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0個瞬間看2020】銀行業:嚴監管,負增長,轉利率

2020-12-19 和訊銀行

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眾多行業生產、經營節奏,疫情既是對公共防疫體系的考驗,也同時考驗著銀行風險管理、業績經營等方面的能力。疫情是一場壓力測試,在疫情「大考」之下,銀行業如何作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否到位?歲末將至,北京商報記者挑選了十大關鍵詞回顧中國銀行業的2020年。

1.LPR轉換落定考驗銀行盈利水平

2020年,為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自3月初如期啟動。根據央行規定,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原合同約定的利率定價方式轉換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加點形成的浮動利率,另一種是轉換為固定利率。房貸利率與LPR掛鈎後,也更能體現市場導向,後期房貸利率的漲與跌,與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直接掛鈎,將由市場來定價。

今年8月底,為了簡化客戶操作,國有大行紛紛將所有房貸利率批量轉換為LPR報價。分析人士看來,因為今年LPR出現下調,隨著2021年1月1日重定價日的到來,預計屆時將會壓縮銀行利差,尤其是房貸佔比較高的銀行利差壓縮會更明顯。在LPR預期下降的情況下,銀行將面臨貸款收益率全面下滑的考驗,將給銀行盈利造成壓力。

2.原油寶震蕩波引銀行加強風險防範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短期經濟衝擊等綜合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市場波動加劇,4月20日原油價格歷史首次跌入負值,市場風險波動巨大。在原油價格暴跌之下,很多中國投資者大肆抄底原油期貨,導致投資者購買的「原油寶」出現巨虧,引發行業巨震。12月5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布的最新消息顯示,銀保監會就「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依法開展調查工作,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罰款5050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原油寶」穿倉事件發生之後,多家銀行相繼暫停了帳戶商品開倉業務的交易活動,也有一些銀行開始著手調整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等級表述。

從宏觀層面來看,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停擺的負面衝擊正在逐步體現,而疫情期間的「黑天鵝」事件不僅暴露出銀行在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風控方面的不足,也對銀行開展此類高風險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

3.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

2020年,發酵一年半之久的包商銀行接管事件即將收官,11月23日,銀保監會正式「官宣」,原則上同意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也在當日裁定受理包商銀行破產清算一案。

在這之前,包商銀行已經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11月1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認定包商銀行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的通知》稱,在接管期間經清產核資,確認包商銀行已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生存。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認定該行已經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

包商銀行風險處置案例對於後續銀行業的監管、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建立規範有效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機制都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4.中小銀行掀合併重組浪潮

2020年是中小銀行改革深化的一年,從山西晉城銀行、晉中銀行、陽泉市商業銀行、長治銀行、大同銀行五家城商行合併為一家省級法人銀行,至原攀枝花市商業銀行和原涼山州商業銀行為基礎建設的四川銀行掛牌開業。

從四川擬將樂山農商行、安州農商行兩家農商行合併成甘孜農商銀行,至陝西擬將榆陽農商行、橫山農商行合併成立榆林農商銀行。中小銀行合併重組迎頻繁之勢。

合併重組無疑會對中小銀行優化股東質量、資產規模的擴張帶來優勢,但「抱團取暖」之後,如何形成合力,真正做到進一步降低企業獲得信貸難度和成本,以及合併之後如何進行創新發展則需要後續進一步探討。

5.銀行淨利潤現負增長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肩負著輸血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的使命,而企業及個人償債能力的下降也讓商業銀行面臨著資產質量惡化壓力,僅上市銀行中,前三季度便有超過半數銀行淨利潤出現負增長。北京商報記者根據3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以及廈門銀行上市公告書中披露的前三季度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37家A股上市銀行總共實現歸母淨利潤1.28萬億元,其中,21家A股上市銀行歸母淨利潤呈現負增長,佔比56.76%。

與今年上半年相比,32家A股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低於今年上半年,佔比超八成,在營業收入增速放緩壓力下,17家銀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較半年度數據出現下滑。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儘管當前經濟恢復基礎正在鞏固,但受到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銀行業績拐點尚難判斷。

6.金融系統讓利1.5萬億元將如期實現

「資金去哪裡?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11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劉國強指出,根據央行和銀保監會數據測算,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從數據來看,11月廣義貨幣(M2)增長略超預期,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2.5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創造貨幣的速度不減,在超儲率下行、貨幣乘數增加的情況下,信貸也在平穩增長,貸轉存過程順利。

7.銀行理財轉型獲「喘息」之機

因疫情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7月31日,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資管新規」延期實施有利於銀行業的穩健發展,也為銀行留取了一定的「喘息」空間,但各家銀行仍面臨不小的壓力。不少銀行業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均提及,此前業內預期的延期時間在2-3年,這次監管正式確定了只有一年時間,雖然能給存量處置帶來一些時間,但還是很有難度。

