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松看日本:探訪大相撲
主持人(參考):提起相撲,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體格肥碩、膀大腰圓的相撲手,的確,在以瘦為美的今天,相撲那碩大而肥胖的形象顯得有些另類,但是在日本國民心中,相撲卻佔有崇高神聖的位置。每年的相撲大賽,吸引著眾多的觀眾,連日本天皇也是一個相撲迷。一名成功的相撲大力士,在日本會享受到英雄一樣的榮譽,據說平時人們蓋樓等儀式,都會將相撲手等級最高的橫綱請去,以圖吉利。
那麼相撲運動靠什麼得到這麼多日本民眾的追崇呢?
我們《巖松看日本》攝製組正好趕上了在大阪舉行的相撲春季大賽,一起走進大鈑,走進神秘的相撲力士生活.
解說:這裡是大阪,是繼東京之後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我們《巖松看日本》攝製組走進這個繁華而現代的都市,卻是為了探尋古老而傳統的日本相撲文化。隨著一年一度的日本相撲春季賽事3月11號在大阪拉開帷幕,傳統和時尚,古老和現代就這樣波瀾不驚地在這裡自然交融。
解說:相撲是一種頗受日本國民青睞的日本國技,像這樣的相撲大賽每逢單月就要舉行一次,一年共六次,分別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4座城市舉行,每次賽期15天。每逢賽季,相撲迷們都會蜂擁而至,相當於人民幣300元至3000元的門票,很快就會銷售一空。
解說:對於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相撲的聲名早已如雷貫耳,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能到現場身臨其境感受相撲文化,自然頗為盡興。當然更讓我們感興趣的還是臺上這些體格龐大,力量超凡的相撲力士。
同期聲:白巖松: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來形容相撲運動,也是非常非常合適的。那相撲運動員是在哪兒培養出來的呢?我現在是在日本大阪的佐渡嶽這樣一個部屋,這個部屋相當於圍棋裡的一個道館,有很多的部屋在培養自己的運動員,他們之間也有競爭。那我身後的這個部屋可是赫赫有名,因為現在在日本相撲界最高級別的一個橫綱級選手朝青龍就是誕生在這個部屋裡頭。來看看他的師弟們是在進行怎樣的訓練?
解說:部屋就是封閉式的專業相撲學校,佐渡嶽是目前被日本相撲協會認可的53個部屋之一。通常開設部屋的校長被稱為親方,這些親方都是從前有過輝煌成就的相撲手,地位顯赫。我們來到佐渡嶽部屋的時候,正值春季比賽在即,一般情況下,為了讓相撲手專注備戰,親方此時會拒絕媒體的採訪拍攝,但是這回,佐渡嶽對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中國記者破了個例,使我們得以記錄下相撲手最普通也最真實的訓練生活。
(字幕:非會員謝絕入內參觀)
同期聲: 白巖松(畫外音):相撲的訓練是殘酷,同時也是枯燥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還是年輕選手們的訓練。那麼兩個體重超過100公斤的人就要在火星撞地球一般的那種瞬間,來贏得勝利。那什麼是勝利呢?相撲的規則,你看中間有一個直徑是4.5米的這樣一個圓形,只要讓對方除了腳以外的其它的部位沾地,或者說用技巧將對方推出這個直徑為4.5米的這個圓形就算贏了。別看這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裡頭卻有100多種技法,因此訓練也是非常非常的要求嚴格。
解說:訓練看起來很激烈,強度也很大,但是我們注意到,整個訓練場卻顯得很安靜,很少有我們想像當中的日本式吶喊,也沒有熱烈的喝彩和嘈雜的議論,這些大塊頭們很少說話,表情也始終如一。
即使在正式的比賽場上,相撲手大都也是這樣喜怒不形於色,從他們平靜如常甚至有些陰沉的表情當中,你甚至分不清到底誰是勝者,誰是敗將。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日本相撲似乎更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而有資格參與這個儀式的人必須先經過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過程。
同期聲:佐渡嶽部屋管理人員 三浦 克昭 :他們是5點半起床,6點開始做準備活動,一直到10點半都是訓練時間。
解說:相撲訓練的過程也是相撲手自覺修行的過程,重要的是練就堅忍的性格,超凡的意力,樸素的品格,因此相撲被看成是日本精神的濃縮,相撲手也大都普遍受人尊重,地位相當崇高,這也是相撲運動在日本不斷後繼有人的原因之一。
同期聲:
白巖松:一共有多少選手在進行訓練? 佐渡嶽部屋管理人員 三浦 克昭:關級是3個人,年輕選手是19人。
白巖松:到這裡來,像到這種有名的部屋來,家裡要出多少學費來進行學習?然後你們又是如何來進行選才的?
