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沒有提出「持久戰」理論,蔣百裡的《國防論》仍有警示意義

2020-12-16 察網

【本文為作者長河紅陽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蔣百裡的《國防論》,被當下的果粉、花粉們賦予了不該有的神聖擔當。如想對這部書有正確的認識,必須先剝離這層人造的光鮮外皮——蔣百裡不曾創製「持久戰」,《國防論》也根本沒提「持久論」!以下先做「剝皮」工作。

抗戰時期,中國唯一能和日本帝國主義抗衡、纏鬥,往來拉鋸消耗日本軍事實力的戰場,就是中共領導的遊擊戰戰場。而遊擊戰的內核,就是《論持久戰》。除了無知者之外,居心叵測的的果粉、花粉,無論嘴上是否承認,心裡都是認可的!所以,儘管現在網絡上有果粉們一再地抬出七、八十年前,民國飯桶軍官們的抹黑之詞,說中共的遊擊戰是「遊而不擊」,可是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抗戰的戰略級法寶就是持久戰。這樣的承認有證據:對「持久戰」版權的「爭奪」。他們把毛澤東首創的《論持久戰》中的「持久戰」,當成了唐僧肉,無論如何都要從這塊唐僧肉上狠狠地咬下屬於民國的一大口。

要從《論持久戰》裡咬下這塊唐僧肉,必須造出一個神級的人物來創製民國版的「持久戰」,才好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爭版權。他們抬出了誰?是蔣百裡、蔣方震這個軍事理論學者。

說起來,果粉、花粉們還是長了眼的,這位蔣先生確實是民國軍系裡,唯一一個有戰略頭腦的高人,而且更有在歐洲遊歷,與歐洲軍界有交流的理論家——正牌的海歸。但是,如果讓他來為果粉、花粉們的「重託」擔綱,那就有些勉為其難了——他先生的理論造詣還達不到毛澤東的高度。那麼再問一句,具體是哪個花粉、果粉先做轎夫的?有文章《「持久戰」是蔣百裡最先提出來的嗎?》是這麼揭露的:

【這類文章中比較有影響的一篇的是出自於一位中國近代史專家之手。這位專家在《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中把蔣百裡、白崇禧等人都列為抗日持久戰思想的先行者。】

哈,是楊天石老先生。怪不得。

之所以說蔣百裡提不出「持久戰」,是因為,「持久戰」的核心在於一個「戰」字!沒有了「戰」,所謂「持久戰」這個理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持久」是指導思想,「戰」是落到實處的戰爭行為。二者缺一不可。以這樣的定義做尺子量一下民國的抗戰,足可以發現,自22次讓日寇滿意的,畢其功於一役的「被會戰」之外,民國再沒有積極的抗日行動,何來「持久戰」?況且,抗日的最終目的是要奪回國土,解放被蹂躪的人民,可是呢,民國有這樣的戰例、戰績麼?顯然是沒有的。當然,民國另一種「戰績」倒是「可圈可點」——皖南事變,神勇啊我的大民國,對外潰敗,只會對內下狠手!當然這路「戰例」不止一個,還有其它,但是都歸於可恥的失敗——典型如黃橋戰役。

所以說呢,民國是沒有「持久戰」這個作戰方式、以及作戰戰果的,那麼,從哪裡能說「持久戰」是民國軍系中的創製?民國根本沒有主動出擊日寇的攻擊作戰,也就無法檢驗民國版的「持久戰」,不經檢驗的「持久戰」理論,是一個曾有的書本名詞呢,還算是真正有大作用的克敵法寶??所謂民國發明了「持久戰」,哪有的事呦!當然,這些並沒有讓果粉們——網絡上的水軍馬甲們和在學界有些牌面的那位「楊學者」收起意淫的心思,還是硬生生地把蔣百裡蔣方震先生推上神壇。而且還找出了這先生的《國防論》做證據。對這個證據,在百度百科蔣百裡詞條裡,有這樣一段話:

【第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佔領的地區提高戰力;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

不止百度詞條,這段話在網路上的角角落落裡,多處可見,但是在《國防論》的原話是怎樣的,或者有相關表述的語句是哪些,在《國防論》裡是找不到的!按著正經的歷史文章寫作規範,如果你要從某人的著述中歸納出著書者的原意,就必須提示給閱讀者:這些「原意」是從哪些章節、段落裡來的。可是,如上的那段「歸納」裡,根本沒有這樣的提示!人家沒有說過的話,硬給杜撰出來,這是穿鑿附會,這對蔣百裡先生是尊重呢,還是無視?

