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浦永灝(伯瑞財富合伙人,原瑞士銀行亞太區首席投資官)來源:FT中文網
疫情之下,銀行應充分披露和及早處置不良資產。把壞消息儘早出淨,爭取早日康復輕裝上陣,為支持經濟復甦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上篇我們討論了為什麼這次疫情是對銀行的一場生死大考,以及1-3項的大考內容:
(1)銀行對疫情衝擊的警惕性和應變能力;
(2)銀行如何平衡好客戶;股東和銀行自身的三方利益;
(3)銀行如何準備資產質量的急劇惡化。
下篇我們討論下列內容
(4)銀行如何處置由疫情導致的大量不良資產;
(5)疫情對息差收窄的趨勢有什麼影響;在息差收窄惡劣環境下銀行如何生存;
(6)各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在疫情中能否兌現;
(7)銀行是否抓住這次疫情帶來的那些新的業務機會?
4 銀行如何處置由疫情導致的大量不良資產
今年秋季的銀行半年報中的不良資產損失將是一個社會關注的重點。對於銀行高管來說,即將面臨的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處理這些壞帳。是將這些壞帳一次大出清,還是以後逐年慢慢確認和消化呢?
最近歐美銀行紛紛公布了一季度的業績,從中看出西方銀行處理壞帳的手法。
即使西方監管機構這次已經允許銀行推遲壞帳的登記、也放寬了對壞帳以及滾動風險債務的界定,但是作為銀行自己如何來處理這些壞帳仍有很大的自主權。摩根大通為今年銀行業財報季節開了第一個預警炮。雖然摩根大通在一季度只有4%的抵押貸款違約,信用卡的逾期也只是略有上升,但是摩根大通還是加大了壞帳撥備,一季度壞帳撥備同比增長454.2%,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另外,其投行業務收入也同比下降49%,主要原因是預先為其過橋貸款撥備而減記了9億美元。
同樣,為應付疫情而大幅增加了壞帳撥備,富國銀行第一季度利潤同比下降了89%,壞帳撥備同比增長353.61%。美洲銀行、花旗和高盛也是由於大量撥備,一季度淨利潤都下降了近一半。一季度上述六大美國銀行總共計提了254億美元壞帳撥備,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0%。
瑞士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其第一大銀行UBS今年一季度的壞帳撥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倍以上。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一季度計提的撥備也比去年增加了近10倍。80%的業務在亞洲的滙豐銀行,在去年1.3%的不良率基礎上,一季度撥備了30.3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了4倍,滙豐預計全年的壞帳損失可能達到110億美元。
對比西方銀行業同行,或者對比國內非金融的各行業,中國銀行業的利潤好到令人難以置信。今年一季度,A股非金融業淨利潤同比負增長 52.5%,創歷史最大降幅。但是銀行業是一枝獨秀,業績好到無法令人置信。六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36家A股上市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4.2%、8.1%、10.4%、15.2%。特別是城商行、農商行的淨利潤還能有兩位數的增長。
而且,國內銀行業也沒有因為疫情而作大量的壞帳撥備,與西方銀行的謹慎形成了鮮明對比。
除了平安和招行一季度計提壞帳撥備,分別同比增長了23%和21%;其他大行的壞帳撥備覆蓋率與去年底基本持平。經歷了這麼大的疫情,一季度GDP都已是負增長6.8%,但是銀行業的老大——工行一季度所報的不良率為1.43%,與去年四季度一模一樣。
在國內非金融各行業一季度的一片哀鴻的情況下,銀行業居然如此篤定,除了各自在財報口頭上提到了疫情,但在財務上幾乎都沒有做什麼具體的準備。不知道是真的以為自己的資產質量能經受住這次疫情考驗,還是已經有了銀保監會的「免死金牌」?
