936年蔣百裡(右一)作為國民政府代表訪問義大利,參觀軍事演習。
       
       蔣百裡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似乎是其早年留學日本之時,蔣方震在日本士官學校「獲畢業首席,奪天皇賜刀」的故事歷來都是國人津津樂道的美談。這則軼事在蔣百裡1938年11月去世後便已成為各類紀念文章中必談的佳話,如《蔣百裡抗戰紀念文集》(1939年版)收錄的各篇文章,均提及此事。
       此後數十年間,不少文人騷客更樂於在大眾輿論層面傳播此事,如陶菊隱在《蔣百裡傳》(1942年初版)中栩栩如生地加以描繪,「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百裡以步兵科第一名畢業。根據日本軍部規定,士官榜首由天皇親自賜刀,日本人引以為榮。此次為中國留學生所得,他們又不免耿耿於懷。所以,從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曹聚仁的《蔣百裡評傳》(1963年初版)關於此事的描寫也大致雷同。時至1990年代,大陸出版的《蔣百裡先生紀念冊》(海寧文史資料委員會,1993年)、《軍學奇才:蔣百裡》(李娟麗、包東波,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都毫無例外地講述了「首席奪刀」的故事。近年來,關於這段經歷的描述在網上也越來越多,而各類「惟妙惟肖」的細節居然也變得豐富起來。
       不過,無論是先前的傳記,還是現今充斥網絡的野史,似乎都存在一些史實上的硬傷乃至臆想。實際上,蔣百裡留日期間的真實情形,仍有較多問題有待釐清,或需通過原始檔案來進行考證。
問題一:蔣百裡是否拿過天皇賜刀?
       贏得天皇賜刀是蔣百裡人生傳奇中最亮眼的場景。獲得如此殊榮,自然能讓國人揚眉吐氣幾十年。在當時日本的軍校系統中,的確有「天皇賜刀」(恩賜の軍刀)的傳統。不過,此「殊榮」只有陸軍大學畢業的高級指揮官才能享受,而賞賜褒獎陸軍士官學校的禮物則以望遠鏡、銀懷表之類物件為多,絕無軍刀一說。
       蔣百裡留日前後,由於日俄戰爭的緣故,1905年3月和11月各有一批學生自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第17、18期)。雖然各類關於傳記都未澄清蔣百裡究竟是1905年的哪一期畢業,但從日本陸軍省所藏檔案中仍可查到這兩期優秀畢業生獎品是什麼。
       根據《士官學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明治38年3月2日、明治38年11月12日)的記載,這兩期的賞賜品都是銀懷表(恩賜の銀時計)。換言之,無論蔣百裡是不是優秀畢業生,是否獲得畢業第一名,均不可能獲得天皇賜刀。因為那一年天皇根本就沒有賜刀。其實,在此前後幾屆的賞賜品都是銀懷表。

       

宮內省關於第17期畢業生賞賜品的批覆。

       

宮內省關於第18期畢業生賞賜品的批覆。
       
問題二:蔣百裡是否以第一名畢業?
       關於此問題,國內傳記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很籠統地稱其「試第一」,一是稱其為「步兵科第一名畢業」。同樣,根據《士官學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歷年檔案,在上報優秀畢業生時一般會根據不同軍種分別列出,因此不可能出現所謂全員「試第一」的說法,而在步兵科的名單上也沒有蔣百裡的名字。

        

第16—20期優秀畢業生的名單
       
       1905年第17、18期步兵科首席分別為篠塚義男與安井藤治。前者官至第十師團長在中國作戰,電視劇《亮劍》中曾出現他的形象;後者官至第二師團長,後曾出任鈴木貫太郎內閣的國務大臣。
問題三: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士官學校是否與日本學生採取同樣的學制?
       以蔣百裡為例,通過查閱日方檔案可以發現蔣是在1902年7月以自費生的名義正式申請就讀日本陸軍學校。次年3月,日本陸軍省在徵求外務省的意見後予以批准,同批申請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共有20人。同期入學的還有許崇智,不過他是官費派遣。另外,蔡鍔是在1903年11月遞交入學申請,晚於蔣百裡。

       

蔣百裡申請的第一志願是步兵,第二志願是要塞炮兵,後以第一志願錄取。
       
       然而,在翻閱日本國立圖書館所藏曆屆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名錄時,會驚訝地發現其中居然找不到蔣百裡的名字。不僅蔣百裡的大名尋覓不得,其他中國留學生及韓國留學生的姓名均不得見。莫非真如陶菊隱所言,「從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
       此答案或可在士官學校編印的官方校史《陸軍士官學校一覽》覓得。1901年7月的大事記中提到,第13期學生與中國陸軍留學生的畢業儀式共同舉行。此間透露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信息:所謂畢業儀式共同舉行,反倒說明兩者學制並非完全一致,留學生的確是分開授課的。但此時蔣百裡尚未就讀於士官學校,所以日人此舉還不可能是「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考慮軍校的特殊性質,或許是從軍事機密的角度來作出如此安排的。所以,在正式的士官學校畢業名錄中無法查到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姓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不少文獻還稱蔣百裡與荒木楨夫、小磯國昭等人乃士官學校同期。但是,荒木楨夫早在1897年就已畢業,小磯國昭則是1900年第12期畢業,兩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跟蔣同屆。若蔣是1905年畢業,那麼同屆倒可能是東條英機(第17屆)、阿南惟幾(第18屆)、山下奉文(第18屆)。不過,鑑於留學生與日本學生學制有別,估計也難有交集。

文章轉自澎湃新聞網

熱文推薦:

● 海裏海外——南海爭端的挑戰

● 當古人遇到「馬蓉」怎麼辦? 