《國防論》,重點的論述是「國防經濟學」,而這門「國防經濟學」以蔣先生對德國在一戰前後的經濟觀察為重點,論說為了準備戰爭,怎樣進行產業布局。在這個與戰爭相關的重頭話題裡,抗戰時期民國一潰千裡的「持久戰」內容根本找不到影子!那麼,把蔣百裡先生抬出來和毛澤東主席爭搶「持久戰」的發明權,著實的可恥!

這部《國防論》,非但找不到果粉們需要的臺面話,而且,有些話簡直是給蔣記民國添堵,請看這一段:

【大戰以後,德國國力,整整損失了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力量,又一律加到了敵人方面去。德國民族要想自強,正要從不可能中求可能,人家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在德國「無米」已成了不動的前提,而生存的火,如果不炊,就是滅亡。所以有米要炊,無米也要炊。說也奇怪,絕處自有生路。他們的方法大概可分為兩種:第一,用人力來補充物力。沒有地,用義務勞動來墾荒。沒有油,用化學方法來燒煤。乃至橡皮肥料等種種。第二,用節儉來調劑企業。沒有牛油,少吃半磅,沒有雞子,少吃一個。可是五千萬造煉油廠,七萬萬造國道,卻放膽的做去。照普通經濟學說來,有些違背自然原理。[《國防論·第一篇 國防經濟學·導言第二種(塞克脫將軍與佛蘭克教授之問答)》]】

就劃線部分來講,未必在講具體的種地打糧,以及吃喝省減。蔣先生的意思是要用人力的勤勉開闢財源、生產物資,彌補財力、物力的不足;同時忍受日用消費品不足的不便,用開源節流得來的的財力大力發展與軍事相關的基礎設施,與工程、工廠,積極備戰。這是一個被壓迫的國家翻身反擊的捷徑。但是他的這個主張,與當時的蔣記民國的主流價值觀是相牴觸的:當時的蔣記民國,上至四大家族,下到最基層小吏,主流價值觀就是貪腐蠹國,縱情享樂,哪裡談得上勤勉開闢財源?他的主張行得通?實際上,他當民國的官,可是思想卻不是「民國人」!不知道果粉、花粉抬出這老先生撐臺面是什麼意思!

《國防論》沒有半句話說到抗戰時的「持久戰」,但是,其中有些闡發卻有很積極的意義,比如《國防論·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國防趨勢·第一章 世界軍事之新趨勢·敘言》裡的這一段話:

【凡是要用現金買的外國貨,雖價值不過一毫一釐,都要鄭重斟酌,能省則省,凡是一件事業,可以完全用國內的勞力及原料辦的,雖幾萬萬幾十萬萬儘量放膽做去,所以現在德國一會兒沒有雞蛋了,一會兒沒有牛油了(因為農產不夠須從外國輸入),窮荒鬧得不成樣子可是一個工廠花上了幾千萬,一條國道花上幾十萬萬,又像闊得異乎尋常。國防的部署,是自給自足,是在乎持久……】

這是近百年前的智者在對中國人諄諄教誨:強敵在側,隨時可能有戰爭的情形下,就要有充分的準備。想在戰爭中不被敵人拖垮、拖敗,那就必須走「大而全」的路子,戰爭需要的所有物資,必須立足本國自己解決,誰都不靠,誰都不求!哪怕與主流經濟原則相悖,也在所不惜!蔣百裡的這個論說,對中國這樣反侵略、或即將反侵略的國家適用,就是對德國這樣發動侵略的國家一樣適用;在面臨戰爭時適用,在和平時期一樣適用。

不過這樣的主張,在民國時候,就是個夢。民國,乃是海龜秉政,一切的一切,唯洋是從,什麼都要從外國進口,受制于洋人。就打仗所需的武器裝備說,儘管民國中央、以及地方軍閥有零散建立的兵工廠仿製外國軍械,但是各路武裝都沒有把大力發展軍工當成頭等大事來抓,仿製武器的產量很少,絕大部分武器裝備還要依賴外國進口。一朝全面抗戰開打,英、法拒不支援,美國「現購自運」,作戰急需的武器裝備近乎於斷絕。數千裡的大潰退有這個「功勞」;而且為了一條外援入華的滇緬公路的暢通,民國精銳一直與日軍在中、緬、印三國間輾轉血戰,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做「一堵擋風的牆」!等到道路暢通時,抗戰基本接近結束了,這樣的作戰有什麼意義?其次還在香港問題與西藏問題上受英國的壓制,屢屢受辱,國體何存?說起來有什麼「駝峰航線」一縷不絕在吊命,可是,在戰後「中美商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幾乎把中國咬殘……不提了不提了!仰賴外國,自絕生路!

