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著重闡述了和諧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提出「和諧是企業的軟環境」的論斷,指出和諧的階級性和相對性,重點講述了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人水和諧」汾河灌區的的發展思路。
關鍵字:和諧 軟環境 階級性 相對性 和諧灌區
一、和諧的古典涵義:
和諧是人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探討和追求的永恆主題,是人們追求完善自我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哲學境界。
在中國文化中,「和」與「諧」同義,而「和諧」在古代是以「和」的範疇出現的。
「和」是古典中國哲學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關係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以「天人合一」和「陰陽五形」為分枝,衍生出儒、道兩家的和諧思想。後經宋明理學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論。
儒家從個群關係、人我關係著手,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強調現世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將「和而不同」作為理想人格的標準;孟子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徵即為「和」。道家以主客關係、物我關係為出發點,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強調「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而莊子則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宋明理學以物我和諧為目標,以人我和諧為手段,以自我和諧為基礎,將上述彼此分離、各執一端的兩大和諧理論,整合為一個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從而完成了對和諧思想的構建,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和諧的現實意義:
(一)、和諧社會和和諧企業
和諧首先是作為一種思想體系產生和發展, 是一個哲學命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實踐經驗和知識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積累,和諧理論被不斷賦以新的社會內涵。可以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和諧理論豐富和創新的發展史。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和諧理論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它引發了全社會對和諧理論的探討和學習,提出了諸如和諧社會、和諧企業、和諧社區等一系列新觀念,使和諧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論,而具有了豐富的現實意義。
和諧社會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包括三方面內容: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企業作為和諧社會的一部分,同樣要求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企業;它包括:一是企業內部的和諧。二是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和諧。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是指與企業有經濟關係的關係人,包括:材料供應商、生產商、設備的供應涉及的群體、服務所面對的群體等等。三是企業與外部環境的和諧,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地理、經濟、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環境。
和諧社會與和諧企業是總體和個體的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企業和諧作為基礎,企業發展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在經濟概念中,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最大利潤,但在道德和法律的範疇中,企業是比個體公民更為強大的「企業公民」,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利潤來源於社會,企業只有在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獲得社會認同感、產品公信力,才能擁有利潤生長的土壤。同時,作為和諧社會的主導者,政府要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構建和諧企業創造良好條件。
(二)、和諧是企業的軟環境
在一定意義上,和諧是適於企業良性發展的軟環境。講和諧對於企業來說就是追求正確的價值觀念、完善的文化理念、科學的發展思路、以及協調的內部條件和友善的外部環境等等。
企業的和諧,首先要求企業內部各種力量是內聚的而不是內耗的,這要求企業制度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其次是制度和技術的創新,這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關鍵;最後要有一個誠信的外部環境,這要靠企業的誠信力在社會活動中的積累。
三、和諧的階級性和相對性
首先和諧作為一種思想觀念產生,又包容著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社會因素,它是有階級性的。儒家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強調「仁、義、禮、智、信」,從精神、觀念層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秩序,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主義的和諧以社會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實現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檢驗標準,必將有力地推動全黨全社會樹立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匹配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道德操守,打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其次和諧具有時代性和相對性,以我省水利行業為例,在60、70 年代,為促進農業發展,大量開鑿農田機井,大量開?使用地下水,造就一時和諧的農業發展局面;但到了90 年代後期,過度地開?造成地下水資源嚴重匱乏,阻礙了我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極大程度地衝擊著河灌供水市場,成為影響面較大的不和諧因素。對此,我省已開展實施旨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共創人水和諧的「興水戰略」。
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共創人水和諧的汾河灌區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人水和諧的汾河灌區是每個汾河人的共同心願和歷史使命,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探討、實施:
(一)、首先要加強灌區內部人的和諧
在各種和諧關係中,首要的還是人的和諧。實現汾河灌區的人水和諧靠的就是「人」。這個「人」,就是我們廣大的職工群眾。這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如何,那要看我們的領路人,這個「領路人」也就是我們的領導幹部。領導幹部要有昂揚之氣,帶領廣大職工群眾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領導幹部除了要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外,還要確實關心解決好關係大多數職工利益的大事。目前,灌區領導著力探討解決關於亦工亦農職工醫療、養老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得到亦工亦農職工的擁護和支持,為灌區的發展添加了和諧的音符。
(二)、要有明確的發展思路
明確的發展思路是引導灌區和諧發展的路標和明燈,灌區黨委圍繞構建和諧灌區提出「一個目標、兩個提高、三個轉變」的工作思路:即以經濟正常運轉、工資按時發放、建設和諧灌區為目標;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和質量;轉變領導工作作風,轉變職工精神面貌,轉變治局觀念;求真務實抓好供水生產、工程建設、精神文明等各項工作,全力促進的灌區的和諧穩定和全面發展。
(三)、完善、改進管理模式,促進資源配置的和諧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務求灌區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力爭達到效益最優化。在供水生產中,著力減小配、用水誤差,同時引導農民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做到滴水歸田;在工程項目建設中,做好前期工作,有如量體裁衣,避免和杜絕工程設施的重複性投資。
(四)、以優質、貼心的服務拓寬供水市場
緊緊抓住「興水戰略」的契機,以科技創新為根本,以優質服務、貼心服務樹品牌,藉以浮動水價作調節手段,致力開拓供水市場;抓機遇、迎挑戰,做好供水生產這篇大文章。
(五)、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灌區長期以來以供水生產為支柱,經濟模式單一,市場應變能力較弱。面對近年來連續乾旱和水源奇缺的不利局面,灌區經濟受到一定的衝擊,出現效益滑坡現象。要繼續開拓、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做大、做強綜合經營項目,使之成為灌區新的產業支柱。只有多條腿走路,灌區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