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疫情之下,銀行業面臨生死大考(下):如何處理不良資產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浦永灝(伯瑞財富合伙人,原瑞士銀行亞太區首席投資官)來源:FT中文網

疫情之下,銀行應充分披露和及早處置不良資產。把壞消息儘早出淨,爭取早日康復輕裝上陣,為支持經濟復甦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上篇我們討論了為什麼這次疫情是對銀行的一場生死大考,以及1-3項的大考內容:

(1)銀行對疫情衝擊的警惕性和應變能力;

(2)銀行如何平衡好客戶;股東和銀行自身的三方利益;

(3)銀行如何準備資產質量的急劇惡化。

下篇我們討論下列內容

(4)銀行如何處置由疫情導致的大量不良資產;

(5)疫情對息差收窄的趨勢有什麼影響;在息差收窄惡劣環境下銀行如何生存;

(6)各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在疫情中能否兌現;

(7)銀行是否抓住這次疫情帶來的那些新的業務機會?

4 銀行如何處置由疫情導致的大量不良資產

今年秋季的銀行半年報中的不良資產損失將是一個社會關注的重點。對於銀行高管來說,即將面臨的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處理這些壞帳。是將這些壞帳一次大出清,還是以後逐年慢慢確認和消化呢?

最近歐美銀行紛紛公布了一季度的業績,從中看出西方銀行處理壞帳的手法。

即使西方監管機構這次已經允許銀行推遲壞帳的登記、也放寬了對壞帳以及滾動風險債務的界定,但是作為銀行自己如何來處理這些壞帳仍有很大的自主權。摩根大通為今年銀行業財報季節開了第一個預警炮。雖然摩根大通在一季度只有4%的抵押貸款違約,信用卡的逾期也只是略有上升,但是摩根大通還是加大了壞帳撥備,一季度壞帳撥備同比增長454.2%,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另外,其投行業務收入也同比下降49%,主要原因是預先為其過橋貸款撥備而減記了9億美元。

同樣,為應付疫情而大幅增加了壞帳撥備,富國銀行第一季度利潤同比下降了89%,壞帳撥備同比增長353.61%。美洲銀行、花旗和高盛也是由於大量撥備,一季度淨利潤都下降了近一半。一季度上述六大美國銀行總共計提了254億美元壞帳撥備,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0%。

瑞士是一個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國家,其第一大銀行UBS今年一季度的壞帳撥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倍以上。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一季度計提的撥備也比去年增加了近10倍。80%的業務在亞洲的滙豐銀行,在去年1.3%的不良率基礎上,一季度撥備了30.3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了4倍,滙豐預計全年的壞帳損失可能達到110億美元。

對比西方銀行業同行,或者對比國內非金融的各行業,中國銀行業的利潤好到令人難以置信。今年一季度,A股非金融業淨利潤同比負增長 52.5%,創歷史最大降幅。但是銀行業是一枝獨秀,業績好到無法令人置信。六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36家A股上市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4.2%、8.1%、10.4%、15.2%。特別是城商行、農商行的淨利潤還能有兩位數的增長。

而且,國內銀行業也沒有因為疫情而作大量的壞帳撥備,與西方銀行的謹慎形成了鮮明對比。

除了平安和招行一季度計提壞帳撥備,分別同比增長了23%和21%;其他大行的壞帳撥備覆蓋率與去年底基本持平。經歷了這麼大的疫情,一季度GDP都已是負增長6.8%,但是銀行業的老大——工行一季度所報的不良率為1.43%,與去年四季度一模一樣。

在國內非金融各行業一季度的一片哀鴻的情況下,銀行業居然如此篤定,除了各自在財報口頭上提到了疫情,但在財務上幾乎都沒有做什麼具體的準備。不知道是真的以為自己的資產質量能經受住這次疫情考驗,還是已經有了銀保監會的「免死金牌」?