蔣百裡固然是個海歸,但是,與民國絕大多數「胡適牌」的海歸「肉罐頭」大不一樣,他真是為中國的安危竭誠盡力!

蔣先生的教誨,不僅僅對民國有效,對我們當下更具警醒作用!這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解毒劑!我們要當飯大口大口的吃,吸取自力更生的營養,長獨立自主的腦袋!這一點的反證,最近我們可知的,血淋淋的例子就是中興的名存實亡,還有C919的發動機被斷供。

儘管蔣百裡高明如斯,但是,《國防論》裡就是沒有抗戰時候「持久戰」的影子。這是為什麼?這是他的學問養成過程中的短板所限,他在日本學過軍事,又在西歐遊歷,在這兩個地方,全民參與的「持久戰」是沒人研究的。尤其是當時中國,早已國門洞開,敵寇長驅直入,在某些沿海地區已經反客為主的情勢下,怎樣發動全國百姓參與到抵抗外侮的人民戰爭中來的方略,在蔣百裡求學的日本、西歐根本沒有存在的土壤。

蔣百裡最先是在日本學軍事。日本近現代軍事學兩個師承:陸軍效法德國,海軍效法英國。都是西方大國的學問。蔣百裡是學陸軍的,從最終的師承來講,他的軍事學問來自歐陸強國德國。當時的日本陸軍老師——德國的兵法怎麼樣呢?據現在圍觀歷史多多的人研究,當時西方大國的軍事理論糟糕得很!跟著一個妄人走了邪路,到現在都還走不出來。不是說德國出了克勞塞維茨麼?不是這先生寫了《戰爭論》麼?這個倒是不假,然而歷史的實像是:歐陸的陸戰軍事學並沒有跟著克勞塞維茨走。為什麼?包括德國人在內,幾乎所有西方的軍人和研究軍事理論的人都覺得克勞塞維茨的書「艱澀難懂,含糊不清,用處不大或基本沒用」。有個研究第二帝國的史學家,引用俾斯麥的一句話概括了當時人們對克勞塞維茨的書讀不懂的現象:

【很慚愧,我沒有讀過戰爭論。】

但是,到了施裡芬、小毛奇那一代人,不讀《戰爭論》已經不是一個覺得慚愧的事情了。因為他們相信另一位尊神——約米尼,一個與克勞塞維茨同時代的人。當時的現象,用一個著名的戰略史家很不客氣的評價來講,就是:

【統治西方大國軍事思想的基本上是約米尼,是約米尼式而非克勞塞維茨式的看法。就是對《論戰爭》的解讀,在相當長時期的西方軍人中間都採用約米尼的思想方法,就是將《論戰爭》當作了一種所謂operation nanunal——作戰手冊,在裡面找怎麼來打勝仗,怎麼來尋找戰略規律和戰術規律。】

文字裡的《論戰爭》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解讀《戰爭論》應該用克勞塞維茨的思維方法,但是西方大國的軍人們卻要用約米尼式的膚淺讀法解讀,真可謂暴殄天物。約米尼這個人在拿破崙風頭正健的時候給拿破崙手下的內伊將軍做過參謀,最後又給拿破崙做過參謀。憑著這麼一段經歷,他成了拿破崙兵法的最權威的「闡釋者」。此人出書不少,幾乎可以說是著述等身,當整個歐洲都在拿破崙的凜凜威風下瑟瑟發抖的時候,他的那些著作頓時就有了N多的歐洲上層擁躉和粉絲——因為他給拿破崙做過參謀麼,是拿破崙兵法最直接的見證者麼!不讀他的書,讀什麼!

