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與技術比較分析 - 基礎設施_CIO時代網...

2020-12-17 CIO時代網

  超融合目前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現在賣HCI(超融合)產品的廠商都是過去賣X86伺服器的或是賣分布式存儲軟體的,因為HCI架構主要是以軟體定義為基礎,再結合X86硬體產品進行銷售。國內主流的HCI產品廠商,除了傳統的聯想、華為、H3C等硬體廠商,甚至還有深信服這類安全廠商也在做HCI產品。其他新興的廠商有達沃時代、大道雲行、StorWind、青雲HCI、SmartX等,這些廠商的市場份額雖然不大,但是每個產品卻有自己不同於其他廠商的特點,可以適應多種不同的應用場景和環境。

 

  問題總結:

 

  本期活動對國內主要幾家超融合產品的特點、優勢和區別進行了對比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討論問題:

 

  1、國內外超融合產品市場和具體應用情況

 

  2、國內外超融合產品的主要區別

 

  3、國內外超融合產品的一些技術問題

 

  討論問題總結一、國內外超融合產品市場和具體應用情況

 

  1.國內外超融合產品主要有哪些?

 

  解答:HCI最初的領導者是Nutanix和VMware這些軟體廠商,最早2011年就推出過超融合產品。在他之後有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Pivot3等廠商之後,後來VMware也加入了這個領域。但是這些後來的廠商直到2013~2014年才推出首款產品。至於國內市場就要更晚一些,基本都是2014年後才逐漸推出自有產品。

 

  目前主流產品主要有:

 

  國外的有:Nutanix、VMwareEVO:RAIL、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等。

 

  國內的有:SMARTX、深信服、達沃時代、大道雲行、華為FusionStorage、青I等。

 

  主要產品特點和現狀,詳細可以參考我分享的文檔。

 

  Nutanix和國內聯想合作:2U產品,採用X3650伺服器,封裝Nutanix軟體

 

  Simplivity:採用Cisco或Dell的定製伺服器,支持VMware;

 

  VMware 的EVO:RAIL:提供純軟體部署,硬體由認證的合作夥伴提供,只支持VMware vSphere;EMC推出了vxrail,賣的比較火,最大支持64節點。

 

  華為FusionCube:採用自家定製的x86刀片伺服器,一體化產品。但是部分產品存儲節點和計算節點是分開的,只能算是一體機。

 

  青雲QingCloud一體機:預集成了虛擬化平臺、雲平臺管理軟體、SDN網絡和分布式存儲。但是最近青雲好像熱衷於提供基於超融合架構的私有雲服務,賣服務比較多,產品比較少。

 

  SMARTX:主要是軟體,配置管理一套系統,支持水平擴展,支持商用x86伺服器。現在也有硬體產品,Halo一體機,整合了SMARTX的ZBS分布式存儲管理軟體,適合不同用戶選擇。

 

  Zetta(中科雲):中科融合存儲系統是一款自主研發、針對海量數據及高並發I/O應用而設計,集硬體平臺、先進的分布式存儲系統和智能管理功能於一體的存儲產品。

 

  深信服:而相比於國外廠商,深信服的超融合方案會更加全面。除了存儲和計算資源,還特別是包含了網絡資源,並且提供完整的2-7層網絡服務。

 

  超融合廠家陣營:

 

  超融合廠家陣營: 放大圖片

 

  領導者領域:Nutanix排第一,毫不意外,SimpliVity與Nutanix極為接近排第二,然後Pivot3第三,這就讓人意外了。

 

  卓越表現者領域廠商有Atlantis, HyperGrid,EMC,VMware, Stratoscale,華為,HPE和思科,ScaleComputing是唯一的競爭者,而其它領域沒有廠商。

 

  Pivot3為什麼得分這麼高?部分歸因於它的「高齡」——比Nutanix或SimpliVity建立要早,另外還有市場表現力好——該公司自稱擁有超過1600位客戶,還是最大的兩個超融合數據存儲集群之一的核心。

 

  引用Forrester的結論就是「Pivot3是一個強大的參與廠商,尤其是當要求包含PB級數據存儲時,它的空間有效數據保護還可以降低成本。」

 

  觀點:

 

  1.Atlantis對比而言算是後起之秀,擁有較小的市場領域但因為其綜合能力而處於強勢地位。

 

  2.Gridstore在微軟專用化方面獨一無二,目前僅支持Hyper-V和集成微軟的環境,Gridstore解決方案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的服務質量能力,允許多個類型虛擬機的定義,並確保最大和最小值輸入/輸出(I/O)的性能水平。

 

  3.EMC對加入全行業轉向軟體定義基礎設施環境處在有利位置。(報告中並不包括VxRack,只有VxRail。)

 

  4.在廠商群中,Stratoscale是擁有更高級的工作負載與數據遷移功能的廠商之一併集成高可用性。

 

  5.VMware宣稱VSAN擁有4000以上用戶,這將使它成為該市場部署最廣泛超融合解決方案的廠商。

 

  6.思科的HyperFlex處於早期階段,影響了思科的本次評級,Forrester對思科的基礎UCS平臺給予了極大的認可,HyperFlex的「仕途」應該會扶搖直上。

 

  7.HPE的產品也處於它的早期階段,它在HCI細分市場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迅速改善。

 

  8.華為提供FusionCube,支持不同的虛擬機管理程序,其產品看來技術成熟,但數據服務是弱項,界面使用相比其他廠商更為方便。

 

  ScaleComputing的總結是:「一家小型公司但有一個很大的用戶基礎。」

 

  超融合是存儲市場熱點之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廠商試圖吸引和掌握市場份額,競爭漸趨白熱化。

 

  超融合的市場還在成長階段,未來的盤子足夠大,各個玩家之間的關係其實是競合關係,尤其是超融合廠商,由於在計算平臺領域是中立立場,既支持VMware,也支持OpenStack以及KVM、Hyper-V等其它架構,因此在未來與另外兩大陣營之間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2.國內外廠商關於超融合產品的目標細分市場定位以及技術發展趨勢?

