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ZGGJLS
『頂天搭平臺,談中外古今事
立地寫文章,揚大眾歷史風氣』
蔣方震,字百裡,1882年出生於杭州府海寧。清末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後在盛京將軍趙爾巽處充任幕僚。辛亥後,曾短暫擔任保定陸軍學校校長之職,期間還鬧出自殺的新聞。隨後多年四處漂泊,先後追隨過袁世凱、蔡鍔、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北伐後,曾與自己保定陸校的學生唐生智關係親密,最後則投奔到另一位「蔣校長」蔣中正麾下效力。
1930年代國內媒體上對蔣百裡的評論
蔣百裡雖從未實際指揮作戰,卻享有民國軍事大家的美名。去世後,還被國民政府追贈了上將軍銜。不過,相較於軍事專業,蔣百裡生前似乎更愛著書立書乃至閒來賦詩。除了寫過《國防論》這類軍事理論專著外,還寫過《歐洲文藝復興史》、《日本人》這樣與軍事專長並無直接關係的大作。蔣介石則看重蔣百裡曾留學日本並遊歷歐洲多國的經歷。抗戰前夕,曾派其前往德國、義大利洽談軍火合作事宜。
1936年蔣百裡(右一)作為國民政府代表訪問義大利,參觀軍事演習。
蔣百裡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似乎是其早年留學日本之時,蔣方震在日本士官學校「獲畢業首席,奪天皇賜刀」的故事歷來都是國人津津樂道的美談。這則軼事在蔣百裡1938年11月去世後便已成為各類紀念文章中必談的佳話,如《蔣百裡抗戰紀念文集》(1939年版)收錄的各篇文章,均提及此事。
此後數十年間,不少文人騷客更樂於在大眾輿論層面傳播此事,如陶菊隱在《蔣百裡傳》(1942年初版)中栩栩如生地加以描繪,「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百裡以步兵科第一名畢業。根據日本軍部規定,士官榜首由天皇親自賜刀,日本人引以為榮。此次為中國留學生所得,他們又不免耿耿於懷。所以,從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曹聚仁的《蔣百裡評傳》(1963年初版)關於此事的描寫也大致雷同。時至1990年代,大陸出版的《蔣百裡先生紀念冊》(海寧文史資料委員會,1993年)、《軍學奇才:蔣百裡》(李娟麗、包東波,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都毫無例外地講述了「首席奪刀」的故事。近年來,關於這段經歷的描述在網上也越來越多,而各類「惟妙惟肖」的細節居然也變得豐富起來。
不過,無論是先前的傳記,還是現今充斥網絡的野史,似乎都存在一些史實上的硬傷乃至臆想。實際上,蔣百裡留日期間的真實情形,仍有較多問題有待釐清,或需通過原始檔案來進行考證。
問題一:蔣百裡是否拿過天皇賜刀?
贏得天皇賜刀是蔣百裡人生傳奇中最亮眼的場景。獲得如此殊榮,自然能讓國人揚眉吐氣幾十年。在當時日本的軍校系統中,的確有「天皇賜刀」(恩賜の軍刀)的傳統。不過,此「殊榮」只有陸軍大學畢業的高級指揮官才能享受,而賞賜褒獎陸軍士官學校的禮物則以望遠鏡、銀懷表之類物件為多,絕無軍刀一說。
蔣百裡留日前後,由於日俄戰爭的緣故,1905年3月和11月各有一批學生自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第17、18期)。雖然各類關於傳記都未澄清蔣百裡究竟是1905年的哪一期畢業,但從日本陸軍省所藏檔案中仍可查到這兩期優秀畢業生獎品是什麼。
根據《士官學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明治38年3月2日、明治38年11月12日)的記載,這兩期的賞賜品都是銀懷表(恩賜の銀時計)。換言之,無論蔣百裡是不是優秀畢業生,是否獲得畢業第一名,均不可能獲得天皇賜刀。因為那一年天皇根本就沒有賜刀。其實,在此前後幾屆的賞賜品都是銀懷表。
宮內省關於第17期畢業生賞賜品的批覆。
宮內省關於第18期畢業生賞賜品的批覆。
問題二:蔣百裡是否以第一名畢業?
關於此問題,國內傳記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很籠統地稱其「試第一」,一是稱其為「步兵科第一名畢業」。同樣,根據《士官學校生徒卒業優等者へ賞品下賜の件》歷年檔案,在上報優秀畢業生時一般會根據不同軍種分別列出,因此不可能出現所謂全員「試第一」的說法,而在步兵科的名單上也沒有蔣百裡的名字。
第16—20期優秀畢業生的名單
1905年第17、18期步兵科首席分別為篠塚義男與安井藤治。前者官至第十師團長在中國作戰,電視劇《亮劍》中曾出現他的形象;後者官至第二師團長,後曾出任鈴木貫太郎內閣的國務大臣。
問題三: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士官學校是否與日本學生採取同樣的學制?
以蔣百裡為例,通過查閱日方檔案可以發現蔣是在1902年7月以自費生的名義正式申請就讀日本陸軍學校。次年3月,日本陸軍省在徵求外務省的意見後予以批准,同批申請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共有20人。同期入學的還有許崇智,不過他是官費派遣。另外,蔡鍔是在1903年11月遞交入學申請,晚於蔣百裡。
蔣百裡申請的第一志願是步兵,第二志願是要塞炮兵,後以第一志願錄取。
然而,在翻閱日本國立圖書館所藏曆屆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名錄時,會驚訝地發現其中居然找不到蔣百裡的名字。不僅蔣百裡的大名尋覓不得,其他中國留學生及韓國留學生的姓名均不得見。莫非真如陶菊隱所言,「從第四期起,步兵科中日學生分開授課,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
此答案或可在士官學校編印的官方校史《陸軍士官學校一覽》覓得。1901年7月的大事記中提到,第13期學生與中國陸軍留學生的畢業儀式共同舉行。此間透露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信息:所謂畢業儀式共同舉行,反倒說明兩者學制並非完全一致,留學生的確是分開授課的。但此時蔣百裡尚未就讀於士官學校,所以日人此舉還不可能是「以防中國學生再奪錦標」。考慮軍校的特殊性質,或許是從軍事機密的角度來作出如此安排的。所以,在正式的士官學校畢業名錄中無法查到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姓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不少文獻還稱蔣百裡與荒木楨夫、小磯國昭等人乃士官學校同期。但是,荒木楨夫早在1897年就已畢業,小磯國昭則是1900年第12期畢業,兩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跟蔣同屆。若蔣是1905年畢業,那麼同屆倒可能是東條英機(第17屆)、阿南惟幾(第18屆)、山下奉文(第18屆)。不過,鑑於留學生與日本學生學制有別,估計也難有交集。
文章轉自澎湃新聞網
◆熱文推薦:
● 海裏海外——南海爭端的挑戰
● 當古人遇到「馬蓉」怎麼辦?
● 冤魂痛於幽冥:日本是如何掩蓋旅順大屠殺的?
● 釣魚島是中國的,西沙群島是中山大學的!
● 毛澤東一生最黑暗的日子是這天 做全軍覆滅準備
● 蔣介石的接班人計劃
● 葛劍雄:歷史研究的「經世致用」
● 七十年歷史反思 七十年記憶猶新
● 陳獨秀嫖娼改變了中國歷史?
● 鄧小平反思「文革」浩劫:老實說對不起人民
● 教科書的「謊言」:朱德的扁擔為何變成林彪的扁擔?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QQ群: 460382533
自2016年起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家歷史》,每季度1冊,每冊定價42元;全年4冊,定價168元。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28-474。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