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推出的「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第三期100篇作品在北京發布。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是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推廣標準普通話的高標準、高品質的「有聲語文教材」,是一種「標準優美的『中國聲音』」。所謂標準優美的「中國聲音」,就是「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
據說,孫中山當年有一個設想,革命成功而統一全國後將以廣東話為中國國民的「普通話」,後來由於他的逝世,此事不了了之。孫文並非語言文字學家,其設想推廣「普通話」的目的大抵在語言學之外。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彙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的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文字是記錄語言的音、形、義統一的書寫符號系統。文字是在已存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隸屬語言,兩者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約定俗成的聯繫。儘管沒有語言,社會不能存在;沒有文字,社會仍可存在。
昔日週遊歐洲列國時,總在思考一個問題:華夏民族歷經春秋戰國及其後兩千年風雨飄搖,為何沒有像歐洲那樣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國家?思考的結果是:文言功不可沒,文言本身脫離口語使得其歷經千年仍能基本保持穩定,這種穩定帶來了所有使用者的認祖歸宗感,而與「認祖歸宗」相應的就是「同祖同宗」「尋根問祖」「葉落歸根」,文化的紐帶昭示著一種難捨難分的血緣關係。
遺憾的是,「鄉音無改鬢毛衰」之「鄉音」固然有一種凝聚力,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同鄉會,但「鄉音」何如「國音」?打通「鄉音」以整合民族力量,需要標準優美的「中國聲音」。中國是一個有著56各民族的大國,最大的漢民族有不同的地域性語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晉方言。不同區域的住民之間,難免會有意見分歧或曰利益衝突,而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方言作為語言的地方變體與標準語是有區別的,在溝通上必然不及共同言說的「普通話」。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為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國家文化越多,其包容性便越大。但「包容」不一定是「認同」。缺乏「認同」的「包容」僅僅是一種「肚量」,建立在「認同」基礎上的「包容」,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中小學語文需要「標準優美的『中國聲音』」。
(作者 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