是不是因為中國的疫情控制的比較早,比西方諸國更有成效,所以我們的銀行可以不用計提那麼多撥備呢?同意,我國的疫情受控的效果比較西方好。

但這個說法有兩點可以商榷:

第一,政府支持經濟的力度,這次美國支持疫情後經濟的力度很大,不說美聯儲降息到零等貨幣政策方面的支持,美國財政部的經濟支持政策力度超過了GDP的10%,目前國會還在考慮進一步的財政支持方案。有的西方國家甚至準備了近20% 的GDP財政支持政策。而我國財政支持政策,包括尚未實施的支出,據我個人的估計,目前大概只有4%左右的GDP。

第二,中國依賴出口大大超過美國,比如2019中國的總出口對比GDP 接近17.7%,而美國的總出口對比GDP只有7.7%。明顯我國比美國對外部的依賴性要大得多。目前,西方世界的經濟還在停擺中,這對我國的出口以至整個經濟的影響要大得多。

在我看,我國銀行業一季度的撥備計提準備明顯地不足。

美國銀行處理壞帳的做法值得學習:

雖然在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前,美國銀行業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銀行業的槓桿比較高,次貸危機爆發後,銀行中大量的不良資產飆升,一級資本充足率從危機前7%,在危機中一度跌到了5%以下。大批銀行搖搖欲墜。但是美國在危機爆發後的經歷很有參考價值。首先,美國政府當機立斷,快速用2000億資金注入的方式,就是著名TARP 不良資產援救項目,讓銀行恢復了健康,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淘汰了465家不健康的銀行,包括倒閉了雷曼兄弟,讓摩根大通接管了Bear Stearns銀行等。

第二,美國銀行業大量地出清了各種壞帳,使得資產負債表迅速地恢復了健康。這就讓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之後,能夠為支持美國經濟危機後的迅速復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美國銀行的市場估值一直比歐洲和日本,和中國的銀行業高出很多。

日本處理銀行業壞帳則是一個反面教材: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日本地產和金融市場的泡沫破裂以後,銀行業裡攢下了大量的壞帳。但是日本銀行不願意徹底清理這些壞帳,對不良資產問題採取掩蓋、拖延的態度,導致不良資產不斷積累,使得銀行業長期處在病態中。另外,由於日本銀行與企業過度融合,一旦企業經營不善出現了壞帳,銀行採用債轉股的方式來應付,造成銀行和企業相互拖累,風險相互傳染。在以後的十多年中,日本銀行業在這些不良資產的大山之下,苟延殘喘,無法起到支持經濟發展的職能。這期間支持經濟的重擔從銀行轉到了財政,國家被迫常年舉債來刺激經濟,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公共債務最高的國家。直到2006年小泉首相上臺後才主持慢慢清理了銀行的壞帳,讓日本銀行業回到了相對健康的狀態下。

要存僥倖心理。很多人覺得1998年時國內銀行系統中也曾出現過大量的不良資產,後來也都慢慢化解了。此一時,彼一時。當時處理了三角債、成立了四大資管公司,把不良資產從銀行裡剝離出來。幸運的是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此後出口高速增長,形成了大量的貿易順差進入了國內的資產市場,房地產從2002年開始了一波近二十年的大漲勢。同時出口又帶動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全面展開,讓很多原來的不良資產很快都變成了優良資產。不良資產問題在幾年時間裡得到了圓滿解決。

可是今天我們不再具備這些條件了,產能過剩,出口見頂,老齡化開始,現在的不良資產還能那麼快地處理掉嗎?雖然現在大銀行的不良率相對可控,撥備也很充足,但是一大批中小銀行本來實力就弱,疊加疫情影響,怎樣應對新增的不良資產令人擔憂。

建議銀行業要學習美國的經驗,吸取日本的教訓,處置不良資產宜早不宜遲。

避免為追求一時帳面數據好看,採用財務手段人為地壓低不良率,最後讓隱藏的大量不良資產成為一個長期包袱。銀行應該充分披露和及早處置不良資產,避免風險積聚。把壞消息儘早出淨,爭取早日康復輕裝上陣,為支持經濟復甦起到應有的作用。

5 疫情對息差收窄的大趨勢有什麼影響?