三浦 克昭:沒有什麼特別的收費,會進行體檢。首先挑選體重85公斤,身高1米73以上的,然後進行內臟機能檢查,通過這個檢查,才能當作新的弟子進入我們這個部屋學習。
解說:進入部屋時首先要拜師,然後正式成為學徒。
在佐渡嶽部屋採訪時,我們發現臉上略帶稚氣的幾名年輕學員一直在一旁觀看,卻始終沒有入場練習。原來,相撲手過的是森嚴的等級制生活。這些學員因為級別低,是沒有資格學習技術的,此外,像吃飯、上廁所、洗澡等日常生活也要要按照級別高低順序進行。
同期聲:日本人:吃完飯後,級別比較高的選手稍微休息一會兒;級別低的選手在這時候,就給級別高的選手洗衣服、打掃房間衛生之類的。
解說:(轉場 雙視窗)相撲的級別從低到高一共有十級,(橫綱 ←大關←關脅←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序二段←序之口),處於序之口、序二段的學員只能打水、掃地、服侍高級相撲手的訓練和生活,只有到了第三級之後,師傅才會開始教授些技術,升到十兩級的學員就是職業相撲選手了,被稱為力士,有不菲的工資,可以參加各種相撲比賽,拿獎金。能升到第七級關協和第八級大關的選手已是寥寥無幾,地位尊貴了。相撲手一旦升到最高級橫綱,就像進入了相撲的聖壇,將擁有終身無尚的榮耀。
同期聲:
白巖松:一般要想使一個選手成為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手,需要幾年這種非常殘酷的訓練? 三浦 克昭:每個人情況不同,平均下來的話,大概快的是一年,也有三年的。
解說:傳說中的日本相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有史學家考證它原本發源於中國的先秦時代,早期在日本是一種敬神的儀式 ,後來成為宮廷和民間的一種娛樂表演形式,一直到18世紀中葉,相撲才發展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競技體育。
任何人進入專業相撲界,都必須從最低級別做起,通過一場場的比賽提高自己的排名。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攀登金字塔,不進則退,要想保級晉級相當不易,在當今日本693名職業相撲力士當中,能始終處於金字塔上層的高級相撲力士依然鳳毛麟角,而日本相撲史上一共只產生過68位橫綱,目前處於賽壇頂尖的橫綱級選手則是一位來自蒙古國的力士朝青龍,這一點多少讓許多日本人感到一絲遺憾。
同期聲:白巖松:對於現在很多的日本老百姓來說,由於橫綱級的選手,朝青龍還有武藏丸都是日本級以外的選手,對於從事相撲這項運動的日本教練和隊員來說,是不是也憋著一口氣,應該儘早有我們的橫綱? 三浦 克昭:作為日本人來講,確實對這一點(橫綱級選手中沒有日本人),感到一絲寂寞。可是在我看來,外國來的這些選手比起日本選手來說,對心中的目標更加明確,我想這也是日本選手欠缺的。
解說:在佐渡嶽部屋,一個高鼻子藍眼睛的相撲手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來自保加利亞的琴 歐洲,在具有強烈日本傳統文化烙印的相撲運動中,一個西方人的出現多少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而據日本相撲協會提供的數據,在當今日本693名職業相撲選手中,外國籍的有61人,其中也包括幾名中國籍力士。
解說:就在上午的訓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發現,在窗外觀看訓練的人越來越多,尤其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在這些參觀者當中,還有這麼多的小不點兒。
同期聲: 記者:這麼小的孩子,他們知道相撲是什麼嗎?老師怎麼跟孩子講日本的這種傳統的東西? 日本女老師:孩子們經常在電視上看相撲,反而是孩子們問老師們很多關於相撲的事情。 女記者:那這些孩子們最喜歡的日本相撲運動員是誰? 孩子們:是琴光昭瓦。
解說:我們不知道這些半大不點兒的孩子對相撲到底理解多少,但是看到這一張張興奮的笑臉,足以讓我們了解到相撲文化在日本的普及程度。
其實,從1941年起,日本就把相撲列為了學校體育正式科目,很多人認為,相撲不僅體現了日本民族精神,也很好地傳承了日本傳統文化。這一點在相撲比賽現場得到了充分地展現。
解說:相撲手保留了蓄髮的傳統,比賽前的梳頭是一道相當複雜的工序,由分縫,抹油、截頭繩,針挑,完辮等程序組成,級別低的與級別高的選手髮式也有不同。
一場精彩的比賽其過程往往異常迅猛,也非常短暫,反而是正式比賽開始前的各種儀式佔據了更多的時間。最有意思的是有關相撲特點的表演,初切是兩位選手用幽默的方式演示相撲的錯誤動作,讓大家一目了然,並告訴觀眾,真正的贏家是用腦,而不是用蠻力。
正式比賽之前,相撲力士往往要進行熱身儀式。他們腳踏地板以驅除魔鬼,舉起雙手,掌心向外,表示沒有攜帶或隱藏任何武器。然後用清水漱口,洗去汙垢,接下來要向場地上撒鹽,因為日本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惡魔,而力士撒鹽的動作因為能充分顯示其個性,對相撲迷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可錯過的精彩場面。有人統計,每天賽場上撒的鹽可達到40公斤。
除此之外,像裁判的裝扮、動作,賽場的布置都張顯了日本傳統文化風格。
當然,賽場上最具有現代色彩的恐怕就是這個環節了,當級別高的選手比賽時,一般都有廠商上來舉旗贊助。一面旗子代表五萬日元。比賽之後,勝者直接拿紅包兌現。
(責任編輯: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