●  冤魂痛於幽冥:日本是如何掩蓋旅順大屠殺的?

●  釣魚島是中國的,西沙群島是中山大學的!

●  毛澤東一生最黑暗的日子是這天 做全軍覆滅準備

●  蔣介石的接班人計劃

●  葛劍雄:歷史研究的「經世致用」

●  七十年歷史反思 七十年記憶猶新

●  陳獨秀嫖娼改變了中國歷史?

●  鄧小平反思「文革」浩劫:老實說對不起人民

●  教科書的「謊言」:朱德的扁擔為何變成林彪的扁擔?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QQ群: 460382533

自2016年起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家歷史》,每季度1冊,每冊定價42元;全年4冊,定價168元。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28-474。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從蔣百裡考取陸士第一折射當今網絡寫作不加思索抄襲成風
    我在寫關於淞滬會戰的文章中需要找一些關於蔣百裡的資料,於是上國內較著名的兩大百科網站查閱資料,無意中發現兩個網站關於蔣百裡的介紹中都是說他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並以步兵科第一名在幾百名日本學生面前獲得天皇佩劍的獎勵。
  • 日本軍校隆重的畢業典禮,卻被一個中國人攪了局
    一場畢業典禮正在舉行。畢業典禮的高潮是:步兵科畢業生中的第一名受贈日本天皇的賜刀。這個傳統被日本畢業生視為無上的榮譽。當時第九期步兵科畢業生有日本人三百餘人,中國留學生四名,泰國等國留學生若干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布畢業生的名次是從前向後的,步兵科念的第一個名字就是日本天皇的賜刀的擁有者。
  • 民國將軍蔣百裡終生以抗日為己任,居然娶日本老婆還生了5個女兒
    蔣百裡是有名的軍事理論家和教育家,一生為國事操勞,雖從未領一兵一卒上過戰場,卻能孕育中國將星上百。蔣百裡和夫人之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共有三位夫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任夫人蔣佐梅,一個日本女人。這位才華橫溢,膽略過人,終生以抗日為己任的軍事學家,為什麼會娶日本人做老婆?
  • 蔣百裡:一個讓日本陸軍蒙羞的中國將軍
    增加的兩個日本人是誰呢?一個名叫荒木貞夫,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將、陸相、甲級戰犯,一個名叫真崎甚三郎,後來的臺灣總督、陸軍大將、二二六事變的幕後黑手……此外,這一期裡面的日本畢業生還包括如下名字:小磯國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稱日本陸軍的一代精英,皆慘敗於蔣百裡、蔡鍔之手。
  • 從未帶兵打仗卻成了上將,研究對日作戰,竟愛上了日本女子
    我們再看看他的朋友圈: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期間,蔣百裡和蔡鍔是好友,他們兩人再加上張孝準被稱為「中國三傑」。 留學期間,蔣百裡由蔡鍔介紹,結識梁啓超並拜他為師,梁啓超對蔣百裡的才能十分欣賞。
  • 日本女護士嫁中國將軍,從不教女兒說日語,如今女兒早已家喻戶曉
    中日通婚不是現在才流行起來的,早在清末民初階段,就有很多中日跨國婚姻,皇室後裔溥傑娶了日本妻子,魯迅的弟弟周建人也娶了日本妻子,今天要說的這個軍事家同樣娶了個日本妻子,並生下5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家喻戶曉,還嫁給了錢學森。
  • 罕見的日本士官學校內部照片 很多中國牛人在此畢業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大名鼎鼎啊。很多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都在那裡學習過。這是學校供演習用的炮臺。學校體操場。該校1874年正式創立,1900年,第一批中國留學生進入學校學習。這是在校內演習。第一批留學生中,最為著名的有中國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裡;後來與小鳳仙留下一段傳奇的雲南督軍蔡鍔。這是學校主教學樓。愛新覺羅·良弼也在此校畢業。他在清末滿洲親貴中,被贊為「知兵」。只是,這個知兵的人,既無法挽救清朝的危亡、也無法保住自己的性命,遇刺身死之後不久,清帝退位。他家不富裕,清朝既亡,撫恤自然無從談起,三個女兒艱難度日,後來還是秋瑾的好友吳芝瑛幫忙呼籲解決。
  • 國軍大將的日本妻子,在抗日前線護理中國士兵,只教女兒們學漢語
    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男人的天堂是:美國的薪、英國的房、中國的菜、日本的妻。可見日本的女子魅力是很大的,民國學者辜鴻銘就曾評價日本的女子,柔弱、溫順、純潔、甜蜜、勇敢、女人味十足。同樣在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蔣百裡就深深地戀上了這樣一位日本女子。
  • 她雖是日本人,卻從不教小孩一句日語,其女兒如今家喻戶曉