我最近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下一個十年,中國銀行業迎來寒冬期(上篇)》一文中提出,中國的銀行業將面臨一個存貸款息差不斷收窄的過程,因為中國的嬰兒潮人口(1962-1973是中國第一波嬰兒潮)即將步入退休年齡,在職人口在進入退休前的工作階段中儲蓄率會越來越高。這樣,中國在今後的二十年裡會出現資金供應過剩。而同時由於投資增速放慢又造成了資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現在存款利率已經幾乎貼地,在通脹較高的情況下,很難再降低了。這樣,兩面的一夾,息差收窄是一個大趨勢。

從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的財報中看出,銀行息差收窄的大趨勢基本沒變。銀行的生存主要靠存貸利息差賺錢,如果這個息差長期不斷收窄,銀行業的前景自然不妙,甚至很危險了。

今年三月美聯儲在疫情中把基準利率一口氣降到零。美聯儲前主席耶倫最近指出:

我們在今後的很多很多年裡,都會處在一個低利率和長期量寬的環境中。

在西方銀行業經歷了息差連續收窄,銀行的主要收入 – 淨利息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也連年下降。銀行會陷入「流動性陷阱」,減少了高收益貸款、增加了低收益現金,資產收益率不斷下降。最近評級機構穆迪把全球銀行業的評級從「穩定」降級為「負面」,穆迪的主要理由就是認為低利率環境可能會持續得更長,利率水平可能會更低。

這次疫情迫使西方各央行把利率降到了零。對此,金融市場也毫不客氣地把西方銀行業降級了。美國銀行的平均市淨率從去年底的1.4倍,降到了四月末0.9倍。在同期歐洲銀行則從0.7倍被降到0.3倍,日本銀行從0.4倍被降到0.3倍,可以說接近了窮途末路。主要是因為西方銀行經營的宏觀大環境越來越惡劣,它們的盈利能力呈長期趨勢性地下降。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三位學者Alan Taylor、Oscar Jordan、Sanjay Singh發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他們追溯從14世紀以來共發生的12次重大傳染病後對利率的影響,發現一個規律:

除了兩個例外,其他所有的瘟疫結束後的四十年裡,有一個相同的後果就是壓低了實際利率水平

三位作者認為利率的下降,第一,是由於預防性儲蓄的增加,或疫情帶來的貧困化後財富的重建而產生的儲蓄意願所造成的。

第二,是由於歷次傳染病中大量勞動力死亡,造成了勞動力相對於資本的稀缺,造成的資本過剩。當然這次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主要集中於老年人群,所以對勞動力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而且對實際利率的影響,此次疫情可能小於過去的傳染病。

不管怎樣,我認為這次疫情讓人們的風險意識提高,會造成在實體經濟中投資欲望減低,儲蓄欲望增加,最後致使實際利率水平不斷下降。

美國最新的數據與上述的論斷是一致的。美國政府經濟分析局報導說,今年美國的儲蓄率從2月份的8%,一下子跳升至三月份的13.1%。這是自1981年11月以來的最高儲蓄率。儘管美聯儲在三月已經將利率下調至零,美國銀行儲蓄、貨幣市場和國債收益率幾乎都為零之時,消費者卻在積極地將更多的錢存入銀行。在西方最近的四次經濟衰退之後,這個趨勢也一樣明顯。在經濟衰退之後,家庭將希望重建財富儲備,增加預防性儲蓄,包括現金、股票和債券等流動資產等。此外,企業也會盡力減少投資,增加現金儲備,降低槓桿水平。

而人行公布的我國今年一季度金融數據,也初步證實了這一推斷,一季度銀行系統中居民的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其中,3月份存款達2.35萬億元,每天新增的存款有758億元,高於一季度的平均值。

