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候
總有一個話題喜提熱搜--
「支付寶年度帳單」
帳單不可怕
害怕的是突然發現自己竟然這麼有錢
大學生一年10萬的帳單早已不算稀奇
但小途沒想到
留學生們的帳單一年竟然才5-6萬
朋友圈某留學生曬出的帳單
畢竟國外有些地方用不了支付寶
這樣想想也就說的過去了
但話有說回來
留學真的花費很高嗎?
能留學的一定都是富二代嗎?
.......
今天小途就想借這個話題跟大家聊聊
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才能留學?
究竟怎樣的家庭才適合留學呢?
一提到留學,第一反應往往是這家人一定非富即貴,認為留學就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的特權。
一方面國外的學費和生活費容易給人造成巨貴的印象;另一方面媒體喜歡報導富二代在國外如何揮霍的新聞,容易給人造成出國的都是土豪的印象。
「富二代」、「官二代」只代表了極少部分人群,但通過網絡力量的誇大,這極少部分人群就被當成了全部。
事實上留學越來越平民化了。隨著經濟發展,相對於以往,一年一二十萬的花銷,中產家庭以及工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事實上去留學的中產階級佔到了一半以上。
出國留學變得越來越容易,不同的階層都能出國,只不過出國的選擇和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能不能出國已經不是問題,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出國方式才是問題。
如果以家庭年收入來判斷家境的好壞,來看看不同家境的留學黨都是怎麼出國的?
這個可以對照《小別離》中的三個典型家庭來說。
(以下年收入對階層的界定僅作參考)
高產家庭(年收入百萬以上)
這個群體在留學群體的佔比逐漸減小。
對,就是你們認為的「典型」留學黨,富二代、土豪家的孩子,刷朋友圈你會看到他們買了一輛幾萬的自行車,她們秀了幾個chanel的包。出國對於他們來說簡直跟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容易,留學的費用對他們來說一筆不算大的開支。
這個階層的留學黨基本不用擔心怎麼出國的問題,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出國。
《小別離》中張小宇家就是典型的這種家庭,劇中爸爸讓他去留學的決定也是一瞬間的,開始小宇先去了澳洲,後來重新刷託福,申請到了美國的學校,這個在普通家庭看來簡直不可能,要知道這些脫口而出的留學決定和變化是需要用巨大財務來支撐的。
中產家庭(年收入30—50萬)
這個群體在逐漸成為留學群體的主力。
留學黨中最多的並不是非富即貴,而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可能略微會比一般的家庭好一點點。
《小別離》中黃磊家就是這個代表,劇中他和海清的年收入加起來50萬左右,屬於典型的中產階層,留學費用基本可以完全自費,不用考慮其他渠道,留學黨在國外也會過得比較輕鬆點,基本不會有太大的經濟壓力。
學生W,美國大三
申請到的是一所美國前50的文理學院,一年學費加生活費45萬左右,父母的工資基本可以cover。
大二的時候找了一份兼職也是單純想鍛鍊自己,因為父母給的生活費基本夠用。家裡開大眾車全款算下來也不過30萬,和土豪沒法比;穿衣服方面可能比較捨得,襯衫會有1000+,裙子會有2000+。但是除了衣服之外,就是普通人的家庭。
比如學生J,美國碩博
我家應該就是家境一般吧(我後來想了一下,我們家還是比一般要好很多,自費其實也是出得起的),算不上大富大貴,小康。
我在美國八年。沒有花過他們一分錢,甚至還在他們資金周轉不過來的時候,送了10w塊錢給他們。我拿的是校董的全額資助,學費+夥食費+住宿費全部不用出,自己只出來回機票和保險。碩士+博士時候,拿的是我們系唯一一個fellowship(我們系在美國排名,怎麼排都能進top10),後期做TA和RA。然後我每年暑假都出去實習,一個月除掉稅有差不多3000刀。
工薪家庭(年收入10—30萬)
這個群體在留學群體的佔比逐漸變大。
如果選擇去美國,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這個階層基本屬於交了學費就沒有生活費。
就像《小別離》中琴琴家,出國的費用一度壓得父母喘不過氣,最終還是放棄了讓孩子出國,雖然出國的方式很多,但是他們還是放棄了。
但是為什麼工薪家庭出國的還是越來越多呢?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出國方式。
比如以下幾位:
爸媽工資水平都不高,年收入加起來沒有20萬,去澳洲以後,生活費都是自己掙得。父母的積蓄也就20萬,付得起前兩年學費,生活費基本自己打工換來。
只想去英美讀研,所以怒刷GPA,拿到了全獎,去了美國總共花了父母20萬,然後獲得RA職位,生活費用也有了著落。
父母是一線城市的普通工人,借親戚錢去美國讀計算機,最後留在美國當碼農。
普通家庭但是心懷留學夢,讀理工科,讀全獎博士,所以最後也沒花父母多少錢。
在非巴黎留學的情況下,兩年讀書20w,而且第二年的下半年還實習拿工資了,我沒有獎學金當年省吃儉用的。只從家裡拿了13w讀完碩士,如果能申請到好學校有獎學金的,成本更低。
家境不好(年收入10萬以內)
如果是在以前,這樣的家境被認為出國基本不可能,除非成績足夠優秀被公派留學。
但是現在出國也是可以的,不管是靠獎學金、還是貸款,或者先工作自己攢錢出國。
比如說以下這幾位:
小學六年級父母雙雙下崗失業,母親在超市理貨打工每天工作12小時整整十年。一直想留學,但是現實不允許,所以國內本科畢業後努力進入了一家外資投資銀行,收入還行,工作3年後去美國讀了MBA,學費全部都是貸款,準備畢業了再還。
我11年4月來日本留學,今年是第四年,總共花了父母15萬(這15萬等於是從父母手裡借之後會還),除此之外都是自給自足。11年9月開始我就自己負擔全部生活費,僅從父母那裡拿學費,12年7月開始我自己負擔所有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和其他一切雜費,13年3月開始,不僅負擔所有費用還開始給家裡還房貸每個月兩萬日元,同時自己開始存錢。
如果按照父母的正常工資算,他們年薪10W都沒有。出國之前,家裡基本沒有存款,也不想跟親戚借錢,實際情況是親戚也窮,讀商科,不想讀PHD,只想讀碩士,目的地國家,只選美國。申請前,GMAT,考試的錢,只夠一次。現在情況,美國碩士快畢業了,每年獎學金加RA能夠cover學費,自己搞點副業,完全可以養活自己。
家裡到底有多少錢才能出國,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不是問題,因為怎麼樣都能出國,有錢可能讓你更容易出國而已,這個問題應該是怎麼找到適合自己出國的道路。
繼續延伸一下,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為什麼留學、怎麼說服爸媽、怎麼留學規劃以及留學後的未來規劃。
如果明確自己出國的目的,冷靜分析出國的優缺點,並且能承受留學缺點和未來收益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並有周密的出國計劃和準備,即使貸款或者借錢出國都可以。
如果你覺得英美澳加貴,你可以去歐亞;
如果你覺得商科和文科貴,你可以去學理工科。
只要真心想留學,怎麼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國的道路。
無論你出國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接受本專業最先進的教育、看更大的世界還是為了畢業回國後能掙更多錢每一個青春或者一段人生,都值得用一次留學來升華,出國是各自的朝聖路,甘苦自知,無須煩惱和炫耀。
- - - - - - - - - - E N D - - - - - - - - - -