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嚴監管,負增長,轉利率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眾多行業生產、經營節奏,疫情既是對公共防疫體系的考驗,也同時考驗著銀行風險管理、業績經營等方面的能力。疫情是一場壓力測試,在疫情「大考」之下,銀行業如何作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否到位?歲末將至,北京商報記者挑選了十大關鍵詞回顧中國銀行業的2020年。

1.LPR轉換落定考驗銀行盈利水平

2020年,為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自3月初如期啟動。根據央行規定,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原合同約定的利率定價方式轉換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加點形成的浮動利率,另一種是轉換為固定利率。房貸利率與LPR掛鈎後,也更能體現市場導向,後期房貸利率的漲與跌,與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直接掛鈎,將由市場來定價。

今年8月底,為了簡化客戶操作,國有大行紛紛將所有房貸利率批量轉換為LPR報價。分析人士看來,因為今年LPR出現下調,隨著2021年1月1日重定價日的到來,預計屆時將會壓縮銀行利差,尤其是房貸佔比較高的銀行利差壓縮會更明顯。在LPR預期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將面臨貸款收益率全面下滑的考驗,將給銀行盈利造成壓力。

2.原油寶震蕩波引銀行加強風險防範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短期經濟衝擊等綜合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市場波動加劇,4月20日原油價格歷史首次跌入負值,市場風險波動巨大。在原油價格暴跌之下,很多中國投資者大肆抄底原油期貨,導致投資者購買的「原油寶」出現巨虧,引發行業巨震。12月5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布的最新消息顯示,銀保監會就「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依法開展調查工作,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罰款5050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原油寶」穿倉事件發生之後,多家銀行相繼暫停了帳戶商品開倉業務的交易活動,也有一些銀行開始著手調整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等級表述。

從宏觀層面來看,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停擺的負面衝擊正在逐步體現,而疫情期間的「黑天鵝」事件不僅暴露出銀行在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風控方面的不足,也對銀行開展此類高風險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

3.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

2020年,發酵一年半之久的包商銀行接管事件即將收官,11月23日,銀保監會正式「官宣」,原則上同意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也在當日裁定受理包商銀行破產清算一案。

在這之前,包商銀行已經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11月1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認定包商銀行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的通知》稱,在接管期間經清產核資,確認包商銀行已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生存。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認定該行已經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

包商銀行風險處置案例對於後續銀行業的監管、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建立規範有效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4.中小銀行掀合併重組浪潮

2020年是中小銀行改革深化的一年,從山西晉城銀行、晉中銀行、陽泉市商業銀行、長治銀行、大同銀行五家城商行合併為一家省級法人銀行,至原攀枝花市商業銀行和原涼山州商業銀行為基礎建設的四川銀行掛牌開業。

從四川擬將樂山農商行、安州農商行兩家農商行合併成甘孜農商銀行,至陝西擬將榆陽農商行、橫山農商行合併成立榆林農商銀行。中小銀行合併重組迎頻繁之勢。

合併重組無疑會對中小銀行優化股東質量、資產規模的擴張帶來優勢,但「抱團取暖」之後,如何形成合力,真正做到進一步降低企業獲得信貸難度和成本,以及合併之後如何進行創新發展則需要後續進一步探討。

5.銀行淨利潤現負增長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肩負著輸血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的使命,而企業及個人償債能力的下降也讓商業銀行面臨著資產質量惡化壓力,僅上市銀行中,前三季度便有超過半數銀行淨利潤出現負增長。北京商報記者根據3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以及廈門銀行上市公告書中披露的前三季度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37家A股上市銀行總共實現歸母淨利潤1.28萬億元,其中,21家A股上市銀行歸母淨利潤呈現負增長,佔比56.76%。

與今年上半年相比,32家A股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低於今年上半年,佔比超八成,在營業收入增速放緩壓力下,17家銀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較半年度數據出現下滑。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儘管當前經濟恢復基礎正在鞏固,但受到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銀行業績拐點尚難判斷。

6.金融系統讓利1.5萬億元將如期實現

「資金去哪裡?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11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劉國強指出,根據央行和銀保監會數據測算,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從數據來看,11月廣義貨幣(M2)增長略超預期,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2.5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創造貨幣的速度不減,在超儲率下行、貨幣乘數增加的情況下,信貸也在平穩增長,貸轉存過程順利。

7.銀行理財轉型獲「喘息」之機

因疫情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7月31日,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資管新規」延期實施有利於銀行業的穩健發展,也為銀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各家銀行仍面臨不小的壓力。不少銀行業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均提及,此前業內預期的延期時間在2-3年,這次監管正式確定了只有一年時間,雖然能給存量處置帶來一些時間,但還是很有難度。

如何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完成存量業務處置過程中的資金問題,規避潛藏風險可能帶來的傳染效應也成為擺在銀行面前的難題。