大疫之下,我們不要期望報復性的消費反彈,卻要準備報復性的存款增長。

同時,疫情中一些企業、商家的信用突然出了問題,商業銀行對客戶將來的償債能力缺乏預判,只能謹慎放貸,或者將貸款儘量給國有企業。而國企出于謹慎考慮,又將資金存回到銀行。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比去年的3328億暴增了5倍,表明央行開閘放出上萬億資金又流回了銀行。

所以估計在今後的二、三年中,儘管政府會擴大財政支出,但個人和民企都會在未來幾年裡積極增加儲蓄,降低消費和對資金的需求。

疫情在中國爆發後,央行先後兩次減息。比如為了緩解疫情的衝擊,央行剛剛在三月份將1年期LPR下調26bp至4.05%。最近又將1年期LPR從4.05% 下調至3.85%,今年前後共下調46基點。因為考慮到通脹等因素,央行沒有減存款利率。這樣,由於時間滯後,銀行的息差很可能會在明年收縮50-60基點,銀行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縮。應對息差不斷收窄將是銀行業的一項長期考試。

在這種大背景下,只有數位化程度高,營業成本不斷降低,運營效率高,業務相對集中,自身優勢突出的銀行,才經得住息差收窄的大寒冬。

6 各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是否可兌現

美聯儲於3月底宣布了中小企業的援助計劃後,由美國銀行業承擔了發放首批3500億美元小企業貸款的任務。計劃宣布好幾天,因操作上的問題,中小企業投訴如潮,各家銀行的網銀系統的優劣立見高下。有的銀行遲遲未能推出網上申請。富國銀行最先推出了援救貸款的網上申請。但是剛一推出,自己分配到的援款總額一下子就用完了。另外有銀行由於面臨著巨大的援助貸款需求,會優先考慮自己中小企業客戶的申請,而大量非客戶的中小企業,就很難獲得援助貸款,由此出現了對銀行大量的投訴和指責。

這其實是給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市場空間。

另外一項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美國自然災害剛發生後,災民要借錢,人們的首選是網際網路信貸機構。因為美國網際網路信貸機構只需4天就能決定批准與否。很明顯,是科技公司最能在這些場景中發揮作用。

不過這也要看傳統銀行系統能否覆蓋所有的企業。

以瑞士為例,雖然它是一個總人口約857萬的小國,瑞士政府於3月25日也公布了一個200億瑞士法郎的緊急貸款計劃,用於支持小型企業。計劃實施的第一周,已經有76034家企業申請到了共150億瑞郎的貸款。到了4月3日瑞士政府把這項貸款增加至400億瑞郎。許多小企業周五填了一頁紙的申請,到了下個周一錢就已經到帳了。如此高效,取決於兩點:第一,瑞士聯邦政府與銀行業有著無瑕的合作;第二,瑞士銀行系統十分現代化,對中小企業有著全面有效的服務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金融科技公司就比較難攻入傳統銀行的地盤。

近年來國內每家銀行都在大談數位化智能化戰略,猶如武林中的「降龍十八掌」,成了銀行業的武功法寶。疫情期間,雖然各銀行推出了多項網銀服務,也將部分線下理財業務轉到了線上,並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力圖導入線上客流量等等。

從理論上說這些數位化戰略應該為銀行帶來成本的下降、客戶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但是從各銀行今年一季度經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對比去年一季度來看,大部分銀行沒有明顯的改善,部分銀行還有明顯的下降。

上證指數中銀行板塊的數據也顯示,全行業一季度經營利潤率從去年的40.3%, 下降了2個百分點,到今年的38.2%。當然,今年一季度各銀行還參與了各種抗疫救災的活動,第一季度的數據有其特殊性。但是從道理上說,一個銀行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如果真的富有成效,在一定的時間後,這個銀行的客戶覆蓋面應該可以突破地理、城鄉、行業、人群等的限制,應該成為一家可以覆蓋全社會的銀行,最後銀行的營運效率是應該提高的。

