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專版丨黃巖北洋:鄉賢回歸 產業興鎮

2020-12-23 西部文明播報

楊文鑫(右)參加台州人才大會(圖片由黃巖區北洋鎮提供)

在外鄉賢是一支推動家鄉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黃巖區北洋鎮高度重視新鄉賢人才回歸工作,以鄉情為紐帶,以項目為抓手,充分挖掘在外鄉賢資源,發揮新鄉賢對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通過鄉賢回歸引領產業回歸,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北洋鎮正以5G新基建物流網基地項目、藍美田園浙商回歸項目、中德農場活力農耕等特色項目為主線,在現代農業、5G物聯網等前沿領域積極探索布局,以點帶面建成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示範帶,推進新鄉賢工作在服務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上發揮作用,助推黃巖在高質量發展中跨入「永寧江時代」。

綠沃川農場 鄧凌輝 攝

前沿技術

引領產業變革

在北洋鎮北洋居一幢並不起眼的廠房裡,台州昀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5G新基建物聯網基地,就坐落於此。5G、新基建、物聯網,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公司創始人楊文鑫,站到了5G應用的前沿,併入選台州「500精英計劃」。

「我們公司定位為基於5G的新基建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自主研發推出結合5G、邊緣計算等技術的軟硬體一體化雲部署方案,主要應用於新基建互聯監控、智慧泛光照明運維、智慧電力健康監控等行業,協助產業實現模塊化管理、智能化調整、預防性維護,助力產業升級、智能化轉型。」楊文鑫說。

2014年創建WisQo物聯網體系以來,楊文鑫的公司參與了新加坡智慧國家智慧城市項目、國家電網500KV智能電網在線監控系統項目、天津海河兩岸亮化工程項目等一系列國內外重點項目,並成為《智能幕牆應用技術》新國家標準編制組成員。

目前,昀瑞電子正在大力推廣「5G智能城市泛光技術解決方案」(戶外城市幕牆燈光及大屏整體控制技術)創業創新項目。他們的技術打破了傳統系統架構創新設備連接方式,創建了一個基於5G和人工智慧、雲平臺及半導體技術的全新的智能管理模式和技術,不僅可以實現電影般的效果體現,還能大幅降低安裝、運維等成本。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洋鎮人,楊文鑫回家鄉成立公司,致力於為家鄉引進前沿技術,並和黃巖當地相關機構一道,用技術為產業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台州製造業發達,黃巖模塑產業成熟,我們希望通過應用5G、物聯網等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楊文鑫說,成立公司4年來,他們已經和當地幾家模塑、閥門等企業開展合作,推出智能家居、智能水暖等產品,並取得很好的市場反饋。

美麗田園

帶動村莊蝶變

周末,在家長的陪同下,樊川書院教育集團的一群孩子來到位於北洋鎮前蔣村的黃巖交旅藍美田園,大家挖番薯、磨豆漿、做水餃,體驗農耕生活,一個個「小農夫」玩得不亦樂乎。

藍美田園是浙商回歸的代表項目,佔地面積1300畝,由北洋鎮鄉賢張聰回鄉投資1億多元建立,是台州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營地、第十批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藍美田園致力於打造集四季採摘、四季賞花、親子娛樂、農業體驗、度假休閒於一體的大型農業休閒綜合體。開業以來,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左右,每年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近450萬元,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近26萬元。

北洋鎮前蔣村駐村幹部覃事輝,見證了藍美田園從規劃、開園到發展的全過程。「藍美田園對周邊村莊,尤其是對前蔣村的發展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覃事輝說,藍美田園盤活了村莊土地資源,給村集體增加了收入,常年吸納就業20多人,旺季時要招收100多人幫忙,有力帶動了村民就業。

北洋鎮幼兒園前蔣分園今年10月開園,吸納了周邊30多名幼兒入學。幼兒園由原前蔣小學校舍改造修建而成,有效解決了周邊村民幼兒上學難問題。

除了幼兒園,眼下,前蔣村文化廣場也已經結頂,將進一步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自來水改造工程接近尾聲,村民今年有望喝上自來水;投資300多萬元和藍美田園一起建設的創業中心已經啟動

