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

2021-01-09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綜述了無機砷在水稻中的相關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

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Highlights

Inorganic arsenic (iAs) poses a serious global health risk to the human population due to its toxic and carcinogenic natur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lleviation of iAs toxicity in rice plant are reviewed.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As toxicity in rice plant are reported.

Challenges limi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can be utilized in managing iAs toxicity in rice plant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Abstract

Direct or indirect exposure to inorganic arsenic (iAs) in the forms of AsIII (arsenite) and AsV (arsenate) through consumption of As-contaminated food materials and drinking water leads to arsenic poisoning.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potentially accumulates a high amount of iAs from paddy fields than any other cereal crops. This makes it to be a major source of iAs especially among the population that uses it as their dominant source of diet. The accumulation of As in human bodies poses a serious global health risk to the human population. Various conventional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reduce the arsenic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However, the success rate of these techniques is low.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s aimed at lowering iAs toxicity is a very crucial public concern. With the current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 new strategies aimed at addressing this concern are being developed and utiliz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As in rice plants emphasizing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approaches. Also,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se approaches are described.

砷是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在食物鏈中常見的具有金屬性質的有害類金屬元素,由於其解毒方法與重金屬類似,因此在環境汙染歸類中將砷作為重金屬元素,是俗稱的「五毒(鉛、汞、鎘、鉻、砷)」之一,慢性砷中毒可引起皮膚病變、神經、消化和心血管系統障礙等。單質砷無毒性,而砷化合物均有毒性。按砷化合物性質可分為無機砷和有機砷,無機砷毒性強於有機砷,三價砷毒性強於五價砷,而土壤中砷的形態主要以五價砷和三價砷的無機形式存在。在水稻中砷(尤其是無機砷)的過度積累,對大米消費人群構成了潛在的健康風險。已有研究表明,水稻中積累的無機砷含量遠高於其他穀類作物,大米中無機砷含量極顯著高於有機砷。

該研究系統總結了水稻中無機砷吸收、代謝及解毒的分子機制及關鍵功能基因,概述了土壤pH值、氧化還原電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活性、礦質元素種類和有機質含量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稻田中砷形態和遷移能力的影響,闡述了目前水稻中使用的砷解毒或低砷積累技術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最後,綜合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大田栽培管理措施等提出了砷低積累稻米安全生產技術要素。