如何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完成存量業務處置過程中的資金問題,規避潛藏風險可能帶來的傳染效應也成為擺在銀行面前的難題。

8.理財淨值突現負值引風波

隨著保本理財等不符合「資管新規」原則的理財產品逐漸退出市場,淨值化產品轉型成為趨勢,曾一直給人以「穩健」形象的銀行理財產品打破了原有「人設」,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了大幅波動甚至出現帳面浮虧的事件引發市場熱議。

北京商報記者從中國理財網查詢發現,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內,共有超200餘只銀行淨值理財產品淨值曾低於1元初始淨值。

在淨值化轉型方面,最大的阻礙還是客戶的接受問題,回看這次因銀行理財虧錢引起的波瀾,再次給投資者上了一堂「淨值型理財不保本」的實操課,也對銀行未來的投研能力、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IPO「小年」

受業務發展和規模擴張等因素影響,補充資本成為銀行業的一項長期工作,然而在疫情和銀行股低迷等多重因素下,今年的資本補充情況有點不同尋常。

儘管銀行上市「補血」熱情不減,但今年銀行IPO審核進程卻明顯放緩,回看2019年有8家銀行順利登陸A股,而至2020年10月27日,廈門銀行掛牌上交所上市,年內A股銀行上市方才「破零」。進入下半年,IPO審核顯現提速跡象,重慶銀行、上海農商行、齊魯銀行相繼過會,臨近年關距離正式上市均差臨門一腳。再觀H股上市方面,今年渤海銀行、威海銀行登陸港股,也僅傳來兩單IPO「捷報」。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除已通過發審會的3家銀行外,目前仍有15家銀行正在排隊等候IPO。在鼓勵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的背景下,未來銀行IPO審批速度有望恢復。

10.反腐風暴持續

2020年,反腐風暴席捲金融行業,一場金融業「不留死角」的全面檢查大幕逐漸拉開。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50名銀行系統高管被查。「落馬」的高管中,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均有涉及。