8.理財淨值突現負值引風波

隨著保本理財等不符合「資管新規」原則的理財產品逐漸退出市場,淨值化產品轉型成為趨勢,曾一直給人以「穩健」形象的銀行理財產品打破了原有「人設」,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了大幅波動甚至出現帳面浮虧的事件引發市場熱議。

北京商報記者從中國理財網查詢發現,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內,共有超200餘只銀行淨值理財產品淨值曾低於1元初始淨值。

在淨值化轉型方面,最大的阻礙還是客戶的接受問題,回看這次因銀行理財虧錢引起的波瀾,再次給投資者上了一堂「淨值型理財不保本」的實操課,也對銀行未來的投研能力、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IPO「小年」

受業務發展和規模擴張等因素影響,補充資本成為銀行業的一項長期工作,然而在疫情和銀行股低迷等多重因素下,今年的資本補充情況有點不同尋常。

儘管銀行上市「補血」熱情不減,但今年銀行IPO審核進程卻明顯放緩,回看2019年有8家銀行順利登陸A股,而至2020年10月27日,廈門銀行掛牌上交所上市,年內A股銀行上市方才「破零」。進入下半年,IPO審核顯現提速跡象,重慶銀行、上海農商行、齊魯銀行相繼過會,臨近年關距離正式上市均差臨門一腳。再觀H股上市方面,今年渤海銀行、威海銀行登陸港股,也僅傳來兩單IPO「捷報」。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除已通過發審會的3家銀行外,目前仍有15家銀行正在排隊等候IPO。在鼓勵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的背景下,未來銀行IPO審批速度有望恢復。

10.反腐風暴持續

2020年,反腐風暴席捲金融行業,一場金融業「不留死角」的全面檢查大幕逐漸拉開。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50名銀行系統高管被查。「落馬」的高管中,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均有涉及。

梳理時間線可以看出,密集「落馬」的高管中,地方中小銀行成為重災區。例如,5月底,安徽懷遠農商行原董事長顧平以及四川廣漢農商行原黨委副書記邱述源陸續被查。11月10日,湖北銀行副行長文耀清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高管頻頻「落馬」牽出了銀行治理機制較為薄弱、內部管理較為混亂的現象。未來如何堵住貪腐漏洞,更高效避免銀行高管腐敗問題,還需要監管和銀行做出更多努力。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相關焦點