他的兵法核心三點:

【第一、戰略是戰爭的關鍵;第二、戰略都是由不變的科學原理支配(或者說由他發現的不變的規則支配);第三、這些不變的戰略科學原理總的來說規定,要取得戰役或戰爭勝利,就必須集結優勢兵力,在某個「決定性的點」(some decisive point)上進攻較弱的敵軍。】

這樣的所謂兵法,以「科學規律」為核心的兵法,貫穿始終的是一個「不變的科學原理」,把戰爭這種紛繁複雜的人類暴力活動簡化到了和做幾何習題一樣的簡單程度。這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打仗,最忌諱的就是這個,可是約米尼就愛鼓吹這個,一大堆的歐洲上層也跟著學這個。然而事實上,自己一方沒自己想的那麼聰明,對手一方沒自己想的那麼愚蠢,大家都在找那個「決定性的點」,最後不約而同地都在同一個點上和對手「槓」上了,那就集中所有兵力打消耗戰。最後的結果就是一戰時候的「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馬恩河等等傷亡巨大的消耗戰。

日本的陸軍學問也從歐洲學能耐,學到的也是那個能耐。而這位蔣百裡先生去日本學軍事,學到的也只是這樣的能耐。

那麼歐洲受約米尼影響的兵法中有沒有「論持久戰」的那份兒智慧呢?沒有!這是約米尼自己說了的,他承認:

【集中大量優勢兵力、在具有決定性的點上進攻敵軍這一原則有一大類例外。這類例外有時候他稱作「civil war」(內戰),religious war(宗教戰爭),national war(民族戰爭)。他也承認有這些例外,他們不是正規軍彼此的戰爭,而是有廣大的民眾被發動起來參與的戰爭。】

約米尼的「不變的科學原理」指導的戰爭中,是沒有這些「有廣大的民眾被發動起來參與的戰爭」的。在研究這一大類戰爭方面約米尼的兵法是空白!而被約米尼影響至深的西方軍人們也就沒有下功夫對這樣的戰爭進行深入研究。日本人也一樣,他們也不下這個功夫。所有從日本軍校學能耐的民國軍官們一樣不學這個能耐,一樣從日本人手裡學二手的歐洲約米尼戰法。所以當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國軍的「被會戰」和日軍的會戰都成了典型的約米尼式的死「槓」,在一個點上和擁有優勢火力的日軍死磕硬打,一場場的會戰下來,單兵素質,組織能力又全低下的國軍一敗再敗敗了又敗。這都是必然的。

思維正常的人,動動腦筋都知道約米尼是個既詭詐又愚蠢的人物。他把需要發動民眾參與的civil war」(內戰),religious war(宗教戰爭),national war(民族戰爭)排除在他的研究範圍之外,好似中國一個古代笑話:中箭的人來找外科大夫求治。大夫用鉗子把露在皮肉外的箭杆剪斷,對傷者說,我是外科大夫,不管你肉裡的箭頭,肉裡的箭頭是內科大夫的事,找他去吧。這就是他詭詐的地方;愚蠢,他根本沒有能力研究戰爭!

有這麼一個「戰爭藝術家」做老師,歐洲、日本的戰爭藝術低下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被約米尼洗了腦的日本軍隊和中共領導的遊擊戰比拼起來,它就處處無所適從。因為中共領導的遊擊戰,乃是基於全民動員的民族戰爭,是約米尼不研究,歐陸軍隊不下功,日本軍隊根本無知的,「有廣大的民眾被發動起來參與的戰爭」!在中國遊擊戰波及的所有國土上,處處都是打擊日寇的戰場,根本沒有歐洲軍事教科書上的明確的戰線劃分,更沒法子找那個可以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殲滅敵軍的「決定性的點」!這樣的民族戰爭恰恰是約米尼不研究的,也是歐洲不研究的,更是日本人不研究的盲區!日軍怎麼能在這場戰爭中如同打國軍那樣順手?怎麼可能打得贏?很可惜的是,蔣百裡先生的軍事素養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培養的。

蔣百裡先生是當時中國的精英階層,他要想跳出約米尼設下的局限,那就必須像毛澤東那樣深入底層民眾中間,親身參與他們對抗強敵的搏殺與戰鬥,在戰鬥中體會認識民眾的力量!可是這位精英會有這樣的經歷麼?沒這個經歷,那也就創製不出抗戰時期,中共的「持久戰」!如果,他有融入民眾的經歷,參與過中國底層民眾對蔣記民國的反剝削、反壓迫戰鬥,那麼,以他的能力,是可以在抗戰中有真正的理論建樹的。可惜,他走的路子,一直是精英路子,不與民眾結合,他在理論上的建樹也就有限,與「持久戰」無緣。

