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仍是銀行業關鍵詞全年13張千萬級罰單涉及這些違規高發區

2021-01-14 東方財富快訊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和各地銀保監局針對銀行業開出超900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9.45億元(註:罰單統計以作出處罰日期為準)。

其中,銀保監會對銀行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62億元,各地銀保監局對銀行以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83億元(註:統計不含各地銀保監分局開出的罰單)。

「千萬」級罰單共13張

從銀保監局、各地銀保監局開出的「千萬」級罰單來看,共12家銀行被罰,另外,銀保監會溫州監管分局也在2020年開出1張「千萬」級罰單。

13張罰款金額上千萬的罰單涉及銀行包括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廣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襄陽分行、中信銀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上海浦發銀行、北京銀行以及交通銀行溫州分行,合計被罰約6.07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13張罰單中,2張罰單金額上億。其中,民生銀行領到全年罰款金額最大罰單,被沒收違法所得296.47萬元,罰款1,0486.47萬元,罰沒合計1,0782.94萬元,作出處罰日期為2020年7月14日。浙商銀行被罰款1,0120萬元,作出處罰日期2020年7月13日。

2家銀行為何領到「億元」罰單?

銀保監罰決字〔2020〕16號內容顯示,浙商銀行因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第四十六條第(五)項規定和相關審慎經營規則的規定,存在關聯交易未經關聯交易委員會審批、對上海分行理財業務授權混亂、通過保險資管計劃協助他行將存放同業款項轉為一般性存款、通過違規發售理財產品實現本行資產虛假出表、不良資產虛假出表等共計31項違法違規事實。

銀保監罰決字〔2020〕43號內容顯示,民生銀行因30項違法違規事實,涉及為「四證」不全的房地產項目提供融資、多名擬任高管人員及董事未經核准即履職、年報信息披露不真實、違規轉讓不良資產等方面,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四十六條第(一)、(五)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十條、第五十五條、第七十四條規定和相關審慎經營規則。

另外,在「千萬」級罰單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對中國銀行的行政處罰,該行因「原油寶」事件被罰款5050萬元。(詳細報導:「原油寶」事件處罰結果出爐:中行領5050萬元罰單,全球市場部總經理等4人被警告並罰款 )

涉房、公司治理成違規高發區

在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中,涉及的業務包括存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涉房業務、公司治理等多方面。

其中,銀行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仍是2020年監管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從銀行被處罰的違規行為可以發現,個人貸款資金、對公貸款資金、理財資金、同業資金等均存在違規流向房地產的現象。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在上述13張罰金超過千萬的罰單中,就有8家銀行的違規行為涉及房地產領域。

「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近期發表的《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

早在2020年1月初,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銀行保險機構要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嚴格執行房地產金融監管要求,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銀行罰單中,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內控管理是也是監管尤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前部分暴露了較大風險的銀行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均存在嚴重漏洞。

在「千萬」級罰單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是交通銀行溫州分行,該行因內控管理嚴重缺失、客戶經理利用職務便利辦理虛假抵押貸款,被銀保監會溫州監管分局罰款人民幣2820萬元,作出處罰日期是2020年11月3日。

「低效的公司治理確實是當前我國銀行保險機構尤其是諸多中小機構風險事件的主要根源。」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強調。

當前,公司治理問題已經引起監管的重視。據了解,針對當前公司治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2020年銀保監會主要開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發布《健全銀行業保險業公司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系統提出了三年內公司治理監管和改革的藍圖,按照標本兼治、分類施策、統籌推進的原則規劃各項重點工作。

二是加速彌補公司治理監管制度短板。研究制定可供銀行保險機構共同遵循的統一的公司治理準則。針對大股東行為、關聯交易、薪酬扣回、董事監事履職評價等若干重點問題,分別制定專項監管規制。建立銀行保險機構股權管理不良記錄系統。

三是組織開展覆蓋全部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的首次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從黨的領導、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等8個維度進行綜合評級,評級結果作為監管部門實施分類監管的重要依據。

四是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回頭看」及「資本不實和股東不實」排查,覆蓋4600餘家法人機構,查處股權違規問題3000多個。分兩批次向社會公開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47家股東名單。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