 

  解答:不管是國內廠商還國外廠商,超融合產品的目標市場都是替換現有數據中心的虛擬化環境,簡化IT架構。

 

  那些目前運行在物理硬體上的應用最好還是繼續保持運行在物理硬體架構上。所以,除了那些目前仍然需要直接運行在物理硬體環境中的應用程式,外,都是超融合架構的目標市場。

 

  在技術的發展上,國外產品都以自有產品為主,包括Nutanix和VMWARE的VSAN。如果部署了以後,只能按照廠商的這條技術路線去擴展。而國內由於技術能夠有限,基本都是以開源技術深度優化和整合為主。優勢是比較開放,可以支持多種虛擬化平臺,用戶選擇可以多一些。

 

  3.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對於數據共享的具體應用方案?

 

  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基本採用軟體定義存儲SDS來解決了虛擬化存儲問題,提供一個大容量的數據存儲池,這裡需要說明的是SDS是指ServerSAN,由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提供分布式塊存儲。而當前的客戶在生產環境還是對虛擬機及物理機都有著數據共享的需求,比如應用程式的HA等,這就需要分布式文件系統或者NAS存儲系統。目前超融合架構產品普遍缺乏,在實際環境還是需要獨立部署外部的NAS存儲系統,當前哪一家超融合架構產品可以提供相應解決方案?

 

  解答:很多超融合廠家針對底層數據存儲採用ceph。Ceph是一個分布式存儲系統,支持對象,文件,塊接口。

 

  分布式存儲的應用場景相對於其存儲接口,現在流行分為三種:

 

  1.對象存儲: 也就是通常意義的鍵值存儲,其接口就是簡單的GET,PUT,DEL和其他擴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等。

 

  2.塊存儲: 這種接口通常以QEMUDriver或者KernelModule的方式存在,這種接口需要實現Linux的Block Device的接口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接口,如Sheepdog,AWS的EBS,青雲的雲硬碟和阿里雲的盤古系統,還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塊存儲的接口)。

 

  3.文件存儲: 通常意義是支持POSIX接口,它跟傳統的文件系統如Ext4是一個類型的,但區別在於分布式存儲提供了並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儲的接口),但是有時候又會把GFS,HDFS這種非POSIX接口的類文件存儲接口歸入此類。

 

  眾所周知,很多傳統廠商如日立、富士通等存儲大廠也採用了Ceph作為它們存儲硬體的載體,Ceph能提供企業級的存儲服務一定有它的優勢,才能讓傳統的存儲廠商棄而採用開源的存儲方案。

 

  彈性的數據分布策略和物理拓撲輸入實現了高可用性和高持久性,Ceph的高性能重構還體現在利用CRush算法對數進行約束,避免數據分布到所有的集群的一個節點上,利用Ceph設計並提供的一個由CRush算法來支持一個高自由化的存儲集群的設計,實現高可靠性,高持久性,高性能。

 

  對於數據共享當前很多超融合架構產品都可以提供相應解決方案的!

 

  4.超融合的應用範圍?

 

  是不是超融合大多適用於大數據分析上,主要是在線分析型應用和資料庫?

 

  解答:首先,超融合系統適用於IT環境的所有應用類型。

 

  其次,超融合系統的首要目的是管理虛擬化環境,那些目前運行在物理硬體上的應用最好還是繼續保持運行在物理硬體架構上。所以,除了那些目前仍然需要直接運行在物理硬體環境中的應用程式,我不認為存在一種特殊的應用程式不能被部署在超融合的基礎架構中。

 

  最後,只需超融合群集規模足夠,能提供的足夠的性能,超融合架構是可以跑在線分析型應用和資料庫的。

 

  5.超融合是否可以支持一切系統?

 

  現有情況描述:

 

  公司現有業務系統多套,OA、CRM、MAIL、等等20多套,現每個業務系統都跑在不同的X86伺服器、POWER小機上,後期管理十分繁瑣,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員。

 

  數據日益增多,現有數據3T,每年會有500G的增長量,現還需考慮媒體文件存檔,大概一年需要800G文件存檔。

 

  問題:

 

  1、OA、CRM、ERP等大型信息系統,是否能跑在超融合上,如何設計架構?

 

  2、Oracle是否能夠跑在超融合上?

 

  3、超融合概念是「軟體定義一切」,但經過了解目前只是軟體定義存儲,CPU、內存是否也能夠融合,CPU使用高時,如何解決這個瓶頸?

 

  4、數據量較大,增長量快速,是否適合超融合架構?與傳統存儲有什麼優勢?

 

  解答:超融合以現階段的產品能力而言主要用於支持應用運行,小型資料庫,而不適合大型的資料庫。所以你問題裡的OA、CRM、ERP理論上都可以,但資料庫組件建議放置在外。

 

  具體解決:

 

  1、大型信息系統理論上可以跑超融合,只要超融合的規模足夠大,整個超融合架構群集的性能要大於大型信息系統的需求,就可以上,架構上都是分布式部署,根據性能需求配置節點數量。

 

  2、Oracle目前有單獨的超融合架構系統,類似於ORACLE推出的一體機,可以保證性能和穩定性,但是一般的超融合架構不建議上。

 

  3、軟體定義一起,在CPU和內存上還是遵循虛擬化層的定義,這個主要看你選用什麼樣的hypervisor,例如VMware就可以動態調節CPU負載,這個已經是成熟的技術,超融合只是將不同的hypervisor整合到一個統一的設備中。

 

  4、數據量較大,增長量快速,非常適合選用超融合架構,因為超融合架構在擴展上非常靈活,需要擴充時,只需要按需增加節點,而不會影響原有的節點,而且還會提升整個超融合架構的性能。與傳統存儲相比具有按需擴展,使用靈活,系統使用率高等特點。

 

  6.超融合架構如何幫組企業實現最好的轉型?