是不是因為中國的疫情控制的比較早,比西方諸國更有成效,所以我們的銀行可以不用計提那麼多撥備呢?同意,我國的疫情受控的效果比較西方好。
但這個說法有兩點可以商榷:
第一,政府支持經濟的力度,這次美國支持疫情後經濟的力度很大,不說美聯儲降息到零等貨幣政策方面的支持,美國財政部的經濟支持政策力度超過了GDP的10%,目前國會還在考慮進一步的財政支持方案。有的西方國家甚至準備了近20% 的GDP財政支持政策。而我國財政支持政策,包括尚未實施的支出,據我個人的估計,目前大概只有4%左右的GDP。
第二,中國依賴出口大大超過美國,比如2019中國的總出口對比GDP 接近17.7%,而美國的總出口對比GDP只有7.7%。明顯我國比美國對外部的依賴性要大得多。目前,西方世界的經濟還在停擺中,這對我國的出口以至整個經濟的影響要大得多。
在我看,我國銀行業一季度的撥備計提準備明顯地不足。
美國銀行處理壞帳的做法值得學習:
雖然在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前,美國銀行業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銀行業的槓桿比較高,次貸危機爆發後,銀行中大量的不良資產飆升,一級資本充足率從危機前7%,在危機中一度跌到了5%以下。大批銀行搖搖欲墜。但是美國在危機爆發後的經歷很有參考價值。首先,美國政府當機立斷,快速用2000億資金注入的方式,就是著名TARP 不良資產援救項目,讓銀行恢復了健康,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淘汰了465家不健康的銀行,包括倒閉了雷曼兄弟,讓摩根大通接管了Bear Stearns銀行等。
第二,美國銀行業大量地出清了各種壞帳,使得資產負債表迅速地恢復了健康。這就讓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之後,能夠為支持美國經濟危機後的迅速復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美國銀行的市場估值一直比歐洲和日本,和中國的銀行業高出很多。
日本處理銀行業壞帳則是一個反面教材: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日本地產和金融市場的泡沫破裂以後,銀行業裡攢下了大量的壞帳。但是日本銀行不願意徹底清理這些壞帳,對不良資產問題採取掩蓋、拖延的態度,導致不良資產不斷積累,使得銀行業長期處在病態中。另外,由於日本銀行與企業過度融合,一旦企業經營不善出現了壞帳,銀行採用債轉股的方式來應付,造成銀行和企業相互拖累,風險相互傳染。在以後的十多年中,日本銀行業在這些不良資產的大山之下,苟延殘喘,無法起到支持經濟發展的職能。這期間支持經濟的重擔從銀行轉到了財政,國家被迫常年舉債來刺激經濟,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公共債務最高的國家。直到2006年小泉首相上臺後才主持慢慢清理了銀行的壞帳,讓日本銀行業回到了相對健康的狀態下。
要存僥倖心理。很多人覺得1998年時國內銀行系統中也曾出現過大量的不良資產,後來也都慢慢化解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處理了三角債、成立了四大資管公司,把不良資產從銀行裡剝離出來。幸運的是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此後出口高速增長,形成了大量的貿易順差進入了國內的資產市場,房地產從2002年開始了一波近二十年的大漲勢。同時出口又帶動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全面展開,讓很多原來的不良資產很快都變成了優良資產。不良資產問題在幾年時間裡得到了圓滿解決。
可是今天我們不再具備這些條件了,產能過剩,出口見頂,老齡化開始,現在的不良資產還能那麼快地處理掉嗎?雖然現在大銀行的不良率相對可控,撥備也很充足,但是一大批中小銀行本來實力就弱,疊加疫情影響,怎樣應對新增的不良資產令人擔憂。
建議銀行業要學習美國的經驗,吸取日本的教訓,處置不良資產宜早不宜遲。
避免為追求一時帳面數據好看,採用財務手段人為地壓低不良率,最後讓隱藏的大量不良資產成為一個長期包袱。銀行應該充分披露和及早處置不良資產,避免風險積聚。把壞消息儘早出淨,爭取早日康復輕裝上陣,為支持經濟復甦起到應有的作用。
5 疫情對息差收窄的大趨勢有什麼影響?
我最近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下一個十年,中國銀行業迎來寒冬期(上篇)》一文中提出,中國的銀行業將面臨一個存貸款息差不斷收窄的過程,因為中國的嬰兒潮人口(1962-1973是中國第一波嬰兒潮)即將步入退休年齡,在職人口在進入退休前的工作階段中儲蓄率會越來越高。這樣,中國在今後的二十年裡會出現資金供應過剩。而同時由於投資增速放慢又造成了資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現在存款利率已經幾乎貼地,在通脹較高的情況下,很難再降低了。這樣,兩面的一夾,息差收窄是一個大趨勢。
從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的財報中看出,銀行息差收窄的大趨勢基本沒變。銀行的生存主要靠存貸利息差賺錢,如果這個息差長期不斷收窄,銀行業的前景自然不妙,甚至很危險了。
今年三月美聯儲在疫情中把基準利率一口氣降到零。美聯儲前主席耶倫最近指出:
我們在今後的很多很多年裡,都會處在一個低利率和長期量寬的環境中。