梳理時間線可以看出,密集「落馬」的高管中,地方中小銀行成為重災區。例如,5月底,安徽懷遠農商行原董事長顧平以及四川廣漢農商行原黨委副書記邱述源陸續被查。11月10日,湖北銀行副行長文耀清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高管頻頻「落馬」牽出了銀行治理機制較為薄弱、內部管理較為混亂的現象。未來如何堵住貪腐漏洞,更高效避免銀行高管腐敗問題,還需要監管和銀行做出更多努力。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銀行業:嚴監管,負增長,轉利率
    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 淨利潤首次整體"負"增長,被疫情加速的數位化進程…銀行業的2020不...
    2020年,對於所有行業來說都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年,於銀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基於這一監管導向,銀行業普遍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資產核銷力度,加之向實體經濟讓利等措施頻頻落地,銀行業績增長受限。中報數據顯示, 52家中國上市銀行上半年實現淨利潤9010.5億元,同比減少9%,為史上首次出現整體性負增長。
  • 淨利潤首次整體「負」增長 進擊的理財子 銀行業的2020不平凡!來看...
    2020年,對於所有行業來說都是極其不尋常的一年,於銀行業而言,更是如此。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衝擊著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資產價格下行、資產質量惡化、資本內生能力減弱。。。。。。商業銀行需要在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下跳出「舒適區」,尋找經濟效益、風險暴露處置與服務實體之間的平衡。
  • 貸款利率下行資產質量承壓 疫情對銀行業影響幾何?
    3、資產質量:不良率持續降低4家銀行在非典期間不良率不升反降,同時不良率也沒有出現滯後提升的趨勢,在非典結束後的幾個季度不良率持續下降,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向好。2020年1月28日央行、國家外管局以及證監會決定將小額支付系統業務限額放開時間順延至2020年2月2日,同時將延長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票據市場以及交易所市場休市時間至2020年2月2日。
  • 2020年1000大銀行榜單發布怎麼看?專家:全球銀行業格局持續變遷
    7月1日,英國《銀行家》發布2020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單,為連續第50年發布。「當前全球銀行業面臨著更加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1000大銀行榜單給全球銀行業的健康狀況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依據。」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原曉惠表示。
  • 「發刊詞」順勢而行,逆風翻盤——山東銀行業系列觀察
    從利潤上看,從2003年開始的十年時間,可謂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2003年開始,通過股份制改革和上市,銀行業得以脫胎換骨,而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快於存款利率市場化,為銀行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利差保護,依賴著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銀行在這段時期實現了巨額利潤。
  • 監管放大招推最嚴「限貸令」 2021年房貸要排多久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監管放大招推最嚴「限貸令」, 2021年房貸怎麼拿,要排多久隊?2020年最後一天,監管放大招,個人房貸業務再臨變局。目前建行按揭佔比為34%,需要壓降1.5%,靜態看需要減少2400億的按揭貸款,整改期限為2年,每年需要壓減1200億;但是全部房貸佔比37%,滿足監管要求,總體無需壓降。
  • 37隻銀行股全線飄紅:工行大漲近6% 貸款利率拐點還是估值修復?
    他認為,疫情結束之後,貨幣政策、監管政策逐漸正常化或常態化,抗疫期間的行政指導等特殊政策也在慢慢退出,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有所改善的。貨幣、監管、財政等政策逐漸正常化,有利於銀行經營,明年會體現在業績反轉上。實體經濟層面,10月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長實現由負轉正。
  • 網際網路存款業務有可能迎來嚴監管
    央行官網顯示,目前,央行執行的存款基準利率為:活期利率0.35%,3個月期利率1.1%,半年期利率1.3%,一年期利率1.5%,兩年期利率2.1%,三年期利率2.75%。在此基礎上,各家銀行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上浮。
  • 「NIFD季報」2020Q3銀行業運行
    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0.7%,多家機構預測,如果境內疫情不發生大的反彈,中國經濟在2020年第四季度將繼續保持較快復甦勢頭。貨幣政策方面,三季度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等貨幣政策調控,直接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降低三農、中小微企業等群體的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 「嚴監管」仍是銀行業關鍵詞全年13張千萬級罰單涉及這些違規高發區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和各地銀保監局針對銀行業開出超900張罰單,處罰金額超過9.45億元(註:罰單統計以作出處罰日期為準)。其中,銀保監會對銀行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62億元,各地銀保監局對銀行以及從業人員共罰款約4.83億元(註:統計不含各地銀保監分局開出的罰單)。
  • 「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全梳理:2017,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導言   2017年被金融業稱為「史上最嚴」監管年,監管令密集發布,大額罰單不斷開出。據有關媒體統計,截至目前,金融監管部門今年共出臺重要監管文件超過20個,行政處罰超2700件,罰沒金額超80億元。
  • 【從300個瞬間看2020】健康:疫苗突圍 耗材集採 健康的舍與得
    【從300個瞬間看2020】健康:疫苗突圍 耗材集採 健康的舍與得
  • 個貸投訴激增 監管從嚴核查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導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並轉送的銀行業消費投訴中,涉及個人貸款業務投訴20219件,環比增長33.5%,佔投訴總量的23.8%。《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各網絡投訴平臺發布的投訴內容發現,綜合利率高、捆綁保險、宣傳不符、第三方合作機構違規等問題成為銀行個貸投訴的重災區。
  • 年終報導|明年銀行業淨利潤增速回正成業界共識 銀行股估值有望...
    「預計2021年銀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速有望由負轉正,明年銀行業的淨利潤增速或將達到2%到3%,」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在他看來,明年銀行讓利力度有望下降,而銀行的營業收入也將穩定增加,同時,撥備計提對利潤的侵蝕程度也將有所下降。
  • 銀行業利潤增長料進入「個位數」時代
    銀行業利潤增長料進入「個位數」時代 2016-01-25 08:49:54另外,預計銀行業營收及利潤增長進入「個位數」時代。  重點關注產能過剩行業  《報告》顯示,銀行家普遍認為長三角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地區將會是不良率承壓較大的兩個區域,相對而言,西部地區、京津冀地區和中部地區被認為不良率承壓相對較小。產能過剩行業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是銀行家關注的首要風險。  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風險是2015年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信用風險事件。
  • 「從300個瞬間看2020」資本市場:改!改!改!
    來源:北京商報編者按: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2020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圍繞「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這一頂層設計,全面啟動深化改革的一年。回看即將過去的2020年,從新證券法落地到首批精選層企業掛牌、上證綜指大修,再到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轉板規則出爐、退市新規出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
  • ...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單獨列明萬能險業務
    《通知》要求,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要按照「六穩」和「六保」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依法嚴查嚴處為導向,防止亂象反彈回潮,推動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為鞏固拓展亂象整治成果,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銀保監會印發《關於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要按照「六穩」和「六保」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依法嚴查嚴處為導向,防止亂象反彈回潮,推動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 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 金融監管「嚴」字當頭
    近日,銀保監會表示,深入開展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依法嚴厲打擊資金空轉和違規套利行為。當前特別要強化資金流向監管,規範跨市場資金往來和業務合作,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違規參與場外配資,嚴查亂加槓桿和投機炒作行為,防止催生資產泡沫,確保金融資源真正流向實體經濟中最需要的領域和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