 

  解答:隨著時代發展,採用的 x86 伺服器+網絡+共享存儲的傳統三層架構逐漸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給業務的快速擴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各種業務的不斷推出,虛擬機的數量不斷快速增長,物理伺服器和傳統集中存儲已不能滿足業務快速增長的需求;

 

  其次,在伺服器擴展方面,由於傳統物理伺服器解決方案部署複雜、實施周期長,不能實現快速交付,從而延緩了公司業務的快速擴展;

 

  第三,在購買方面,傳統解決方案購買流程複雜,周期長,難以實現按需購買;

 

  第四,在運維管理方面,管理窗口多,部署和運維人員多,運維難度大,對專業技術人員也有大量需求,這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人力成本壓力;

 

  第五,在售後服務方面,需要伺服器和存儲廠商等多方技術進行支持,因而在故障發生的時候,實效型很差,增加丟數據的風險。

 

  在仔細分析公司的實際需求之後,採用新的 IT 架構解決這個難題,並對新架構提出了如下需求:

 

  首先,由於機房空間有限,需要採用高密度的架構解決方案。在有限的空間裡滿足網絡、存儲、計算的要求;

 

  其次,要求該架構彈性可擴展,並且具有穩定可靠、易於維護、高性能的特性;

 

  第三,由於傳統架構無法實現持續的可擴展性,使得性能無法保證。很多創新業務轉型,網際網路規模化的特點都需要高可靠及可持續的服務能力;

 

  最後,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規模化增長,業務規模無法預測,資源的變更頻繁,需要及時滿足不同業務的資源配置需求,持續降低運維成本和機房設施成本。

 

  因此,新的 IT 架構應採用與網際網路企業類似的 IT 架構——超融合架構。

 

  討論問題總結二、國內外超融合產品的主要區別

 

  1.各個廠商之間的超融合產品的區別是什麼?

 

  解答:HCI基礎架構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種:純軟體方案,例如Nutanix和VMware的EVO:RAIL,支持安裝到X86架構的伺服器上,只需要購買軟體許可授權即可,使用方便靈活。

 

  第二種,軟硬結合,例如Nutanix軟體+聯想X86伺服器就變成了聯想HX超融合一體機,VMware的EVO:RAIL+EMC(DELL)的X86伺服器就變成了VxRail超融合一體機。購買硬體的好處是使用方便,開箱即用,穩定性也比自己組裝的要好,安全可靠有保障。

 

  目前市場上的超融合架構產品都是基於這兩類產品進行銷售。

 

  二者怎麼選擇?建議技術型企業選擇軟體方案,使用靈活又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想省事,就直接購買硬體產品,部署又快又方便。

 

  以下是目前主流的5個廠商的超融合架構產品分析,可以看到:

 

  1、國外產品在虛擬化產品支持方面比較保守,只支持特定的Hypervisor ,而國內的廠商除了華為(只支持自家的和VMware),對Hypervisor 的支持都比較好。

 

  2、群集規模,除了Nutanix,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限制,都不是完全能夠做到無限擴展,因為群集規模越大,管理和性能平衡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目前國內外廠商都有純軟體和一體機的方案,大家可以按需選擇。

 

  4、分布式存儲技術,做為超融合的核心技術,目前各超融合廠商的技術都做的比較好。但是國外的廠商Nutanix和VMware VSAN都是自己研發的,國內的廠商都是基於開源產品自己優化和修改的。優點是開放性比較好,缺點是穩定性可能會稍弱一些。

 

  5、在管理方式上,各家都有自己的管理工具,都支持B/S的管理模式。

 

  下面是一些產品的優勢對比分析:

 

  1、Nutanix

 

  優勢:

 

  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的領導者,Nutanix已經部署在全球6000+家企業,並且是公認的最領先的分布式文件系統,擁有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正式批准的分布式軟體架構專利(US8,601,473).

 

  Gartner2015/2016:魔力象限,Nutanix是集成系統的領導者

 

  品牌知名度很高,具有深厚的技術沉澱,產品功能穩定完善,超融合生態鏈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全球白金贊助商Dell,Lenovo

 

  全球金牌贊助商Mellanox,Commvault,Citrix,

 

  合作夥伴Veeam,中科慈航,英邁中國,偉仕佳傑,博雅軟體,長虹佳華等。

 

  不足:

 

  只提供一體機的方案,價格昂貴,不支持伺服器利舊。

 

  如支持的Vmware和Hyper-V計算虛化,客戶需要從第三方單獨購買授權。

 

  Nutanix是VMware的合作夥伴,但現在已經變成最大(潛在)的競爭對手,雖然合作尚在。

 

  鬆耦合帶來CVM消耗資源較高,至少要24GB內存,8個vCPU。

 

  Nutanix售後服務不足:

 

  計算和存儲分離,出故障容易扯皮;

 

  本土沒有研發團隊

 

  2、Vmware

 

  ①VxRail 最小規模4節點起配,擴展時只能以2 節點為單位進行擴展,只能擴展同型號節點,由於VxRail目前的配置型號是固定的,無法靈活定義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的數量;

 

  ②VxRail只能使用vSphereEnterprise Plus License;

 

  ③只支持vSphere快照,VMware 推薦快照鏈不超過2-?‐3 個,且單個快照不超過24-?72小時,以免影響虛擬機性能;

 

  ④無內置連結克隆功能,無法快速、批量部署虛擬機;

 

  ⑤不支持冷熱數據分層,70%的SSD 作為Cache 使用;

 

  ⑥不支持數據本地化,儘可能保留數據在節點本地,避免不必要的跨網絡數據訪問,以實現快速的本地IO吞吐;