可惜,這次銀行業在疫情中還不能覆蓋全部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小微企業的資金緊張,一旦停工,只能維持一兩個月左右。隨著復甦的推遲和延緩,小微企業破產概率會越來越大。一些城商行、農商行雖然能服務好本地的中小微企業,但是這類銀行的資金規模有限。

市場的調研發現,約四成小微經營者只能從網際網路銀行那裡獲得貸款,而且審核速度快,能夠滿足疫後小額、高頻、快速的融資需要。

因為這群用戶沒有抵押,收入不穩,貸款不良率明顯高於大型企業。傳統銀行已有4000家之眾,因為沒有這些小微企業的完整歷史數據,也不敢放開手腳服務它們。而阿里的網商銀行,在疫情中發揮了無接觸方式優勢,充分利用了多年積累的企業資信數據,積極支持了2000萬小微企業客戶。另外,截至2019年末,騰訊的微眾銀行的「微粒貸」 「供應鏈貸款」也已向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近600座城市超過2800萬客戶發放超過4.6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額超過3.7萬億元。兩家網際網路銀行在為服務小微企業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7 銀行抓住疫情帶來業務機會的能力

新產業和商機的誕生:疫情掃蕩了舊的產業和商業模式,也重新塑造和定義了社會和經濟的一切,技術、組織、生產、運營、營銷等等都發生了巨變。同時,隨著數位化、智能化、雲端化、物聯化、遠程化的加速,又催生許多在倉儲、物流、零售、餐飲、媒體、教育、醫療、通訊、資訊等領域的新商機,就看銀行有沒有眼光和風控能力,來參與和支持這些新生商機。

投行顧問業務: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去槓桿等政策的實施,許多擴張激進的企業無法適應,原有經營模式難以為繼,高負債運營導致債務危機。隨著疫情的爆發,在經濟周期下行和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大批陷入財務困境、現金流枯竭的企業不得不裁員、停業或倒閉。新一輪全國範圍的破產潮和倒閉潮,恐將爆發。由此也給銀行新增了不少資產追討、拍賣、重組、購併等相關的投行顧問業務。

股票經紀和保險、理財業務:一、二季度市場大幅震蕩,投資人需要調整倉位,對衝風險,增加新的投資等。同時,大部分員工還無法復工,或者居家工作。這些也給銀行帶來了許多證券等經紀業務等,特別是網絡交易的業務暴增。另外,這次疫情也會提升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意識,銀行能不能及時推出相關災難保險、資產配置等低風險理財產品?

外幣和黃金業務:隨著疫情的全面爆發,各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財政支持,各大央行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大眾會開始擔心未來的貨幣貶值,一定會對貴金屬和一些外幣有投資需求。流入黃金指數基金和紙黃金的資金大量增加。而黃金零售商也報告稱,投資者對金條和金幣的需求激增。在這個方面,銀行有沒有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呢?當然,中行「石油寶」事件也告訴我們,用槓桿或衍生工具來設計的高風險產品是不適合普通投資者的。

結語:行長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你們有沒有想過疫情過後,你的服務和產品有多少還有存在價值呢?你有沒有捕捉到在疫情後新湧現的產業、業務板塊和產品需求呢?經過了疫情,你看到了自己銀行的競爭優勢和業務定位到底在哪裡呢?你的目標客戶群到底是哪一類企業和人群呢?你的數位化智能化戰略是否經得起這次疫情的考驗,在疫情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在科技公司的侵入下,今後你準備怎麼來應戰呢?你現有的數位化戰略是否正確呢?在息差長期收窄的大環境下,你又如何來應對呢?