日本人奈何不了中共的,以全民動員為根基的,以「論持久戰」為指導的遊擊戰;希特勒也奈何不了狄托的遊擊戰;美國越戰中奈何不了南越的遊擊戰;早幾年美國人信誓旦旦在伊拉克的反恐虎頭蛇尾,這都是約米尼的陰魂不散啊!真正的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在西方軍事理論中早已死了!沒有人讀通克勞塞維茨,打真正的「持久戰」,西歐人不能,日本人不能,蔣記民國也不能!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蔣百裡與「持久戰」無關,但是,也不掩《國防論》裡有些見解的恆久警世功用,比如這一段:

【在這時期中,德國參謀本部出版的兵學季刊中有一篇《戰爭與金錢》的研究。(此文我於民國五年為解說孫子作戰篇起見曾經譯出,託東方雜誌發表,不幸的遭了奉璧,所以始終沒有與社會相見。亦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此不很注意。)後來又有一篇《戰爭與民食》研究。偌大一個兵學研究機關,於範圍最廣闊,事件最深刻的經濟問題戰前只有一篇論金錢一篇論糧食的文章討論到戰時經濟。民間的經濟家也只有一位雷那先生的《德國國防力的財政動員》。

到了八月一號宣戰,八號賴脫腦就就提出統制原料的建議於政府。在軍政部內因此添設了一個資源局,但是內務部卻拒絕了。理由是軍事所需的原料,已由軍部與商人訂約承包,到期不交要受罰的(賠錢。)現在統制原料反可使社會不安。那裡知道封銷政策成功,有了現金,還是買不了東西。可見當時以世界經濟市場為根據的頭腦,對於戰爭的新經濟事實的觀察,是如何謬誤。……

軍事範圍擴充到民生問題,而內政上就發生了許多扦格。戰事進行中防市儈之居奇,於國民生活必需品,政府加以一定的價格,不準漲價,這是正當的;但是軍需工藝品是目前火急所需要。軍部卻不惜重價的購買。其結果則工廠發財,農民倒運。多數的農民,投身到工廠去,輕輕地暗暗地把土地放棄了。經濟生活根本的動搖了,社會的不平衡一天重似一天,而百戰百勝的雄師,遂至一敗塗地。

這段話字兒不少,不過說的意思卻很簡單明了:在蔣先生訪問德國時候,戰爭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研究者不多;德國不對工業原料進行統一管理,反而要將原料來源受制於商人(資本家),結果戰爭開打,有錢買不到「原料」;只對民生日用品進行限價管理,農民利益受損,卻對「軍需工藝品」價格放任「經濟市場(市場經濟)」進行定價,結果「工廠(資本家)」大發橫財。農民破產進工廠謀生,農業凋敝,國本動搖,戰爭失敗。

教訓呢?大戰在即,不可對大資本家放任,應嚴加督管,決不能把軍需品價格的定價權拱手出讓,國家應該緊緊抓住;工業原料應該由國家全面管制,絕不允許資本家們染指其中!推而廣之,國家經濟體系中的所有戰略行業,私營經濟佔比要小,儘量的小,最好杜絕私營經濟!

這是蔣百裡先生在近百年前,冷眼旁觀德國後的智識。

這樣的智識,不僅僅是蔣百裡個人的所得,我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也有相同的卓識。在我們開國第一戰時:志願軍戰士在朝鮮的冰天雪地裡與美軍浴血奮戰,但是國內一些不法資本家卻拿用過的藥棉做冬季的軍服,活活凍死的志願軍戰士不知多少!好在當時的人民政府手段如雷霆,及時將罪孽深重的不法資本家們嚴厲鎮壓,才遏止住這股妖風——「三反五反」中的「五反」就是針對這個的!

這樣的智識,在當下,戰爭威脅還不是十分緊迫時,仍有警世意義:我們的稀土資源被資本家們非法賤價盜賣多少,有個準確數字嗎?

再比如不久前的抗疫戰爭中急需的防護口罩,沒有疫情時,是個低價微利商品,但是疫情洶洶而來後,轉瞬間成了戰略物資。且不說口罩價格飆漲到多少,就是其中的核心原料熔噴布,價格也是一飛沖天。平時價格1.8-1.9萬/噸,但是最高飆漲到46萬/噸!這是在發國難財!單是這樣發國難財,還不是最兇殘狠毒的,更狠毒更沒人性的是製造偽劣熔噴布,再用偽劣熔噴布製作毫無防護力的假口罩!這都是不法資本家的難看吃相!(CCTV-1綜合頻道 《今日說法》 20200529 嚴打倒賣熔噴布)

蔣百裡,《國防論》,智識多多,值得我們細細捧讀;然而,這先生沒說過,這本書裡也沒有寫「持久戰」是明白且肯定的,不可為了什麼齷蹉心思胡亂「解讀」,甚至於杜撰胡編!