相關焦點

  • 2020年銀行業罰單一覽:3800餘張罰單罰超15億 千萬級別罰單頻現
    銀行業監管力度持續加強。企業預警通App顯示,2020年,銀保監會及各級銀保監局共披露了3878張罰單(以銀保監會官網公示日期計,下同),合計被罰約15.42億元,罰單數量與數額均超過去年全年,且多家銀行單筆罰款金額超過千萬。  從罰單數量看,下沉至各地的農商行為領取罰單的主力軍。
  • 上半年,銀行業收到銀保監發出的1461張罰單!
    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共收到銀保監開出的1461張罰單,共計罰沒4.13億元。其中,單筆最大罰單由中信銀行領到,被罰2020萬元;而農業銀行收到的罰單數量最多,合計95張;陝西銀保監局以131張罰單,成為上半年處罰最勤的監管機構。
  • 13億元罰單考問內控 銀行「強監管」繼續
    來源:北京商報作者:孟凡霞 宋亦桐2020年對銀行業來說是備受挑戰的一年,受疫情衝擊,銀行業在業績、資產質量、展業等方面都遭遇挑戰,而監管機構對於銀行業務、風控、合規等方面「走偏」行為的矯正處罰也絲毫未放鬆。1月3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年銀保監系統共向銀行業各類機構和個人開出2607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約13.09億元。
  • 信貸強監管持續升級 嚴防違規「輸血」樓市
    銀行業前11月罰金破10億 近四成百萬級罰單涉房地產金融  信貸強監管持續升級 嚴防違規「輸血」樓市  銀行業強監管「威力」延續。
  • 上半年9家信託公司收到13張罰單,錯在哪?
    在強監管金融環境下,又一信託公司受罰。近日,中國銀監會浙江監管局發布了關於萬向信託股份公司(以下簡稱「萬向信託」)的行政處罰信息,浙江銀監局決定對其罰款人民幣30萬元。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萬向信託存在房地產項目貸款審批管理不審慎的違法違規事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10月以來監管層公布銀行業罰單33張 數位人員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
    這從近期公布的銀行罰單上也能反映出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初步統計,10月以來截至10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布的銀監系統出具的罰單已達33張,平均每天3張。其中安徽銀監局一天之內公布8張罰單。此外也有銀行人員被禁止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自貢銀行辦理票據轉貼現業務過程中,未執行內控制度審查交易對手真實性、逆程序辦理業務、違規劃付轉貼現資金,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自貢監管分局6月20日決定罰款150萬元。
  • ...通道業務窗口指導 監管開出33張罰單 中信信託和五礦信託等違
    陳嘉玲信託業嚴監管的態勢依舊。國慶節後短短10個工作日,三地監管部門接連公布了對4家信託公司的5張罰單,違規事項主要涉及房地產信託業務、通道業務和信保業務。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2019年以來,約20家信託公司共計收到來自各地銀保監局的33張罰單,合計處罰金額2445.36萬元,被罰公司、罰單數量和處罰金額均為近5年來的新高。從監管政策及處罰事由來看,今年以來,房地產信託已是監管重災區。近10家信託公司因為「涉房」違規而遭到監管處罰,罰款總額超過千萬元。
  • 銀保監會:「2021罰單」已發23張,銀行業合計13張
    來源:資本邦1月13日,資本邦了解到,自2020年以來,市場多家機構因信貸管控不審慎被銀保監會處罰,其中尤以銀行業為「重災區」。近期,浙江稠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嘉興分行因信貸管理不審慎,個人經營性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被處罰款人民幣30萬元。
  • 千萬罰單VS洗牌精變
    銠財梳理發現,中信銀行連續三年收到千萬元級別罰單。短短四年內因各類違規被罰1.2億元。僅從2012年11月至今的一年半內,已收3張2000萬級的大罰單,金額總計超6500萬元。2018年12月,因理財資金違規繳納土地款等6項違規行為,中信銀行被銀保監會罰款2280萬元。
  • 連吃11張罰單!這家機構遭監管罰款330萬 9名責任人一併處罰!同業...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石晏 監管部門給這家銀行連同責任人11張監管罰單。歲末將至,金融機構的監管態勢未曾減壓。12月25日,安徽銀保監局一連公布11張監管罰單,總行收到8張,分行收到3張,劍指徽商銀行、徽商銀行合肥分行及其相關責任人。其中,徽商銀行總行及合肥分行遭罰330萬元,有9名相關責任人共被罰沒89萬元。
  • 年內支付機構已收60多張罰單,最大罰單涉16項違規
    從今年支付機構收罰單的情況來看,截至12月2日,據「金融1號院」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央行已對支付機構開出超60張罰單,千萬元級別罰單已不再是「稀缺」個例。其中有近半罰單涉及「雙罰」,除了支付機構自身面臨處罰外,監管對違規機構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也在加大。
  • 去年934家公司累計被罰超兩億元-嚴監管成去年保險業關鍵詞
    楊曉東  見習記者楊曉東  2020年的保險行業依舊延續著嚴監管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從2020年1號罰單開始,以掛網日期為準),監管共對934家保險機構開出罰單,合計罰款2.01億元,同比增長18.23%。