如今,藍美田園已成為台州的一個熱門旅遊地。在藍美田園的帶動下,前蔣村不僅發展走上快車道,村莊的知名度、美譽度也大大提高,成為北洋鎮乃至黃巖區的人氣村,村民的自豪感、歸屬感大大增強。

現代農夫

顛覆傳統農業

冬至前夕,位於北洋鎮稱歇村的中德農場內,幾名村民趁著天氣晴朗,正抓緊栽種金銀花。「去年開始,我們種植了金銀花等中藥材,加工成純露、茶、肥皂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中德農場負責人李錦波說。

2013年成立中德農場以來,李錦波就一心撲在了農業上。他引進了澳洲活力農耕農法,舉辦農夫大會和公益培訓,致力於推廣健康合理的種植方式,生產高品質有機農產品。這些年,佔地面積300多畝的農場,成了他的試驗田。

目前,中德農場已建成蔬菜大棚、糧食加工坊、有機榨油坊、有機釀酒坊等一批加工設施,有機蔬菜、有機大米等產品通過國內有機認證和歐盟有機認證。中德農場還通過公益培訓,為全國輸送了300多名現代農夫,並帶動周邊村民,放棄使用化肥農藥,嘗試活力農耕有機種植方法。

作為省特色農業小鎮,北洋鎮的現代農業探索,不僅有先進理念,還有先進技術。位於北洋鎮的綠沃川農場,草莓長在空中,蔬菜不沾泥土流水線種植,從播種、培養到採摘全部由電腦控制,令人仿佛置身於一座現代化工廠內。

據介紹,利用蔬菜水培技術,綠沃川的蔬菜每年可以長12季到18季,畝產達到40噸,產量是常規種植的5倍。而且,無需額外施肥打藥,更加綠色健康。綠沃川還成為G20杭州峰會的蔬菜供應商。

目前,隨著綠沃川種植技術和種植模式在全國陸續推廣,北洋鎮也成為現代農業的創新策源地,為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作出貢獻。