 

  ⑦不支持數據自動平衡,無法對每個節點本地磁碟容量進行數據平衡,在不影響數據本地訪問的情況下,保證所有節點磁碟利用率基本一致;

 

  ⑧Dell由三家公司組合而成,內部關係複雜,有競爭有合作,產品整合任重道遠;

 

  1.Vmware純軟派:vSphere+VSan

 

  2.VCE聯盟集成派: Vmware+伺服器+EMC存儲服務

 

  3.Dell OEM派: Nutanix軟體+Dell伺服器

 

  ⑨本地響應過慢、定製需求無法實現。

 

  3、深信服

 

  品牌知名度高,渠道豐富

 

  深信服做網絡安全出身,所畫即所得的部署模式和網絡層的深度集成卻讓人印象深刻,非常適合SMB客戶從網絡安全到基礎架構的一攬子交付需求。

 

  配合虛擬桌面方案,優勢明顯(虛擬桌面的性價比很高)

 

  深信服超融合系統採用GlusterFS,其優勢:

 

  ①擴展性和高性能

 

  ②高可用性

 

  ③全局統一命名空間

 

  ④彈性哈希算法

 

  ⑤彈性卷管理

 

  ⑥基於標準協議

 

  劣勢:

 

  2015年10月份加入了超融合的戰場,坦率的說在狹義的超融合架構(伺服器+存儲+虛擬化)上平淡無奇。

 

  GlusterFS不是一個完美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這個系統自身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眾所周知的元數據性能差和小文件存儲效率和訪問性能很差。

 

  ①底層文件系統更適合一次寫入多次讀取,實際處理性能會比元數據系統差很多。當集群規模變大以及文件數量達到百萬級別時,性能直線下降。(銷售內部不推超過10個節點以上的方案)

 

  ②集群管理模式採用全對等式架構,大規模集群管理應該是採用集中式管理更好,不僅管理簡單,效率也高。

 

  ③全對等式架構導致每次文件讀寫請求響應都是廣播行為,所有節點都要參與一致性檢查,其網絡負擔比較重。

 

  4、H3C VS HuaWei

 

  優勢:

 

  大品牌,大集成商,大客戶,大規模,軟硬體產品線豐富,各種集成方案

 

  不足:

 

  非專業超融合廠商

 

  Huawei從FusionCube拆分出來的FusionStorage,通過Hypervisor集成或作為其堆棧的一部分而搖身一變成為時髦的「超融合」,但從規格、指標來看,與「原生」的超融合架構仍然存在差距(仍然基於存儲SAN 架構)

 

  Huawei的FusionStorage則除了支持VMware和KVM外,自己也有基於Xen開發的FusionSphere虛擬化平臺。

 

  專業專注其硬體銷售,華為華三互為主要競爭對手,關注於大型方案,對中小企業客戶關注不多,整體方案硬體成本高,採用傳統伺服器產品。

 

  聯想

 

  優勢:

 

  超融合不需要存儲,但一定要部署在伺服器上。而伺服器則是聯想企業級最強的地方,與Nutanix合作推出的超融合HX系列,基於最好的x86伺服器System x,目標成為超融合市場的標杆產品。

 

  不足:

 

  聯想自身,沒有自己的存儲核心技術(缺少存儲技術底蘊)。

 

  多條產品線,內部競爭和銷售策略混亂

 

  產品推廣問題多多:聯想除了推薦自己的LenovoAIO產品線,同時還收購了SmartX的產品線。在OEM的Nutanix產品的同時,還跟SimpliVity進行產品合作,國內還跟Maxta產品合作。SimpliVity是Nutanix的主要競爭對手。而SimpliVity又是聯想伺服器在全球主要競爭對手的——思科(全球x86伺服器市場,聯想排第3,思科排第4)的戰略合作夥伴,後者的OEM銷售額佔到了SimpliVity收入的20%。

 

  HPE收購了SimpliVity!!!

 

  2.國內外超融合架構/方案的差別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解答:國外廠家都基本採用自己的產品,而國內廠家,基本採用開源的方式。除了產品成熟度方面,國外廠商產品一般在技術上比較封閉。國內產品比較開放,支持的虛擬化平臺也比較多。

 

  還有就是價格方面了,國內肯定要便宜一些。

 

  3.傳統製造企業在超融合系統上的對比選擇?

 

  客戶現有幾臺物理伺服器,各自單獨運行OA、ERP、測試等業務系統,又新買了2臺IBM3650伺服器。

 

  但是現在,客戶出於數據安全(不丟數據)的考慮,出於業務系統穩定性的考慮:

 

  1.在傳統存儲和超融合之間選擇困惑?簡單說明即可

 

  2.比較傾向超融合,但是超融合又在國外大廠VMware VSAN、CISCO 超融合和國內華為、以及國內炒的比較多的深信服之間選擇困惑?這幾家優劣或區別是什麼?如何選擇能在低風險的情況下降低成本?