  • 近千張罰單,過億罰沒款!2017成保險最嚴監管年
    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記者王淑娟)12月29日《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925張罰單過億罰沒款 2017成保險最嚴監管年》的報導。文章稱,「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科技保險」……這些詞彙是2017年保險業的熱詞。僅2017年一年保險監管部門就下發了約千張罰單和監管函,重拳出擊整治行業亂象。
  • 湖北8月開出28張罰單 多家農商行因信貸問題被罰
    湖北8月開出28張罰單 多家農商行因信貸問題被罰發布時間:2018年09月13日 10:25 來源:楚天都市報   信貸問題依然是監管重點,8月多家農商行因此被罰。其中,沙洋農村商業銀行和鍾祥農村商業銀行因信貸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分別被罰款人民幣20萬元;崇陽農村商業銀行因違規向企業轉嫁不動產抵押評估費用被罰款人民幣10萬元。  收穫罰單最多的是湖北蘄春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共12張罰單。
  • 監管連出大額罰單 四家銀行合計被罰1265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各地銀保監局公布的這批罰單中,除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涉及地方農商銀行和外商獨資銀行。罰單信息顯示,此次公布的銀保監罰單中,興業銀行北京分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北京分行、新韓銀行浦西支行和富陽農商行的4張罰單所涉及的金額合計高達1265萬元;違規事項涉及「違規向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融資」、「違規通過同業投資規避監管指標」、「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違規向法人股東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等多種類型。其中,興業銀行北京分行被罰金額最大,達到600萬元,佔比近半。
  • 銀監會8月公布罰單174張 花旗銀行收單筆千萬巨額罰單
    千龍網北京9月1日訊 據記者統計,8月份銀監會公布的銀監系統罰單共計174張,涉及信貸業務的罰單最多,佔到64%。罰單數與7月份的225張相比有所減少。174張罰單中,單位罰單110份,個人罰單64份。有45張處罰到相關負責人,佔當月罰單總數的26%左右,其中取消董(理)、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3人,被處罰款的24人。
  • 近120張罰單透露違規動向 信披違規和內幕交易超半
    因為內幕交易「焦作萬方」股票,韓健華日前被監管層沒收違法所得573316.13元,並處以573316.13元罰款。這只是監管層對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開出的其中一例罰單。據統計,截至9月15日,證監會今年以來已對近120宗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案件作出行政處罰,而這還不包括證監會通報的幾次專項檢查中被發現問題的公司。從上述作出行政處罰的案件來看,信披違規和內幕交易仍是案件的「高發區」,分別有35宗和32宗。專家表示,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披露內容、披露渠道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要求。
  • 銀行業董監高任職資格考試取消,三大方面考驗任職資格如何核准?
    其中,14位涉及考試「掛科」或能力不足,佔比過半。可見,不僅任職資格考試成為考評銀行業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重要內容,更說明我國銀行業任職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資格考試中體現出知識儲備、制度熟悉程度以及業務能力上的不足。如今,取消了任職資格考試,對監管部門如何全方位的考核銀行業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 中國郵儲銀行違規被罰4550萬!去年領33張罰單 合計罰沒1968萬元
    雷達財經查詢銀保監會、央行官網,發現2020年郵儲銀行共收到33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1968萬元,處罰涉及信貸資金監管不到位、代理銷售行為不規範、銷售誤導、欺騙投保人等多個方面。違規被罰4550萬 理財業務投訴量居大行前列1月8日銀保監會發布的處罰中,郵儲銀行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達26項目,包括同業業務、信貸和理財業務等。
  • 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 金融監管「嚴」字當頭
    近日,銀保監會表示,深入開展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依法嚴厲打擊資金空轉和違規套利行為。當前特別要強化資金流向監管,規範跨市場資金往來和業務合作,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違規參與場外配資,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行為,防止催生資產泡沫,確保金融資源真正流向實體經濟中最需要的領域和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