作者/來源:浙江日報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巖「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
    同樣人氣爆棚的,還有黃巖的鄉村振興學院,剛送走來自湖北、山西、四川三省的136名學員,轉眼又迎來溫州、玉環等地的80多名學員。  產業興 農民富  揉面、醒面、蒸饅頭、裝袋……這個「五一」,65歲的布袋山村村民戴華彩忙得不可開交。「生意好的時候,買饅頭要取號。」自2010年布袋山景區開始開發後,好山好水帶來了好生意。
  • 浙報專版︱千年貢橘鄉 甜蜜新事業 黃巖蜜橘振興煥發新魅力
    黃巖歷來高度重視蜜橘振興工作,尤其是去年以來,黃巖將蜜橘振興提到了歷史責任的高度來抓,出臺了一系列柑橘產業規劃以及扶持政策,吹響了黃巖蜜橘產業振興集結號。11月17日,2018中國柑桔學會學術年會暨浙江黃巖柑橘旅遊節將在黃巖開幕,屆時黃巖將群賢畢至。這個中國柑橘界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黃巖蜜橘振興增添新的發展動力,助力黃巖柑橘產業再上新臺階。
  • 浙報專版︱臨海市積極推進「一綱四目」統戰工作
    今年以來,臨海市圍繞助力基層社會善治課題,探索深化以鎮(街道)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為「綱」,以做好鄉賢、協商民主、基層同心場所建設、民營經濟等統戰工作為「目」的「一綱四目」統戰工作,積極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同心磁場」。
  • 浙報專版︱深度融入長三角 黃巖以奔跑者姿態奮進「永寧江時代」
    補鏈強鏈,產業轉型升級近日,位於黃巖智能模具小鎮的上工縫製機械(浙江)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兩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在進行設備調試,預計今年6月底投入試運行。該項目於去年落地黃巖,致力於打造先進3D縫紉技術研發和縫紉機、智能縫紉機器人生產基地,重點應用於飛機碳素纖維複合材料零部件等新興產業,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年產39萬臺機電一體化智能縫製設備的能力。
  • 浙報深讀丨教授們各顯身手深耕黃巖農村 空心村突圍記
    、產業凋敝,村莊一度空心化。為保障教授安心種橘,黃巖分管農業的區領導,區農業農村局相關幹部,寧溪鎮黨委書記、鎮長以及村幹部第一時間建立區、鎮、村三級服務保障微信工作群。工作群24小時在線、效率很高,無論田生科遇到什麼難題、多晚發在群裡,事情都能馬上落實。田生科很快就遇到了難關。他正平整田地準備規模種植,分不清田地四至邊界的嶺根村農民不同意,到大棚堵他、用泥巴砸他。
  • 黃巖:黃巖北洋藍美莊園的「天空草莓」開始呼朋喚友啦
    走進北洋藍美莊園的草莓種植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鮮嫩的綠,萬綠叢中依稀可見紅彤彤的草莓身影,有的直接暴露在人們的視野內,光明正大地「炫耀」著自己婀娜的身姿,有的則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片片綠葉之下。還有的地方更是「熱鬧非凡」,青綠的「小輩」和紅豔的「長輩」一起展露在遊客的面前。面對著眼前這番景象,遊客們全都按耐不住,開始手痒痒,小孩子們也在爸媽的帶領下,加入了採摘的隊伍當中。
  • 浙報關注丨臨海市著力打造新鄉賢工作樣板
    此外,全市19個鎮(街道)鄉賢(聯誼)會還配備專職工作人員20名,均籌集了一定數量的工作經費,其中部分鎮(街道)每年撥付235萬元專項經費,使全市上下尊賢愛賢之風越發濃厚。臨海市大洋街道鄉賢會會長、杭州華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婁華龍投資5億元的遠大住工臨海建築產業基地等項目順利在建,11月底,臨海市新鄉賢陳學榮和臨海市江南街道籤約回歸投資鎳氫電池製造項目,助力家鄉發展。其實,不僅僅是婁華龍、陳學榮,在當地鄉賢工作大力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新鄉賢認同感、歸屬感強烈,紛紛發揮各自優勢,助力家鄉發展。
  • 【鄉賢工作】富陽新登:凝聚鄉賢最大合力 助推一流小城市建設
    01牽起鄉愁,把鄉賢「喚回來」1.完善鄉賢工作領導體制,解決了「誰來抓鄉賢工作」的問題。新登鎮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鄉賢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聯絡協調,由統戰委員擔任主任,同時按照片區劃分成立了7個工作指導小組,具體負責督促指導工作開展。
  • 浙報專版︱黃巖「三力協同」 助推園區高質量發展
    其間,小微園、特色小鎮等各類園區,成了黃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主要載體。黃巖智能模具小鎮在園區建設中,黃巖區實施「三力協同」工程,提升組織力,集聚同心力,增強發展力,全面激發兩新組織活力,持續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
  • 滬蘇浙等地教授各顯身手 揭秘黃巖空心村突圍的背後
    受水源保護區制約,地處長潭水庫周邊的10萬多村民發展受限,村民外流、產業凋敝,村莊一度空心化。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黃巖產學研結合推動空心村突圍,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教授深耕黃巖鄉村,致力於鄉村振興。 引進高校教授,難就難在紮根。黃巖有什麼獨特的「土壤」吸引「大咖」教授?教授的到來又令當地起了哪些「化學反應」?