 

  解答:具體解決方案如下:

 

  問題1解答:

 

  (一) 傳統架構的短板

 

  1.業務系統為典型的傳統三層數據中心架構,即存儲、計算、網絡分離,數據IO的處理效率底。業務端的數據最終都是要落到磁碟端的,當業務數據產生後需要經過計算、網絡、存儲三層才能完成交互,數據IO需要在各層之間中轉,總體IO處理效率水平底。

 

  2.客戶使用的傳統SAN存儲,存在單點故障。採用傳統的RAID冗餘保護機制。性能提升只能靠購置更高端設備或增加RAID中磁碟數量。每次升級都需要對數據存儲空間重新配置。不能在線平滑升級,需要中斷業務後才可操作。

 

  3.缺少對於生產磁碟故障的連續保護能力,當前存儲系統僅實現了磁碟RAID組功能,一旦RAID組壞盤降級,存儲系統將處於無保護的「裸奔」狀態,若此時再壞盤,數據將有可能丟失,所以在當前生產系統環境下,數據安全性和業務的連續性將面臨極大挑戰。

 

  (二) 運維和擴容的難點

 

  1.數據中心臃腫,多種業務、多種設備,不斷建立設備差異,業務業務信息孤島,異構環境,給IT管理成本增加。數據中心規模增大,也帶來了能耗,UPS配備、滅火器、精密空調設備、7x24小時運行、監控服務等,這種數據中心的運行成本非常高。

 

  2.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考慮未來業務系統對底層架構性能、容量、擴展性、處理效率等方面需求增長,以及實時備份策略對性能、擴展性和網絡環境要求,需要建立面向雲數據中心的基於橫向擴展的超融合架構支撐未來備份乃至存儲業務的發展要求。

 

  3.業務數據增長迅速,如果按傳統備份存儲方式操作,當前存儲和備份設備均為Scale-up縱向擴展架構設備,容量擴展通過後端SAS鏈路串接擴展櫃實現,存在天然的擴展瓶頸(增加擴展櫃後會帶來SAS鏈路信號衰減問題,性能衰減嚴重),未來備份系統包括存儲系統將會承載非常大的數據壓力且存在擴容瓶頸。

 

  問題2解答:

 

  各家都各有特色,優缺點也很明顯,超融合目前沒有很完美的,還在發展,還需要方案驗證!個人推崇Nutanix,但是很貴!深信服更貼合它的虛擬桌面賣。純粹超融合的方案,缺少大規模部署案例,因為他目前的底層GFS文件系統不適合大規模部署(具體可以百度GFS補足)。

 

  超融合未必比傳統架構便宜。

 

  補充幾點說明:

 

  問題1、在傳統存儲和超融合之間選擇困惑?

 

  如果選擇超融合架構,存儲就可以不用考慮了。

 

  數據安全性,超融合一個數據可以有2-3個副本,安全性高於存儲。

 

  性能,超融合需要達到一定規模,性能才能高於存儲,如果業務量小,規模下,只買幾個超融合伺服器,性能肯定不如存儲。

 

  問題2、補充

 

  看你虛擬化怎麼選,如果認定VMWARE虛擬化軟體,那就用VSAN。華為也只支持自己的FusionSphere和VMWARE。如果有多種虛擬化平臺,就選國內比較開源一些的。

 

  成本上,國外產品一般都比較貴。

 

  降低風險,選擇產品前先做POC測試,然後儘量選擇一體化硬體產品。Nutanix(聯想HX)、VMware(EMC VxRail)、華為(FusionCube一體機)、SMARTX(Halo硬體)、大道運行(FlexCube硬體)。不要選擇軟體產品,自己組裝。

 

  4.超融合是否可以支持Power設備,與Power設備區別?

 

  在企業採購越來越多的設備的同時應該更多的考慮設備的數量,空間,功耗等方面,排除應用結合平臺和架構的耦合性來說,超融合在節能減排上是如何的一個考慮,是否可以支持Power 設備強勁的處理能力環境。

 

  解答:IBM有個融合架構叫pureflex,但好像一直沒啥好口碑。

 

  超融合基礎架構起源:Web-scale IT:如Facebook,谷歌等公司新一代數據中心,實現靈活性、擴展性基礎架構服務

 

  事實上,這一概念最早源於存儲初創廠商將Google、Facebook等網際網路廠商採用的計算存儲融合的架構用於虛擬化環境,為企業客戶提供一種將存儲做到計算伺服器中的融合產品。「因此,超融合架構最核心的改變是存儲,而這一概念的最初推動者也都是來自於網際網路背景的存儲初創廠商。

 

  目前定義的超融合是基於X86伺服器的,Power設備很難融入。

 

  超融合基礎架構(簡稱「HCI」),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x86伺服器)中不僅僅具備計算、網絡、存儲和伺服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而且還包括緩存加速、重複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備份軟體、快照技術等元素,而多節點可以通過網絡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形成統一的資源池。

 

  在POWER設備內,只能做到POWER VM虛擬化,網絡和存儲無法進行虛擬化,需要依靠傳統網絡和存儲設備,所以單獨依靠POWER設備是無法超融合的,在節能減排上,只能做計算資源虛擬化。

 

  5.請問下國內這些廠商提供的超融合產品價格和傳統架構區別?

 

  請問現在提供的超融合產品價格大概在什麼位置?要切換到這套東西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解答:融合價格體系是這樣的,和傳統架構比,舉個例子:

 

  在達到相同性能的前提下,X86伺服器+超融合軟體的價格一定會低於X86伺服器+存儲+虛擬化軟體的架構。大約會便宜1/3左右。

 

  切換到超融合架構,需要了解現有虛擬化環境的配置和將來的需求,根據需要規劃超融合架構的規模,然後在選擇合適的產品進行採購部署。

 

  6.對比一下宏杉的存儲和深信服的超融合架構?

 

  如題,想了解下,應該繼續使用傳統的存儲,在存儲端做文章還是,使用伺服器類型的超融合架構!對於中小型醫院講!後期的維護將來的發展趨勢應該選擇那種!感謝!