【長河紅陽,察網專欄作家】

相關焦點

  • 他是首個日本軍校考第一的中國人,提出的理論預見整個抗日戰爭
    在甲午戰爭到抗戰爆發的這幾十年裡,中國不斷派出留學生前往日本軍校進行學習、深造,這其中也不乏閻錫山、何應欽這樣知名的人物,在這數萬日本留學生中,有一個中國人的成績十分好,甚至還考過日本軍校的第一名,但是他與閻錫山、何應欽這些人不同
  • 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
    一、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意義 搞清楚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就可以十分明確地說明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為什麼不是「抄襲蔣百裡的《國防論》和《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為了否定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挖空心思抹殺毛澤東軍事思想代表作——《論持久戰》的創新性價值。
  • 蔣百裡:一個讓日本陸軍蒙羞的中國將軍
    一個名叫荒木貞夫,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將、陸相、甲級戰犯,一個名叫真崎甚三郎,後來的臺灣總督、陸軍大將、二二六事變的幕後黑手……此外,這一期裡面的日本畢業生還包括如下名字:小磯國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稱日本陸軍的一代精英,皆慘敗於蔣百裡、蔡鍔之手。從此以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規定中國留學生必須與日本學生分開授課,以免同樣場面重演。
  • 真相︱蔣百裡曾經榮獲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第一名?
    不過,相較於軍事專業,蔣百裡生前似乎更愛著書立書乃至閒來賦詩。除了寫過《國防論》這類軍事理論專著外,還寫過《歐洲文藝復興史》、《日本人》這樣與軍事專長並無直接關係的大作。蔣介石則看重蔣百裡曾留學日本並遊歷歐洲多國的經歷。抗戰前夕,曾派其前往德國、義大利洽談軍火合作事宜。
  • 民國將軍蔣百裡終生以抗日為己任,居然娶日本老婆還生了5個女兒
    隨後,蔣百裡掏出手槍,瞄準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開一槍。幸運的是子彈未中要害,他沒有性命之憂,但需要及時救治。應當局要求,日本駐華公使館派了一位軍醫和一個叫佐藤屋登的女護士從北京趕來,對蔣百裡進行救治。日本醫生來後,查看傷情,發現無需手術,建議蔣百裡長期靜養,尤其需要精神安慰。恰在此時袁世凱傳話說,必須留一人照料蔣百裡。
  • 淞滬會戰的意義和作用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100餘萬,國民政府投入兵力70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30萬人(有說20多萬的,還有說40萬的)。而相對中國來說也就具備了較大的戰略縱深,從而能實施蔣百裡在「國防論」中、和蔣介石在廬山抗戰宣言中「持久戰」的方針:「……實行焦土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以空間換時間,苦撐待變……,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弱,皆有抗戰守土之責,唯有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才有望獲得最後勝利……。」正是基於這種戰略思想,蔣介石主動發動了淞滬會戰,把日軍的主力及本土部隊,源源不斷地吸引到淞滬戰場上。
  • 《論持久戰》出版後,有沒有流傳到日軍手中?看完又作何評價?
    在開篇就提到了社會上廣為流傳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主席認為這都是些假大空的幻想,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應當認清現實,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當時的"國母"宋慶齡女士看到以後感到十分的震驚,她對身邊的人說:"好啊,太好了。我們中國就需要主席這樣的人,就需要《論持久戰》這種文章"。
  • 把《論持久戰》的精髓運用到中考高考學習中,戰無不勝!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和精良的武器裝備,曾使國內出現了「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十個月之後,1938年毛主席的著作《論持久戰》發表,毛主席批評了兩種錯誤觀點,分析了抗日戰爭的性質,提出了戰爭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創造性提出多種如「運動戰」、「遊擊戰」、「陣地戰」等戰略方法,以持久戰思想武裝全黨全民族,「兵民是勝利之本」。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
    對抗戰開始以來十個月的戰例,日軍所表現的進軍特點,戰場表現,毛澤東同志十分敏銳地指出其大錯有五:逐漸增加兵力、沒有主攻方向、沒有戰略協同、失去戰略時機、包圍多殲滅少;而中國在強敵之前仍可以抓住敵人的主觀錯誤取得如臺兒莊戰役的勝利和平型關大捷,說明日本並非不可戰勝。這種貫通古今的論述雄辯地支撐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論持久戰》的核心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