  • 上虞 鄉賢共議產業發展
    道墟是中國方志學奠基人章學誠、美猴王六齡童章宗義的故鄉,也是全國化工、工程類儀器儀表工業強鎮。在當天的發展大會上,還舉辦了中國機械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論壇和道墟猴王館啟動儀式。本次論壇圍繞「新動力 新作為 新徵程」主題展開。上虞試驗儀器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的塊狀經濟,主要集中在道墟街道,其土工檢測儀器相關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三分之一。
  • 以前只知黃巖蜜橘好,現在才發現黃巖與上海這麼親近
    黃巖模具小鎮   去年6月,位於黃巖的浙爆集團與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了上海電機廠的浙江製造基地。  上海電氣集團是世界上著名的電站設備的總承包商,特長是大型發電機組,而浙爆集團的強項在於低壓電機與防爆電機。「搭上上海電氣的大船,我們的產品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伊拉克、阿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浙爆集團總裁助理邱志廣說。
  • 【鎮興中國】古北水鎮,溫暖了多少人?
    「專題」【鎮興中國】春天來了,約嗎?——北京周邊免費春遊指南【鎮興中國】轉型特色小鎮,看品牌房企們都怎麼玩?【鎮興中國】魔幻現實主義新農村——野長城下的塗鴉小鎮【鎮興中國】特色小鎮怎成了開發商圈錢的新風口?
  • 臨海:「鄉賢+」模式助力鄉村建設
    去年以來,臨海市深入開展「千名鄉賢幫百村活動」,以鄉情為紐帶,推行「鄉賢+」模式,引導鄉賢反哺家鄉,實現資金回流、項目回歸、人才回鄉,助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鄉賢+治理 開創善治新格局  臨海市永豐鎮成立於2002年,由10個鄉逐步撤併而來。建鎮時間短,鎮域面積大,地域認同感低,社情複雜,成為了制約該鎮發展的主要障礙。
  • 順昌縣埔上鎮召開返鄉黨員及鄉賢座談會
    10月6日,順昌縣埔上鎮連坑村返鄉黨員肖世春告訴筆者。當天,順昌縣埔上鎮以座談會形式,組織返鄉黨員及鄉賢,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行互動交流。據悉,埔上鎮在外黨員約97人,該鎮本著主題教育一個不落的要求,利用部分外出黨員國慶假期返鄉的機會,組織黨員和在外鄉賢座談,介紹近期家鄉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相關情況和家鄉建設發展願景;在外黨員和鄉賢了解了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埔上鎮從民生需求出發,先後完成鎮區自來水改造、鎮區老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7項民生工程建設。
  • 齊河縣仁裡集鎮——黨建鑄魂夯基礎 組織引領興產業
    仁裡集鎮黨委副書記 李夢澤仁裡集鎮始終圍繞鄉村振興一個核心,堅定抓黨建夯基礎,抓產業促發展。先後榮獲全省文明村鎮、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鎮、德州市跨越發展十強鎮。圍繞產業發展促增收,以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試點推廣板慄南瓜產業,發揮韓胡玫瑰、辛屯桃園、汝莊山藥等「一村一品」產業作用,目前全鎮99個村集體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0%以上。
  • 黃巖:藍美莊園 農業休閒體驗綜合體
    在黃巖北洋正在打造這樣一個農場,親子娛樂、農業體驗、度假休閒等於一體,能滿足市民的各種需求。   沿著黃巖長潭水庫一路西行,穿過北洋鎮前蔣村,有一處正在建設的藍美莊園。藍美莊園佔地面積1300畝,計劃總投資超3億元,是浙商回歸的代表項目。其中首期1000畝投資一億元。
  • 鄒城唐村:鄉賢文化改善鄉村治理
    王爐村是鎮駐地村莊,因近年城鎮發展佔用村級土地較多,很多農民的墳地需要遷挪,這可是村裡的難事。於是村支部找到鄉賢,由新鄉賢邱啟才、王昭柱出面主持操辦,召開村民會議確定公墓場所,組織抓鬮分配墓地位置,移風易俗精簡辦喪事。這樣一件令村「兩委」頭疼的事,就這樣波瀾不驚地解決了,老百姓心裡踏實了,村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
  • 浙江臨海「鄉賢+」模式嶄露頭角 塑美麗鄉村新圖景
    中新網台州8月10日電(記者 奚金燕 實習生 孫佳琦)古城浙江臨海豐厚的歷史文化,哺育出眾多鴻儒碩彥,也孕育了深厚的鄉賢文化。近年來,臨海巧打「鄉情牌」,推行「鄉賢+」模式,引導鄉賢反哺家鄉,助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據了解,臨海市現已聘請1536名鎮村鄉賢,對接合作意向項目560個,其中回歸項目232個,預計投資達38.8億元。
  • 黃巖西部山區:脫貧致富路上快馬加鞭
    10年前,黃巖西部「六鄉一鎮」共有198個村居,3.7萬戶,11.7萬人口,不到全區總人口的20%,收入只有全區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全區被列為省市級重點扶持的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全部分布在西部山區,其中省級重點幫扶村152個,市級重點幫扶村4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