 

  解答:我是這樣理解的,傳統的存儲架構(混合存儲、高端存儲、全快閃記憶體陣列)相比超融合架構,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超融合強調的是融合,建設伺服器、網絡、存儲之間的交互和故障節點,但是性能和安全可靠,和傳統的存儲還是無法相比,這就好比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是一個道理;

 

  傳統的存儲(混合存儲、高端存儲、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架構和技術都相對成熟,應用場景較多,應用類型較多,案例較多;

 

  超融合通過伺服器內安裝軟體,將伺服器內的硬碟作為存儲設備,本身和專業做存儲的OS和架構上(例如FPGA,超融合是無法使用的)相比,存儲的功能、性能、安全、可靠等都是無法相比的,例如超融合必須使用SSD(用來作為緩存)的,這些在專業的存儲平臺上,是有好多專門的技術來實現的;

 

  存儲平臺的好多特性,超融合也是無法做到的(分級存儲、存儲雙活等)

 

  再說說醫院的HIS 、LIS 、CIS、 PACS,這些業務系統,有些是需要高IOPS低延時的(可以採用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有些是需要高吞吐量的(PACS)大容量的,如果要想統一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傳統的統一存儲,超融合是無法滿足的

 

  最後說說宏杉,是一家專業做存儲的公司,好多醫院也在使用,品牌口碑都不錯。

 

  討論問題總結三、國內外超融合產品的技術問題

 

  1.超融合設備是否有類似openstack產品升級問題?

 

  作為一款開源解決方案,openstack 確實火的不行,很多雲環境也是基於openstack進行建立,但是在openstack在建設的過程當中,由於部分模塊的缺陷導致在一個版本裡不能解決問題,除非升級才有可能解決,但是升級的風險同樣是巨大的,那麼作為超融合產品是否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呢 。

 

  解答:每一家超融合廠家都有自己的升級方式,但是不影響業務不斷服務一定是最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升級肯定是靜默快速的。

 

  最後拼的還是技術底蘊和專業服務。超融合是一套私有雲的運維平臺,廠家支持必不可少的。

 

  超融合基礎架構其實還是軟體,是軟體定義的基礎架構,只要是軟體,肯定會有產品升級問題,openstack 遇到的問題,超融合架構一定也會有。

 

  所有產品都會有BUG和升級問題,就拿ORACLE來說,已經是很成熟的商業版本軟體了。但是一個新版本的發布都會問題不斷,升級又很麻煩,耗時間耗人了,折騰的不行。

 

  風險都是同樣存在的,就看我們怎麼處理和應對了。

 

  2.超融合技術核心部分是否就是一款軟體?普通X86伺服器能否加入?

 

  如題,如果某一位領導問你,什麼是超融合技術,如何概括為一句能讓他大體上「聽得懂」的語言描述之?是否是一款軟體融合伺服器及存儲與一體的架構?對於我們現有的機房中的普通X86伺服器是否能夠直接加入「這個圈子」?也就是說需要什麼特殊硬體要求嗎?

 

  主流超融合基礎架構產品與技術比較分析放大圖片

 

  解答:超融合架構將圍繞虛擬化計算的存儲、網絡集成到了同一個硬體盒子中,生態系統涵蓋軟體和硬體廠商,因其核心是軟體。超融合架構的每個機箱,就是一個含有運算與存儲資源的基礎積木單元,再透過分布式軟體將多臺機箱組成叢集,就像堆積木般,組成適合不同應用情境的集群。只要將更多節點加入到集群中,就能擴展整個集群的效能與容量。

 

  ①使用通用伺服器硬體構成基本單元:使用標準的X86伺服器硬體,構成集運算與存儲單元於一身的基礎單元。

 

  ②以軟體定義方式來運用硬體資源:以虛擬機(VM)為核心、軟體定義式的型式來運用硬體資源,資源調派均不涉及底層實體硬體的組態設定調整,純粹以軟體定義方式來規畫與運用底層硬體資源,然後向終端用戶交付需要的資源。

 

  ③集群化架構:透過集群或分布式系統軟體,結合多個基礎單元機箱成為集群,藉由集群來提供IT環境所必需的硬體資源規模、服務與數據的可用性,以及擴展能力。

 

  ④便於快速部署:產品已預先完成軟硬體安裝測試,用戶只需設定基本環境參數便能開始使用。

 

  超融合基礎架構核心是一款部署在X86伺服器上的軟體,部署完成後(至少需要2-3臺伺服器和交換機),你的這個X86伺服器群集就能提供存儲資源,計算資源和網絡資源了。

 

  核心部分是分布式存儲管理軟體,如果沒有這個,這幾個伺服器仍然需要一個統一存儲設備,那麼就不叫超融合了。

 

  下面是超融合基礎架構定義」:

 

  超融合基礎架構(簡稱「HCI」),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x86伺服器)中不僅僅具備計算、網絡、存儲和伺服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而且還包括緩存加速、重複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備份軟體、快照技術等元素,而多節點可以通過網絡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形成統一的資源池。

 

  3.超融合產品的擴展性怎麼樣?會不會綁定某種基礎組件或基於某種組件無法擴展或修改?

 

  超融合產品的擴展性怎麼樣?會不會綁定某種基礎組件或基於某種組件無法擴展或修改?

 

  如:綁定了某些組件,但是這些組件客戶不想使用或修改後使用

 

  解答:超融合產品擴展能力非常強,通常一個群集的規模可以達到在3-200多臺。超融合產品的擴展一定基於同一款超融合架構軟體才能實現的,組件一般都是可選的,按照功能需求進行選擇,組件可以不要不使用,但是不能修改。

 

  4.超融合是基礎架構,但是否可以進行定製個性化

 

  超融合架構作為基礎架構,是廠家弄好了直接用還是說可以進行定製,比如自己團隊進行一些定製。其技術是否開放?