    有人或許也會為自己國家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愧疚與羞辱,著名軍事家蔣百裡的妻子便是如此。她雖是日本人,卻從不教小孩一句日語,其女兒如今家喻戶曉。 蔣百裡,1882年在浙江省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出生,本名為蔣方震,百裡是他的字。他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所著的《軍事常識》與《國防論》更是影響著後世人。
  • 助推中國革命的陸軍士官學校竟不是中國人辦的,影響大過黃埔軍校
    說到影響中國歷史的軍校人們第一想到的一定是黃埔軍校,可是還有一座陸軍士官學校可以號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不過他同時也是惡魔的溫床。這就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近代有句話叫制度上學西洋,軍事上學東洋,滿清政府送了大批學生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可是最終這批學生成了反抗滿清的先頭軍。
  • 士官學校有哪些,畢業後去哪裡?
    我國主要士官學校有:宣化通信士官學校、第二炮兵青州士官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連通信士官學校、公安邊防部隊士官學校(昆明)(原昆明邊防指揮學校)、公安消防部隊士官學校(南京)、海軍蚌埠士官學校、武漢軍械士官學校等。不僅可以調理脾胃。。時間大概為兩到三分鐘。沒想到卻被監控拍下來了。而磷酸二氫鉀的這八大禁忌也不一定全知道!
  • 士官學校畢業後是學校統一分配還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我軍的士官院校主要有海軍蚌埠士官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武漢軍械士官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連通信士官學校,武警邊防部隊士官學校,武警南京消防士官學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青州士官學校等等。報考士官學校一般是個人申請,基層連隊推薦。符合報考條件人數多的基層連隊競爭壓力大點,人數少的機關單位競爭壓力相對較小。
  • 一個一生研究對抗日本的中國軍人,為什麼卻娶了一個日本妻子?
    19歲的時候,他在別人的贊助下東渡日本,報考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校裡他成績是名列前茅的,但他終生對日本的陸軍體系評價不高。24歲的時候公派到德國學習軍事,四年以後學成回國立刻成為京都禁衛軍管帶。蔣百裡夫婦2蔣百裡自殺未遂的事震驚了全國,袁世凱聽說後,非常震驚,他立即派人到日本公使館,請他們派最好的外科醫生到保定搶救蔣百裡
  • 士官學校名單
    士官學校有武警特警學院、武警警種指揮學院、公安海警高等專科學校、武警南京消防士官學校、海軍蚌埠士官學校、二炮青州士官學校、總裝備部武漢軍械士官學校、武警杭州士官學校
  • 中國軍神娶了日本女護士,生了5個女兒,女婿是中國飛彈之父
    青年時期曾留學日本和德國,與蕭伯納、泰戈爾、杜威,都結下深厚的友誼。 雖然那個時候日寇侵我國土,屠我同胞,但很少有人知道,蔣百裡先生的妻子蔣佐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當然,愛情與國籍無關,我們更不要因為日寇的侵略,而仇視所有的日本人。發動戰爭的,只是那些日本好戰分子。
  • 中國將軍娶了一位日本女護士,64年沒回過娘家,從不教女兒學日語
    因此他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求學,不顧一切地學習知識,後來又到德國繼續深造,最終成為當年最優秀的軍校學員,並先後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和代理陸軍大學校長。可是好人有好報,老天爺不願讓愛國人士在這裡付出生命,故而蔣百裡平安地活了下來,也正因為這一槍,讓他遇見了一生的摯愛——佐藤屋登。名叫佐藤屋登,是一位日本女護士,當年搶救蔣百裡時,她就到了現場,並負責後續的護理工作。
  • 她是日本人,嫁中國將軍後卻從不教女兒說日語,如今女兒家喻戶曉
    「我是因為你的安慰為你而活下來的,若你再不理我,我便要去死,要到日本去,死在你們家!」這是民國時期的將軍蔣百裡對一位日本女護士說的話,如果現在一個男生用自己的生命為籌碼,要一個女生做他的女朋友,一定沒有幾個女生敢答應。
  • 儘管沒有提出「持久戰」理論,蔣百裡的《國防論》仍有警示意義
    儘管蔣百裡高明如斯,但是,《國防論》裡就是沒有抗戰時候「持久戰」的影子。這是為什麼?這是他的學問養成過程中的短板所限,他在日本學過軍事,又在西歐遊歷,在這兩個地方,全民參與的「持久戰」是沒人研究的。尤其是當時中國,早已國門洞開,敵寇長驅直入,在某些沿海地區已經反客為主的情勢下,怎樣發動全國百姓參與到抵抗外侮的人民戰爭中來的方略,在蔣百裡求學的日本、西歐根本沒有存在的土壤。蔣百裡最先是在日本學軍事。日本近現代軍事學兩個師承:陸軍效法德國,海軍效法英國。都是西方大國的學問。蔣百裡是學陸軍的,從最終的師承來講,他的軍事學問來自歐陸強國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