相關焦點

  • 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深度轉型面臨大考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眾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銀行也未能倖免。資產質量下滑、中間業務收入減少、淨息差降低……在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輸送戰疫一線和實體經濟背後,銀行業面臨著陣痛。不過,陣痛也是雙刃劍。如何從中挖掘新機遇,或將成為銀行下一步彎道超車的關鍵。
  • 九卦|存款放緩,銀行如何做大網際網路資產負債業務?
    來源:九卦金融圈作者: 靳 嶺編輯:嚴世傑來源:九卦金融圈數字金融背景下,傳統的線下資產負債業務發展已受到嚴重限制,只有搶佔先機積極推廣線上資產負債業務,強力推進各類非接觸式金融服務,才能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
  •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快速增加
    最新數據顯示,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快速增加。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達3.7萬億元,不良貸款率2.06%,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明顯的不良資產剝離需求。同時,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持續暴露,相當規模的不良資產有待處置。此外,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金融風險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也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 貸款利率下行資產質量承壓 疫情對銀行業影響幾何?
    通過對非典期間銀行業的盈利,資產質量和股價表現進行復盤,推演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銀行業的影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非典期間,A股僅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已經上市。3、資產質量:不良率持續降低4家銀行在非典期間不良率不升反降,同時不良率也沒有出現滯後提升的趨勢,在非典結束後的幾個季度不良率持續下降,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向好。
  • 金融壹帳通陳建光:後疫情時代,數位化轉型成金融機構生死大考
    (原標題:金融壹帳通陳建光:後疫情時代,數位化轉型成金融機構生死大考)
  • 萬億元咖啡市場引「掠食者」 中小咖啡企業面臨生死大考
    疫情之下,咖啡企業比餐飲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大。  3月15日下午2點半,《證券日報》記者來到漫咖啡萬柳店,進門後,需要消毒、量體溫並實名登記,從登記表來看,記者是當天的第11位客人。上下兩層的店裡,僅有4位客人和3位工作人員。
  • 萬億元咖啡市場引「掠食者」中小咖啡企業面臨生死大考
    本報記者 李春蓮疫情之下,咖啡企業比餐飲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大。3月15日下午2點半,《證券日報》記者來到漫咖啡萬柳店,進門後,需要消毒、量體溫並實名登記,從登記表來看,記者是當天的第11位客人。上下兩層的店裡,僅有4位客人和3位工作人員。
  • 覆巢之下,還有銀行業完卵?
    然而意外的是,率先發布一季報的兩家銀行——平安銀行和西安銀行,都走出了獨立行情,不僅經營收入、利潤都出現了同比增長,連不良率也未出現反彈,甚至撥備覆蓋率還有增加。風景這邊獨好!不管這兩家銀行是個案或是通例,但窺一斑而見全豹,銀行業無疑看起來是這次疫情中遭受衝擊最小的行業,至少目前是。
  • 九卦| 從「喊口號」到落地執行,銀行數位化轉型應該怎麼轉?
    作者:九卦姐編輯:金明正來源:九卦金融圈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落地   需重點考慮調整生產關係在疫情常態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生活多個場景的線上化全國4000多家商業銀行都在思考的這一道必答題,基於各家銀行的資源稟賦、地域規模等不同,其答案也有很大差異,如何拿到數位化轉型的高分?近日,在由金融城組織的「疫情常態化下的銀行數位化轉型方向和策略」內部研討會上,多家銀行負責人分享了自己的實踐探索與深度思考。
  • 銀行業:嚴監管,負增長,轉利率
    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疫情是一場壓力測試,在疫情「大考」之下,銀行業如何作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否到位?歲末將至,北京商報記者挑選了十大關鍵詞回顧中國銀行業的2020年。