 

  解答:超融合架構產品主要分為兩種銷售模式:

 

  第一種:純軟體方案,例如Nutanix和VMware的EVO:RAIL,支持安裝到X86架構的伺服器上,只需要購買軟體許可授權即可,使用方便靈活。

 

  第二種,軟硬結合,例如Nutanix軟體+聯想X86伺服器就變成了聯想HX超融合一體機,VMware的EVO:RAIL+EMC(DELL)的X86伺服器就變成了VxRail超融合一體機。購買硬體的好處是使用方便,開箱即用,穩定性也比自己組裝的要好,安全可靠有保障。

 

  以上,你可以買廠家弄好的,也可以買軟體,自己安裝到X86伺服器上,自己組建超融合基礎架構。定製的話,你可以選擇超融合軟體的功能,不能自己做二次開發。

 

  比如,對於超融合基礎架構存儲,你可以選擇是否支持壓縮、自動分層、重刪等功能,副本數量2或3個,是否支持複製等。但是廠商沒有的功能,就定製不了了。

 

  關於開放性,部分超融合支持的虛擬化平臺是開放的,比如VMWARE或OPENSTACK等

 

  5.超融合感覺還在用傳統的虛擬技術,未來會與現在流行的docker這套東西整合嗎?

 

  超融合感覺還在用傳統的虛擬技術,未來會與現在流行的docker這套東西整合嗎?

 

  解答:會。國內已經有生產案例了。

 

  docker還在發展中~超融合很多都採用opstack管理框架,自然使用融合沒有問題.

 

  超融合和docker的發展其實並不衝突,超融合其實是基礎架構設施,包括計算服務和存儲服務。未來會與docker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有了超融合基礎架構,docker還可以更方便的使用。因為docker也只能替代一部分VM的功能,也就是計算服務,數據存儲服務還需要超融合基礎架構實現。

 

  6.超融合下的備份和集中監控如何實現?

 

  超融合下的虛擬機和存儲通常都是虛擬化之後的文件,各家廠商都不一樣,那對於備份來說,是基於傳統的備份,還是有專門的備份方式?能否詳細介紹下?

 

  集中監控是採用傳統的方式還是和超融合軟體一起封裝了?能否實現統一集中化的監控?

 

  解答:在備份方面。超融合架構備份沒有差別!跟傳統架構的備份一樣!超融合架構和傳統備份基本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備份這塊,超融合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超融合的數據存儲是多副本的,一般都為2-3份甚至多個COPY,即使一部分伺服器壞掉數據也不會丟,所以在數據安全性上要高一些。基於這個基礎,超融合的備份工作量可以減少一些,不是說不需要備份,在備份的數據量和保留周期上都可以適當縮短一些,減少備份投資成本。

 

  在集中監控方面。現統一集中化的監控是必須的!!!

 

  超融合就是計算存儲網絡的虛擬化技術,加上一個完整的統管平臺~

 

  有自研的,有openstack修改的,就是一套監控平臺。

 

  有時間看看Nutanix的產品架構,很容易理解。

 

  超融合架構下的監控都是各個超融合基礎架構廠商自己的產品,超融合基礎架構對設備的管理要求比較高,因為一個超融合架構需要許多物理機組成。如果沒有監控管理平臺是無法想像的。所以在超融合架構下,一定是集中監控的,就看你選用哪個廠商的產品了,都配置有相應的集中監控平臺。一個超融合平臺,計算服務、存儲服務、網絡服務和監控服務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三十屆CIO班招生 法國布雷斯特商學院碩士班招生 北達軟EXIN網絡空間與IT安全基礎認證培訓 北達軟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認證培訓