在西方銀行業經歷了息差連續收窄,銀行的主要收入 – 淨利息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也連年下降。銀行會陷入「流動性陷阱」,減少了高收益貸款、增加了低收益現金,資產收益率不斷下降。最近評級機構穆迪把全球銀行業的評級從「穩定」降級為「負面」,穆迪的主要理由就是認為低利率環境可能會持續得更長,利率水平可能會更低。
這次疫情迫使西方各央行把利率降到了零。對此,金融市場也毫不客氣地把西方銀行業降級了。美國銀行的平均市淨率從去年底的1.4倍,降到了四月末0.9倍。在同期歐洲銀行則從0.7倍被降到0.3倍,日本銀行從0.4倍被降到0.3倍,可以說接近了窮途末路。主要是因為西方銀行經營的宏觀大環境越來越惡劣,它們的盈利能力呈長期趨勢性地下降。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三位學者Alan Taylor、Oscar Jordan、Sanjay Singh發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他們追溯從14世紀以來共發生的12次重大傳染病後對利率的影響,發現一個規律:
除了兩個例外,其他所有的瘟疫結束後的四十年裡,有一個相同的後果就是壓低了實際利率水平
三位作者認為利率的下降,第一,是由於預防性儲蓄的增加,或疫情帶來的貧困化後財富的重建而產生的儲蓄意願所造成的。
第二,是由於歷次傳染病中大量勞動力死亡,造成了勞動力相對於資本的稀缺,造成的資本過剩。當然這次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主要集中於老年人群,所以對勞動力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而且對實際利率的影響,此次疫情可能小於過去的傳染病。
不管怎樣,我認為這次疫情讓人們的風險意識提高,會造成在實體經濟中投資欲望減低,儲蓄欲望增加,最後致使實際利率水平不斷下降。
美國最新的數據與上述的論斷是一致的。美國政府經濟分析局報導說,今年美國的儲蓄率從2月份的8%,一下子跳升至三月份的13.1%。這是自1981年11月以來的最高儲蓄率。儘管美聯儲在三月已經將利率下調至零,美國銀行儲蓄、貨幣市場和國債收益率幾乎都為零之時,消費者卻在積極地將更多的錢存入銀行。在西方最近的四次經濟衰退之後,這個趨勢也一樣明顯。在經濟衰退之後,家庭將希望重建財富儲備,增加預防性儲蓄,包括現金、股票和債券等流動資產等。此外,企業也會盡力減少投資,增加現金儲備,降低槓桿水平。
而人行公布的我國今年一季度金融數據,也初步證實了這一推斷,一季度銀行系統中居民的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其中,3月份存款達2.35萬億元,每天新增的存款有758億元,高於一季度的平均值。
大疫之下,我們不要期望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卻要準備報復性的存款增長。
同時,疫情中一些企業、商家的信用突然出了問題,商業銀行對客戶將來的償債能力缺乏預判,只能謹慎放貸,或者將貸款儘量給國有企業。而國企出于謹慎考慮,又將資金存回到銀行。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比去年的3328億暴增了5倍,表明央行開閘放出上萬億資金又流回了銀行。
所以估計在今後的二、三年中,儘管政府會擴大財政支出,但個人和民企都會在未來幾年裡積極增加儲蓄,降低消費和對資金的需求。
疫情在中國爆發後,央行先後兩次減息。比如為了緩解疫情的衝擊,央行剛剛在三月份將1年期LPR下調26bp至4.05%。最近又將1年期LPR從4.05% 下調至3.85%,今年前後共下調46基點。因為考慮到通脹等因素,央行沒有減存款利率。這樣,由於時間滯後,銀行的息差很可能會在明年收縮50-60基點,銀行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縮。應對息差不斷收窄將是銀行業的一項長期考試。
在這種大背景下,只有數位化程度高,營業成本不斷降低,運營效率高,業務相對集中,自身優勢突出的銀行,才經得住息差收窄的大寒冬。
6 各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是否可兌現
美聯儲於3月底宣布了中小企業的援助計劃後,由美國銀行業承擔了發放首批3500億美元小企業貸款的任務。計劃宣布好幾天,因操作上的問題,中小企業投訴如潮,各家銀行的網銀系統的優劣立見高下。有的銀行遲遲未能推出網上申請。富國銀行最先推出了援救貸款的網上申請。但是剛一推出,自己分配到的援款總額一下子就用完了。另外有銀行由於面臨著巨大的援助貸款需求,會優先考慮自己中小企業客戶的申請,而大量非客戶的中小企業,就很難獲得援助貸款,由此出現了對銀行大量的投訴和指責。
這其實是給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市場空間。
另外一項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美國自然災害剛發生後,災民要借錢,人們的首選是網際網路信貸機構。因為美國網際網路信貸機構只需4天就能決定批准與否。很明顯,是科技公司最能在這些場景中發揮作用。
不過這也要看傳統銀行系統能否覆蓋所有的企業。
以瑞士為例,雖然它是一個總人口約857萬的小國,瑞士政府於3月25日也公布了一個200億瑞士法郎的緊急貸款計劃,用於支持小型企業。計劃實施的第一周,已經有76034家企業申請到了共150億瑞郎的貸款。到了4月3日瑞士政府把這項貸款增加至400億瑞郎。許多小企業周五填了一頁紙的申請,到了下個周一錢就已經到帳了。如此高效,取決於兩點:第一,瑞士聯邦政府與銀行業有著無瑕的合作;第二,瑞士銀行系統十分現代化,對中小企業有著全面有效的服務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金融科技公司就比較難攻入傳統銀行的地盤。