  • 【從300個瞬間看2020】銀行業:嚴監管,負增長,轉利率
    包商銀行風險處置案例對於後續銀行業的監管、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建立規範有效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4.銀行淨利潤現負增長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肩負著輸血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的使命,而企業及個人償債能力的下降也讓商業銀行面臨著資產質量惡化壓力,僅上市銀行中,前三季度便有超過半數銀行淨利潤出現負增長。
  • 淨利潤首次整體"負"增長,被疫情加速的數位化進程…銀行業的2020不...
    基於這一監管導向,銀行業普遍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加之向實體經濟讓利等措施頻頻落地,銀行業績增長受限。中報數據顯示, 52家中國上市銀行上半年實現淨利潤9010.5億元,同比減少9%,為史上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
  • 淨利潤首次整體「負」增長 進擊的理財子 銀行業的2020不平凡!來看...
    基於這一監管導向,銀行業普遍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加之向實體經濟讓利等措施頻頻落地,銀行業績增長受限。中報數據顯示, 52家中國上市銀行上半年實現淨利潤9010.5億元,同比減少9%,為史上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
  • 貸款利率下行資產質量承壓 疫情對銀行業影響幾何?
    回到行業,推薦一篇對銀行業影響的全面分析。現在,很多行業都不好過,也是銀行業體現擔當的時候了。要參君【中信建投銀行楊榮】疫情對銀行業影響幾何?同時,下調受困企業貸款利率,降成本、保生產。北京銀行還特別為「京誠貸」設立專屬綠色通道,確保實現極速審批、審畢即貸。疫情期間,中信銀行武漢分行貸款降息50個bp。3、疫情對銀行股估值和股價的影響?其一、經濟增長預期改變,銀行估值承壓。餐飲、旅遊行業收入的攔腰折斷,電影票房也是。
  • 37隻銀行股全線飄紅:工行大漲近6% 貸款利率拐點還是估值修復?
    他認為,疫情結束之後,貨幣政策、監管政策逐漸正常化或常態化,抗疫期間的行政指導等特殊政策也在慢慢退出,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有所改善的。貨幣、監管、財政等政策逐漸正常化,有利於銀行經營,明年會體現在業績反轉上。實體經濟層面,10月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長實現由負轉正。
  • 「發刊詞」順勢而行,逆風翻盤——山東銀行業系列觀察
    從利潤上看,從2003年開始的十年時間,可謂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2003年開始,通過股份制改革和上市,銀行業得以脫胎換骨,而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快於存款利率市場化,為銀行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利差保護,依賴著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銀行在這段時期實現了巨額利潤。
  • 網際網路存款業務有可能迎來嚴監管
    央行官網顯示,目前,央行執行的存款基準利率為:活期利率0.35%,3個月期利率1.1%,半年期利率1.3%,一年期利率1.5%,兩年期利率2.1%,三年期利率2.75%。在此基礎上,各家銀行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上浮。
  • 「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全梳理:2017,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1、銀監辦發【2017】45號文整治「三違反」(自查細則)   2017年3月28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為進一步防控金融風險,治理金融亂象,扎嚴制度籠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度存在的一些漏洞和「牛欄關貓」現象,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等問題,決定在銀行業開展
  • 銀行業利潤增長料進入「個位數」時代
    銀行業利潤增長料進入「個位數」時代 2016-01-25 08:49:54另外,預計銀行業營收及利潤增長進入「個位數」時代。  重點關注產能過剩行業  《報告》顯示,銀行家普遍認為長三角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地區將會是不良率承壓較大的兩個區域,相對而言,西部地區、京津冀地區和中部地區被認為不良率承壓相對較小。產能過剩行業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是銀行家關注的首要風險。  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是2015年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信用風險事件。
  • 個貸投訴激增 監管從嚴核查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導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中,涉及個人貸款業務投訴20219件,環比增長33.5%,佔投訴總量的23.8%。《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各網絡投訴平臺發布的投訴內容發現,綜合利率高、捆綁保險、宣傳不符、第三方合作機構違規等問題成為銀行個貸投訴的重災區。
  • 監管放大招推最嚴「限貸令」 2021年房貸要排多久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監管放大招推最嚴「限貸令」, 2021年房貸怎麼拿,要排多久隊?2020年最後一天,監管放大招,個人房貸業務再臨變局。央行與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重磅文件《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將銀行劃分為五檔,分別對各檔銀行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在本行總貸款的佔比做出上限要求。上限劃定之後,部分銀行存在涉房業務調整的要求,對個人住房貸款準入及房貸利率是否會造成影響?
  • 「嚴監管」仍是銀行業關鍵詞全年13張千萬級罰單涉及這些違規高發區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和各地銀保監局針對銀行業開出超900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9.45億元(註:罰單統計以作出處罰日期為準)。其中,銀保監會對銀行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62億元,各地銀保監局對銀行以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83億元(註:統計不含各地銀保監分局開出的罰單)。
  • 10月以來監管層公布銀行業罰單33張 數位人員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
    此外也有銀行人員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自貢銀行辦理票據轉貼現業務過程中,未執行內控制度審查交易對手真實性、逆程序辦理業務、違規劃付轉貼現資金,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自貢監管分局6月20日決定罰款150萬元。
  • 現金借款APP嚴控費率至法定範圍內:擁抱監管、合規運營
    12月1日,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統籌監管,開展對網絡小額貸款清理整頓工作。
  • 專家:全球銀行業格局持續變遷
    「當前全球銀行業面臨著更加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1000大銀行榜單給全球銀行業的健康狀況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依據。」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原曉惠表示。原曉惠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解讀:一是全球銀行業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夯實。
  • 監管並非更嚴而是「補課」
    一些市場分析認為是「更嚴監管」,「通過加強監管去槓桿、擠泡沫」。研讀這些主要針對網貸等「新業務」「新情況」的監管規定可以發現,並不存在所謂「更嚴」,而只是針對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進行監管「補課」,要求新業務、新產品、新經營行為符合金融業常識。 一則針對保險資金運用加以監管的通知,被媒體渲染為《監管重拳突至!6000億「萬能險」將陸續撤出A股》,保監會迅速作出澄清。
  •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解讀當前銀行業...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高風險資產壓縮明顯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解讀當前銀行業熱點話題新華社記者 李延霞經歷了兩年多的嚴監管,當前銀行業風險形勢如何?嚴監管的態勢是否會持續下去?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有哪些變化?
  • 中行報告:全球銀行業將現十大發展趨勢
    《報告》回顧了2020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金融以及全球銀行業運行情況,並對2021年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全球銀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全球經濟將現「三低三新」特徵關於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報告》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疫情衝擊陷入深度衰退,全年經濟大起大落。
  • 創新存款將迎嚴監管!六大國有銀行公布調整方案
    「此次六大行統一發布公告與監管層有窗口指導有關。」一位銀行業內知情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大行網點多、口碑好,如果提高存款利率,會對中小銀行存款產生擠壓效應,可能誘發高息攬儲的價格戰。而嚴監管有利於降低當下銀行負債成本。所謂靠擋計息,是指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按照實際存入時間最近的一檔存款利率計息,剩餘部分按照活期計息。
  • 中國「超級央行」監管模式呼之欲出
    從這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貨幣供應量(或M2)由2008年底47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68萬億元,十年增長近4倍。而且這種格局並沒有由於2017年央行主張實行的穩健貨幣政策有所改變。因為,今年1-2月份的信貸增長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仍然在2017年大基數的基礎上快速增長。可以說,2009年以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所導致的寬鬆程度與美聯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