責編:pingxiaoli

相關焦點

  • Gartner 2020《超融合基礎設施軟體魔力象限》:中國僅2家企業入圍...
    從2010年超融合產品的雛形面世至今,超融合產品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已經歷了十年的技術演進。一開始,用戶希望藉助超融合產品改變傳統IT煙囪式架構,增強IT底層架構的靈活性和擴展性,使其更易於管理和運維。如今,隨著雲計算技術的發展,上雲已成為各行業的共識,超融合也成為企業構建私有雲、混合雲、邊緣雲的主流方式,因此,以超融合為基礎的雲計算平臺是否具備演進能力,能否有效支撐用戶完成從超融合到私有雲再至混合雲的雲計算布局,成為了用戶關注的重點。
  • 華雲數據:為什麼要使用超融合產品?
    而傳統IT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大,投資大、周期長、落地慢、軟體授權繁多、存儲設備昂貴。而且企業在預測IT系統新項目時,預算和規劃方面都成為難題。此外,由於數據中心採用各種不同的IT系統,想要實現統一管理甚至跨區域的統一管理幾乎是不可能的。  搭建「高效率、低成本、易維護」的IT 系統是企業追求的目標,超融合正在成為主流。
  • 乾貨|行業專家談多雲時代媒體融合發展之道 - IT業界_CIO時代網...
    《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要求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儘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 2017年目前為止最酷的11個超融合基礎設施產品
    【IT168 編譯】超融合基礎設施市場不僅在快速增長,而且在快速變化。儘管一些廠商滿足於強調他們的設備的軟硬體功能——這很好,因為這是一個仍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但其他一些廠商已經開始涉足新的領域。例如,Nutanix最近推出了擁抱雲技術的新方法。
  • Nutanix榮膺「超融合基礎架構領導者」稱號
    Nutanix是在產品內容、市場布局和戰略方面得分最高的廠商之一企業雲計算領導者Nutanix (納斯達克: NTNX) 今日宣布,Nutanix在知名獨立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發布的《Forrester Wave™: 2020年第3季度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報告
  • ...IT業界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管理
    從機械式收銀機、商品條形碼到POS和ERP,再到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絡零售,技術始終是推動零售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數位技術,為零售品牌商重構商業模式、重塑增長動力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
  • 聯邦企業架構框架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
    受1996年的Clinger-Cohen法案的引導,CIO委員會戰略計劃於1998年1月出臺,旨在指導聯邦企業架構的開發和維護,從而使政府信息技術的收益最大化。 聯邦企業架構是從NIST(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模型的基礎上擴展而來的,以使其能滿足聯邦企業架構的組織和管理需求。NIST模型描述了企業業務、信息與技術環境間的內在聯繫。
  • 《2019-2020年中國超融合產品市場研究報告》發布 華雲數據穩居...
    由於超融合架構在標準的x86伺服器上通過軟體定義實現了計算和存儲資源的融合,簡化了IT基礎架構;同時,其核心分布式塊存儲技術可以基於x86伺服器構建易擴展的存儲資源池,這些優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超融合架構,從而導致超融合市場快速增長。計世資訊統計,2019年超融合市場規模達77.4億元,增速高達52.4%。近三年,隨著市場規模基數的增長,增速趨於放緩,但仍以較高的速度增長。
  • 華雲數據發布雙技術棧企業級超融合產品線
    華雲數據還與其戰略合作夥伴VMware共同打造了基於vSAN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和基於VCF的混合雲超融合產品,為客戶提供雙技術棧的企業級超融合產品與服務,這標誌著超融合市場迎來了強勁的獨角獸企業。在網際網路+時代和商業面臨數位化轉型巨大壓力的今天,層出不窮的創新型業務對企業I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能夠快速簡單地創建企業應用,敏捷地滿足業務創新要求,同時還能維持極高的企業級服務水平。搭建「高效率、低成本、易維護」的IT架構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目標,超融合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管理
    PRM-績效參考模型 任何頂層設計都必須要先定目標和績效度量框架,這是知道後續頂層架構設計和實施的基礎,首先是目標和方向不能錯。IT規劃和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業務和績效目標服務的,在後續的各個分解架構設計和模型中,都必須時刻的意識到和最終目標和績效的匹配。隨時考慮到我們當前有哪些輸入?
  • 國際權威分析機構Gartner發布2020超融合魔力象限 華雲數據連續...
    2020年12月7日,國際權威分析機構Gartner發布了2020年度超融合軟體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Software),展示了2020年全球超融合軟體領域服務提供商的市場情況。
  • 霸榜超融合,靠什麼?
    持續領跑超融合市場  作為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的重要架構方式,超融合在過去幾年迅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其中,以戴爾易安信VxRail為代表的超融合解決方案,通過不斷的創新和迭代,為用戶認知、接受和廣泛應用超融合解決方案,實現超融合基礎設施的部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從幾個維度來做觀察▼
  •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
    搶沙發 2012-04-18 17:36:01  來源:CIO時代網 摘要:EA的真正意義是告訴你怎樣去思考,怎樣去溝通,怎樣去做決策,以及怎樣去控制項目。    當業務越來越依賴於IT,IT與業務的連接越來越緊密,甚至融為一體時,整個組織需要一個大家都明白的共同語言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個共同語言就是EA所提供的。EA的真正意義是告訴你怎樣去思考,怎樣去溝通,怎樣去做決策,以及怎樣去控制項目。
  • 《中國超融合產品市場研究報告》發布 華雲數據穩居領導者位置
    大中型企業在上雲的過程中,出於對安全等因素的考慮,更傾向於在私有的環境下部署 IT 基礎架構。由於超融合架構在標準的x86伺服器上通過軟體定義實現了計算和存儲資源的融合,簡化了IT基礎架構;同時,其核心分布式塊存儲技術可以基於x86伺服器構建易擴展的存儲資源池,這些優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超融合架構,從而導致超融合市場快速增長。
  • 企業架構和頂層設計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
    ,其變革進度也越來越顯得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還是IBM員工的約翰.扎克曼(JohnZachman)率先提出了「信息系統架構框架」的概念,從信息、流程、網絡、人員、時間、基本原理等6個透視角度來分析企業,也提供了與這些視角每個相對應的6個模型,包括語義、概念、邏輯、物理、構件和功能等模型。
  • 達沃時代用新融合架構叫板EMC
    作為EMC引以為傲的兩大產品線,VMax、VNX雖然如今光芒不及XtremIO,但說它們要死掉你信嗎?如果分布式存儲也有了企業級特性呢?VMax、VNX的首字母V代表它們和VMware的深度融合,由於VMware在雲數據中心市場的地位,EMC認為,這種融合足以讓它們的性能和容量在雲基礎架構領域甩競爭對手好幾條街。
  • 華雲數據:超融合好用不貴,如何選
    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超融合市場規模已經到達了1.2億美元;國際方面,Gartner的數據顯示, 2016年到2021年,超融合市場的複合增長率高達48%。超融合基礎設施正變得越來越主流,能為IT組織提供一種簡化其數據中心運營的方式。企業CIO們選擇超融合基礎設施(HCI)的原因有很多,超融合的便利性、功能性以及更低的CAPEX和OPEX支出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 今年Gartner超融合軟體魔力象限有點「魔性」啊
    可見,被納入Gartner超融合基礎設施魔力象限的供應商分布還是比較廣泛,包括了HCI軟體供應商、HCIS供應商,以及基於超融合構建混合雲或多雲方案的供應商。不過,針對面向計算和存儲資源實行獨立擴展,看起來有統一管理很像HCIS解決方案,卻採用了面向後端存儲(back-end storage)的scale-out橫向擴展架構。
  • 王蔚東:基於VMware VSAN的超融合(HCI)架構
    當天下午舉行的「快閃記憶體定義的新存儲架構」分論壇上, VMware 中國區總監王蔚東先生發表了主題為「基於VMware VSAN的超融合(HCI)架構」精彩演講,分別從VMware的超融合架構、VSAN行業技術和產品現狀、VMware最新技術趨勢等方面結合國內外的客戶案例進行了闡述,在場的各位來賓深受鼓舞。
  • 上半年恢復迅速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 - IT業界_CIO時代網 - CIO...
    同時,通過現代化應用還可減少企業面對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風險,降低成本開支的基礎上強化企業生存能力。2、如何經濟高效支撐跨界跨業協作在以數據為中心的工業網際網路時代,面對產業鏈上下遊協作和服務需求,以及長產業鏈上不同數位化水平與成熟度的企業,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基礎架構和應用轉型的技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