責任編輯:宋瀟

校對和審核:張陽 王農

相關焦點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土壤-植物體系中添加納米羥基...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楊金燕教授團隊研究了在土壤-植物體系中添加納米羥基磷灰石對氟的固定、形態和積累的影響。納米羥基磷灰石(NHAP)具有高去氟能力,已被廣泛用於去除汙水中的氟(F),但對其如何影響土壤F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對植物的毒性還知之甚少。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河北農業大學在大白菜葉片吸收PM...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對大氣沉降PM2.5-Pb對白菜葉片氣孔Pb積累的貢獻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華北作物改良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特刊徵稿:Advanced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for Solar Energy
    Solar cells, solar absorber, photocatalytic nanomaterials are the main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nowadays.
  • 我國農藥殘留現狀及農藥遺傳毒性研究進展
    有機磷類:甲基對硫磷,毒死蜱和二嗪農及其代謝產物對人精子DNA具有損傷作用,有的農藥氧化性代謝產物對精子DNA毒性比相應母體化合物的毒性強得多[12]。檢測農藥生產工人精子染色體變化表明,對硫磷或甲胺磷的職業性暴露能夠增加精子非整倍體的水平[13]。
  • Cell|新生兒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和新的治療策略
    雖然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提示圍產期/新生兒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身免疫性肝損傷是BA發病的重要機制,但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免疫病理機制以及靶向幹預方案仍待闡述。為闡述免疫病理機制,該研究對6例BA患兒的肝活檢組織,以及10例對照肝組織進行了單細胞測序,並對T細胞和B細胞進行了V(D)J測序,最終定義了42個免疫細胞亞群,發現與肝硬化和肝衰竭相關的如下免疫功能失調:BA嬰兒肝臟中細胞毒細胞擴增,Th17-Th1轉分化加強研究發現具有細胞毒性的
  • Science:大腸桿菌毒性因子分泌調節機制
    它們均擁有一種叫做T3SS(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系統,能夠分泌毒性因子進入宿主細胞中引發免疫反應。EPEC的每一類毒性因子都具有不同的分泌效率,但決定這一效率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對於大多數毒性因子來說,細菌胞內分子的濃度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每一種毒性因子的分泌-濃度比都是相似的。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磁化水灌溉可促進植物修復Cd汙染...
    本研究通過使用普通水和磁化水灌溉羊茅,來探討外加磁場對收取羊茅葉片來進行土壤Cd修復的促進作用。研究比較了新生葉、成熟葉、衰老葉和枯葉的數量變化及相應組織中Cd濃度的變化。結果表明,兩種水灌溉的羊茅衰老葉和枯葉的Cd累積量明顯高於其他組織。使用磁化水灌溉後,衰老葉和枯葉的生物量從15.7%和6.4%增加到17.2%和11.6%,與對照相比,枯葉中的Cd含量(23.6%)有顯著提升。
  • JMC|輝瑞藥物化學家教您如何處理毒性基團?
    引言傳統觀點認為毒性基團預選過濾對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很重要,但實際上盲目過濾毒性基團對藥物的發展有很多弊端,目前針對毒性基團已經有很多處理的方法,此外不良反應還與諸多因素有關,可通過其他策略緩解。輝瑞藥物化學專家Amit S.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甲烷相關生物過程對淹水水稻土中...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何豔教授團隊研究了CH4相關的生物過程在添加林丹的淹水水稻土自淨化過程中的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Hazardous基於補充CH4可以促進OCPs脫氯的假設,本文研究了CH4相關的生物過程在添加林丹的淹水水稻土自淨化過程中的作用,滅菌土壤(S)、滅菌土壤+ CH4 (SC)、未滅菌土壤(NS)和未滅菌土壤+ CH4 (NSC) 4個處理持續28 d。結果表明,滅菌土壤和CH4的添加均促進了淹水水稻土的林丹降解和CH4排放。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石灰石處理土壤中抑制水稻吸收Cd...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陳衛平研究員團隊進行了批量吸附試驗及溫室試驗,以探究石灰石處理土壤中抑制水稻吸收Cd的最佳pH和無定形錳含量。本研究進行了批量吸附試驗及溫室試驗,以探究石灰石處理土壤中抑制水稻吸收Cd的最佳pH和無定形錳含量(Mnox)。土壤/石灰石混合物中Cd的吸附/釋放行為主要由吸附位點的結構和密度決定,其次是吸附條件,而吸附條件主要受土壤pH和可交換態Ca2 +的影響。土壤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受石灰石和植物響應的影響。
  • 鐮刀菌毒素的發生、毒性、產生及檢測方法研究 | FPPN文獻速遞
  • 專欄| 免疫細胞療法相關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及神經毒性分級 ASBMT...
    細胞因子釋放綜合(CRS)和中樞神經系統毒性是CAR-T治療中最常見的兩種不良反應。準確評估和及時管理CAR-T治療相關毒性可以減輕與免疫療法相關的不良後果,最大程度地利用細胞療法,同時將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的風險降至最低。現有的臨床試驗和機構對這些毒性的評估和分級差別很大,很難比較不同產品的安全性,並且難以制定管理這些毒性的最佳策略。此外,這些評級系統難以跨中心廣泛實施應用。
  • 當心,鉑類的神經毒性!
    鉑類藥物因其獨特的抗癌機制和廣泛的抗癌譜,成為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的化療藥物之一,作為基本藥物被廣泛用於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宮頸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頭頸部腫瘤等常見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是,這些患者化療後出現聽力下降 、手腳發麻、神經疼痛和冷刺激導致的感覺異常等神經症狀,是否與鉑類藥物引起有關呢?接下來我們複習一下鉑類藥物相關的神經毒性。
  • Looking inside nanomaterials in three dimensions
    Looking inside nanomaterials in three dimensions On May 13th 2011 a paper authored by a group of scientists from Denmark, China and the USA, including Prof.
  • 從戰略到機制——聯盟議題研究進展
    聯盟作為國際安全研究的經典議題歷久彌新。經過21世紀初期的研究熱潮後,學界對聯盟相關議題的研究仍在持續深化。聯盟研究的理論視角表現為兩個傾向,一方面將聯盟視為外交戰略即「聯盟戰略」,另一方面把聯盟作為安全合作機制加以考察即「聯盟政治」。
  • 天津檢驗檢疫檢出進口青口貝無機砷超標2.6倍
    央廣網天津7月16日消息(記者賈立梁 通訊員丁天健)天津檢驗檢疫局日前在一批次紐西蘭進口冷凍青口貝中檢出無機砷超標,遂依法做出退運處理。該批冷凍青口貝重達20噸,貨值約12.35萬美元,經天津檢驗檢疫局實驗室檢測,其樣品中無機砷含量達1.8mg/kg,超出國標限量2.6倍,被判定為不合格。
  • Nature:晶體形變的機制研究
    專題:Nature報導當晶體發生變形時,有兩個主要機制在發揮作用:普通脫位彈性和形變孿晶。雖然前者已知依賴於晶體尺寸、因而在納米尺度影響樣本強度,但後者的尺寸依賴性迄今尚未被研究過。現在,Ju Li及其同事利用微壓縮和納米壓痕實驗發現,形變孿晶在尺寸小於一微米的晶體中被完全抑制,從而使得普通脫位彈性成為惟一形變模式。這也許是因為形變孿晶是一個集體現象,對於小尺寸晶體不能發生。這一發現為在微觀尺度操縱材料機械性質的新方法鋪平了道路。
  • 研究分享 | 組織行為·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基於此,本研究重點關注了柔性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結合動態能力理論,探索資源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和協調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具體的作用機制。葉一嬌,何燕珍,朱宏,鄧昕才,呂逸婧.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20,23(2):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