近年來國內每家銀行都在大談數位化智能化戰略,猶如武林中的「降龍十八掌」,成了銀行業的武功法寶。疫情期間,雖然各銀行推出了多項網銀服務,也將部分線下理財業務轉到了線上,並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力圖導入線上客流量等等。
從理論上說這些數位化戰略應該為銀行帶來成本的下降、客戶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但是從各銀行今年一季度經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對比去年一季度來看,大部分銀行沒有明顯的改善,部分銀行還有明顯的下降。
上證指數中銀行板塊的數據也顯示,全行業一季度經營利潤率從去年的40.3%, 下降了2個百分點,到今年的38.2%。當然,今年一季度各銀行還參與了各種抗疫救災的活動,第一季度的數據有其特殊性。但是從道理上說,一個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如果真的富有成效,在一定的時間後,這個銀行的客戶覆蓋面應該可以突破地理、城鄉、行業、人群等的限制,應該成為一家可以覆蓋全社會的銀行,最後銀行的營運效率是應該提高的。
可惜,這次銀行業在疫情中還不能覆蓋全部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資金緊張,一旦停工,只能維持一兩個月左右。隨著復甦的推遲和延緩,小微企業破產概率會越來越大。一些城商行、農商行雖然能服務好本地的中小微企業,但是這類銀行的資金規模有限。
市場的調研發現,約四成小微經營者只能從網際網路銀行那裡獲得貸款,而且審核速度快,能夠滿足疫後小額、高頻、快速的融資需要。
因為這群用戶沒有抵押,收入不穩,貸款不良率明顯高於大型企業。傳統銀行已有4000家之眾,因為沒有這些小微企業的完整歷史數據,也不敢放開手腳服務它們。而阿里的網商銀行,在疫情中發揮了無接觸方式優勢,充分利用了多年積累的企業資信數據,積極支持了2000萬小微企業客戶。另外,截至2019年末,騰訊的微眾銀行的「微粒貸」 「供應鏈貸款」也已向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近600座城市超過2800萬客戶發放超過4.6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額超過3.7萬億元。兩家網際網路銀行在為服務小微企業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7 銀行抓住疫情帶來業務機會的能力
新產業和商機的誕生:疫情掃蕩了舊的產業和商業模式,也重新塑造和定義了社會和經濟的一切,技術、組織、生產、運營、營銷等等都發生了巨變。同時,隨著數位化、智能化、雲端化、物聯化、遠程化的加速,又催生許多在倉儲、物流、零售、餐飲、媒體、教育、醫療、通訊、資訊等領域的新商機,就看銀行有沒有眼光和風控能力,來參與和支持這些新生商機。
投行顧問業務: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去槓桿等政策的實施,許多擴張激進的企業無法適應,原有經營模式難以為繼,高負債運營導致債務危機。隨著疫情的爆發,在經濟周期下行和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大批陷入財務困境、現金流枯竭的企業不得不裁員、停業或倒閉。新一輪全國範圍的破產潮和倒閉潮,恐將爆發。由此也給銀行新增了不少資產追討、拍賣、重組、購併等相關的投行顧問業務。
股票經紀和保險、理財業務:一、二季度市場大幅震蕩,投資人需要調整倉位,對衝風險,增加新的投資等。同時,大部分員工還無法復工,或者居家工作。這些也給銀行帶來了許多證券等經紀業務等,特別是網絡交易的業務暴增。另外,這次疫情也會提升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意識,銀行能不能及時推出相關災難保險、資產配置等低風險理財產品?
外幣和黃金業務:隨著疫情的全面爆發,各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財政支持,各大央行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大眾會開始擔心未來的貨幣貶值,一定會對貴金屬和一些外幣有投資需求。流入黃金指數基金和紙黃金的資金大量增加。而黃金零售商也報告稱,投資者對金條和金幣的需求激增。在這個方面,銀行有沒有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呢?當然,中行「石油寶」事件也告訴我們,用槓桿或衍生工具來設計的高風險產品是不適合普通投資者的。
結語:行長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你們有沒有想過疫情過後,你的服務和產品有多少還有存在價值呢?你有沒有捕捉到在疫情後新湧現的產業、業務板塊和產品需求呢?經過了疫情,你看到了自己銀行的競爭優勢和業務定位到底在哪裡呢?你的目標客戶群到底是哪一類企業和人群呢?你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是否經得起這次疫情的考驗,在疫情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在科技公司的侵入下,今後你準備怎麼來應戰呢?你現有的數位化戰略是否正確呢?在息差長期收窄的大環境下,你又如何來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