  • 疫情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中的某些行業和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宏觀調控部門及時採取的逆周期調節措施將有效熨平經濟短期波動,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仍將延續。良好的基本面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健康肌體,即便疫情可能導致銀行業不良率的小幅上升,但整體影響可控,且疫情也為商業銀行加快數位化轉型、創新服務模式、完善災備機制等提供了契機。
  • 再點商業銀行不良 銀保監會疫情後首場發布會說了什麼?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再點商業銀行不良 銀保監會疫情後首場發布會說了什麼?來源:新京報繼央行發文稱後期銀行或面臨更大不良處置壓力後,銀保監會疫情後首場發布會的焦點之一,也是銀行資產質量問題。6月4日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強調,今年要有效應對銀行不良資產反彈,堅決治理各種粉飾報表的行為。有專家分析認為,「(銀行不良)會有小幅的上升。」也有受訪人士表示,當前出臺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比較到位,可緩衝一定風險,銀行資產質量有壓力,但不必過於悲觀。 一季度銀行不良率表現如何?
  • 20000家早教機構正面臨一場「生死大考」
    3月已經過半,受疫情影響,小學和幼兒園的複課仍然留待觀察,而處於幼兒園之後的早教託育更是基本處於停擺階段,復工復產日期依然不確定。現下,對於早教機構而言正在面臨一次「生死大考」。在這艱難的2個月,眾多線下教培轉戰線上,勉強維持生存,但對於早教行業來講,轉戰線上課程會被家長很好的接受嗎?至少年輕的父母是接受的。據《2018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數據顯示,儘管69%的年經父母首選線下課程在早教方面,但31%的父母會接受線上課程。
  • 瀚海法拍網|2020「等風人」如何玩轉不良資產?
    報告多次提及加大不良資產處置 政策性利好凸顯報告指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疫情衝擊下,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困難顯現,債務違約風險可能上升。由於疫情導致的風險具有滯後性,由此推斷,後期不良貸款存在上升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
  • 估價解讀|不良資產處置迎來黃金時代,評估行業如何為其保駕護航?
    ▎技術研究丨By:世聯評估 在經濟持續低迷、產業尋求升級轉型的背景之下,尤其是2020年以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不良資產的規模在進一步增加。在此大環境之下,評估行業也引來相應的機遇和挑戰。
  • 不良資產將迎來處置高峰,AMC高管一致看好重組重整
    浙商資產副總經理王賚、國厚資產董事長李厚文、光大金甌資產總監朱軍等AMC高管的演講中普遍認為不良資產將迎來新的處置高峰,市場供應呈現多元,重組重整、資產盤活等投行化業務是市場發展的趨勢。 受疫情影響,企業的還款壓力加大,銀行業不良資產將持續上升已成為行業共識。
  • 九卦丨蔣驪軍:破解女性中年危機,在乎心態,不在乎年齡
    來源:九卦金融圈文/許小青、南禮士,來源/九卦金融圈「她能量」是新女性推動時代發展的能量,是這個時代中柔與韌的代表;她榜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的路徑和目標。和訊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九卦金融圈聯合聚焦財經金融投資領域的精英女性,通過分享「自我成長/自我激勵」,讓更多同行女性解鎖「Hard」人生,持續UP保鮮。
  • 年終報導|明年銀行業淨利潤增速回正成業界共識 銀行股估值有望...
    疫情席捲之下,國內銀行業的淨利潤出現了有史以來罕見的同比下降。市場預計,2021年銀行業減費讓利的力度將有所減小,淨利差的下降幅度也將有所收窄,預計銀行業淨利潤增速將觸底反彈。但不良貸款壓力的陰霾或將延續至未來數年。資產質量問題凸顯之下,銀行業將面臨一定的資本、撥備和流動性補充的壓力,迫使銀行向著輕型化、綜合化轉型。在此過程中,銀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將逐漸恢復。
  • 九卦|從「喊口號」到落地執行,銀行數位化轉型應該怎麼轉?
    作者:九卦姐編輯:金明正來源:九卦金融圈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落地 需重點考慮調整生產關係在疫情常態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生活多個場景的線上化、數位化遷移,金融服務的在線化、數位化已成為共識,不再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
  • 家居賣場洗牌加速,廣州3成以上家居賣場或面臨生死大考!
    根據多位資深業內人士的預估,預計將會有1/3左右的家居賣場或將面臨生死大考。 疫情之下,不同力度的免租、減租政策背後,廣州各大家居賣場境遇各不同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和停擺的終端零售,從1月底開始,一些家居建材賣場就紛紛宣布給商戶減免房租。從上市家居賣場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富森美,到各地的區域賣場,都宣布有不同程度的減租和免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